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国著名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她以细腻新颖的语言,自由灵动的结构,精致巧妙的意象渲染出意蕴深刻的色彩,为小说营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其小说充满了诗意与灵性,极具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小说 诗意 语言美 结构美 意象美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1-0074-0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世界文坛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她的作品开创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她创造出新型的散文体小说,不再依附于故事情节,体现了现代派小说的审美原则。其诗化的语言,灵动的结构,独特的意象让她的作品充满“散文诗的韵味和抒情诗的气质”。
一、语言美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语言充满了诗意美。她的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象征性和节奏感。在其小说中,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记叙,而是要抒发隐忍含蓄的情感。“她的文字已不再是一般性的描绘,它们有色,有光,有味道,有韵律,有特有的情致和韵味。”她的小说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诗一般的韵味。
1.修辞美
小说中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作品中拟人、通感、比喻、反复和排比营造出的诗意,使得作品中的语言充满了灵气。在曼斯菲尔德的笔下,微风,莲花可以兴高采烈,钢琴可以温柔,欢愉。其中,最具特色的修辞则是奇巧新颖的感觉化和暗示化比喻,真可谓俯拾皆是,处处显出精雕细刻,如同画出,无论是活力氤氲还是意趣蕴藉,都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不尽的回味
她将叶子比喻为“喷泉”、“油”。如:“头顶上,新叶颤巍巍的,恰似浴着阳光的绿色喷泉。”“还有一簇待放的丰腴的花蕾,叶子像油一样闪闪发光。”这样的比喻读来倍感新奇优美。她将虚荣心形容成“那只色彩鲜明的小鸟又拍翅膀了,拍啊拍,拍得他胸口都要裂开了”。又如《唱歌课》中,她用“只有幼叶还紧紧附着柳枝,象钓丝上的鱼儿那般挣扎着。”来暗示残存在梅多思小姐心里的希望。这些大量富含韵味和美感的比喻不仅仅是单纯的描绘,更完美再现出文章的诗的意境,并极其自然地与人物的心理融合成一片。类似的比喻,比比皆是。如:
“沉默像是一种肃穆的音乐笼罩着他们。”
“浑似突然吞下了当天下午一片灿烂的阳光,于是它就在你胸膛里燃烧,在你浑身上下每个毛孔,每个指头和脚趾里都进发一阵阵小小火花来……”
“乐谱上那些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像好多黑孩子爬在篱笆上蹦啊跳啊的。”
“梨树宛若蜡烛的火焰,在清澈的夜空中兀自扑腾闪动,往上直窜,越长越高,越长越高——”。
这些遍布在小说中的暗示化的比喻和大量带有通感特点的比喻组合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语言的精华,并且具有了移情作用,不知不觉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涵和外延。
2.距离美
曼斯菲尔德还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原则引人小说创作。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可以在读者心中形成难以跨越的心理上、情感上、认识上的距离,于是新奇感产生。由陌生化生成的距离美,造成了审美愉悦,这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她用词独特,虽突兀却自然,充满新意奇巧,却又合情合理。如她用tired和oily形容人的笑容,用puffed up形容人肿胀的面孔,把人的不安比喻成like叫agitated hen,用quivering修饰煤气灯,用wicked形容刀子,august形容大衣下摆……这种语义上的搭配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用法别具匠心,出奇制胜。又如:
“The very smoke coming out 0f their chimneyswas poverty-stricken.”
“They said nothing.but to Henry their silencewas alive and warm.”
“They were like trees you imagined growing on adesert island,proud,solitary,lifting their leaves andfruits to the sun in a kind 0f silent spJendour”
上面三句中,炊烟居然是寒酸的(poverty-strick-en),沉默可以是充满生机且暖烘烘的(alive andwarm),树木是骄傲而孤独的(proud,solitary),辉煌是无言的(silent)。这些新奇的搭配与修饰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不禁叫绝。
3.音乐美
曼斯菲尔德用词造句也十分讲究韵律节奏。她常常使用平行结构,押韵或者长短句相接,显示出很强的语言节奏,读来如同诗歌般的朗朗上口,宛如跳动的音乐一般。如:
“She leaned against the wall,tapping with herfoot,pulling up her gloves and trying tO smile.”
