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中国,我们的祖国正在和平崛起,正在逐渐成长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实力。我们的祖国正在逐渐建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这是中国的实力。我们的国民正在逐渐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格修养,彰显我国的国民素质。这也是中国的实力。我们有愈来愈强大的实力,何惧妄图独霸全球的国家!何惧正在复辟军国主义,以图再度奴役中国人民的国家!
首先,谈谈爱国价值取向。
爱国,是我国人民对哺育和教化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祖国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熟稔、热爱、尊重和自豪,是当代祖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忠于和维护祖国利益和主权的理念,以及一旦外敌入侵或民族分裂主义者发动动乱时,会有奋不顾身、匹夫有责、生死以之的浩然之个多元分歧的社会,依靠什么来凝聚?除了传统文化,延绵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的力量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弘愿,还能靠什么!能把我们凝聚起来的是政治、文化经历的一致,拥有共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共同的回忆、集体的荣辱悲欢。
提起爱国,我们脑海里会涌现出祖先留下的可歌可泣的名言,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日知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忧国如家”(《汉书》)、“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以天下为心”(晋·孙盛《魏氏春秋》)、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先国后己”(《左传》)、“谋国家不贰”(《左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左传》)、“临患不忘国”(《左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气。因此可以说,在中国,爱国是一种归属和认同意识,是一种同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深情,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对祖国和同胞的依恋和责任。爱国也是一种宪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爱国,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谁”。在中国,一起书怀》)。这些话代表了中华爱国精神的血脉,一代一代地融入我们中华子孙的心里。
我们党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决定》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描绘我们的中国呢?《战国策》讲:“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这就是说,古代中国是文明开化的家园,是诗书教化的精神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这里我们只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它们是:归宗炎黄、溯源华夏的敬祖精神,独立自主、维护统一的主权神圣精神,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和平友善精神,自强不息、自尊自信的奋斗开拓精神,多难兴邦、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精神,居安思危、不图安逸的忧患发愤精神,崇真求实、经世致用的求真实用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整体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己奉公、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尊老敬贤、重友仁义的伦理精神,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的取经精神,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创新精神,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包容精神,百折不挠、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立己达人、明道济世的悯爱精神,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君子精神等等。
在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当今,我们党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复兴,唯有曾经有光照日月的文明的民族,如中国,有信心提出复兴目标;唯有经历过繁荣昌盛,而且遭遇过苦难但却坚韧不拔的民族,如中国,有巨大力量提出复兴宏图。当今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有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面对我们的民族精神,面对我们祖国的民族复兴之梦,油然生起感恩心和尊严感。我们会爱乡爱国,恋土归根,报效桑梓。
我们祖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的圣贤教育,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断了一百多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真正建构我们民族精神和解决现实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一种有效资源。不少人丧失对本土文化的信心,于是崇尚欧美文化,并且不以糟蹋中华老祖宗为耻。这在世界其他国家几乎是罕见的。其实,二十世纪初叶,留洋归来的一些知识精英大力宣传的西方“民主”和“科学”已与“启蒙时期”提倡的“民主”和“科学”的内涵相去甚远。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已开始异化。“民主”变成了“金钱政治”,“科学”正沦为“资本”和“权力”的婢女,成为牟取“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制造高级杀人武器,进行扩张的手段。中国一些知识精英引进的不过是病态的西方文化。当今,西方文化的病态更是越来越严重了。美国人宣扬,要相信物质无限进步的线性发展过程,强调在“民主”治理的社会里,个人不受束缚地积累财富是最高梦想。我国有些人受“美国梦”的诱惑,精神上迷茫,信仰上缺失。
