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使用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u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关节腔注射不同浓度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病例排除及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期间诊断为退行性骨关节病行双侧同期TKA的患者24例,采用双侧相互对比,在关闭关节囊后、松止血带前,用2份1.5 g氨甲环酸分别以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50 mL侧)和100 mL(100 mL侧),制成浓度分别为30、15 g/L的混合溶液,通过投掷硬币法,随机决定先手术侧注入氨甲环酸的浓度。观察每侧术后引流量、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大腿周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3、5 d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术后5 d、1个月行双下肢血管B超检查。

结果

50 mL侧术后引流量[(65.4±33.4) mL]显著少于100 mL侧[(86.1±53.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3,P=0.001)。50 mL侧与100 mL侧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分别为14.9°±3.1°、15.3°±3.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分别为(6.2±0.9)、(6.0±1.0)分,大腿周径平均分别为(46.8±3.0)、(46.9±2.6) cm,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24例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有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深部感染、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关节腔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减少TKA术后出血,使用安全、有效,氨甲环酸浓度较高时对TKA术后失血量的控制更为有效。

其他文献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为可能治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方法。然而,MDS患者多为中、老年人,难以耐受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MAC-HSCT)。减低剂量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SCT)具有低毒、高效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MDS的治疗。目前,常用的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联合烷化剂,但各种预处理方案的疗效差异较大。RIC
恶性横纹肌样瘤是好发于婴幼儿的少见类型肿瘤,依据肿瘤发生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肾横纹肌样瘤(MRTK)、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肾外非中枢神经系统横纹肌样瘤(EERT)3类。染色体22q上的抑癌基因SMARCB1缺失或突变被认为是该肿瘤发生机制的重要环节。该病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横纹肌样细胞,细胞质内含嗜酸性包涵体,再结合特征性免疫组织化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横纹肌样瘤是一
目的探讨铁缺乏及贫血与上皮性卵巢癌顺铂耐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1月,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收治并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的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对顺铂耐药与否,将其分别纳入顺铂耐药组(n=33,对顺铂治疗耐药)与顺铂敏感组(n=38,对顺铂治疗敏感)。顺铂耐药组与顺铂敏感组患者的纳入标准:经活组织检查确诊为上皮性卵巢癌,符合《妇产科学》(7版)有关上皮性卵巢癌的诊断标
微粒是真核细胞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直径约为0.1~1.0 μm的双层脂质膜囊泡,来源于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组织因子(TF)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是体内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TF主要以在微粒上表达的形式存在,这种微粒称为组织因子阳性微粒(TF+MPs)。TF+MPs具有较高的促凝活性,其表达水平可在血栓性疾病和相关凝血性疾病中升高。因此,测定TF+MPs可能作为血栓性疾病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以骨髓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紊乱性疾病。糖皮质激素作为ITP的一线治疗药物,可使80%~90%ITP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控制,但仍有20%~30%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疗效欠佳或发生耐药。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DC)成熟、减少髓样DC数量和使髓样DC功能失调而抑制其介导的效应T细胞(Teff)功能,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的
目的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超过24 h复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51例超过24 h复位的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为1.7~15.5岁,平均9.1岁。骨折根据Delbet分型:Ⅱ型27例,Ⅲ型18例,Ⅳ型6例。根据最终复位方式不同分为2组:闭合复位组(18例)和切开复位组(33例)。记录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根据R
目的探讨髋关节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治疗PipkinⅠ、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3年7月应用有限Smith-Petersen入路治疗的21例Pipkin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39.2岁;左侧8例,右侧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 d,平均4 d。Pipkin分型:Ⅰ型11例,Ⅱ型10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有限Smith-Pe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31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周围再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20例;年龄为75.6岁(24~87岁),再骨折发生于初次内固定术后9.4个月(3~60个月)。参考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的思路,根据髓内钉周围骨折部位及骨质情况尝试对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后周围骨折进行分型
目的探讨计数病死率和患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POSSUM)系统、P-POSSUM系统及生理能力与手术侵袭度(E-PASS)评分系统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病死率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65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225例,女429例;年龄60~103岁,平均71.7岁。骨折部位:股骨转子间骨折363例,股骨颈骨折291例。治疗方式:闭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最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术后患者能够较早下床活动,可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引发的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此类手术中关于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的临床固定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目前仍存在争议。如何针对不同患者选择最合适的假体是目前临床上所面临的问题。本文综合文献简述骨水泥型假体和生物型假体的设计特点,比较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股骨假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