“There,they stood,smoothing their gloves.patting their hair and smiling among themselves.”
“Every note was a sigh,a sob,a groan of awfulmournfulness.”
曼斯菲尔德还经常直接或间接引用诗歌或者歌曲来再现文章的诗意美。如《海上航程》中的四句小诗、《在海湾》中的回声、《园会》中的《厌世曲》、《雷金纳德的一天》中的歌剧片段、《稚气却很自然》中的同名诗。在最具代表性的《唱歌课》一文中,作家更是借助于声音和音乐渲染气氛,歌词随同梅多斯小姐大起大落的心绪一起变化着。如:“匆匆!啊,何其匆匆,欢乐的玫一瑰一花儿便凋零;转眼间,秋去也,阴郁的寒冬已来临……”哀伤的歌词,忧郁的唱腔和富有音乐感的叙述语言唱响的其实正是梅多斯小姐心底的痛楚。而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同样也以歌词“携来鲜花盈筐,更有彩带佳果,同来此地庆贺着……”来凸显主人公转悲为喜的快活之情。
二、结构美
1.主体-情节淡化
曼斯菲尔德采用了许多诗歌的创作方法,在结构上,她放弃了传统小说中那种开头、高潮、结尾的“三段式”,“采用‘组合法’来引导小说作品开展,即将内涵相近或相似的数个片段加以合并,以此取代情节”。即没有开头的说明,也没有结局,很少注意情节的完整和连贯,“大胆摆脱了钟表时间和物理时间对文学作品的束缚,并成功地组建了新的时空顺序”她的小说主要都是由一系列生活片断和联想串连而成,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没有事件与事件间必然的因果关系,没有故事和人物的发展。文中充满了回顾与内心独白,过去和将来的事件融合在当前事件中。时间无序避免了传统小说中一维 空间的平铺直叙,令小说在时间上前后倒置、空间上立体交叉。小说中的描述看上去是无序的,与其说是情节,不如说是一幅幅静态画。所有隐藏在其中的深意都要由读者自己体会,所有文本中的空白都要由读者来填补。正是这种处理手法赋予小说朦胧的诗意之美。
在《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曼斯菲尔德精心设计小说的结构,打破小说情节发展的自然时间流程,在小说的章与章之间,甚至章节内部来回穿梭。叙述上的跳跃和断裂使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共同感受生活的残破和心灵的分裂。小说开始于从周五晚上姐妹俩临睡前的交谈;然后跳跃至几天前上校去世时的场景;在描述了牧师早前的拜访后,小说又返回到葬礼上;随即又跳回至小说开头的姐妹谈话;其间还穿插讲述了对上校手表继承的讨论,继而又涉及到她们的堂弟;小说的叙述角度也因此变成了堂弟的讲述;最终,小说以康斯坦西亚的内心独白而结束。从表面上看,小说结构在时空上呈现零乱感,叙述视角也几经多变,却完全没有使读者感到混乱。相反,时空的交错混合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经历着小说人物的悲喜,茫然与无助。小说因此增添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她的著名新体小说《序曲》,由十二个独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中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自然地交替出场。曼斯菲尔德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也都是以想象、梦境、内心独白等典型的意识流形式呈现出来的,给读者以一种飘渺虚幻的感觉。小说的展开全部建立在叙述视角和人物转换之上,这些并无严密逻辑关系的章节依靠视角的转换,相互联系在一起。场景的不断变更,人物意识的自由流动都没有给小说造成任何杂乱无序,断裂突兀的感觉。作者挣脱了传统小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羁绊,以不断转换的视角推动情节的展开。这种情节构思上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契合了女主人公琳达的幻灭感,凸显了主题。正是这种时空转变的跳跃感、瞬间感、变幻感渲染出小说的绵绵诗意来。