今天,我们要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但也要重视消除负面因素。《礼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要把爱国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国近代学者讲“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中国有良知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要把爱国教育和做人教育作为己任,以身作则,真学爱国、真学做人,带领国民真学爱国、真学做人,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心,增强民族文化复兴的自信心。让我们记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次,谈谈敬业价值取向。
爱国跟敬业是休戚相关的。真正爱国者都会是敬业的。明代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曾在外戍边,带兵在外守夜,同士兵一样,背靠背坐着休息。
什么叫敬业?朱熹讲:“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重要价值。“敬”不仅体现在对人、对事业的恭敬,还是一个人的精神意志,是人的人性尊严。“敬业”是对职守的忠诚,知恩报恩和敬畏生命,并以服务社会、利益社会为目标。我们的老祖宗讲“礼”。“礼”是做人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是恭敬。内有恭敬,形之于外为礼。所以无敬不成礼,无敬不成业。“敬业”就是恭敬奉事,敬慎处事。荀子讲“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孔子讲“道(治理)千乘(兵车)之国,敬事而信”,佛语“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敬业者应具备哪些品质呢?它们是德才兼备、诚信、责任心、谦让、知耻、勤俭、忍耐等。敬业是对一切人的要求,无论是领导人,抑或是平民百姓,敬业是心中有做人的尺度。第一是德才兼备。司马光在《才德论》中讲亡国败家的例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危害最大、最多的东西,都特别有诱惑力。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有才华而无德行,往往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犯罪的水平也高,最终为自己的“才”所害。做事,乃至创新一定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才能应是为德行所用。因此,修身对领导人、对平民百姓都一样重要。《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讲:“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古代的《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都是鉴古知今的经验智慧。《资治通鉴》是专门写给皇帝看的,《群书治要》是专门为唐太宗李世民编的。第二,敬业包括诚信,两者不能分开。学“敬”从哪里学起?从“不自欺、不欺人”开始。倘若还自欺欺人,你所做的,全是假的。学“敬”就是尽我们的本分。把职责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尽份。“敬业”的重要性在于,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者面对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注意了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含量(即“才”),但必须把劳动者的人文状态纳入分析。劳动者对职责的忠诚程度有时不亚于其知识含量的作用。第三,责任心,包括工作态度的严谨。工作不管难易,不管大小,都要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去做,对工作要有敬畏之心,从而常常检点自己的心行。媒体曾报道,美国一次太空活动耗资数十亿美元,结果未登陆月球,临时折回,原因是缺了一颗价值几十美元的电池。一个小疏忽,误了登月大事。第四,谦让。要虚怀若谷,善于纳谏,听取“逆耳之言”。正己,可以化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工作出了问题,首先反省自己,不可诿过于他人。第五,知耻。管仲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国之四维意即治国要领)。孟子讲“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无耻是一切悖礼、犯罪行为的根源。知耻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励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在传统文化中,勤俭、正直、谦虚、忠节、义烈、让功、拒贿等都属于“明耻”;奢侈、邪佞、专恣、妒贤、徇私、贪污、狎昵、辱命都被斥为无耻。《中庸》讲“知耻近乎勇”。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第六,勤俭。敬业的人肯定不浪费公家的资源,也不会浪费自己的资源。《朱子家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孔子讲“与其奢也,宁俭”,“俭,德之共也”。有德行的人都是廉洁、节俭的,造罪的人往往都奢侈。“俭以寡欲”,欲望多了,就会变成欲望的奴隶。无欲则刚,很正直,为公、为众,毫无畏惧。司马光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平民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居官必贿”,“故曰:侈,恶之大也。”第七,忍耐。越是工作重要,时间紧迫,困难多,倘若没有耐心,往往会“功亏一篑”。古圣贤教导我们处事的原则,所谓“处忙时更当以闲”。遇急难时,尤其要平静,沉住气。若急躁,一定出乱子。不忙时,多做防范,多做检点。有事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有定慧。中国人跟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敬业讲究争“荣誉”,为追求荣誉而敬业。不过,为了争荣誉,就有高下之心,就生不平。儒家讲礼,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做人的一个原则是念念为大家,决定不只为自己。只为自己,决定免不了过失。在一个单位里,职务上有分别,但人格上平等,人与人之间平等。佛家的《华严经》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等级。政府一个局有局长、处长、干事,这是“行布”,职务不妨碍平等,平等不妨碍职务。这样的政府必然祥和,互相尊重、敬爱、合作。
