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索尔仁尼琴是苏联作家中不容忽视的一位。本文通过对索尔仁尼琴的创作经历及其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揭示出他不寻常人生遭遇对他文学风格的重大影响。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创作过程密切相连,并最终形成了其呼唤人道主义和追求真理的深刻思想内涵。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文化心理 人道 真理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享誉国内外,于197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为:“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索尔仁尼琴怀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终追求真理。
索尔仁尼琴一生命运多舛,历经坎坷。1959年,他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初登文坛即轰动了整个前苏联,但不久即受到打击和迫害。1968年,受禁的《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方发表,前苏联当局开除了他的前苏联作家协会会籍。而在第二年,他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索尔仁尼琴遭受到更大的灾难。1974年,他被强行剥夺国籍并驱逐出境,在国外流亡20年之久,直至1994年才重回俄罗斯。
索尔仁尼琴于1957年结束流放生活开始实际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并在作战中两次获得勋章,升至大尉军衔。但1954年,一个偶然的“不慎”改变了索尔仁尼琴后来的命运,他在一次与友人的通信中流露了对斯大林的不满,并因此在前线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罪名判处8年劳改徒刑,刑满后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非人的劳改营中,索尔仁尼琴认识到了:“写作的目的只是在于不忘怀这一切,指望有朝一日为后代人所知晓。”劳改营的亲身经历让索尔仁尼琴更好地看清了现实,他深刻意识到:“作为劳改营的幸存者,应替所有没有爬出劳改营的冤魂和受苦受难的祖国俄罗斯申诉。应对劳改营中无数的死者、对历史、对伟大的俄国文学的先行者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房》、《古拉格群岛》是索尔仁尼琴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以纯善的良知和道德,深入触及了前苏联特殊时期最隐密的历史事实,鲜明地体现了索尔仁尼琴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也是索尔仁尼琴文学风格的最佳代表。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前苏联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劳改营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一天里,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舒霍夫起床、吃饭、出工、劳动、收工、入睡,极其平常,但是,前苏联劳改营的黑幕正是暴露在这些日常里,舒霍夫起床稍晚便被看守抓去罚洗值班室的地板,同室难友海军中校发了一句牢骚就被罚关10天禁闭,零下30多度出工砌墙,而所得的晚餐只是一盘清汤。在劳改营里,大部分的犯人都是无辜者,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冤案,真实地反映了前苏联肃反扩大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和人道的反思。8年的牢狱生活,早已使得索尔仁尼琴对劳改营生活非常熟悉,小说最初题为《845号囚犯》,而845正是其在集中营里的编号,因此,作为个人经历之缩影的“一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奠基之作,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日后的创作发展方向。这部作品不但开创了“集中营文学”的先河,而且延续和发展了俄罗斯文学中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
继《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之后,1968年,索尔仁尼琴的又一代表作《癌病房》在国外出版。在这部作品中,索尔仁尼琴把目光放到了另一个特殊空间——癌病房。通过对在肿瘤病医院留医的一群病友的遭遇,再次抨击了前苏联肃反扩大化及大清洗运动。科斯托格洛托夫因在与友人通信中议论斯大林而被捕判罪,服了7年苦役后还要被流放,直到身患绝症才得以到肿瘤医院就医。医生薇加的哥哥在大清洗中被捕,嫂子改嫁,母亲承受不了打击而亡故,她的恋人又战死在前线。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面描写“癌病房”,实际上是在通过“癌病房”控诉前苏联社会的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劳改营的生活经历一样,《癌病房》中所描写的科斯托格洛托夫也有着作家自己的影子,索尔仁尼琴同样因在与友人通信中议论斯大林被判8年苦役,并且在流放地时被诊断出胃癌。在这两部作品中,索尔仁尼琴正是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特殊时期人们的特殊境遇。
