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环境中元素的复杂化,具有丰富表现形式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着改变,这其中往往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也与每个人、每个地区的利益有关。结合现阶段社会结构中的主要矛盾,人们需要不断思考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演变的过程,以及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矛盾和挑战的存在不仅对眼前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敲响了警钟,也为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结构;矛盾;挑战
一、前言
社会结构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元的概念,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良好的结构能够保证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在良性轨道上稳步发展,整个社会的成长也将得到科学的保障。老百姓关心的就业问题、城乡差异问题、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等等,都属于社会管理中社会结构研究的范畴。在国家各种新政策、新机制出台的同时,人们应该清楚的了解现阶段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有关社会结构的几个典型问题,才能够有所侧重的解析政府部门的说法和做法。在此基础上,社会各方力量才能够有效的集结起来,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当代社会管理中社会结构上存在的矛盾
(一)城乡差异仍然较大,限制社会经济全面增长
春节期间,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上海姑娘第一次去男友的老家江西农村,便因不能忍受当地艰苦的条件而提出分手,最后这被人们证实是一则假新闻。尽管故事情节是虚拟的,但仅从其对网友产生的舆论影响上就可以看出,这种悬殊的城乡差距以及地区差异是存在的,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共鸣。城乡之间在经济条件、思想观念以及科教文卫等一系列领域表现出的差距是否又衍生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呢?想要使城乡差异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人们就应该首先从源头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近些年的发展趋势。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政治上的差异一直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一方面归因于历史因素,另一方面也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地区管理工作有关,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百姓缺乏足够的受教育机会,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再加上农民工本身出于相对劣势地位,经济差异化使广大农民的劣势地位愈加明显。农村地区与城市客观上的差异能够通过资金调拨、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等途径得以缩小,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形成的对城乡差异理解的惯性还需要通过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的净化来逐渐扭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城乡问题的圆满解决才能够再次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与新的作用领域。
(二)西部开发任务重,关系国家经济、文化链条达成
西部与中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差异与历史上人们的活动范围特别是线路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这方面因素,青藏铁路的建设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中意义重大。多年以来,国家政策上对东南部沿海的倾斜也使得西部地区丧失了早期发展的机会,据统计,东南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深圳、宁波、广州等地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以及相应的研发基地数量远大于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情况相比,西部地区经济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恶性循环,更难以吸收和引进致力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年轻人才。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地形险要、交通闭塞,当地人们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机会较少,他们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作物资源,却不能够突破地区和交通的限制将它们转化为经济收益,这一点是相当遗憾的。而有着类似情况的村落或者集群在西部内陆地区还有很多,可见,我国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经济潜力的发掘仍任重道远。
(三)就业压力冲击社会经济与政治
社会管理工作当中,就业结构失衡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现实当中,特别是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农民工权利得不到保障,而许多岗位高薪仍然“空岗”等等问题,更影响着社会稳定以及舆论导向。尽管相关的就业调节政策不断出台,但与之配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违法经营的企业、黑心的老板等,使得人们对就业市场以及就业前景感到担忧,政府是否能够针对社会就业结构中失衡的部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是广大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人力资源上的不合理分配甚至是病态结构,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生产效率低下,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金钱来换取与之前相等的工作量,这不但不是劳动价值的提升,反而是社会管理中不经济、不划算的现象。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与安置才能够让文教事业上的投入转化成为经济上的产出。另外,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国家计划削减180万煤炭和钢铁工作,试图通过这种途径来缓解产能过剩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同时,大量员工的安置问题仍然是一个威胁社会秩序的难题,员工动乱以及社会犯罪几率都有可能明显上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采取的方案还需要慎之又慎,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把损失降到最低。类似的就业结构问题以及社会突发的就业危机关系到处于经济社会的每个职业人,他们的利益与需求还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给予最大的关注,防止“下岗潮”重演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
三、社会管理中针对社会结构矛盾进行的改革
