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创造自主互动的学习条件,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以调动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从初中历史学科出发,就如何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做相关讨论。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历史教学上的创新,指的是教学中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以往的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创新是历史意识与时代感的结合,学生必须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以提高觉悟,这种能力可以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历史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
一、课堂语言优美生动,扣人心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无论是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还是注意都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去牵引的。以前我总认为语文课上才适合用诗一般的优美语言,而历史课在语言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但通过这些课我认为自己错了,试想没有美妙的旋律,怎能产生动听的音乐?一个语言贫乏的老师怎能上出富有魅力的课?教师讲课中的语言、语调是教师情感体验的外露,当教师将这些体验到的情感通过语言语调向外传达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为学生美感的获得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历史课中大多数老师的语言优美生动,感情充沛,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语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 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 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要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不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死,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服务未来社会的知识信息。放弃那些难、繁、偏、旧题的研究,要把时间放在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培养之上。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而是培养学生会学。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发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历史教学应结合我国改 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中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进程具有双向情感交流的特征。课堂上即使老师再有激情,没有学生激情参与,那也一样注定失败。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 的发光点”。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
四、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全面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五、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 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
(2)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 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创新精神,就是求佳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发正.浅议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
[2]须勤.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 养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所以在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历史教学上的创新,指的是教学中科学地指导学生通过以往的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创新是历史意识与时代感的结合,学生必须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社会,明辨是非,以提高觉悟,这种能力可以在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历史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
一、课堂语言优美生动,扣人心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点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无论是学生全面智力的发展还是注意都是靠精彩的教学语言去牵引的。以前我总认为语文课上才适合用诗一般的优美语言,而历史课在语言方面的要求不是很高。但通过这些课我认为自己错了,试想没有美妙的旋律,怎能产生动听的音乐?一个语言贫乏的老师怎能上出富有魅力的课?教师讲课中的语言、语调是教师情感体验的外露,当教师将这些体验到的情感通过语言语调向外传达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为学生美感的获得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这些历史课中大多数老师的语言优美生动,感情充沛,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语言语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和谐、融洽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 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 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要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不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死,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服务未来社会的知识信息。放弃那些难、繁、偏、旧题的研究,要把时间放在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培养之上。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而是培养学生会学。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发展。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历史教学应结合我国改 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实际,把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始终贯彻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中学生表现欲强,爱争强好胜,喜欢受人夸奖。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有意识地设计竞赛题和竞赛形式,学生会兴致盎然,热情高涨,学习空前活跃。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进程具有双向情感交流的特征。课堂上即使老师再有激情,没有学生激情参与,那也一样注定失败。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 的发光点”。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
四、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
现行的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全面抗战的开始》时,我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五、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 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
(2)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 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创新精神,就是求佳意识。
参考文献:
[1]刘发正.浅议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
[2]须勤.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 养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