索尔仁尼琴的另一代表作《古拉格群岛》是一部鸿篇巨作,全书分3大册,7部分。在这部作品里,索尔仁尼琴对整个前苏联劳改营总局作了更深入的全方位揭露。全书140万字的描述中,作者借助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既没有臆造的人物,也没有虚构的事件,通过对劳改犯们悲惨命运的白描,不加任何掩饰地抨击了斯大林专制统治下的恐怖。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里的人物一样,“群岛”里的犯人也大多是无辜者。在造纸厂厂长开会时第一个停止鼓掌的人被判10年徒刑,裁缝无意中把一枚针插在斯大林像上也被判刑,在押解的途中犯人更是受尽屈辱:吃发臭的咸鱼而且不给水喝,4人包厢挤36个人。在残酷的生活条件以及极端残酷的刑讯下,人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权利,没有自由,更没有人权,“古拉格”已经沦丧了社会道德。《古拉格群岛》的内容堪称惊世骇俗,它是文学,更是历史,其中的个人资料也包括作者本人的部分真实经历,它真实再现了藏在冰山下的历史事实,发出了作家反强权、反暴力、追求真理的强音。
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作者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描述,把自己感受到的人间黑暗面一一展示,并且其中的人物无一不经历过生存的重重磨难,充满了作者对不人道社会的控诉。索尔仁尼琴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抨击社会罪恶,揭露强权和暴力对人的生存尊严和人性的无情践踏。在《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舒霍夫十分普通,但他严格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别人友善宽容,无私地帮助他人,赢得囚犯的尊重。《癌病房》中的科斯托格洛托夫在讨论“人为什么而活”的话题时道出真言:“出卖、陷害无能为力的好人这样的代价太高了,为了我们的生命不值得。”而《癌病房》中对于社会机制肿瘤急需切除的隐喻也正是知识分子人道主义人生观所期望的。
索尔仁尼琴经历丰富,有自己的坚定思想,尽管对他的作品仍有很多争议,但是没有人会否认,他是俄罗斯的良心。他一生都致力于追求真理,他向全世界宣告:“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这也正是他文学风格的最好体现。虽然他因此而受尽打击和折磨,被迫离乡,流亡海外,但他依然坚定地斗争着,从没有放弃反抗暴力,追求真理,他的文学记载着历史,充满了人道主义光辉。作为特殊时代的作家,索尔仁尼琴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勇敢地揭露在劳改营里发生的一切,顶开了历史最隐秘、最顽固的砖头,体现了俄罗斯民族不屈和坚守真理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索尔仁尼琴著.张晓强译.回归故里的流亡者[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2]索尔仁尼琴著.陈淑贤译.牛犊顶橡树[M].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3]索尔仁尼琴著.刘新增译.癌病房[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4]伊万·杰尼著.姜明河译.索维奇的一天[M].刘新增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5]凌建侯.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 文化心理 人道 真理
索尔仁尼琴是20世纪俄罗斯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享誉国内外,于197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为:“他的作品具有全球性的艺术魅力。”索尔仁尼琴怀有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始终追求真理。
索尔仁尼琴一生命运多舛,历经坎坷。1959年,他创作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初登文坛即轰动了整个前苏联,但不久即受到打击和迫害。1968年,受禁的《癌病房》和《第一圈》在西方发表,前苏联当局开除了他的前苏联作家协会会籍。而在第二年,他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73年,《古拉格群岛》在巴黎出版,索尔仁尼琴遭受到更大的灾难。1974年,他被强行剥夺国籍并驱逐出境,在国外流亡20年之久,直至1994年才重回俄罗斯。
索尔仁尼琴于1957年结束流放生活开始实际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卫国战争时期,他应征入伍,并在作战中两次获得勋章,升至大尉军衔。但1954年,一个偶然的“不慎”改变了索尔仁尼琴后来的命运,他在一次与友人的通信中流露了对斯大林的不满,并因此在前线被捕,以“进行反苏宣传”罪名判处8年劳改徒刑,刑满后流放至哈萨克斯坦。在非人的劳改营中,索尔仁尼琴认识到了:“写作的目的只是在于不忘怀这一切,指望有朝一日为后代人所知晓。”劳改营的亲身经历让索尔仁尼琴更好地看清了现实,他深刻意识到:“作为劳改营的幸存者,应替所有没有爬出劳改营的冤魂和受苦受难的祖国俄罗斯申诉。应对劳改营中无数的死者、对历史、对伟大的俄国文学的先行者负上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房》、《古拉格群岛》是索尔仁尼琴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部代表作品。这些作品都以纯善的良知和道德,深入触及了前苏联特殊时期最隐密的历史事实,鲜明地体现了索尔仁尼琴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于真理的执著追求,也是索尔仁尼琴文学风格的最佳代表。