(一)兼顾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一项有时间规划、有科学指导的长期事业。农村经济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粮收入低、农村劳动力流失以及耕地撂荒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城市比较成熟的工商资本也应该被引入农村经济当中,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形成多元化、产业化的农村经济。除此之外,对于留守儿童的帮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推广还将继续进行,对于参与乡村支教的老师和组织,政府要给予全力的支持,保证农村的每个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从娃娃抓起”,提升农村地区人们受教育水平。对于一些地区的耕地撂荒以及相关生态问题,地方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自然情况,及时的引进生物科技型人才,对闲置土地以及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全面的整改,提升土地利用率与土地管理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当地居民进行合理劝导,组织撤离有安全隐患的地区,并向村民传授防灾、减灾办法,减少农村地区居民因自然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与农村相对应的城市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特大型城市中的矛盾也极其尖锐,人口大量涌入使一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房价飞涨,也使得在城市中打拼的大多数年轻人感到空前的压力。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资源配置问题,疏导、引流将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人口以及资源的适当交换和流动也许是解决城乡差异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
2015年初,“一带一路”的说法进入大众视野,简单的说“一带一路”就是要求地区之间达成合作互助,用细化了的任务分工使较发达国家地区带动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目前,国内涉及的城市中,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已经启动了部分合作项目,强生、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这些地区落户,不仅丰富了我国对外经济形式,还实实在在的在当地创造了上百个高精尖工作岗位,信息技术的集中以及资本的集中都使得这些地区不步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一带一路”的设想不仅仅来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启发,更多源于对整个国家经济环境以及国际关系的深刻研究,本着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原则,这一方案也得到了来自中国周边国家的普遍认可。这种具有国际格局的发展规划不仅提升了国家外交地位,还切实的为国内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自此,西部部分地区的发展方向有了双重选择,不仅可以向东接近沿海地区,还能够向西沟通西亚各国,形成国际化影响,“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对于国家东西部经济均衡将是一次有力的推动。另外,人们也可以将“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应用于东西部交流之中,用更加具体的项目工程、更科学合理的地区搭配来为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用覆盖科、教、文、卫、以及一、二、三产业的项目合作,增进东西部人民情感,逐步改善西部相对封闭、落后的面貌。目前,国内一些地区间的合作已经深入展开,人们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地区发展的新出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要合作双方进行充分的事先沟通与实地考察,把“一带一路”的核心体现出来,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资金和项目的单向输送。一旦双方出现思想的僵化与态度上的不端正,这种帮扶形式将会本末倒置,劳民伤财。
(三)加快促进就业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和机制出台
针对现阶段就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服务的政策和方案。公共就业服务得到了强化,人们与之前相比能够更加迅速全面的获得就业用工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多经过政府部门把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安全性,政府这一举措实际上已经降低了劳动纠纷发生的风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又多了一层保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大格局入手,尽早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引导和帮助,减少用工缺口或者人力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接下来,我国在拉动社会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就业岗位的创造以及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进一步指导,新兴的行业以及产业往往能够为大批劳动者提供岗位选择的机会,这同样是一次人才资源的重新分配组合,不论是对于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经济都有着不小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人们进行的就业培训应当更加贴近实际,注重实效,而不是简单的“走过场”。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区、学校对就业创业人员的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和询问,对人员进行分组,并分别进行有所侧重的系统教学,在短期内为参与培训人员建立就业创业档案,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他们持续教育以及经济政策上的帮助等等。这种对大多数创业者的鼓励政策与行为还可以更加细化,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因为自主创业所引发的人才流动不仅有力与国家就业结构优化,还能够为整个市场带来无限的动力,为社会经济贡献新的增长点。
四、总结
健康合理的社会结构以及有序的社会管理不仅能够让身处其中的老百姓获得满足感,还能够使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行处于可控的科学轨道之中。人们对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就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避免,但是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政策手段以及改革方案对社会结构逐步塑性,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并不是一项单一的、独立的工作,它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以及每个百姓的利益与想法,现阶段存在于社会结构上的矛盾,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对应的解决方案和协调办法,还需要每位公民积极配合和响应,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转型期社会结构问题对社会矛盾的催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4).
[2]吴玉敏.化解社会矛盾视角下的中国结构建设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2(06).
[3]朱力,纪军令.当前我国重大社会矛盾冲突的新型特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5).
