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受访青年购买过基金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YL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基金”相关话题屡登热搜榜,“韭零后”“绿鱼人”等词风靡社交网络。有多少年轻人购买过基金?他们因何“入场”?本刊与问卷星合作,对18—36岁青年进行了调查,调查有效样本总数为1280份。

72%受访青年购买过基金


  本刊调查显示,88%受访青年购买过理财产品,72%受访青年购买过基金,年轻人的理财意识逐渐增强。
  基金投资者呈现年轻化特征,男女比例趋于平衡。购买基金的受访青年中,“90后”占比超五成,女性占比达54.05%,男性为45.95%。从教育背景和职业来看,超八成投资青年有本科以上学历,且在校学生占比大。拥有本科学历的投资青年占比为56%,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为28%。在读学生占比为28%,其次是教师、企业管理者等。
  同时,年轻人更倾向于稳健的理财方式。基金是受访青年的最爱,占比为76%。其次,银行账户储蓄占比为48%,股票占比仅为12%。年轻人从哪些渠道购买基金?调查显示,88.33%受访青年购买基金的主要渠道是支付宝。

社交是年轻“基民”投资的重要原因


  年轻人购买基金的原因是什么?83.33%受访青年表示为了使资金增值,66.67%受访青年为了学习理财技能,43.33%是因基金热度高,大家都买。“其实我不懂理财,但是我室友每天都在讨论基金,我搭不上话,就偷偷买了点。”武漢大学在读学生罗艺(化名)坦言。调查显示,非常了解基金知识的受访青年仅占10.56%,不了解的受访青年占比达55.56%。基金“出圈”体现了年轻人的社交焦虑,基金似乎成为一种社交工具。

  年轻人曾经群聊八卦,如今畅谈基金。在问题“您会和朋友聊基金盈亏情况吗”中,经常和偶尔讨论的受访青年分别占35.32%和52.56%,不讨论的仅占12.22%。深圳女孩秦娟(化名)表示,她对朋友的“每日一问”就是:基金涨了吗?调查显示,基金有盈利的受访青年占比为40.19%。

拒绝从众,谨慎“入场”


  购买基金前如何决策?50%受访青年是根据生活经验决定,45%受访青年通过咨询有经验的朋友和根据基金排行榜决定。长沙某国企员工陈林(化名)表示,因工作忙没时间研究基金,他主要跟着网络“大V”买。
  调查显示,很多年轻“基民”是在近期市场热时购入基金,44.44%受访青年的基金持有时间为1—6个月。陈林调侃道:“曾经我以为买了基金可以不再打工,现在的我要打五份工。”有专家建议,年轻人应做长期打算,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投资,不应过多关注短期的市场情况,拒绝从众,谨慎“入场”。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说:“投资者在市场过热时应保持理性。”
其他文献
热爱生活的人,对美食似乎都是无法抵抗的.不同处在于,有人大爱珍馐美馔,非饕餮盛宴不能称心;有人钟情萝卜青菜,以清淡素香为心头好.隐居山林20年的马守仁,无疑是后者.《山中
期刊
在影楼的多数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很多作品是照片与素材在加文字的合成模式,或者就是使用很多特效的处理,要么枯燥单调,要么过分花哨!数码图片处理已经开始走向
我一直记得丽娃的歌声与笑容.rn丽娃是我家隔壁老胡夫妇的大女儿.她长得像她母亲,个头不高,微黑,圆润,五官分明,一双如深潭的眼睛.印象里,她总是推着一辆蓝色自行车走出楼道,
期刊
文章针对当前工业4.0时代下设计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一个创意设想,分析了历次工业革命和设计教育改革的关系,总结了设计教育的改革在工业4.0时代势在必行。
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的那一年,我前往灾区做志愿者,在火车上遇到一位中年人,他也是去灾区参加救援的,听我们聊救灾的话题,于是引以为同道,热情地加入到我们的聊天之中.我们
期刊
友人问起我身上的丝绒西装,要我给她店铺链接.我告诉她:“20年前曲阳路上一家外贸小店买的.”那时我几乎每周都会去曲阳路兜一圈,逛逛那些有趣的小店.茶叶店里常年光线幽暗,
期刊
喧嚣繁杂的现代生活中,静心养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追求.如果你希望回到家中,面对的是一个宁静且轻松的空间,那么,不追求流光溢彩,以简朴高雅为要的新中式家具,便是最好的装饰
期刊
飞机抵达长沙时已是午夜,预订的携程接机专车迟到了。电话那头,是一个极年轻的男孩的声音,语气里满满都是歉意。我疲惫又焦虑,忍耐着继续等待他。  10分钟后,男孩出现了,明黄色的T恤,寸头,脸上还有未褪尽的稚气,眉目清朗,笑容纯良,带着一点点小心翼翼。车行驶在午夜的城市,窗外是闪闪烁烁的灯河。风徐徐吹进来,我的焦虑和疲倦渐渐舒缓了。我们随意地聊起来。男孩告诉我,这是他到长沙的第8天,也是他开携程专车的
期刊
一个是在国内小有名气的美女漫画家,一个是治愈系创意料理家、在美食界炙手可热的“大厨”,相隔千里的他们,偶然“撞”到一起后,情感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7天见父母,2个
期刊
《波斯语课》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电影一开始,一车犹太人被拉往集中营.某个同车人用偷来的波斯语词典交换了青年吉尔斯的半个面包.吉尔斯面临处决时大喊:我不是犹太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