《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前苏联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劳改营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这一天里,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舒霍夫起床、吃饭、出工、劳动、收工、入睡,极其平常,但是,前苏联劳改营的黑幕正是暴露在这些日常里,舒霍夫起床稍晚便被看守抓去罚洗值班室的地板,同室难友海军中校发了一句牢骚就被罚关10天禁闭,零下30多度出工砌墙,而所得的晚餐只是一盘清汤。在劳改营里,大部分的犯人都是无辜者,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冤案,真实地反映了前苏联肃反扩大化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进行了深刻的人性和人道的反思。8年的牢狱生活,早已使得索尔仁尼琴对劳改营生活非常熟悉,小说最初题为《845号囚犯》,而845正是其在集中营里的编号,因此,作为个人经历之缩影的“一天”,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自传色彩。《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是索尔仁尼琴的奠基之作,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日后的创作发展方向。这部作品不但开创了“集中营文学”的先河,而且延续和发展了俄罗斯文学中深厚的人道主义传统。
继《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之后,1968年,索尔仁尼琴的又一代表作《癌病房》在国外出版。在这部作品中,索尔仁尼琴把目光放到了另一个特殊空间——癌病房。通过对在肿瘤病医院留医的一群病友的遭遇,再次抨击了前苏联肃反扩大化及大清洗运动。科斯托格洛托夫因在与友人通信中议论斯大林而被捕判罪,服了7年苦役后还要被流放,直到身患绝症才得以到肿瘤医院就医。医生薇加的哥哥在大清洗中被捕,嫂子改嫁,母亲承受不了打击而亡故,她的恋人又战死在前线。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表面描写“癌病房”,实际上是在通过“癌病房”控诉前苏联社会的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劳改营的生活经历一样,《癌病房》中所描写的科斯托格洛托夫也有着作家自己的影子,索尔仁尼琴同样因在与友人通信中议论斯大林被判8年苦役,并且在流放地时被诊断出胃癌。在这两部作品中,索尔仁尼琴正是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特殊时期人们的特殊境遇。
索尔仁尼琴的另一代表作《古拉格群岛》是一部鸿篇巨作,全书分3大册,7部分。在这部作品里,索尔仁尼琴对整个前苏联劳改营总局作了更深入的全方位揭露。全书140万字的描述中,作者借助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既没有臆造的人物,也没有虚构的事件,通过对劳改犯们悲惨命运的白描,不加任何掩饰地抨击了斯大林专制统治下的恐怖。同《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里的人物一样,“群岛”里的犯人也大多是无辜者。在造纸厂厂长开会时第一个停止鼓掌的人被判10年徒刑,裁缝无意中把一枚针插在斯大林像上也被判刑,在押解的途中犯人更是受尽屈辱:吃发臭的咸鱼而且不给水喝,4人包厢挤36个人。在残酷的生活条件以及极端残酷的刑讯下,人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权利,没有自由,更没有人权,“古拉格”已经沦丧了社会道德。《古拉格群岛》的内容堪称惊世骇俗,它是文学,更是历史,其中的个人资料也包括作者本人的部分真实经历,它真实再现了藏在冰山下的历史事实,发出了作家反强权、反暴力、追求真理的强音。
在索尔仁尼琴的作品中,作者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描述,把自己感受到的人间黑暗面一一展示,并且其中的人物无一不经历过生存的重重磨难,充满了作者对不人道社会的控诉。索尔仁尼琴以人道主义为武器,抨击社会罪恶,揭露强权和暴力对人的生存尊严和人性的无情践踏。在《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中,舒霍夫十分普通,但他严格维护自己的尊严,对别人友善宽容,无私地帮助他人,赢得囚犯的尊重。《癌病房》中的科斯托格洛托夫在讨论“人为什么而活”的话题时道出真言:“出卖、陷害无能为力的好人这样的代价太高了,为了我们的生命不值得。”而《癌病房》中对于社会机制肿瘤急需切除的隐喻也正是知识分子人道主义人生观所期望的。
索尔仁尼琴经历丰富,有自己的坚定思想,尽管对他的作品仍有很多争议,但是没有人会否认,他是俄罗斯的良心。他一生都致力于追求真理,他向全世界宣告:“一句真话的分量比整个世界还重。”这也正是他文学风格的最好体现。虽然他因此而受尽打击和折磨,被迫离乡,流亡海外,但他依然坚定地斗争着,从没有放弃反抗暴力,追求真理,他的文学记载着历史,充满了人道主义光辉。作为特殊时代的作家,索尔仁尼琴以作家的良知和责任,勇敢地揭露在劳改营里发生的一切,顶开了历史最隐秘、最顽固的砖头,体现了俄罗斯民族不屈和坚守真理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索尔仁尼琴著.张晓强译.回归故里的流亡者[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6.
[2]索尔仁尼琴著.陈淑贤译.牛犊顶橡树[M].等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3]索尔仁尼琴著.刘新增译.癌病房[M].内蒙古: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4]伊万·杰尼著.姜明河译.索维奇的一天[M].刘新增译.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5]凌建侯.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