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育先 实现新材料工业化量产 中国建材的主战场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008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以来,碳纤维普遍涨价30%-40%,且随着下游风电叶片大爆发,碳纤维这一“材料黑金”更是一束难求,用户拿着钱到处求买,厂家生产线满负荷运转、产销两旺、卖断货。
  这种情况对于麾下有碳纤维资产的中国建材集团应该是件好事,可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却对《英才》记者这样说,“做材料工业关键是把材料做出规模。碳纤维被称为‘材料黑金’,其实并不是说东西多好,而是暗指量小价高。水泥量大价优,今年前三季度,为集团创造了上百亿元的净利润。”
  而对于未来碳纤维产业的长期战略,周育先有自己的思考,“在碳纤维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那么下一步就需要考虑如何让材料惠及民生、惠及行业、实现规模量产把成本降下来,这是用产业的思维来做材料,也是央企的担当和使命所在。”9月12日,中国建材旗下国内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线在西宁建设投产,以满足光伏、风电、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需求。
  做量大价优的材料是中国建材一以贯之的产业追求,在这样的追求下,公司的水泥、商混、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水泥玻璃工程技术服务等7个产业规模稳居全球第一,水泥和玻璃工程技术服务海外市场占有率达到65%。同時中国建材在高性能碳纤维、液晶显示玻璃基板、氮化硅陶瓷材料、人工晶体、特种水泥、锂电池隔膜等高精尖新材料领域,突破海外技术封锁,并成功实现量产。
  “我们的材料要面向大众,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要惠及民生,而不只是面向国家重点工程。”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育先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要把一种新材料变成一个量大面广的产品,就一定要不断技术创新,不光是解决有无的问题,更重要的能够实现制造技术规模化,实现成本最优,让老百姓用得起。”
  连续11年登上《财富》世界500强,2021年排名177位,排名逐年提升。中国建材继续稳坐全球建材行业榜首,不断突破“卡脖子”新材料,致力于让更多的新材料“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我国建材领域的唯一的央企,中国建材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启了驶向成为世界一流的材料产业投资集团的新航程。近5年来,中国建材的企业规模迅速壮大,集团营业收入从2612亿元增至3941亿元,增长51%;利润总额从76亿元增至306亿元,增长3倍;净利润从50亿元增至201亿元,增长3倍,利润增速远大于营收增速,企业运营质量不断提升。
  而支撑材料企业业绩腾飞的必然是对技术创新的孜孜以求。不过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毅力与韧性,碳纤维研发花费十多年时间,而支撑数十年如一日的研发的正是中国建材对于“材料创造美好世界”的使命以及发展新材料的产业梦想。

从“天价”到“量大价优”


  “新材料的技术研发是很难的,集团碳纤维的技术攻克花了10多年时间投入数十亿元,不断投钱、投人、投资源。新技术在从0到1、从1到量产,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曲线,中间会经历一个成果转化的‘死亡谷’,很多院所的新产品都会在这个点死掉。所以最难的并不是把产品做出来,碳纤维的产品10年前就出来了,但是为了要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周育先介绍。
  “卡脖子”的新材料从研发到量产,一般价格也从“天价”降到合理的市场价,相当于坐了过山车。周育先却坚定地说“一定要做量大面广价优的材料”。
  “产品真正的价格是随着成本和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的,新材料并不一定要贵。”周育先举例,“例如玻璃纤维这种新材料,当下我们做到300万吨的产能,全球市场占有率30%。之所以它能支撑到300万吨的产能,是依靠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成本也有优势。事实上,玻纤这些年成本不断降低,售价从90年代每吨上万元,到现在每吨只有5000元上下。所以到了量大的时候,相对同类同质的竞争对手,成本优势一定是关键因素。”
  在光伏产业爆火的单晶硅其实很早就有,虽转换效率高,但是却因成本居高不下而广为诟病,市场长期被成本优先的多晶硅抢占,但是随着单晶硅技术突破、成本降低,产业格局彻底改变,单晶硅成功弯道超车,答案很简单,其实与周育先的产业逻辑不谋而合,低成本附加高转换效率,产业会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中国建材西宁碳纤维万吨线生产基地

  只有成本降低,才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玻璃纤维可以用于民用管道市场,但是如果玻纤比铁、铜、钢等金属材料贵,那么没有丝毫竞争优势,应用场景也会受限。玻纤管道耐酸、耐碱,在材料性价比相差无几时,玻纤的优势一定就能发挥出来。所以要把新材料做成量大面广的产品,首先技术创新解决有无的问题,然后更重要的能够去解决它的制造技术规模化问题,降低成本。”周育先认为,“我们的新材料要面向大众,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而不只是面向国家的重点工程。”