2.开头和结尾-距离消亡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开头、结尾和传统意义上的开头结尾不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开头总是让读者直接进入她精心设置的场景或者人物内心。如《男爵》、《米丽》、《莫斯小姐的一天》、《蜜月》等文均是在开头就让读者融入到场景之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消除了读者和文本的距离感,使读者产生现实与小说内容交融在一起的真实感。而以人物内心活动作开头的创作方式更为曼斯菲尔德所喜爱。如《唱歌课》的开头一句“……心窝里像扎了把要命的刀子,深深埋着绝望的情绪,叫她心寒,又叫她心痛。”一下子就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全篇的焦点上。《起风了》的开头则以突兀而有力的语气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对主人公顿生关切。“猛地一惊,她醒来了。”(suddenly-dreadfully-she wakes up.)句子以状态副词及破折号突出了“她”醒来时的恐惧感,也让读者在疑惑之中不知不觉中与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束,则不以事件的结束和解决来作为小说的终结。如《六年之后》等作品的结束部分中,作品人物情感同自然景象两相结合,创造出往往在散文中才有的况味。如《园会》的结尾,劳拉“喃喃自语”到:“人生是不是一”。人生究竟是什么?作者始终没有说明,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已故上校的女儿们》结尾处两姐妹讨论她们未来的生活时,谁都不肯先说,后来都说自己忘记了。空白、开放式的结尾令小说戛然而止,而读者的想象却无法停止,读者心中的那片情感和思绪依然萦绕。
异于传统的开头,开放式的结尾,淡化的情节,时空的无序交错,人物与故事的缺席,多重视角的交织,在结构上促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诗意美。
三、意象美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可以说是由大量丰富的意象组成的。她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刻的意象营构中把那种对人生莫测的苍凉感悟物化为具体可感的世俗生活中的东西,把最难以捕捉,难以言说的感觉落实于眼前的实物上,揭示出人的内心深处的隐秘,传达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诗歌创作中的手法使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概括力和感染力,并形成了高度画面感和视觉美。
曼斯菲尔德喜欢采用的意象多集中为树、花、鸟、太阳、月亮及大海等。如《幸福》中的梨树,《序曲》中的龙舌兰和月亮,《起风了》中的风,《一次真正的冒险》中的船,《六年之后》、《海上航程》中的大海。都是全文的主要意象。同一意象在不同小说中又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以“花”这一意象为例。《在咖啡馆里》紫罗兰暗示了初恋情意,象征少女对人生前景充满浪漫希望的心态;《起风了》中两次出现的“菊花”象征着青春骚动与感伤;《园会》中的玫瑰象征着富有;《幸福》中的水仙代表了家庭的温馨。作者在小说《第一次舞会》中多次借助花这一意象,不失时机地渲染着女孩莉拉不断高涨的兴奋之情。如:首次参加舞会,激动不已的莉拉翩翩起舞,宛若“抛入池中的一朵花”;舞会渐入高潮时,莉拉心花怒放,在她眼中,“杜鹃不再是一朵朵分开的花了;它们成了粉红和白的旗帜在旁边流过;”舞至酣处,杜鹃花甚至全都变成美丽的“飞转着的轮子”。莉拉的情感变化被物化成“花”的意象。作者没有正面评述莉拉的心情,通过“花”这一意象,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莉拉高涨的热情,仿佛置身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意象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象征物除象征类似的客观世界外,还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意象都是融合在场景描写之中,投射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隐含着对人物命运的预示,同时,作者的人生感悟也不失时机地在此曲曲逸出。如大海就经常被曼斯菲尔德采用以达到作者的目的,她的作品《在海湾》、《蜜月》均是以大海为主导意象。在《在海湾》一文中,“大海同时体现了哲学和心理两种意义。”大海象征着生活在海湾旁的人们不断变化的心情,同时还被赋予了女性心理,如母性、孕育、生活的开始,对男性的抵抗。