(作者单位:王开洁,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穆泽华,中国人民大学;荆圣乔,密德萨斯大学)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结构;矛盾;挑战
一、前言
社会结构是一个相对复杂和多元的概念,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良好的结构能够保证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在良性轨道上稳步发展,整个社会的成长也将得到科学的保障。老百姓关心的就业问题、城乡差异问题、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等等,都属于社会管理中社会结构研究的范畴。在国家各种新政策、新机制出台的同时,人们应该清楚的了解现阶段阻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有关社会结构的几个典型问题,才能够有所侧重的解析政府部门的说法和做法。在此基础上,社会各方力量才能够有效的集结起来,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经济的稳步增长。
二、当代社会管理中社会结构上存在的矛盾
(一)城乡差异仍然较大,限制社会经济全面增长
春节期间,一则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上海姑娘第一次去男友的老家江西农村,便因不能忍受当地艰苦的条件而提出分手,最后这被人们证实是一则假新闻。尽管故事情节是虚拟的,但仅从其对网友产生的舆论影响上就可以看出,这种悬殊的城乡差距以及地区差异是存在的,并且能够得到人们的共鸣。城乡之间在经济条件、思想观念以及科教文卫等一系列领域表现出的差距是否又衍生出了更多的社会问题呢?想要使城乡差异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人们就应该首先从源头探究差异产生的原因以及近些年的发展趋势。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文化以及思想政治上的差异一直是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一方面归因于历史因素,另一方面也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地区管理工作有关,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百姓缺乏足够的受教育机会,经济发展形式单一,再加上农民工本身出于相对劣势地位,经济差异化使广大农民的劣势地位愈加明显。农村地区与城市客观上的差异能够通过资金调拨、人才引进、项目合作等途径得以缩小,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形成的对城乡差异理解的惯性还需要通过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的净化来逐渐扭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城乡问题的圆满解决才能够再次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与新的作用领域。
(二)西部开发任务重,关系国家经济、文化链条达成
西部与中部以及东部沿海地区造成的差异与历史上人们的活动范围特别是线路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正是这方面因素,青藏铁路的建设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中意义重大。多年以来,国家政策上对东南部沿海的倾斜也使得西部地区丧失了早期发展的机会,据统计,东南部沿海地区特别是深圳、宁波、广州等地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以及相应的研发基地数量远大于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的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情况相比,西部地区经济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恶性循环,更难以吸收和引进致力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年轻人才。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地形险要、交通闭塞,当地人们与外界的沟通交流机会较少,他们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作物资源,却不能够突破地区和交通的限制将它们转化为经济收益,这一点是相当遗憾的。而有着类似情况的村落或者集群在西部内陆地区还有很多,可见,我国对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资源、经济潜力的发掘仍任重道远。
(三)就业压力冲击社会经济与政治
社会管理工作当中,就业结构失衡一直存在于我国的现实当中,特别是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农民工权利得不到保障,而许多岗位高薪仍然“空岗”等等问题,更影响着社会稳定以及舆论导向。尽管相关的就业调节政策不断出台,但与之配套的效果却并不明显。违法经营的企业、黑心的老板等,使得人们对就业市场以及就业前景感到担忧,政府是否能够针对社会就业结构中失衡的部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也是广大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人力资源上的不合理分配甚至是病态结构,直接产生的后果就是生产效率低下,企业需要支付更多的金钱来换取与之前相等的工作量,这不但不是劳动价值的提升,反而是社会管理中不经济、不划算的现象。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与安置才能够让文教事业上的投入转化成为经济上的产出。另外,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国家计划削减180万煤炭和钢铁工作,试图通过这种途径来缓解产能过剩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压力。同时,大量员工的安置问题仍然是一个威胁社会秩序的难题,员工动乱以及社会犯罪几率都有可能明显上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会采取的方案还需要慎之又慎,协调社会各方利益,把损失降到最低。类似的就业结构问题以及社会突发的就业危机关系到处于经济社会的每个职业人,他们的利益与需求还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给予最大的关注,防止“下岗潮”重演以及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产生。
三、社会管理中针对社会结构矛盾进行的改革
(一)兼顾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健康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是一项有时间规划、有科学指导的长期事业。农村经济具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粮收入低、农村劳动力流失以及耕地撂荒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城市比较成熟的工商资本也应该被引入农村经济当中,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形成多元化、产业化的农村经济。除此之外,对于留守儿童的帮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的推广还将继续进行,对于参与乡村支教的老师和组织,政府要给予全力的支持,保证农村的每个学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从娃娃抓起”,提升农村地区人们受教育水平。对于一些地区的耕地撂荒以及相关生态问题,地方政府还需要结合本地自然情况,及时的引进生物科技型人才,对闲置土地以及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进行全面的整改,提升土地利用率与土地管理的经济效益。对于一些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政府部门有必要对当地居民进行合理劝导,组织撤离有安全隐患的地区,并向村民传授防灾、减灾办法,减少农村地区居民因自然原因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与农村相对应的城市问题也不容忽视,一些特大型城市中的矛盾也极其尖锐,人口大量涌入使一些地区公共基础设施不堪重负、房价飞涨,也使得在城市中打拼的大多数年轻人感到空前的压力。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资源配置问题,疏导、引流将是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手段。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人口以及资源的适当交换和流动也许是解决城乡差异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
