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初中学生来说,科学是一门新的自然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驱动,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通过实验故事、特殊现象等引入新课教学,结合科学的发展状况,向学生介绍我国最早期的实用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选用生活实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掌握它的性质,用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铁的性质”一节时,先提出问题:“铁制品为什么会生锈?”这种问题既熟悉又不明其中的道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注重教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除采用常用的教法外,还采用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组织学生讨论“用多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可能途径。1.可燃物的燃烧;2.化合物的分解;3.含碳酸根离子化合物与盐的反应。
在讲计算题、鉴别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寻找、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概括、推理、创新能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学习效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创新,锻炼他们自主的创新、探究能力。
科学实验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手段,依据实验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去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实验:取等量的氯化钠,硝酸钾放入等量的水中溶解,结果剩余的氯化钠、硝酸钾的质量不等,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在讲授“盐与金属的反应”时,我将教学分成三步:1.引入:通过提出金属是否都能与盐反应的问题,引入课题。2.探索发现: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铜与销酸汞溶液、铜与硫酸锌溶液、钠与氯化铜溶液以及锌与氯化银反应时的现象,组织学生分析议论,让学生自己找出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并得出结论。3.知识巩固:通过金属与盐反应的产物之一是金属单质,这种制取金属的方法在我国宋朝时期就已经应用于生产了。学生在实验的诱发和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得出结论,使教与学都充满了活力。
五、学以致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在课外活动中,适当增加有关环保教育,并开展活动。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知识后,我想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案例:本地一养殖专业户承包的鱼塘地处造纸厂下游,工厂排放的废水大都流入鱼塘,水发黑,发臭,当年的鱼苗成活率低,且个头较小。我引导学生分析,他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水中含氧量过低。于是建议该养殖户配设增氧机,果然,第二年产量大增。
在学习“酸碱度”知识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当地某种粮大户,承包了一片小河改道后开垦的田地,连续几年产量均不高的原因。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及对该地土壤的测定,发现土壤中含钾过低,于是建议该农户多施钾肥。第二年,粮食喜获丰收。
在教学中,多开展课外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达到学以致用。
以上几点是我多年来在科学课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做法。事实证明,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奇心理”的驱动,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通过实验故事、特殊现象等引入新课教学,结合科学的发展状况,向学生介绍我国最早期的实用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学中,选用生活实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掌握它的性质,用来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讲“铁的性质”一节时,先提出问题:“铁制品为什么会生锈?”这种问题既熟悉又不明其中的道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注重教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根据科学课的特点,我在教学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除采用常用的教法外,还采用讨论分析等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组织学生讨论“用多种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可能途径。1.可燃物的燃烧;2.化合物的分解;3.含碳酸根离子化合物与盐的反应。
在讲计算题、鉴别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寻找、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概括、推理、创新能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学习效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定要加强课堂实验的教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条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把观察和思维紧密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要引导学生从科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在实验时留有“空白”和“开发区”,引导学生去发现、创新,锻炼他们自主的创新、探究能力。
科学实验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手段,依据实验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做实验,去发现规律,掌握知识。例如,通过实验:取等量的氯化钠,硝酸钾放入等量的水中溶解,结果剩余的氯化钠、硝酸钾的质量不等,引出“溶解度”的概念;在讲授“盐与金属的反应”时,我将教学分成三步:1.引入:通过提出金属是否都能与盐反应的问题,引入课题。2.探索发现:通过铁与硫酸铜溶液、铜与销酸汞溶液、铜与硫酸锌溶液、钠与氯化铜溶液以及锌与氯化银反应时的现象,组织学生分析议论,让学生自己找出金属与盐反应的规律,并得出结论。3.知识巩固:通过金属与盐反应的产物之一是金属单质,这种制取金属的方法在我国宋朝时期就已经应用于生产了。学生在实验的诱发和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得出结论,使教与学都充满了活力。
五、学以致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在课外活动中,适当增加有关环保教育,并开展活动。例如,在学习“水”资源知识后,我想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案例:本地一养殖专业户承包的鱼塘地处造纸厂下游,工厂排放的废水大都流入鱼塘,水发黑,发臭,当年的鱼苗成活率低,且个头较小。我引导学生分析,他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水中含氧量过低。于是建议该养殖户配设增氧机,果然,第二年产量大增。
在学习“酸碱度”知识后,我又引导学生分析当地某种粮大户,承包了一片小河改道后开垦的田地,连续几年产量均不高的原因。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及对该地土壤的测定,发现土壤中含钾过低,于是建议该农户多施钾肥。第二年,粮食喜获丰收。
在教学中,多开展课外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达到学以致用。
以上几点是我多年来在科学课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基本做法。事实证明,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