在《蜜月》一文中,作者描写大海变幻的场景传递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海上景色的变化伴随着范妮的所见所感。当范妮和新婚丈夫乔治步人海滩之时。“和煦的微风从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吹来。当他们眺望着灿烂的海水时,风吹拂着乔治,也似乎总在范妮周围转。范妮露出梦幻般的神情……”,爱情的甜蜜让范妮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大海的风平浪静也物化到范妮身边的一切事物。当乔治闹着要去海滨浴场洗澡时,大海转瞬间变得波涛滚滚。此时大海的瞬间变化隐隐透露出范妮慌乱不安的心情。随后,全文中大海迥异不同的变化时刻伴随着范妮内心对婚姻认识的微妙变化。曼斯菲尔德交汇穿插叙述,人物形象的完整以作者对意象的细致描写在读者心中悄然形成,读者于是在连贯的充满暗示的画面中,感同身受。
曼斯菲尔德把意象这种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引入到小说中,通过具体可感的描述使意象具备了文学审美意义上的特征,是曼斯菲尔德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象作为一种隐喻,对人物和主题形成了一种暗示,赋予了小说丰富的艺术意味,又与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以及人物对生活体验的顿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小说因此变得鲜活灵动、意蕴隽永,颇具诗歌的灵秀。
四、结 语
曼斯菲尔德以玲珑剔透的语言,收放自如的结构,奇妙精巧的意象,为其小说营造出一种蕴藉隽永的诗意,使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流淌在小说中的诗意美还闪烁着哲理的光芒,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也成就了其小说的独特风格。读者也就不难理解其作品为何具有如此神秘而持久的魅力。
关键词: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小说 诗意 语言美 结构美 意象美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0)01-0074-0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世界文坛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她的作品开创了现代派小说的先河。她创造出新型的散文体小说,不再依附于故事情节,体现了现代派小说的审美原则。其诗化的语言,灵动的结构,独特的意象让她的作品充满“散文诗的韵味和抒情诗的气质”。
一、语言美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语言充满了诗意美。她的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象征性和节奏感。在其小说中,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记叙,而是要抒发隐忍含蓄的情感。“她的文字已不再是一般性的描绘,它们有色,有光,有味道,有韵律,有特有的情致和韵味。”她的小说语言让读者感受到诗一般的韵味。
1.修辞美
小说中的语言美首先表现在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其作品中拟人、通感、比喻、反复和排比营造出的诗意,使得作品中的语言充满了灵气。在曼斯菲尔德的笔下,微风,莲花可以兴高采烈,钢琴可以温柔,欢愉。其中,最具特色的修辞则是奇巧新颖的感觉化和暗示化比喻,真可谓俯拾皆是,处处显出精雕细刻,如同画出,无论是活力氤氲还是意趣蕴藉,都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不尽的回味
她将叶子比喻为“喷泉”、“油”。如:“头顶上,新叶颤巍巍的,恰似浴着阳光的绿色喷泉。”“还有一簇待放的丰腴的花蕾,叶子像油一样闪闪发光。”这样的比喻读来倍感新奇优美。她将虚荣心形容成“那只色彩鲜明的小鸟又拍翅膀了,拍啊拍,拍得他胸口都要裂开了”。又如《唱歌课》中,她用“只有幼叶还紧紧附着柳枝,象钓丝上的鱼儿那般挣扎着。”来暗示残存在梅多思小姐心里的希望。这些大量富含韵味和美感的比喻不仅仅是单纯的描绘,更完美再现出文章的诗的意境,并极其自然地与人物的心理融合成一片。类似的比喻,比比皆是。如:
“沉默像是一种肃穆的音乐笼罩着他们。”