资本助力产业螺旋上升


  中国建材集团联合国家部委母基金、兄弟央企、地方国资平台、产业链合作伙伴、金融合作伙伴等建立150亿的新材料基金。这是当前国内新材料领域规模最大的产业基金之一,这只基金投资存续期限更长,8-10年的时间,与新材料的研发周期相匹配,为国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希望。
  与创新药研发类似,部分新材料的研发也需要10年10亿,甚至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创新药很幸运,当前可以通过港股、科创板在没有利润的时候就上市融资,保证有钱可投入研发,新材料就没有这么幸运。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如果无资金投入,死亡率极高。正如周育先所说,“在从0到1过程中,就先死掉了。”   中国建材成立这只基金,主要是为了填平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落地过程中的“死亡谷”,周育先认为,如果要实现产品量产,需要3-5年时间,研究成果在这个阶段最容易天折,通过市场化的资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碳纤维就是如此,10年前,中国建材碳纤维的产品已经问世,但是打通生产线,实现规模化量产,中国建材走了10年的时间。
  成立基金不仅有利于实现中国建材主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还有利于加快中国建材集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这只基金并不只着眼于中国建材、央企或中国,而是应该眼中有全球”,周育先意味深长的说,“我们会在全世界寻找我们想培养的新材料产业的种子项目,去将这些项目的‘死亡谷’填平。我们当前储备的项目里面只有40%是自己的项目,60%都是外面的项目,项目的优质最重要。”
  而在风险防控方面,周育先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中国建材的定位是材料产业投资集团,聚焦围绕中国建材的主业,所投项目一定是能够实现量大面广的成果,做不出量大面广价优的材料我们不会投。”周育先认为,“我们的优势是在材料方面,能够比别人看得准,成本比别人管的低,整体的运营的质量非常好,有了这个优势,我相信风险一定比较小并可控。”
  中国建材将自身的产业思维应用到投资中,也得到了大量社会资本的支持。在推动水泥、玻纤、石膏板等行业的整合混改中,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材以361亿元国有资本,吸引了1529億元的社会资本,撬动了6000多亿元的总资产,有力促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投资不同于财务投资,财务投资一般追求短期的投资收益率,而周育先认为,“产业投资一定要做长期主义,我们挣的不是短钱、快钱,我们要挣的是10年、20年甚至30年这样长周期的钱。只要是10-20年能够有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的收益,能够做成量大面广,这样的产品就值得我们做。”
  周育先认为,“企业要实现内生增长,就要坚持长期主义的战略、坚持通过技术突破不断降低成本的产业思维,再辅以外延并购加合适的资本运作,企业会不断实现螺旋式上升,最终可能就到了塔尖。”

从0到1的突破


  先做大产业还是先技术创新,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在周育先看来,技术创新是第一位的,是产业的开端。“中国建材每年要开很多项目,90%是做不到量大价优的产品,80%是做不到10亿以上的产品,真正留下的不到十分之一,很多项目在‘从0到1’阶段就死掉了。”周育先很是惋惜的说道。
  对于国家而言,如果说科技创新是企业进化的第一引擎,那么真能帮助中国基础工业脱困升级的第二引擎则是新材料。这些新材料技术买不来,要不来,只能自己突破。
  作为“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突破必然不易,不过每一次的突破都代表着企业的技术硬核更加强大。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3.8万名科研人员、13500项有效专利、6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都代表中国建材集团的研发实力,一大批的新材料在中国建材手中从“卡脖子”到实现量产。
  前有石膏板、玻璃纤维、风机叶片等成熟和优势业务,后有玻璃新材料、碳纤维、锂电池隔膜等一大批新材料的技术突破和量产,中国建材的新材料业务已颇具规模。2020年中国建材新材料板块营收794亿元,净利润91亿元。2021年前三个季度新材料净利润约占集团净利的41%,新材料的利润占比不断提升,成为中国建材的第二只“现金奶牛”。
  周育先提到,预计在“十四五”末,力争新材料板块收入突破1500亿,利润突破200亿元。
  中国建材的材料研发首先承担国家材料战略布局的使命和职责,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到目前为止,中国建材的先进复合材料结构件等保障了天和核心舱、货运飞船二号、神舟十二飞船、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等重大工程;研制的低热水泥助力白鹤滩水电站打造“无缝大坝”;攻关航空级碳纤维和预浸料核心材料,获得CR929三个机身部段供应商资格,助力圆梦国产大飞机。
  在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自主研制的高端碳纤维产品在光伏、风电、氢能方面需求持续爆发;中硼硅5.0药用玻璃管,中国建材已顺利批量生产,助力新冠疫苗进入海外市场,不让中国的疫苗企业“掉链子”;研发中国首片8.5代浮法TFT-LCD玻璃基板,实现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零的突破,成功进入国内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等创新成果。
  周育先提到,今年“十四五”开局以来,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上游新材料的需求大增,新材料作为中国建材的核心业务,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向高端化、量产化、全球化方向发展,这将彻底改变我国基础工业的供应链结构。

