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内涵建设推动培养质量提高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t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大学于2003年获准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是全国第三批获得授权的高校。2004年以来,在国家、省学位办的领导下,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关心、支持、帮助下,扬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得到健康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成熟阶段内涵式发展的大趋势下,扬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学生为本、学术为魂、文化为脉、服务为要”四个角度出发,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
  一学生为本,促进和谐发展
  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实际的研究能力,培养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审视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
  1专题性研究引领,培养教育硕士的研究意识
  合理、科学、实用的教育知识系统是提升教育硕士实践研究能力的基础,系统的专题性研究是培养研究生研究意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在教学中突出专题性研究,专题形式以我校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重点突出基础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学科实践研究的重点出发,邀请教育专家和基础教育优秀教师给学生开设学术讲座,或举行座谈会、基础教育专题论坛等,扩展学生的学术视野。结识优秀同行,了解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术前沿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产生强烈的研究意识,激发浓厚的研究兴趣。学校要求研究生广泛阅读相关书籍,积极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并在学习期间至少发表1篇论文,作一次结合课题研究的学术讲座,以此培养教育硕士的实践研究能力。
  2案例化教学指导,促进理论与实践转化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的目的“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较强的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与较强的实践能力、高水平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应用,以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的。”[1]由此可见,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育硕士的培养必须重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互结合与相互转化。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倡导,它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作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转化方式受到我校的高度重视。几年来,我们在加强专题性教学的同时,特别重视案例化教学,学校教育硕士各领域的教育类学位专业课程都建立了案例教学资料平台。案例教学资料平台中案例既有国内知名的特级教师教学案例,也有结合本省教学实际的教师教学案例。从案例的形式来分,既有音像案例,也有文本案例。从案例的性质上来分,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案例。从功能上讲,有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典型性案例,也有经验向理论提升的分析性案例。我们通过案例的讲析与比较,使教育硕士既提高了理论水平,也明确了教学实践行为的方向,形成了以提升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培养方式。通过对案例、实践的讨论、探究,提高教育硕士从理论高度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确保课程的综合性和先进性,促使了教育硕士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相互转化。
  3反思性教学回顾,促使教育硕士专业化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問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3]注重反思是促进教育硕士专业化的重要方式。学校在加强专题性教学和案例化教学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教学实践的问题出发,定期组织教育硕士进行个人反思和集体交流研讨并结合实践案例写好反思心得,通过有效的教学反思回顾,逐步实现教育硕士由被动地接受专业化向积极、自觉、主动地专业化发展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专业化发展的层次与水平。
  二学术为魂,打造学术品牌
  1引入学术元素,打造学术品牌
  多年以来,扬州大学通过江苏省“十五”“211工程”及重点高校建设项目、“十一五”“211工程”等建设,多方筹措资金,在与教育硕士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方面投入3000多万元,教学条件与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配置教育硕士专用多媒体教室26个,新购图书10余万册,增订有关刊物100多种,增加实践活动基地近20个,以满足教育硕士培养的需要。同时学校定期邀请教育专家和基础教育优秀教师为学生开设博雅大讲堂、蔚民论坛、半塘论坛等学术讲座,让学生在开拓的学术视野中,了解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学术前沿问题,培养用批判性思维方式审视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打造学校的教育硕士学术品牌。
  2普及学术元素,升华学术品牌
  教育硕士的学术品牌升华重点是在实践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实践创新元素,在专业知识中凸显教育领域内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对实践与理论结合的兴趣。将实践与专业学术知识紧密结合,多途径唤醒学生依托专业学术元素进行实践的探索意识。在教育硕士实习、实践等过程中整合资源,帮助学生全面接触教育学术元素,了解教育领域内的社会需求,用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知识升华教育硕士学术品牌。
  三文化为脉,传承师风师德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标记,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教育硕士是培养未来的教师,传承师风师德是教育硕士文化建设的重点,师风师德的建设必须从精神、物质、制度等方方面面融入校园文化,高品味、多渠道、宽领域,推进师风师德的建设。
  1精神文化———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一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学校在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开展以“大爱”、“至善”为核心的教育精神的培育,用足用好各种物化场所、活动载体和新媒体平台,努力建设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深入挖掘学校广大师生对教育精神的理解,全面采集来自教育实践岗位的第一手数据,对以“大爱”、“至善”为核心的教育精神培育进行针对性谋划。结合教育硕士的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以教师“爱教爱生”的教育情愫和“爱校爱岗”的归属感,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循序渐进地使“大爱”、“至善”为核心的教育精神烙印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   2制度文化———文化的支撑
  制度文化是文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确保文化建设规范高效地进行。我校遵循“整体性、综合性、宽广性和实用性”原则,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确保培养过程的高质量。学校分别于2005、2009、2011年统一制定、修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各学院在严格遵循学校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各学科发展动向及时更新各专业培养方案。教育硕士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课程学习必须为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打基础:学位课程注重理论提升,兼顾现实需求。专业课程重在提高实践能力,深化先进教育理念的体现与落实。扩大选修课程,开拓学术视野,开展专题研究,为个性化培养提供宽广的空间。
  四服务为要,搭建实践平台
  1需求为导向,搭建课程选修平台
  基于多媒体课程资源,学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了THEOL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不断进行各类性质的课程改革,开设多领域、跨学科的选修课课程,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制,逐步更新课程内容,淘汰过时的课程,以“模块化、超市化、自主化”的课程选修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习时空。将本校传统的特色选修课课程制作成视频、PPT课件投放到网络中,以此交流信息。建设一批选修课精品课程,全方位地共享优秀知识资源。根据课程特点构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区的实践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悟选修课课程的精髓,拓展技能施展的领域。为学生跨专业技能及创新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弥补专业技能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学生创建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能跳出传统教学环境的时空束缚,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自主学习,真正使得信息化时代的多彩教学环境与学生生活大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2实践为载体,搭建实践技能平台
