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智趣”表达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jue_wa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问能够引发思考、促进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如何进行高效提问?结合当前教育理念,应当从基础做起,在提问过程中,充分体现“智”和“趣”,做到情理交融,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一、进行科学提问
  为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质量,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明确教学目标,找到关键点,突出重难点,避免陷入舍本逐末的误区。文言文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传统课堂上,教师通常从字词、语法切入,不利于学生建立起整体意识。字词语法固然重要,但经过多年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若换个角度进行提问,或许会有不同的效果。
  以《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为例,某教师并未因循守旧,也不急于进入课文,而是拿题目做文章,问学生看到题目后有何见解。很快,便有学生问出第一个问题“烛之武是谁”,接着,学生跟风提问“秦师是谁”。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联想,有人提问“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意义何在”,又有学生跟着提问“最后成功了吗”“他是怎么退的”。教师见预设的问题都被提到,便把问题列出:“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最后成功了,他是怎么退的?”“烛之武是个怎么样的人?”
  面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给出答案,因为秦国军队来攻打。教师继续提问,秦国军队为何要来攻打。学生给出的答案,不外乎“为了本国利益”,“为了争抢地盘”。教师这才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从第一段可知,是晋国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那么题目中为什么是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教师提了一些关键性问题,便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思考。在退秦师的过程中,烛之武深明大义且睿智聪慧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教师提的后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最后,有些学生依然不太懂。教师就介绍相关背景,原来这场战争本就与秦国没有直接关系,烛之武先站在秦国的立场说话,再陈述如果郑国灭亡,晋国才是最大受益者。继而分析郑国存在对秦国的好处,最后批评晋国贪得无厌,灭郑国后必然阙秦。可见,这是一场极为精彩的外交谈判,烛之武言辞简明,却面面俱到,步步逼紧,极具说服力,再次证明他的睿智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在此案例中,教师提前准备好了问题,却没有直接抛给学生,而是从题目切入,鼓励学生主动提问,作为预热,然后再抛出问题。尽管只是一个题目,却隐含了很多重要信息,学生带着问题,既把握住了整体架构,清楚来龙去脉,又掌握了字词语法,课堂效果很好。
  二、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发思考,很多教师习惯抛出问题后,立即给出答案,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事倍功半。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鼓励学生提问,都要重视接下来的工作,即引导学生思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以《谈中国诗》一课为例,作者钱钟书是位博学之士,文章旁征博引,内容和思想都极为丰富,且起点高雅,立意深远,只有反复品味,才能挖掘出作者想表达的全部意思。教师首先点明背景,该文是作者针对美国朋友的一次演讲,对象是美国人。然后,遵循结构特点,直接抛出问题“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接着,遵循由浅及深原则,设计三个大问题:作者站在什么角度去谈中国诗;中国诗的几个特征;作者如何看待中外诗歌间的关系。
  第一个问题不难,文中首段就有答案,即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来谈中国诗,才更合理、更科学。第二个问题也不难,作者指出了中国诗早熟早衰、篇幅短小、暗示含蓄、清淡安和几个特征,难就难在并非简单提及,而是在有限的篇幅内,以极其凝练的语言,将各个特征展开细说。而且,也不是枯燥无味地讲诗歌理论,而是和绘画、音乐、传说、寓言、艺术、哲学等相联系,旁征博引,所用资料涉及美、英、法、德、意、俄诸多国家,加上层出不穷的各种比喻,使得文风颇为有趣。以暗示含蓄这一特征为例,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发现作者提出了暗示的三种表达方式,即“静默不言、欲说还休”“故说不知,不了了之”“问而不答,以问作答”,并且举例详细。第三个问题颇有难度,牵扯到作者做这篇演讲的初衷立意。在教师的提问和引导下,学生认真阅读文中最后几段,逐步分析出,作者强调中外诗歌相互通融渗透,本质目的并不是纯粹地谈论诗歌,而是站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高度,做了一次纵贯中西文化的诗学报告。
  三、重视层次差异
  如在《赤壁赋》一课中,教师仅用了五个字进行提问,分别是“人”“事”“景”“情”“理”,然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思考。前三点很容易理解,教师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为了不让他们紧张,言辞幽默诙谐,课堂氛围极好。接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分析何为“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情理融合”及其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教师非常智慧风趣。
  綜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提问是一门学问,能够做到智趣表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兴趣启发学生智慧,就能和现代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满足当下提出的“激趣”“启智”等要求,自然也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文学常识不仅仅是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也是教育改革所要求的高中生需要具备的基本文学素养。从内容角度看,它关系着高中语文课程的顺利进行,而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这些文化常识承载的是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的精神,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心灵洗礼都有重要作用,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经历体验。  一、渗透教学为主,强调平时积累  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文学常识的补充介绍一直都十分重视,因为这既关系到
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之外,还需要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感受能力和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场所。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利用积极情绪理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性知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