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JPMorgan 健康产业大会召开前夕,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校园内,百华协会会员代表们正在聚会。江苏省泰州市中国医药城招商团也参与其间。会中,一位朋友转告我,泰州市委常委、泰州市中国医药城党工委书记何榕正在找我。
见面后,何热情地说:“兄弟,我一直在找你,可把你找到了!”
我与这位老兄相识于2007年。当时我在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工作,曾到刚刚启动的泰州市中国医药城考察,打算在泰州做个项目。尽管项目最终未能落地,但我们却因此相识并成为朋友。
“英豪,跟我回去吧,我有大事要你来做!”何称。
至于什么大事,他没细讲,我也没多问。
事实上,此时我刚从国内回到南加州,已创立了个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也融到了些资金。作为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和CEO,我并不急于折返国内创业。但何榕的热情邀约感动了我,我也确信回国后将有“大事”可做,因此连具体待遇都没谈好,我就很快辞去了现任CEO职务,飞至泰州。
到达目的地后,我才知道,自己即将出任的是中国医药城管委会副主任、首席技术官,同时兼任当地两家国有公司董事长或CEO。
于我而言,在管委会任职,这是从未有过的经历,它正式成为我在国内的第三次创业。前两次创业地点分别为北京中关村和西安高新区。
在偶遇何榕之前,因为有了在国内搭建平台的实践及多年公司运营经验,我非常希望能在美国也有所作为。
利用业余时间,依靠从美国东部某大学取得的授权,我成功创立了前文所述生物制药公司,并从总部位于波士顿的晨兴科技(Morningside)融得2千万美元首轮私募资金,以启动一个治疗性蛋白质的临床前期实验。不仅如此,我曾计划在中国另行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一来能够获得更多资金,二来能同时启动临床前期研究,以加快药物开发进程。但因需到泰州工作,这一计划只能放弃。
我的体会是,早年国内外研发和公司运营经历,对于这种横跨中美的技术转化和产品开发多有益处,它不仅能使后者成为可能,而且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经研究、考察,我发现,国内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在硬件尤其是形象工程上投入较大,在研发和早期成果转化上投入远远不足;2、为能吸引项目方,各地在初始阶段承诺很多,项目方业务成长期真正需要资金或产品开发支持时,无法提供必要帮助,甚至无法兑现承诺;3、园区通常由非专业型行政人员主导,他们对入驻项目的技术背景、市场前景、知识产权问题、临床难点、潜在竞争等,缺乏全面客观判断,以至于最终引进的项目良莠不齐;4、在项目引进时,过分注重创业者学历和学术背景,不太注重他们是否具备产品开发、公司运营、融资等经验,对项目发展困难估计不够,在关键阶段无法或无力对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只能任由项目搁浅、终止或转至其它地方另谋出路,容易错失产品开发良机,造成较大资源浪费;5、园区功能不全,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也不完善,比如搞药物开发却没有动物房,缺少药物分析仪器设备等,项目方只能自行花费大量资金,到园区外解决问题;6、地方领导换届前后,无人愿意拍板担责,尤其是入驻项目急切需要支持时出现该类空档,创业者无所适从。
在中美双边筹建公司,参与或主导公司运营,参与生物医药园区建设,如此种种,在经历了20多年创业实践后,我意犹未尽,想搞些更大的动作,比如主导创建一个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我认为,一个由政府参与、引导但不主导的,运营公司化、管理职业化的园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园区问题,大有可为。
2012年,我与河南省开封市主要领导接触并达成了协议:由我牵头,在郑州以东、开封以西的开封新区,建设一个中原生物城,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产城结合,集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物流、健康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我负责组建团队进行招商引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
几个月后,我从泰州来到开封,开始筹划中原生物城建设。
虽然过去在中美两国都创过业,但我还从未做过这种项目。实践证明,与所有普通创业者一样,我低估了该生物城项目的发展难度。城市规划、土地指标、征地拆迁、原住民安置、道路、管网、绿化、供电、供气、污水处理、文物保护等前所未遇的问题接踵而至。而政策变动、领导更换、投资方变化等,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复杂化。
这是目前我正面临的独特问题。这大概也是中国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大环境,给我个人带来发展机遇或挑战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业者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坚定信念,这样才能破解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我坚信,中原生物城模式对项目方,尤其是对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创业者具备吸引力:我们地处中原腹地,有辐射几亿人口的先天区位优势,有人才支撑和政策支持,有广泛的产业联系和项目来源,这些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障。
随着项目的陆续签约、启动,我已看到中原生物城的胜利曙光。
坦白讲,我的创业热忱,并非源于我对自我挑战的热爱,而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判断:随着中国科技研发投入的日渐加大,今后5-10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性药物、诊断产品、生命科学产品、生物技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原生物城恰是为应对这样一个产业大势而做出的战略性布局。借助这样一个大平台,我们能够为海内外早中期生物医药在研项目提供转化培育基地,能够让更多生物医药项目在中原地带实现产业化,从而推动开封乃至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创业项目有无意义?我也曾自我怀疑。去年我特作诗一首以自勉:
曾在西域几回醉,又经三吴品鱼虾。卅载游侠成一梦,大洋沧茫处处家。黄河雄过扬子秀,尘沙淘尽可煮茶。自将精铁磨镖翎,几度弯弓一朝发。
见面后,何热情地说:“兄弟,我一直在找你,可把你找到了!”