媒体推举“最美妈妈”“最美爸爸”“最美婆婆”“最美教师”“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他们是社会不同领域的敬业模范,在社会上起了示范、引导作用。
再其次,谈谈诚信价值取向。
“诚信”,意为诚实守信。《说文解字》卷三讲:“信,诚也;诚,信也。”诚和信两个字都有诚实不欺之义,可以互训。我国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都用“诚信”来维系。中国传统经典中有着关于诚信道德的丰富的历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讲“信”、讲“诚”比较多。这里分开来谈,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可以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先谈“信”。厚德载物、恪守信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比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谨而信”“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等等。又比如《左传》讲“信,国之宝也”。《吕氏春秋》讲“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五代·南唐-谭峭《化书-卷四》讲“信者,成万物之道也”。唐-司马承祯《坐忘论》讲“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唐·王士元《亢仓子》讲“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讲“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信”放在最后,却贯穿于仁义礼智之中,贯穿于多层面的人际关系中。“常”是常理,“弃常则妖兴”。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对做人的重要性,重于生死。可见“信用”是多么重要的道德原则。道德的精神是“不惑”,如康德所说, “即使世上无一人有德行,德行的道理——道德仍然有效”。 “诚”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为做人的层面,二为“天人合一”层面,即感悟宇宙真相的层面。在做人的层面上,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很多,比如《大学》讲“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汉·荀悦《申鉴》讲“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后汉书·马援传》讲“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宋·朱熹《朱子语类》讲“诚者,合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朱熹《四书集注》讲“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讲“诚国是之先定,虽民散而可收”。宋·李邦献《省心杂言》讲“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历代圣贤的教诲都是强调人人自我修养要达到诚信的人格完善境界。在“天人合一”层面上,《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诚者”意为真诚,具有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本体意义;“诚之者”意为努力做到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唯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移风易俗)。《中庸》又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真诚而明心见性,感悟宇宙人生真相,这称之为“性”;由明心见性,达到真诚,这称之为“教”;真诚就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能达到真诚)。《中庸》又讲“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真诚,是自己成就自己,而道呢,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着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故而君子以真诚为尊贵。真诚不单单是自己成就自己,且能成就万物。成就自己,这是仁;成就万物,这叫智。真诚彰显本性,合于天地之道,故而任何时候都合宜)。这是讲“至诚”这一精神实体起着化生万物的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前沿科学之一“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源起。科学家研究基本粒子,告诉我们物质是怎样生起的。物质是念头(念头是精神)累积连续的现象变成物质。量子力学的科研成就早已荣获诺贝尔奖。《中庸》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有不少。限于篇幅,不能多引。《中庸》是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中的理论篇。“天人合一”是道家学说的最高理论部分。感悟到“天人合一”,感悟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整个宇宙跟我们是一体,从而生发出仁爱、博爱、大慈大悲。这是中华传统的慈善理念,也是我们学习和践履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石。
怎样做到“至诚”呢?《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智)。致知在格物”。关键是“格物”,格除物欲,以大众利益为重。格除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障碍就没有了。曾国藩讲“一念不生谓之诚”。你还有一个妄念,你就不诚。诚到极处,极细微的妄念都断了,那叫“至诚”。“至诚”能通达“自性”。自性是纯净纯善,宇宙也是纯净纯善。证入自性,也就证入宇宙之理,宇宙之道。
