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乳腺癌40例组织学分析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40例双侧乳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探讨临床判断对侧乳腺癌是原发性还是同侧转移性的合适和简便方法。

方法

根据Chaudary组织学标准,对16例同时发生和24例不同时间发生的双侧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和生物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患者的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Her-2)是否过表达。

结果

40例患者首次诊断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1岁(26~ 68岁)。在不同时间发生的双侧乳腺癌患者中,对侧乳腺癌的确诊距离首次诊断乳腺癌的平均时间为34个月(7~ 209个月)。在同时发生的双侧乳腺癌患者中,组织学类型一致者占93.8 %(15/16),非同时发生者为58.3 %(14/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在同时发生的双侧乳腺癌患者中,肿瘤分期一致者占68.8 %(11/16),非同时发生者为25.0 % (6/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在同时发生的双侧乳腺癌患者中,PR表达的一致率为87.5 %(14/16),非同时发生者为54.2 %(13/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者ER表达和Her-2表达的一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如果不考虑Chaudary标准和研究病例数量的局限性,联合应用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和PR状态可大致鉴别对侧乳腺癌是原发性还是同侧转移性。双侧同时发生的乳腺癌为转移性的可能性大,非同时发生的为原发性的可能性大。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相关皮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期刊公开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EGFR-TKI相关皮疹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的文献应用Jadad评分法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6条文献符合纳入标准,共纳入24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33例,对照组115例;患者年龄30~ 75岁。与对照组比较,中药治
肿瘤细胞转移即是蛋白酶对细胞外基质进行水解,肿瘤细胞穿过细胞外基质缺损处进入淋巴系统及毛细血管,在远隔部位形成新的转移灶。基质金属蛋白酶是与转移密切相关的酶类,文章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尤其是MMP-9与子宫内膜癌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和了解。
目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骨钙素(BG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和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65例晚期NSCLC患者,其中骨转移30例,无骨转移35例。采用电化学方法检测血清BGP、β-CTX和PINP水平。对筛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回归方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受呼吸动度影响,肝癌的摆位误差较大,肝癌图像引导放疗是将放疗机与影像设备结合在一起,监测和校正治疗时由于器官运动和摆位不确定造成的误差,从而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方式,评价各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9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单纯腹腔镜切除16例,胃镜及腹腔镜联合切除48例,开腹切除42例。结果对于肿瘤直径<2 cm及2~ 5 cm者,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较开腹组有优势(P<0.0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转移或死亡率与开腹组差异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前列腺癌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表分为未口服沙利度胺组49例(对照组)和口服沙利度胺组53例(治疗组),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加内分泌治疗,放疗剂量为74 Gy。观察两组放疗期间及放疗后1个月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及程度、患者不良反应和放疗前、放疗中及放疗后1个月的生命质量。结果治疗组放疗第5、7周Ⅲ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发生率分别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TC患者标本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3岁男性,因B型超声检查发现右肾上极占位2个月入院,行右肾部分切除术。肿物位于肾实质内,大体呈灰白色,实性,大小1.5 cm×1.5 cm×1.0 cm,质细,与周围组织界线欠清。显微镜下观察: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由排列紧密的小管状及囊状结构组成,被纤细的纤维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长期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接受根治性3DCRT治疗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69例。按生存表法计算患者1、3、5年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2 %、34.1 %、21.3 %。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病灶长度、病灶部位、是否加化疗、计划肿瘤靶区(PGTV)剂
目的探讨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Apaf-1)和bax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5例前列腺癌患者和6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Apaf-1和bax的表达。结果前列腺癌中Apaf-1和bax的阳性率分别为22.22 %(10/45)、20.00 %(9/45),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织的48.33 %(29/60)、46.67 %(28/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目的观察胰腺癌放疗患者口服碘帕醇稀释液后不同时间点胃、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水平段及升段的造影剂通过率,为选择胰腺癌放疗定位的CT扫描时间提供参考,以更精准地勾画靶区。方法符合入组条件的20例患者均口服10%浓度的碘帕醇稀释液300 ml,患者一次性口服完毕后立即行仰卧位透视,观察服药后5、10、15、20 min时胃、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水平段和升段的造影剂头端通过情况。结果口服碘帕醇稀释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