2015年初,“一带一路”的说法进入大众视野,简单的说“一带一路”就是要求地区之间达成合作互助,用细化了的任务分工使较发达国家地区带动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目前,国内涉及的城市中,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已经启动了部分合作项目,强生、微软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在这些地区落户,不仅丰富了我国对外经济形式,还实实在在的在当地创造了上百个高精尖工作岗位,信息技术的集中以及资本的集中都使得这些地区不步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一带一路”的设想不仅仅来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启发,更多源于对整个国家经济环境以及国际关系的深刻研究,本着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原则,这一方案也得到了来自中国周边国家的普遍认可。这种具有国际格局的发展规划不仅提升了国家外交地位,还切实的为国内部分地区,特别是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自此,西部部分地区的发展方向有了双重选择,不仅可以向东接近沿海地区,还能够向西沟通西亚各国,形成国际化影响,“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对于国家东西部经济均衡将是一次有力的推动。另外,人们也可以将“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应用于东西部交流之中,用更加具体的项目工程、更科学合理的地区搭配来为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确立阶段性发展目标,用覆盖科、教、文、卫、以及一、二、三产业的项目合作,增进东西部人民情感,逐步改善西部相对封闭、落后的面貌。目前,国内一些地区间的合作已经深入展开,人们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地区发展的新出路。在具体的工作中,还需要合作双方进行充分的事先沟通与实地考察,把“一带一路”的核心体现出来,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资金和项目的单向输送。一旦双方出现思想的僵化与态度上的不端正,这种帮扶形式将会本末倒置,劳民伤财。
(三)加快促进就业与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政策和机制出台
针对现阶段就业结构上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服务的政策和方案。公共就业服务得到了强化,人们与之前相比能够更加迅速全面的获得就业用工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多经过政府部门把关,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安全性,政府这一举措实际上已经降低了劳动纠纷发生的风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群体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工群体来说又多了一层保障。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要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大格局入手,尽早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引导和帮助,减少用工缺口或者人力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接下来,我国在拉动社会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就业岗位的创造以及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进一步指导,新兴的行业以及产业往往能够为大批劳动者提供岗位选择的机会,这同样是一次人才资源的重新分配组合,不论是对于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经济都有着不小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有关部门对人们进行的就业培训应当更加贴近实际,注重实效,而不是简单的“走过场”。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社区、学校对就业创业人员的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和询问,对人员进行分组,并分别进行有所侧重的系统教学,在短期内为参与培训人员建立就业创业档案,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他们持续教育以及经济政策上的帮助等等。这种对大多数创业者的鼓励政策与行为还可以更加细化,从而保证其有效性。因为自主创业所引发的人才流动不仅有力与国家就业结构优化,还能够为整个市场带来无限的动力,为社会经济贡献新的增长点。
四、总结
健康合理的社会结构以及有序的社会管理不仅能够让身处其中的老百姓获得满足感,还能够使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运行处于可控的科学轨道之中。人们对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就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避免,但是能够通过及时有效的政策手段以及改革方案对社会结构逐步塑性,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社会管理模式。社会管理并不是一项单一的、独立的工作,它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以及每个百姓的利益与想法,现阶段存在于社会结构上的矛盾,不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对应的解决方案和协调办法,还需要每位公民积极配合和响应,从而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吴忠民.转型期社会结构问题对社会矛盾的催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04).
[2]吴玉敏.化解社会矛盾视角下的中国结构建设探析[J].青海社会科学,2012(06).
[3]朱力,纪军令.当前我国重大社会矛盾冲突的新型特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05).
(作者单位:王开洁,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穆泽华,中国人民大学;荆圣乔,密德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