中国经典上关于“诚信”的教诲是诞生于古代的乡土社会。诚信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超越经济生活领域,成为衡量一切社会交往的价值标准。周朝早已出现私有制,并伴随经济生活中的借贷关系而出现制度化的社会信用,但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制度。在西方,人们把社会关系看作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靠法律来维持。市场经济国家的信用是基于利益。所以美国的开国元老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是“信用就是金钱”。信用是跟功利目的紧密相连。法律和执法严厉迫使西方人在商场不敢不守法,不敢作伪证。但这只是“信用”,但不一定“诚”。中国人的信用源于“诚”,真诚、诚实。诚信是源于修身,源于坚定的信念。我们看美国,法律愈来愈多,信用提升了吗?犯罪减少了吗?这告诫我们中国人,中国在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规则体系的同时,必须教育国人以道义为最高原则,而不能以功利、赢利为最高原则。我们中国一百多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遭到浩劫,后遗症严重。2011年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引用商业部提供的数据,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六千亿元,触目惊心。社会和谐要靠法律,信用要靠法律,但与此同时更要靠道德修养,唤起人们内在的天德良知。
再其次,谈谈友善价值取向。
“友善”是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我们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经验,鉴古知来,教导我们“德不孤,必有邻”,敬德尊礼,才能和睦相处。友善,孟子讲“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又讲“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讲“君子尊贤而容众”“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而不争,合群而不结党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泰而不骄”等等,孔孟的这些话都是对“友善”的最好注解。
在现实生活中,“友善”价值取向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在家庭,有长辈与小辈的关系,平辈的关系;在学校,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政府机关和职场,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有同事关系;在社会上,有朋友关系和生意场上的伙伴关系等等。“友善”是属于“礼”,是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德育古鉴》讲“不知礼,无以立。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礼跟法不同。《史记》讲“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犯了什么法,判什么刑,法律规定得清楚。“礼”,现在社会上没有具体规定,从小没有“礼”的教育,不懂做人和待人接物的规矩,长大了,自然不尊重法律,不重视学法、守法。谈“友善”,可以拟分两类。第一类,有些规矩是不论领导人、家长、教师、老板,抑或被领导人、儿女、学生、雇员都要懂得的;第二类,有些规矩侧重于领导人、教师、家长、老板,有些规矩侧重于被领导人、儿女、学生、雇员。第一类是统一要求,“友善”要从“恭敬”做起。“恭敬心,礼也。”一般说来,诚恳的人、有爱心的人会有恭敬心,有恭敬心就会尊重他人,容易共事。管子教人“喜气迎人”,佛陀教人“笑面迎人”、“生平等心,呈喜悦相”,这是恭敬心的流露。佛寺第一个建筑是天王殿,当中供奉弥勒菩萨。他以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教他们修心,心量拓宽,能包容、宽恕。有恭敬心就容易心灵沟通。汉-李陵《答苏武书》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与人之间容易相互猜疑,而猜疑多半起于自己的成见。倘若我们不计较,一旦交流沟通,误解就解除了。《论语》讲“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说的是交流沟通要注意时机。《论语》又讲“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交流沟通要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交流沟通时要遵循《弟子规》的劝告:“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要扬善隐恶。“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指出对方的过失,不要有第三者在场。与人相处,多记住他人的好处。晋-陈寿《三国志》讲“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说苑》里曾子谈孔夫子与人相处的风范:“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在与人交往时,发现他人有困难,要救人急难。“惠不在大,在乎当厄。”必要时给予资助,“朋友共财,更要相让”“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人帮助他人时,我们也要成人之美。即使我们能力不足,心里也要“随喜”。
对于父母、教师、领导人、老板来说,古贤教导我们,我们各自都有三种角色使命:像父母一样,关怀大家;像老师一样,指导大家;像领导一样,给大家指明正路。要身教胜于言教,自己以身作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古贤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大家会听从;言教,而不能以身作则,则会争讼)对于小辈、学生、下属、雇员而言,更多的是要自强不息。《礼记-学记》讲“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弟子规》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读书志在圣贤。”对于朋友、伙伴来说,要讲信誉,守信用。《论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格言说,“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与朋友论学,须谦和宽厚”。这样如《周易-乾》说的,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寻找)”。
践履好“友善”不是易事。曹雪芹《红楼梦》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句哲理颇深的话。因此要学《易经》讲的“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君子要多记取前贤言行,用来蓄积美好的品德)。其实,我们大家都要服膺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话:“为往圣继绝学”。