“浑似突然吞下了当天下午一片灿烂的阳光,于是它就在你胸膛里燃烧,在你浑身上下每个毛孔,每个指头和脚趾里都进发一阵阵小小火花来……”
“乐谱上那些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像好多黑孩子爬在篱笆上蹦啊跳啊的。”
“梨树宛若蜡烛的火焰,在清澈的夜空中兀自扑腾闪动,往上直窜,越长越高,越长越高——”。
这些遍布在小说中的暗示化的比喻和大量带有通感特点的比喻组合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语言的精华,并且具有了移情作用,不知不觉中引起读者的共鸣,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内涵和外延。
2.距离美
曼斯菲尔德还将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原则引人小说创作。陌生化的基础是新奇的语言感受,可以在读者心中形成难以跨越的心理上、情感上、认识上的距离,于是新奇感产生。由陌生化生成的距离美,造成了审美愉悦,这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她用词独特,虽突兀却自然,充满新意奇巧,却又合情合理。如她用tired和oily形容人的笑容,用puffed up形容人肿胀的面孔,把人的不安比喻成like叫agitated hen,用quivering修饰煤气灯,用wicked形容刀子,august形容大衣下摆……这种语义上的搭配使用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用法别具匠心,出奇制胜。又如:
“The very smoke coming out 0f their chimneyswas poverty-stricken.”
“They said nothing.but to Henry their silencewas alive and warm.”
“They were like trees you imagined growing on adesert island,proud,solitary,lifting their leaves andfruits to the sun in a kind 0f silent spJendour”
上面三句中,炊烟居然是寒酸的(poverty-strick-en),沉默可以是充满生机且暖烘烘的(alive andwarm),树木是骄傲而孤独的(proud,solitary),辉煌是无言的(silent)。这些新奇的搭配与修饰常常令人耳目一新,不禁叫绝。
3.音乐美
曼斯菲尔德用词造句也十分讲究韵律节奏。她常常使用平行结构,押韵或者长短句相接,显示出很强的语言节奏,读来如同诗歌般的朗朗上口,宛如跳动的音乐一般。如:
“She leaned against the wall,tapping with herfoot,pulling up her gloves and trying tO smile.”
“There,they stood,smoothing their gloves.patting their hair and smiling among themselves.”
“Every note was a sigh,a sob,a groan of awfulmournfulness.”
曼斯菲尔德还经常直接或间接引用诗歌或者歌曲来再现文章的诗意美。如《海上航程》中的四句小诗、《在海湾》中的回声、《园会》中的《厌世曲》、《雷金纳德的一天》中的歌剧片段、《稚气却很自然》中的同名诗。在最具代表性的《唱歌课》一文中,作家更是借助于声音和音乐渲染气氛,歌词随同梅多斯小姐大起大落的心绪一起变化着。如:“匆匆!啊,何其匆匆,欢乐的玫一瑰一花儿便凋零;转眼间,秋去也,阴郁的寒冬已来临……”哀伤的歌词,忧郁的唱腔和富有音乐感的叙述语言唱响的其实正是梅多斯小姐心底的痛楚。而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同样也以歌词“携来鲜花盈筐,更有彩带佳果,同来此地庆贺着……”来凸显主人公转悲为喜的快活之情。
二、结构美
1.主体-情节淡化
曼斯菲尔德采用了许多诗歌的创作方法,在结构上,她放弃了传统小说中那种开头、高潮、结尾的“三段式”,“采用‘组合法’来引导小说作品开展,即将内涵相近或相似的数个片段加以合并,以此取代情节”。即没有开头的说明,也没有结局,很少注意情节的完整和连贯,“大胆摆脱了钟表时间和物理时间对文学作品的束缚,并成功地组建了新的时空顺序”她的小说主要都是由一系列生活片断和联想串连而成,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没有事件与事件间必然的因果关系,没有故事和人物的发展。文中充满了回顾与内心独白,过去和将来的事件融合在当前事件中。时间无序避免了传统小说中一维 空间的平铺直叙,令小说在时间上前后倒置、空间上立体交叉。小说中的描述看上去是无序的,与其说是情节,不如说是一幅幅静态画。所有隐藏在其中的深意都要由读者自己体会,所有文本中的空白都要由读者来填补。正是这种处理手法赋予小说朦胧的诗意之美。