“水泥+”增量600亿


  做到全球第一的水泥是中国建材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那么已处于平台期(成熟期)的传统水泥产业如何在新发展阶段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呢?
  周育先提到,“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在中国实际上从2012年开始就进入了平台期,如果没有创新,后面就会步入衰退期,水泥作为中国建材的一大支柱产业,衰退未免太过可惜,且水泥在全球用量有限,因此中国建材制定‘水泥+’战略,目前来看,水泥产业链延伸出来的产品一年能为企业创收约600亿元。”


槐坎南方智能化水泥生产线

  单看水泥市场,今年前三季度,水泥行业普遍面临限电、限双高、降碳排等政策,产品成本上升,企业面临严峻形势。中国建材保持战略定力,围绕年初制定的稳华东、推东北、抓西南三大重点战略,深入践行“价本利”理念,带头开展错峰生产、减量置换、淘汰落后等工作。同时集团企业利用资源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水泥+”业务,通过产业链一体化竞争,打造新的增长点。如此坚持下来,成果显著,前三季度集团水泥板块贡献了上百亿净利润。   “水泥+”是中国建材独创的经营模式创新,让传统产业发挥新价值。由于有矿山资源,中国建材的产业链向上延展出“水泥+骨料”“水泥+商混”“水泥+预制品”业务。周育先回忆,“当时中国建材介入商混时,市场普遍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造成周边环境脏乱差,污染严重,而现在都在使用预先搅拌好的商混,这样既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还能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利用水泥制作过程的高温特性,中国建材做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危废的技术突破,将原本需要填埋污染土壤环境的垃圾变成了水泥的燃料和原料,解决了城市的环保问题。周育先介绍,在疫情期间,水泥厂协同处置医院医用垃圾,让医用垃圾对环境及人体危害降到零。当前水泥窑处置已经有36条生产线,专门做危险品、城市生活垃圾的协同处置,年处理359万吨,减少填埋用地900亩。另外,在生产熟料和熟料在磨成水泥的时候,可以加入很多固体废弃物,譬如钢厂的钢渣、水渣,发电厂的粉煤灰,发电厂的脱硫石膏,还有磷肥厂的下脚料,中国建材每年约消纳1.2亿吨,既降低水泥成本,也帮企业处理了废渣。
  水泥生产的高温特性还可以用于余热发电,目前已建成水泥板块余热发电293套、装机容量2197.3兆瓦,2021上半年余热发电量43.18亿度,相当于节约53万吨标准煤、减少碳排139万吨;建成玻璃板块余热发电总装机容量318.5兆瓦,全年发电19亿度,节约标煤23.7万吨,减少碳减排量63.1万吨。
  周育先提到,“现在水泥厂已经成为了城市的标配,绿意盎然、鸟语芬芳,真正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最重要的是水泥厂发挥一个正面的社会效益,它能够为保护环境、为民众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这个业务将我们的技术创新优势、产业链优势最大化,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解决了民生问题,而且还解决了我们的产业升级问题。”