现在我们学“友善”,重要的是要识大体,顾大局。什么是大体?社会安定是大体,家庭、学校、政府机关、企业等的和谐是大体,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大体。更高层次的大体是真正感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宇宙万物与我是一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真相,从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爱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爱我。这是中华传统的慈善理念,也是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样,我们学习和践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时,就会激情满怀,动力霈然,自私之心得以净化,沦丧的道德得以重整,失落的良知得以回归。在我们辽阔的心灵原野上,总会有白云霞光,总会有花草鸣蝶,生命更加晶莹璀璨。让我们迎着朝阳,怀着希望,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脉搏跳动,加速我们前进的步伐。
首先,谈谈爱国价值取向。
爱国,是我国人民对哺育和教化自己成长的家乡、民族和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祖国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熟稔、热爱、尊重和自豪,是当代祖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忠于和维护祖国利益和主权的理念,以及一旦外敌入侵或民族分裂主义者发动动乱时,会有奋不顾身、匹夫有责、生死以之的浩然之个多元分歧的社会,依靠什么来凝聚?除了传统文化,延绵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的力量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弘愿,还能靠什么!能把我们凝聚起来的是政治、文化经历的一致,拥有共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有共同的回忆、集体的荣辱悲欢。
提起爱国,我们脑海里会涌现出祖先留下的可歌可泣的名言,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日知录》)、“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忧国如家”(《汉书》)、“以天下为己任”(《南史·孔休源传》)、“以天下为心”(晋·孙盛《魏氏春秋》)、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左传》)、“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先国后己”(《左传》)、“谋国家不贰”(《左传》)、“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左传》)、“临患不忘国”(《左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气。因此可以说,在中国,爱国是一种归属和认同意识,是一种同祖国命运休戚与共的深情,是一种世代相传的对祖国和同胞的依恋和责任。爱国也是一种宪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爱国,我们要知道“我们是谁”。在中国,一起书怀》)。这些话代表了中华爱国精神的血脉,一代一代地融入我们中华子孙的心里。
我们党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决定》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
我们的祖先是怎样描绘我们的中国呢?《战国策》讲:“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这就是说,古代中国是文明开化的家园,是诗书教化的精神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这里我们只能概括地讲一讲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它们是:归宗炎黄、溯源华夏的敬祖精神,独立自主、维护统一的主权神圣精神,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和平友善精神,自强不息、自尊自信的奋斗开拓精神,多难兴邦、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精神,居安思危、不图安逸的忧患发愤精神,崇真求实、经世致用的求真实用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整体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己奉公、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尊老敬贤、重友仁义的伦理精神,虚怀若谷、博采众长的取经精神,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创新精神,和而不同、刚柔相济的包容精神,百折不挠、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互助精神,立己达人、明道济世的悯爱精神,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君子精神等等。
在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当今,我们党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复兴,唯有曾经有光照日月的文明的民族,如中国,有信心提出复兴目标;唯有经历过繁荣昌盛,而且遭遇过苦难但却坚韧不拔的民族,如中国,有巨大力量提出复兴宏图。当今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有条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面对我们的民族精神,面对我们祖国的民族复兴之梦,油然生起感恩心和尊严感。我们会爱乡爱国,恋土归根,报效桑梓。
我们祖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的圣贤教育,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断了一百多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真正建构我们民族精神和解决现实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一种有效资源。不少人丧失对本土文化的信心,于是崇尚欧美文化,并且不以糟蹋中华老祖宗为耻。这在世界其他国家几乎是罕见的。其实,二十世纪初叶,留洋归来的一些知识精英大力宣传的西方“民主”和“科学”已与“启蒙时期”提倡的“民主”和“科学”的内涵相去甚远。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已开始异化。“民主”变成了“金钱政治”,“科学”正沦为“资本”和“权力”的婢女,成为牟取“利润最大化”的工具和制造高级杀人武器,进行扩张的手段。中国一些知识精英引进的不过是病态的西方文化。当今,西方文化的病态更是越来越严重了。美国人宣扬,要相信物质无限进步的线性发展过程,强调在“民主”治理的社会里,个人不受束缚地积累财富是最高梦想。我国有些人受“美国梦”的诱惑,精神上迷茫,信仰上缺失。