我与这位老兄相识于2007年。当时我在北京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工作,曾到刚刚启动的泰州市中国医药城考察,打算在泰州做个项目。尽管项目最终未能落地,但我们却因此相识并成为朋友。
“英豪,跟我回去吧,我有大事要你来做!”何称。
至于什么大事,他没细讲,我也没多问。
事实上,此时我刚从国内回到南加州,已创立了个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也融到了些资金。作为该公司联合创始人和CEO,我并不急于折返国内创业。但何榕的热情邀约感动了我,我也确信回国后将有“大事”可做,因此连具体待遇都没谈好,我就很快辞去了现任CEO职务,飞至泰州。
到达目的地后,我才知道,自己即将出任的是中国医药城管委会副主任、首席技术官,同时兼任当地两家国有公司董事长或CEO。
于我而言,在管委会任职,这是从未有过的经历,它正式成为我在国内的第三次创业。前两次创业地点分别为北京中关村和西安高新区。
初识园区积弊
在偶遇何榕之前,因为有了在国内搭建平台的实践及多年公司运营经验,我非常希望能在美国也有所作为。
利用业余时间,依靠从美国东部某大学取得的授权,我成功创立了前文所述生物制药公司,并从总部位于波士顿的晨兴科技(Morningside)融得2千万美元首轮私募资金,以启动一个治疗性蛋白质的临床前期实验。不仅如此,我曾计划在中国另行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一来能够获得更多资金,二来能同时启动临床前期研究,以加快药物开发进程。但因需到泰州工作,这一计划只能放弃。
我的体会是,早年国内外研发和公司运营经历,对于这种横跨中美的技术转化和产品开发多有益处,它不仅能使后者成为可能,而且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经研究、考察,我发现,国内由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在硬件尤其是形象工程上投入较大,在研发和早期成果转化上投入远远不足;2、为能吸引项目方,各地在初始阶段承诺很多,项目方业务成长期真正需要资金或产品开发支持时,无法提供必要帮助,甚至无法兑现承诺;3、园区通常由非专业型行政人员主导,他们对入驻项目的技术背景、市场前景、知识产权问题、临床难点、潜在竞争等,缺乏全面客观判断,以至于最终引进的项目良莠不齐;4、在项目引进时,过分注重创业者学历和学术背景,不太注重他们是否具备产品开发、公司运营、融资等经验,对项目发展困难估计不够,在关键阶段无法或无力对项目继续提供支持,只能任由项目搁浅、终止或转至其它地方另谋出路,容易错失产品开发良机,造成较大资源浪费;5、园区功能不全,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也不完善,比如搞药物开发却没有动物房,缺少药物分析仪器设备等,项目方只能自行花费大量资金,到园区外解决问题;6、地方领导换届前后,无人愿意拍板担责,尤其是入驻项目急切需要支持时出现该类空档,创业者无所适从。
在中美双边筹建公司,参与或主导公司运营,参与生物医药园区建设,如此种种,在经历了20多年创业实践后,我意犹未尽,想搞些更大的动作,比如主导创建一个有别于传统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我认为,一个由政府参与、引导但不主导的,运营公司化、管理职业化的园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园区问题,大有可为。
发力新园区
2012年,我与河南省开封市主要领导接触并达成了协议:由我牵头,在郑州以东、开封以西的开封新区,建设一个中原生物城,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产城结合,集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物流、健康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生物技术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我负责组建团队进行招商引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
几个月后,我从泰州来到开封,开始筹划中原生物城建设。
虽然过去在中美两国都创过业,但我还从未做过这种项目。实践证明,与所有普通创业者一样,我低估了该生物城项目的发展难度。城市规划、土地指标、征地拆迁、原住民安置、道路、管网、绿化、供电、供气、污水处理、文物保护等前所未遇的问题接踵而至。而政策变动、领导更换、投资方变化等,使得这些问题更加复杂化。
这是目前我正面临的独特问题。这大概也是中国区域经济高速发展大环境,给我个人带来发展机遇或挑战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业者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坚定信念,这样才能破解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我坚信,中原生物城模式对项目方,尤其是对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创业者具备吸引力:我们地处中原腹地,有辐射几亿人口的先天区位优势,有人才支撑和政策支持,有广泛的产业联系和项目来源,这些都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和保障。
随着项目的陆续签约、启动,我已看到中原生物城的胜利曙光。
坦白讲,我的创业热忱,并非源于我对自我挑战的热爱,而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判断:随着中国科技研发投入的日渐加大,今后5-10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性药物、诊断产品、生命科学产品、生物技术产品以及相关服务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原生物城恰是为应对这样一个产业大势而做出的战略性布局。借助这样一个大平台,我们能够为海内外早中期生物医药在研项目提供转化培育基地,能够让更多生物医药项目在中原地带实现产业化,从而推动开封乃至周边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创业项目有无意义?我也曾自我怀疑。去年我特作诗一首以自勉:
曾在西域几回醉,又经三吴品鱼虾。卅载游侠成一梦,大洋沧茫处处家。黄河雄过扬子秀,尘沙淘尽可煮茶。自将精铁磨镖翎,几度弯弓一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