资产重组产业落地


  今年,中国建材完成了两件大事,水泥板块、工程板块先后成功实现资产重组,这两大重组颇受资本市场关注。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方面,中国建材很有发言权。
  9月10日,天山股份公告,天山股份通过发行股份及现金支付的方式,向中国建材等26名交易对方购买中联水泥100%股权、南方水泥99.93%股权、西南水泥95.72%股权及中材水泥100%股权等资产,总交易金额达到981.42亿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已获得证监会核准批复。
  本次重组完成后,公司水泥产能提升至约4亿吨以上,熟料产能提升至约3亿吨以上,商品混凝土产能提升至近4亿立方米左右,砂石骨料产能将提升至1亿吨以上,产能极大提高。同时,资产规模增幅1628.76%,预计营收、净利润分别增加%5.30%、858.41%,此事件告一段落,天山股份将成为A股历史上最大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项目。
  工程板块重组从开始到落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209,0年11月,中国建材集团的工程板块重组预案披露,中材国际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购买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北京凯盛100%股权、南京凯盛98%股权以及中材矿山100%股权。三家标的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泥工程、矿山工程,与上市公司主业部分重合,到今年10月,工程板块已经重组完成。
  2016年两材(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和中国中材集团)合并时双方签订承诺函,要在3年内解决内部同业竞争问题,将内部相同或相似业务进行业务整合,避免子公司之间出现业务交叉、相互竞争的不利局面。业务整合后,企业的资金协同价值、业务协同价值、规模经济效应三方面都得以优化。周育先提到,“集团内部业务重组之后,企业内部竞争问题得到解决,且能更好的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也会降低成本,使得行业继续良性发展,虽然不容易,所幸顺利完成了。”
  中国建材是央企改革的先锋队,改革基因也深深植入中国建材血脉。资料显示,中国建材集团内混合所有制比例达到85%。从9,007就开始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国建材从濒临破产到成为世界领先,造就一批混合所有制的明星企业和隐形冠军,改革创新助力中国建材破茧成蝶。
其他文献
近期,医药板块兴起了买卖风,多家药企卖掉了自己旗下能下金蛋的母鸡。  8月17日,振东制药(300158.Sz)公告卖掉了朗迪钙的主体公司“朗迪制药”100%的股权,作价58亿元;8月31日,东阳光(600673.SH)公告称拟剥离整个医药板块,将公司持有宜昌东阳光长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51.41%股权转让给关联方,被转让公司主营产品为抗流感神药可威,也是10亿级别的大单品。  出售自家的优势产业,
2020年股价风光无限的浙江鼎力(603338.SH),在2021年被接连痛击。  达到140.04元/股(前复权)的历史最高价不到两周,浙江鼎力股价连续两日放量跌停,4个交易日(3月4日-9日)跌去25.98%。这还没完,4月28日晚公布2020年报后,浙江鼎力股价第二日一字跌停,这次一口气跌了40%,直到股价达到53.7元/股才作罢。  此时,股价已经距离历史高点跌去了61.65%,需要涨16
近期二级市场行情从前期有“锂”走天下,逐渐演变成近期“煤”飞“色”舞的行情。今年8月,全国PPI指数同比上涨9.5%,较上月上升0.5%,创下近一年最大同比涨幅;伴随着PPI持续上涨,今年以来,周期行业在资本市场表现亮眼,仅次于新能源材料板块。截至9月10日,中信30个一级行业指数中,年内涨幅靠前的三个板块分别是有色金属指数、煤炭指数和钢铁指数。  在有色金属行业的112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100
9月16日,國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方案》中提出:完善指标设置及分解落实机制,合理设置国家和地方能耗双控指标,优化能耗双控指标分解落实。同时,鼓励地方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  在能耗双控严格的背景下,以新能源消纳换能耗指标的方式,将大幅刺激绿色电力的需求,随着这一政策的发布,隔天9月17日开盘,电力板块大涨。  节能风电(601016.SH)、福能股份(60048
继马斯克痛批芯片厂商后,库克也要为供应链烦恼了?  近日苹果iphone13或因芯片短缺而减产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彭博报道称,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可能会将其2021年预计的iPhone 13生产目标削减1000万台。  报道出来后,苹果显示器供应商德州仪器、无线组件供应商博通、屏幕供应商日本显示器公司等股价应声下跌。  然而居民消费意愿降低,多家手机芯片供应商的三季度增速不及预期,又隐隐透露出
“锂电池之父”古迪纳夫曾指出:在资源端,锂的重要性不亚于石油,因而锂又有“白色石油”之称。新能源汽车的风头一时无两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锂资源作为锂电新能源核心材料,相关需求快速增长。2016年起,锂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储备资源,其开采受到保护。  目前世界锂资源主要分布在智利、澳大利亚、阿根廷,中国锂资源储量仅占7%。2020年我国锂原料产量占全球比例约24%,基础锂盐冶炼产能却高达全球的
2021年,享受了40年高速发展红利的国内保险业,开始遭遇“中年危机”。一方面,在国家战略层面,对保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另一方面,则是保险行业代理人队伍持续缩水,行业发展增速放缓,业绩增长承压。保险行业似乎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焦虑。  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保险业都在积极探索,以求借势扬帆,在新的赛道上实现更好地发展。高速增长难再现 但市场空间依然广阔  信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宁
五粮液前三季度营收、净利保持两位数增长  10月29日晚,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粮液)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报告显示,1-9月,五粮液实现营业收入497.21亿元,同比增长17.01%;归母净利润173.27亿元,同比增长19.13%。在营收、净利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同时,五粮液现金流大幅提升至153.98亿元,同比增长290.47%;在建工程投入23.02亿元,相较2020年末
鑫聯环保个旧基地鸟瞰图  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在本次大会的承办地云南引发热烈反响。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首次提出“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2020年1月,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要求“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殷殷嘱托,为云南突出优势特色、推进跨越式发展指引方向。  “
缺芯潮尚未缓和,但随着A股上市公司半年报发布落幕,业绩大增的半导体公司们已纷纷进入调整阶段,股东也频频减持,那么半导体公司还值得关注吗?  《英才》记者选取了140家半导体上市公司纳入统计范围,以此为基础探讨半导体行业在2021上半年的发展概况;同时从产业链分工维度出发,分析设计、制造、封测、IDM、设备、材料等细分领域的业绩表现、估值、市场表现等投资指标,以期为投资者后续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半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