今天,我们要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但也要重视消除负面因素。《礼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要把爱国的教育、做人的教育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中国近代学者讲“学亡则亡国,国亡则亡族”。中国有良知的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要把爱国教育和做人教育作为己任,以身作则,真学爱国、真学做人,带领国民真学爱国、真学做人,增强民族复兴的自信心,增强民族文化复兴的自信心。让我们记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次,谈谈敬业价值取向。
爱国跟敬业是休戚相关的。真正爱国者都会是敬业的。明代的民族英雄史可法曾在外戍边,带兵在外守夜,同士兵一样,背靠背坐着休息。
什么叫敬业?朱熹讲:“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重要价值。“敬”不仅体现在对人、对事业的恭敬,还是一个人的精神意志,是人的人性尊严。“敬业”是对职守的忠诚,知恩报恩和敬畏生命,并以服务社会、利益社会为目标。我们的老祖宗讲“礼”。“礼”是做人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是恭敬。内有恭敬,形之于外为礼。所以无敬不成礼,无敬不成业。“敬业”就是恭敬奉事,敬慎处事。荀子讲“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孔子讲“道(治理)千乘(兵车)之国,敬事而信”,佛语“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敬业者应具备哪些品质呢?它们是德才兼备、诚信、责任心、谦让、知耻、勤俭、忍耐等。敬业是对一切人的要求,无论是领导人,抑或是平民百姓,敬业是心中有做人的尺度。第一是德才兼备。司马光在《才德论》中讲亡国败家的例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危害最大、最多的东西,都特别有诱惑力。德才兼备,德在前,才在后。有才华而无德行,往往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犯罪的水平也高,最终为自己的“才”所害。做事,乃至创新一定要建立在德行的基础上,才能应是为德行所用。因此,修身对领导人、对平民百姓都一样重要。《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讲:“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古代的《史记》《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都是鉴古知今的经验智慧。《资治通鉴》是专门写给皇帝看的,《群书治要》是专门为唐太宗李世民编的。第二,敬业包括诚信,两者不能分开。学“敬”从哪里学起?从“不自欺、不欺人”开始。倘若还自欺欺人,你所做的,全是假的。学“敬”就是尽我们的本分。把职责做到尽善尽美,这是尽份。“敬业”的重要性在于,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者面对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下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人们注意了劳动者的科技知识含量(即“才”),但必须把劳动者的人文状态纳入分析。劳动者对职责的忠诚程度有时不亚于其知识含量的作用。第三,责任心,包括工作态度的严谨。工作不管难易,不管大小,都要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去做,对工作要有敬畏之心,从而常常检点自己的心行。媒体曾报道,美国一次太空活动耗资数十亿美元,结果未登陆月球,临时折回,原因是缺了一颗价值几十美元的电池。一个小疏忽,误了登月大事。第四,谦让。要虚怀若谷,善于纳谏,听取“逆耳之言”。正己,可以化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工作出了问题,首先反省自己,不可诿过于他人。第五,知耻。管仲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国之四维意即治国要领)。孟子讲“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无耻是一切悖礼、犯罪行为的根源。知耻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也是鼓励人们挺身而立的力量。在传统文化中,勤俭、正直、谦虚、忠节、义烈、让功、拒贿等都属于“明耻”;奢侈、邪佞、专恣、妒贤、徇私、贪污、狎昵、辱命都被斥为无耻。《中庸》讲“知耻近乎勇”。必须有勇气,才能知耻。第六,勤俭。敬业的人肯定不浪费公家的资源,也不会浪费自己的资源。《朱子家训》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孔子讲“与其奢也,宁俭”,“俭,德之共也”。有德行的人都是廉洁、节俭的,造罪的人往往都奢侈。“俭以寡欲”,欲望多了,就会变成欲望的奴隶。无欲则刚,很正直,为公、为众,毫无畏惧。司马光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平民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居官必贿”,“故曰:侈,恶之大也。”第七,忍耐。越是工作重要,时间紧迫,困难多,倘若没有耐心,往往会“功亏一篑”。古圣贤教导我们处事的原则,所谓“处忙时更当以闲”。遇急难时,尤其要平静,沉住气。若急躁,一定出乱子。不忙时,多做防范,多做检点。有事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有定慧。中国人跟西方人不同,西方人敬业讲究争“荣誉”,为追求荣誉而敬业。不过,为了争荣誉,就有高下之心,就生不平。儒家讲礼,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做人的一个原则是念念为大家,决定不只为自己。只为自己,决定免不了过失。在一个单位里,职务上有分别,但人格上平等,人与人之间平等。佛家的《华严经》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等级。政府一个局有局长、处长、干事,这是“行布”,职务不妨碍平等,平等不妨碍职务。这样的政府必然祥和,互相尊重、敬爱、合作。
媒体推举“最美妈妈”“最美爸爸”“最美婆婆”“最美教师”“最美乡村教师”“最美乡村医生”等,他们是社会不同领域的敬业模范,在社会上起了示范、引导作用。
再其次,谈谈诚信价值取向。
