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星期五,中午放学时儿子被老师留下了。我到处找他,最后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找到了他。儿子正在低声、压抑地哭泣着,老师让他对我说说犯了什么错误,他抽泣得说不出来。他哭得鼻涕都流了下来,老师给了他一块纸巾让他擦掉。
“对你妈妈说说吧,你犯了什么错误?”老师催促着。
儿子在学校里一般不会这样哭的。我看着他的样子很心疼,我想不管怎样,都应该先听听他的诉说,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之后,才能说别的。我不能因为老师说他犯错误了,就先批评他。孩子心里的道理有时是与成人不一样的。
儿子始终没有说出来。老师最后便代他说了:“他课间的时候和另一个同学在走廊上跑、闹,把一块玻璃撞破了。不光是损坏了公物,还有危险。”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放下心来。无意的损坏并不是孩子不爱护公物,而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还注意不到全面的事情。孩子在家里也会由于手脚不慎损坏器具,就是大人也有手脚不慎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关键要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儿子一定还想不到这些,他一定是感觉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没有接着老师说的马上批评儿子。我认为不能在这件事情上,站在老师的角度再批评他。老师又对我说:“他这一段上课听课很不认真,老是跟同学说话,有时手里还玩什么……”老师说完这些的时候,我才批评儿子说他上课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
儿子的数学老师正好在办公室里。他也批评儿子,说他做作业不认真,听课斜着身子,什么事都好像无所谓一样。
老师批评儿子时,我站在一边心里很难受。孩子刚七岁,正是学习、成长的年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好的,男孩子课间跑跑、闹闹也很正常,他应该是活泼好动、不断在探索和错误中成长的。我很不愿意老师不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说儿子的问题,因为儿子在我眼里是很可爱的孩子,但是我又不能这样表露出来,不能与老师的批评不一致,我最后还是顺应着老师批评了儿子几句。
此时的场景是:三个大人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对付着一个不能表达自己意志的小孩子,一个被压抑在成人世界的标准里的孩子。这是一种不良的教育,一种很深刻的残酷。
我最后想了想还是对老师解释说:“他这一段在家里也不怎么听话,做作业时也边玩边做。但是他这些日子眼睛有毛病,老是使劲地挤眼睛。他还有点斜视,在家里也斜着眼睛看电视。”我实事求是地说着儿子的问题。
班主任老师最后问儿子能不能改正。儿子咬着嘴唇说:“能。”今天的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的能字,一定是从心里很深的地方说出来的。
数学老师走过去用手摸着儿子的脸说:“老师相信你还是个聪明的好孩子。”这像是对儿子的宽慰了。
中午的时间不多,老师还没有回家吃饭,还有别的同学等着要批评。我便谢了老师,领着儿子离开了学校。
回家的班车已经走了。儿子饿得不行了,他提议我带他去一家美食店吃饭。我答应了他。我想儿子身上的一些问题也真得引起注意了,正好趁今天老师的批评跟他好好谈谈。
我们点了几样可口的饭菜,边谈边吃起来。
儿子今天的态度非常好,很详细地和我谈在学校发生的事,也很认真地听我的建议,对我说的一些话没有像平日那样反驳,而是静静地听着。
“回家后,你给我列一个每天的表现表吧。”他对我说。
“行。就像小學生守则那样的吧,把应该做的一些重要的事都列出来,做好它。”
“今天的饭太好吃了,撑得肚子疼了。”儿子吃得好,也从刚才在学校里的不知所措、压抑不快中完全地恢复了过来。
“今天就算我请你吧。”我跟他开玩笑,我想使他轻松快乐起来。
与家长们分享:
被批评、指责时,先听听孩子的诉说
小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批评与指责,这是家庭、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规范。但是有时候,由于成人的简单、粗暴,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难免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就像法庭判案要允许双方辩解一样,在小孩子受到他人的批评、指责时,家长也要先听听孩子的诉说。
我始终坚持着这个原则,无论孩子与谁发生了冲突,或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都先听听他自己的诉说,在了解清楚事情缘由以后,再与孩子交流。这样能够给予孩子讲述的机会,表达他做事情的理由,免得让他受到压抑与委屈。
我们成年人,社会经历多了,有能力忍受一些压抑与委屈,但是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压抑与委屈容易让它们扭曲、变形。