  学校切实加强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技能培养,通过各种强化全体学生的书写能力、普通话水平、讲课技能等,利用学校传统品牌优势,组织承办各级师范生技能比赛,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乐趣及技能提升热情。
  同时,学校定期组织教育硕士给师范类本科生上课或开讲座,既让他们介绍在基础教育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师范本科教学增添活力,同时也提高他们从学术视角分析和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能力。注重教育调研,根据教学计划,通过实习基地或各种社会关系,由教师定期带领研究生到中小学进行调研。每次调研都有结构完整的调查表,要求带着问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基地为依托,搭建全面发展培养平台
  各学院均设立了教育实践基地,根据每个学院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教育实践基地平均每个学院在五个以上,每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时间均达到了一学期以上,确保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稳定开展及实践的有效性。根据培养计划,以实践基地的良好硬件设备为依托,一线优质师资为支撑,社会多元需求为支点,学校实行“双导师制”,实现校内专业理论有引导、校外实践有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批教学能手,使培养出的人才在其岗位能独当一面,成为有影响力的高技能教学人才,有效地促进高技能教育硕士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曲海红.全日制教育碩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64-65.
  [2]高学金,王普,张会清,方丽英,孙炎珺.基于课程教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北京教育(高教),2014(2).
  [3]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
其他文献
一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  1996年,Halstead提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核心价值观更是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在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过去没有被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当前的中国,多元价
期刊
作为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上世纪在西方兴起的。本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2005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1]。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自然也成为高校教研的热点之一。学界对研究型教学的研究性内涵存在广义的、多向度的理解,如归纳为“研究领先的教学、研究取向的教学、研究为本
期刊
[摘 要] 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表现,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职前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学生入职的有效手段,是加快学生入职适应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何提高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准幼师的入职适应时间,为幼儿园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本文以呼伦贝尔市为例,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业能力培养进行研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探索创新共青团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发展的路径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发挥高校共青团作为青年政治社会化教育载体的组织功能,如政治教育、组织引导、服务管理、合作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探讨高校共青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城市治理、城市理念创新等“社会化”实践,延伸共青团工作手臂,拓展高校社会化育人的实践平台,为高校共青团创新青年政治社会
期刊
[摘 要] 作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从入学到现在一直思考学习的目标,同时观察到周围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种种状况。大学的入学教育对于学生快速适应学校生活,对于专业总体了解及对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本文从学生的角度对于入学教育的设立与内容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 通讯工程;入学教育;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3-00
期刊
[摘 要] 对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后发现,由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心理引发的,高校教学的高耗能、低产出一直困扰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关于习得性无助方面的研究很多,而关于用习得性乐观替代习得性无助具体疗法的研究却比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辅导员充分发挥了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优势,结合学生特点,归纳总结、创新并采用习得性乐观替代习得性无助的具体疗法。调查结果顯示,习得性无助心理已被消除,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习得性
期刊
[摘 要]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应用导向型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获得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和专业知识学习相辅相成的效果。在此过程中,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这不但要求创新创业导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创新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技术预判能力、市场眼光以及成果转化经验,创新创业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本文以应用导向型专业为对象
期刊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就高校而言,应通过构建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监督、调控、引导、激励等功能,不断提高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从而形成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机制,保障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建立的“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对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顶层设计:
期刊
[摘 要] 贸易经济学专业作为融智学院成立较早的一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探索研究对作为应用型转型试点的我校经济类专业发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也能为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专业的申报打下基础。本研究以职业能力导向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建设为载体,一方面不断优化贸易经济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平台如何促进贸易经济专业本科教学和“五优五实”人才培
期刊
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充实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社区文化建设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可有效提升全民素质与文化程度,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近年来,高校与社区的关系已经越发紧密,高校与社区进行文化共建已然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高校的发展拓展深度广度,还有利于提高社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