“诚信”,意为诚实守信。《说文解字》卷三讲:“信,诚也;诚,信也。”诚和信两个字都有诚实不欺之义,可以互训。我国自古以来,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都用“诚信”来维系。中国传统经典中有着关于诚信道德的丰富的历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讲“信”、讲“诚”比较多。这里分开来谈,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可以加深对“诚信”的理解。先谈“信”。厚德载物、恪守信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道德文明的精华。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比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谨而信”“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等等。又比如《左传》讲“信,国之宝也”。《吕氏春秋》讲“信而又信,谁人不亲”。五代·南唐-谭峭《化书-卷四》讲“信者,成万物之道也”。唐-司马承祯《坐忘论》讲“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唐·王士元《亢仓子》讲“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讲“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五常”是仁、义、礼、智、信,“信”放在最后,却贯穿于仁义礼智之中,贯穿于多层面的人际关系中。“常”是常理,“弃常则妖兴”。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对做人的重要性,重于生死。可见“信用”是多么重要的道德原则。道德的精神是“不惑”,如康德所说, “即使世上无一人有德行,德行的道理——道德仍然有效”。 “诚”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为做人的层面,二为“天人合一”层面,即感悟宇宙真相的层面。在做人的层面上,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很多,比如《大学》讲“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汉·荀悦《申鉴》讲“诚其心,正其志,实其事,定其分”。《后汉书·马援传》讲“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宋·朱熹《朱子语类》讲“诚者,合内外之道,便是表里如一”。朱熹《四书集注》讲“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讲“诚国是之先定,虽民散而可收”。宋·李邦献《省心杂言》讲“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历代圣贤的教诲都是强调人人自我修养要达到诚信的人格完善境界。在“天人合一”层面上,《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诚者”意为真诚,具有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本体意义;“诚之者”意为努力做到真诚,是做人的根本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唯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移风易俗)。《中庸》又讲“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真诚而明心见性,感悟宇宙人生真相,这称之为“性”;由明心见性,达到真诚,这称之为“教”;真诚就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能达到真诚)。《中庸》又讲“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真诚,是自己成就自己,而道呢,是自己引导自己。真诚贯穿着万物的始终,没有真诚就没有万物。故而君子以真诚为尊贵。真诚不单单是自己成就自己,且能成就万物。成就自己,这是仁;成就万物,这叫智。真诚彰显本性,合于天地之道,故而任何时候都合宜)。这是讲“至诚”这一精神实体起着化生万物的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现代科学的证明。前沿科学之一“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源起。科学家研究基本粒子,告诉我们物质是怎样生起的。物质是念头(念头是精神)累积连续的现象变成物质。量子力学的科研成就早已荣获诺贝尔奖。《中庸》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还有不少。限于篇幅,不能多引。《中庸》是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中的理论篇。“天人合一”是道家学说的最高理论部分。感悟到“天人合一”,感悟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整个宇宙跟我们是一体,从而生发出仁爱、博爱、大慈大悲。这是中华传统的慈善理念,也是我们学习和践履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石。
怎样做到“至诚”呢?《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智)。致知在格物”。关键是“格物”,格除物欲,以大众利益为重。格除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障碍就没有了。曾国藩讲“一念不生谓之诚”。你还有一个妄念,你就不诚。诚到极处,极细微的妄念都断了,那叫“至诚”。“至诚”能通达“自性”。自性是纯净纯善,宇宙也是纯净纯善。证入自性,也就证入宇宙之理,宇宙之道。
中国经典上关于“诚信”的教诲是诞生于古代的乡土社会。诚信是一种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且超越经济生活领域,成为衡量一切社会交往的价值标准。周朝早已出现私有制,并伴随经济生活中的借贷关系而出现制度化的社会信用,但它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信用制度。在西方,人们把社会关系看作公民之间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靠法律来维持。市场经济国家的信用是基于利益。所以美国的开国元老之一的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是“信用就是金钱”。信用是跟功利目的紧密相连。法律和执法严厉迫使西方人在商场不敢不守法,不敢作伪证。但这只是“信用”,但不一定“诚”。中国人的信用源于“诚”,真诚、诚实。诚信是源于修身,源于坚定的信念。我们看美国,法律愈来愈多,信用提升了吗?犯罪减少了吗?这告诫我们中国人,中国在健全社会信用法律体系和市场经济规则体系的同时,必须教育国人以道义为最高原则,而不能以功利、赢利为最高原则。我们中国一百多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遭到浩劫,后遗症严重。2011年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引用商业部提供的数据,中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六千亿元,触目惊心。社会和谐要靠法律,信用要靠法律,但与此同时更要靠道德修养,唤起人们内在的天德良知。