在《已故上校的女儿们》中,曼斯菲尔德精心设计小说的结构,打破小说情节发展的自然时间流程,在小说的章与章之间,甚至章节内部来回穿梭。叙述上的跳跃和断裂使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共同感受生活的残破和心灵的分裂。小说开始于从周五晚上姐妹俩临睡前的交谈;然后跳跃至几天前上校去世时的场景;在描述了牧师早前的拜访后,小说又返回到葬礼上;随即又跳回至小说开头的姐妹谈话;其间还穿插讲述了对上校手表继承的讨论,继而又涉及到她们的堂弟;小说的叙述角度也因此变成了堂弟的讲述;最终,小说以康斯坦西亚的内心独白而结束。从表面上看,小说结构在时空上呈现零乱感,叙述视角也几经多变,却完全没有使读者感到混乱。相反,时空的交错混合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经历着小说人物的悲喜,茫然与无助。小说因此增添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她的著名新体小说《序曲》,由十二个独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中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景自然地交替出场。曼斯菲尔德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也都是以想象、梦境、内心独白等典型的意识流形式呈现出来的,给读者以一种飘渺虚幻的感觉。小说的展开全部建立在叙述视角和人物转换之上,这些并无严密逻辑关系的章节依靠视角的转换,相互联系在一起。场景的不断变更,人物意识的自由流动都没有给小说造成任何杂乱无序,断裂突兀的感觉。作者挣脱了传统小说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羁绊,以不断转换的视角推动情节的展开。这种情节构思上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契合了女主人公琳达的幻灭感,凸显了主题。正是这种时空转变的跳跃感、瞬间感、变幻感渲染出小说的绵绵诗意来。
2.开头和结尾-距离消亡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开头、结尾和传统意义上的开头结尾不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开头总是让读者直接进入她精心设置的场景或者人物内心。如《男爵》、《米丽》、《莫斯小姐的一天》、《蜜月》等文均是在开头就让读者融入到场景之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消除了读者和文本的距离感,使读者产生现实与小说内容交融在一起的真实感。而以人物内心活动作开头的创作方式更为曼斯菲尔德所喜爱。如《唱歌课》的开头一句“……心窝里像扎了把要命的刀子,深深埋着绝望的情绪,叫她心寒,又叫她心痛。”一下子就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全篇的焦点上。《起风了》的开头则以突兀而有力的语气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对主人公顿生关切。“猛地一惊,她醒来了。”(suddenly-dreadfully-she wakes up.)句子以状态副词及破折号突出了“她”醒来时的恐惧感,也让读者在疑惑之中不知不觉中与人物的心理融合在一起。
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束,则不以事件的结束和解决来作为小说的终结。如《六年之后》等作品的结束部分中,作品人物情感同自然景象两相结合,创造出往往在散文中才有的况味。如《园会》的结尾,劳拉“喃喃自语”到:“人生是不是一”。人生究竟是什么?作者始终没有说明,留给读者自己体会。《已故上校的女儿们》结尾处两姐妹讨论她们未来的生活时,谁都不肯先说,后来都说自己忘记了。空白、开放式的结尾令小说戛然而止,而读者的想象却无法停止,读者心中的那片情感和思绪依然萦绕。
异于传统的开头,开放式的结尾,淡化的情节,时空的无序交错,人物与故事的缺席,多重视角的交织,在结构上促成了曼斯菲尔德小说的诗意美。
