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念深处,老屋的剪影一直在——白墙黛瓦,水桥流觞,竹林婆娑,挥之不却,淡淡洇化在水墨乡愁里。
从村口的大道走来,经过一座拱桥,便能望见老屋了。这是一幢两进的大瓦房,前厅后卧;右侧,还有一间窄长的厢房;地上铺着方方正正的大石板。记忆中,勤劳的母亲总在厢房里忙碌,应该就是“灶披间”吧,但我家是居民户,没有灶台,那架方方正正的小煤油炉是唯一的厨房設备。
我自小体弱多病,母亲专为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甜糯的银耳羹。幼时的我就痴痴地站在炉子边等啊等,等银耳开出花朵,散出香味,连心爱的丝巾被煨卷了也浑然不知。这个养生的好习惯,在我家也延留至今。
母亲也会在炉子上架把大剪刀,烙得通红了,给我和邻家的姐姐烫漂亮的卷发。那时候,我还是留有麻花辫的。偶尔,也会养两只母鸡。但不多时,它们就不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是匮乏的,无论鸡还是鸡下的蛋,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有好心人告诉母亲是被不相与的邻里偷摸了去,也有时是被野狗叼了去。但母亲不追查也不叨叨,过段时间,又领养了两只。也有古道热肠的乡邻,常常会给我家送些自种的时令瓜果菜蔬,那是他们从自己有限的份额里特意匀留出的。
踱出老屋门,往西拐个弯再往前走百来步,便是一条通往外港的大河。河岸宽阔,河水清澈。碧色的黄瓜、弯弯的豌豆、胖胖的西红柿在河水里过一过便能入口了。夕阳下,母亲们相伴着在水桥边浣洗,三三两两的汉子叼着水烟蹲在岸边,看着一群嬉戏玩耍的娃儿们。此起彼伏的说笑声和吆喝声在空荡的水面上传出好远。难得闲空,我母亲也会抱着我在水桥边小坐,讲美丽的传说和过去的故事。
屋后,是深而茂的大片竹林。那是我童年的百草园。无论春夏秋冬,林子于我都是热闹的,因为有小花小草和小动物们四时不同的陪伴。
早春,看一枝笋从破土而出到苍翠欲滴,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仲夏,蛇莓红艳艳的球果匍匐了一地,尽可采摘一路酸甜;初秋,在树下痴痴地看小蚂蚁们周而复始,忙来忙去,总也不厌;肃冬,可以捕鸟,亦可以堆雪人……
我有一个心爱的方方正正的铝制食品罐,俚语称“咣箱”抑或“罐箱”?里面装满了似乎永远都吃不完的糕点糖果。那时流行晚学,做老师的母亲经常要在晚上参加学习培训和业务交流。起初,她是背着我一起去学校的,但我经常一上背就睡得东倒西歪。母亲又刚学会骑车,觉得不甚安全和方便,无奈只能把我一个人留在老屋。而我父亲,还在部队服役,仿佛很久才能回家一趟。母亲担心我无所事事又饿着,便给我备足了零食与小人书。漫漫冬夜里,我抱着大罐子,在葛翠琳老先生和格林兄弟们构筑的童话世界里逛着逛着就歪在床上睡着了。香喷喷的米花撒满了缎锦的被褥……以至于成年后,我还是喜欢独处的充盈。我不觉得独处是寂寞,或许,就是那时深植下的性情吧。
后来的少年里,我随父母辗转生活在不同的农村,遇见不同的景与人;后来的后来,又远离了故乡在异地谋生存。余生或许还长,但惟有那屋、那物、那人,总还时不时在梦里真实呈现,就像那些最爱的人,虽已不在,却还萦绕在长长久久的忆念里。 (作者系奉贤区人大代表,区作家协会会员,青村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书记、主任)
从村口的大道走来,经过一座拱桥,便能望见老屋了。这是一幢两进的大瓦房,前厅后卧;右侧,还有一间窄长的厢房;地上铺着方方正正的大石板。记忆中,勤劳的母亲总在厢房里忙碌,应该就是“灶披间”吧,但我家是居民户,没有灶台,那架方方正正的小煤油炉是唯一的厨房設备。
我自小体弱多病,母亲专为我做的最多的就是甜糯的银耳羹。幼时的我就痴痴地站在炉子边等啊等,等银耳开出花朵,散出香味,连心爱的丝巾被煨卷了也浑然不知。这个养生的好习惯,在我家也延留至今。
母亲也会在炉子上架把大剪刀,烙得通红了,给我和邻家的姐姐烫漂亮的卷发。那时候,我还是留有麻花辫的。偶尔,也会养两只母鸡。但不多时,它们就不见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是匮乏的,无论鸡还是鸡下的蛋,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有好心人告诉母亲是被不相与的邻里偷摸了去,也有时是被野狗叼了去。但母亲不追查也不叨叨,过段时间,又领养了两只。也有古道热肠的乡邻,常常会给我家送些自种的时令瓜果菜蔬,那是他们从自己有限的份额里特意匀留出的。
踱出老屋门,往西拐个弯再往前走百来步,便是一条通往外港的大河。河岸宽阔,河水清澈。碧色的黄瓜、弯弯的豌豆、胖胖的西红柿在河水里过一过便能入口了。夕阳下,母亲们相伴着在水桥边浣洗,三三两两的汉子叼着水烟蹲在岸边,看着一群嬉戏玩耍的娃儿们。此起彼伏的说笑声和吆喝声在空荡的水面上传出好远。难得闲空,我母亲也会抱着我在水桥边小坐,讲美丽的传说和过去的故事。
屋后,是深而茂的大片竹林。那是我童年的百草园。无论春夏秋冬,林子于我都是热闹的,因为有小花小草和小动物们四时不同的陪伴。
早春,看一枝笋从破土而出到苍翠欲滴,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仲夏,蛇莓红艳艳的球果匍匐了一地,尽可采摘一路酸甜;初秋,在树下痴痴地看小蚂蚁们周而复始,忙来忙去,总也不厌;肃冬,可以捕鸟,亦可以堆雪人……
我有一个心爱的方方正正的铝制食品罐,俚语称“咣箱”抑或“罐箱”?里面装满了似乎永远都吃不完的糕点糖果。那时流行晚学,做老师的母亲经常要在晚上参加学习培训和业务交流。起初,她是背着我一起去学校的,但我经常一上背就睡得东倒西歪。母亲又刚学会骑车,觉得不甚安全和方便,无奈只能把我一个人留在老屋。而我父亲,还在部队服役,仿佛很久才能回家一趟。母亲担心我无所事事又饿着,便给我备足了零食与小人书。漫漫冬夜里,我抱着大罐子,在葛翠琳老先生和格林兄弟们构筑的童话世界里逛着逛着就歪在床上睡着了。香喷喷的米花撒满了缎锦的被褥……以至于成年后,我还是喜欢独处的充盈。我不觉得独处是寂寞,或许,就是那时深植下的性情吧。
后来的少年里,我随父母辗转生活在不同的农村,遇见不同的景与人;后来的后来,又远离了故乡在异地谋生存。余生或许还长,但惟有那屋、那物、那人,总还时不时在梦里真实呈现,就像那些最爱的人,虽已不在,却还萦绕在长长久久的忆念里。 (作者系奉贤区人大代表,区作家协会会员,青村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副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