再其次,谈谈友善价值取向。
“友善”是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我们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经验,鉴古知来,教导我们“德不孤,必有邻”,敬德尊礼,才能和睦相处。友善,孟子讲“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又讲“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讲“君子尊贤而容众”“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而不争,合群而不结党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泰而不骄”等等,孔孟的这些话都是对“友善”的最好注解。
在现实生活中,“友善”价值取向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在家庭,有长辈与小辈的关系,平辈的关系;在学校,有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政府机关和职场,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有同事关系;在社会上,有朋友关系和生意场上的伙伴关系等等。“友善”是属于“礼”,是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德育古鉴》讲“不知礼,无以立。礼之体,敬为主。礼之用,和为贵”。礼跟法不同。《史记》讲“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犯了什么法,判什么刑,法律规定得清楚。“礼”,现在社会上没有具体规定,从小没有“礼”的教育,不懂做人和待人接物的规矩,长大了,自然不尊重法律,不重视学法、守法。谈“友善”,可以拟分两类。第一类,有些规矩是不论领导人、家长、教师、老板,抑或被领导人、儿女、学生、雇员都要懂得的;第二类,有些规矩侧重于领导人、教师、家长、老板,有些规矩侧重于被领导人、儿女、学生、雇员。第一类是统一要求,“友善”要从“恭敬”做起。“恭敬心,礼也。”一般说来,诚恳的人、有爱心的人会有恭敬心,有恭敬心就会尊重他人,容易共事。管子教人“喜气迎人”,佛陀教人“笑面迎人”、“生平等心,呈喜悦相”,这是恭敬心的流露。佛寺第一个建筑是天王殿,当中供奉弥勒菩萨。他以欢喜心对待一切众生,教他们修心,心量拓宽,能包容、宽恕。有恭敬心就容易心灵沟通。汉-李陵《答苏武书》讲“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人与人之间容易相互猜疑,而猜疑多半起于自己的成见。倘若我们不计较,一旦交流沟通,误解就解除了。《论语》讲“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这说的是交流沟通要注意时机。《论语》又讲“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交流沟通要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交流沟通时要遵循《弟子规》的劝告:“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要扬善隐恶。“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指出对方的过失,不要有第三者在场。与人相处,多记住他人的好处。晋-陈寿《三国志》讲“记人之善,忘人之过”。《说苑》里曾子谈孔夫子与人相处的风范:“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在与人交往时,发现他人有困难,要救人急难。“惠不在大,在乎当厄。”必要时给予资助,“朋友共财,更要相让”“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人帮助他人时,我们也要成人之美。即使我们能力不足,心里也要“随喜”。
对于父母、教师、领导人、老板来说,古贤教导我们,我们各自都有三种角色使命:像父母一样,关怀大家;像老师一样,指导大家;像领导一样,给大家指明正路。要身教胜于言教,自己以身作则,“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古贤说:“身教者从,言教者讼。”(身教,大家会听从;言教,而不能以身作则,则会争讼)对于小辈、学生、下属、雇员而言,更多的是要自强不息。《礼记-学记》讲“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省)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弟子规》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读书志在圣贤。”对于朋友、伙伴来说,要讲信誉,守信用。《论语》讲“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有格言说,“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与朋友论学,须谦和宽厚”。这样如《周易-乾》说的,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寻找)”。
践履好“友善”不是易事。曹雪芹《红楼梦》讲“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句哲理颇深的话。因此要学《易经》讲的“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君子要多记取前贤言行,用来蓄积美好的品德)。其实,我们大家都要服膺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话:“为往圣继绝学”。
现在我们学“友善”,重要的是要识大体,顾大局。什么是大体?社会安定是大体,家庭、学校、政府机关、企业等的和谐是大体,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大体。更高层次的大体是真正感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揭示的“宇宙万物与我是一体,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真相,从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爱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爱我。这是中华传统的慈善理念,也是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样,我们学习和践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时,就会激情满怀,动力霈然,自私之心得以净化,沦丧的道德得以重整,失落的良知得以回归。在我们辽阔的心灵原野上,总会有白云霞光,总会有花草鸣蝶,生命更加晶莹璀璨。让我们迎着朝阳,怀着希望,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脉搏跳动,加速我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