回忆我的童年,那些曾经的伤害、压抑、委屈,似乎始终残留着,而成年后很多严重的事情,我都从容、轻松地应付过去了,甚至早已经忘记了。
我们要多理解成长中的孩子,无论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犯了什么错误,都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事情发生的原因与经过,然后再教育、帮助他们。
即使他们犯了严重的错误,他们也是小孩子,需要从我们这里获得理解、安慰与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你妈妈说说吧,你犯了什么错误?”老师催促着。
儿子在学校里一般不会这样哭的。我看着他的样子很心疼,我想不管怎样,都应该先听听他的诉说,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之后,才能说别的。我不能因为老师说他犯错误了,就先批评他。孩子心里的道理有时是与成人不一样的。
儿子始终没有说出来。老师最后便代他说了:“他课间的时候和另一个同学在走廊上跑、闹,把一块玻璃撞破了。不光是损坏了公物,还有危险。”
原来是这么回事,我放下心来。无意的损坏并不是孩子不爱护公物,而是由于他们年龄小,还注意不到全面的事情。孩子在家里也会由于手脚不慎损坏器具,就是大人也有手脚不慎的时候。这样的问题关键要看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但是儿子一定还想不到这些,他一定是感觉自己犯了很严重的错误。我没有接着老师说的马上批评儿子。我认为不能在这件事情上,站在老师的角度再批评他。老师又对我说:“他这一段上课听课很不认真,老是跟同学说话,有时手里还玩什么……”老师说完这些的时候,我才批评儿子说他上课应该认真听老师讲课。
儿子的数学老师正好在办公室里。他也批评儿子,说他做作业不认真,听课斜着身子,什么事都好像无所谓一样。
老师批评儿子时,我站在一边心里很难受。孩子刚七岁,正是学习、成长的年龄,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做好的,男孩子课间跑跑、闹闹也很正常,他应该是活泼好动、不断在探索和错误中成长的。我很不愿意老师不理解这个年龄的孩子,只说儿子的问题,因为儿子在我眼里是很可爱的孩子,但是我又不能这样表露出来,不能与老师的批评不一致,我最后还是顺应着老师批评了儿子几句。
此时的场景是:三个大人以居高临下的口气对付着一个不能表达自己意志的小孩子,一个被压抑在成人世界的标准里的孩子。这是一种不良的教育,一种很深刻的残酷。
我最后想了想还是对老师解释说:“他这一段在家里也不怎么听话,做作业时也边玩边做。但是他这些日子眼睛有毛病,老是使劲地挤眼睛。他还有点斜视,在家里也斜着眼睛看电视。”我实事求是地说着儿子的问题。
班主任老师最后问儿子能不能改正。儿子咬着嘴唇说:“能。”今天的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的能字,一定是从心里很深的地方说出来的。
数学老师走过去用手摸着儿子的脸说:“老师相信你还是个聪明的好孩子。”这像是对儿子的宽慰了。
中午的时间不多,老师还没有回家吃饭,还有别的同学等着要批评。我便谢了老师,领着儿子离开了学校。
回家的班车已经走了。儿子饿得不行了,他提议我带他去一家美食店吃饭。我答应了他。我想儿子身上的一些问题也真得引起注意了,正好趁今天老师的批评跟他好好谈谈。
我们点了几样可口的饭菜,边谈边吃起来。
儿子今天的态度非常好,很详细地和我谈在学校发生的事,也很认真地听我的建议,对我说的一些话没有像平日那样反驳,而是静静地听着。
“回家后,你给我列一个每天的表现表吧。”他对我说。
“行。就像小學生守则那样的吧,把应该做的一些重要的事都列出来,做好它。”
“今天的饭太好吃了,撑得肚子疼了。”儿子吃得好,也从刚才在学校里的不知所措、压抑不快中完全地恢复了过来。
“今天就算我请你吧。”我跟他开玩笑,我想使他轻松快乐起来。
与家长们分享:
被批评、指责时,先听听孩子的诉说
小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批评与指责,这是家庭、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规范。但是有时候,由于成人的简单、粗暴,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难免发生一些误会。所以,就像法庭判案要允许双方辩解一样,在小孩子受到他人的批评、指责时,家长也要先听听孩子的诉说。
我始终坚持着这个原则,无论孩子与谁发生了冲突,或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都先听听他自己的诉说,在了解清楚事情缘由以后,再与孩子交流。这样能够给予孩子讲述的机会,表达他做事情的理由,免得让他受到压抑与委屈。
我们成年人,社会经历多了,有能力忍受一些压抑与委屈,但是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压抑与委屈容易让它们扭曲、变形。
回忆我的童年,那些曾经的伤害、压抑、委屈,似乎始终残留着,而成年后很多严重的事情,我都从容、轻松地应付过去了,甚至早已经忘记了。
我们要多理解成长中的孩子,无论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犯了什么错误,都先让他们自己说一说事情发生的原因与经过,然后再教育、帮助他们。
即使他们犯了严重的错误,他们也是小孩子,需要从我们这里获得理解、安慰与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