三、意象美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可以说是由大量丰富的意象组成的。她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蕴深刻的意象营构中把那种对人生莫测的苍凉感悟物化为具体可感的世俗生活中的东西,把最难以捕捉,难以言说的感觉落实于眼前的实物上,揭示出人的内心深处的隐秘,传达人物特定的心理状态。这种诗歌创作中的手法使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概括力和感染力,并形成了高度画面感和视觉美。
曼斯菲尔德喜欢采用的意象多集中为树、花、鸟、太阳、月亮及大海等。如《幸福》中的梨树,《序曲》中的龙舌兰和月亮,《起风了》中的风,《一次真正的冒险》中的船,《六年之后》、《海上航程》中的大海。都是全文的主要意象。同一意象在不同小说中又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以“花”这一意象为例。《在咖啡馆里》紫罗兰暗示了初恋情意,象征少女对人生前景充满浪漫希望的心态;《起风了》中两次出现的“菊花”象征着青春骚动与感伤;《园会》中的玫瑰象征着富有;《幸福》中的水仙代表了家庭的温馨。作者在小说《第一次舞会》中多次借助花这一意象,不失时机地渲染着女孩莉拉不断高涨的兴奋之情。如:首次参加舞会,激动不已的莉拉翩翩起舞,宛若“抛入池中的一朵花”;舞会渐入高潮时,莉拉心花怒放,在她眼中,“杜鹃不再是一朵朵分开的花了;它们成了粉红和白的旗帜在旁边流过;”舞至酣处,杜鹃花甚至全都变成美丽的“飞转着的轮子”。莉拉的情感变化被物化成“花”的意象。作者没有正面评述莉拉的心情,通过“花”这一意象,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莉拉高涨的热情,仿佛置身其中,真正体会到了意象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象征物除象征类似的客观世界外,还暗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意象都是融合在场景描写之中,投射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主观感受,隐含着对人物命运的预示,同时,作者的人生感悟也不失时机地在此曲曲逸出。如大海就经常被曼斯菲尔德采用以达到作者的目的,她的作品《在海湾》、《蜜月》均是以大海为主导意象。在《在海湾》一文中,“大海同时体现了哲学和心理两种意义。”大海象征着生活在海湾旁的人们不断变化的心情,同时还被赋予了女性心理,如母性、孕育、生活的开始,对男性的抵抗。在《蜜月》一文中,作者描写大海变幻的场景传递主人公的情绪变化。海上景色的变化伴随着范妮的所见所感。当范妮和新婚丈夫乔治步人海滩之时。“和煦的微风从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吹来。当他们眺望着灿烂的海水时,风吹拂着乔治,也似乎总在范妮周围转。范妮露出梦幻般的神情……”,爱情的甜蜜让范妮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大海的风平浪静也物化到范妮身边的一切事物。当乔治闹着要去海滨浴场洗澡时,大海转瞬间变得波涛滚滚。此时大海的瞬间变化隐隐透露出范妮慌乱不安的心情。随后,全文中大海迥异不同的变化时刻伴随着范妮内心对婚姻认识的微妙变化。曼斯菲尔德交汇穿插叙述,人物形象的完整以作者对意象的细致描写在读者心中悄然形成,读者于是在连贯的充满暗示的画面中,感同身受。
曼斯菲尔德把意象这种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引入到小说中,通过具体可感的描述使意象具备了文学审美意义上的特征,是曼斯菲尔德小说艺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特点。意象作为一种隐喻,对人物和主题形成了一种暗示,赋予了小说丰富的艺术意味,又与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以及人物对生活体验的顿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小说因此变得鲜活灵动、意蕴隽永,颇具诗歌的灵秀。
四、结 语
曼斯菲尔德以玲珑剔透的语言,收放自如的结构,奇妙精巧的意象,为其小说营造出一种蕴藉隽永的诗意,使小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流淌在小说中的诗意美还闪烁着哲理的光芒,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内涵,也成就了其小说的独特风格。读者也就不难理解其作品为何具有如此神秘而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