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的过程。心灵的和谐是人自身和谐发展的基础。情感教育是实现人的心灵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心灵和谐完满的人, 是向" 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及和谐社会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和谐社会情感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1.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不断促进、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种伟大实践和对人类自身与社会发展的一种不懈追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上看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与之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种互动关系。社会的和谐进步将使人更充分地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反之,社会的无序、对立和冲突将使个人的生存面临危机,人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因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是人的发展朝着更健康、更完善、更美好的方向迈进的必要前提。
1.2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原动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全面发展,正是推进社会趋于和谐的动力。
1.3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追求
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生成和人自身发展的过程,即人对自身的本质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实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表明,在他们看来,只有个人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社会才能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把物作为目的,人作为手段,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重新把人作为生产的目的。作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要在现实性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必备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和谐社会的标尺和最高价值追求。离开人的发展的所谓"和谐社会"是没有的;只有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实现的和谐社会,才是符合人类本性需要的和谐社会。
2.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表征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置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之中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它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没有绝对的、恒定的标准,它依赖于特定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内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相关联。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评价标准。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价值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自然生态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1]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情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提高了人的能力,增强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使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当代哲学围绕着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意志、情感、自由等问题而展开的讨论,其中对于人的主体性、个性、独立性的强调,和与之对立的关于多元化、主体间性、“诗意地栖居”的呼吁说明,在现代化背景下,人本身的问题、人与自身的矛盾问题、人与存在环境的矛盾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些都可以概括为当今时代人的存在的“和谐困境”问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从过去主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发展扩展为既包括能力、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因此,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表征。
3.心灵的和谐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以人为中心所发生的各种矛盾得到全面解决,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2]。一般从两个向度来理解人的和谐发展,即个体的人的向度和存在环境的向度。前者表现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后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流于空谈。因为有了和谐的身心,人就会自觉地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调适合理欲望的实现路径和实现程度。
从个体的人的向度来说,由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所以人的和谐发展首先便表现为人自身的和谐。所谓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其主要内容包含三个层面:心理层面、思想层面和能力层面。从心理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人的知、情、意协调发展,昂扬乐观,积极向上,富于进取。从思想层面来说,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即能够与时俱进。从人的能力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们的各种技能、智能和潜能即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3]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人的知、情、意的协调统一,是人的和谐发展的根基。
4.情感教育是实现人的心灵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众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重视人的认知因素的培养,注重人的智力开发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初等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片面的人力教育,在竭尽全力开启人的智力大门的同时,却关闭了人的心灵的窗户,从根本上背离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与要求,其结果,导致了人的心灵片面化乃至极端化的发展,人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人的情感品质却不断下滑,人的情感世界空虚,情感生活乏味,人的无意义感不断滋生和蔓延。
生命中最核心的东西是情感。人的情感发展状况与水平,在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日益强大的社会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从生命的根基上支持个人的理智和道德健康的生活,而且以自然而强大的力量,支持社会中人们的合作与共处,支持个体与社会的无限想象,愿望与创造活力。如果对表征生命价值方向和面貌的情感都不关注的话,何谈以人为本,何谈和谐社会构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关注人的情感发展为本,关注情感的健康发展,使之有助于人的精神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教育担负着神圣的使命与责任。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把教育的价值从培养“人力资源”转化培养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心灵和谐完满的人是向“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致关重要的一步。
实际上,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已经先后认识到,情感在人类日益发达和体制化的教育中备受冷落,人类的情感世界由于缺少了应有的教育滋养而日趋萎缩。"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忘掉了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因此,美国、英国及欧洲的十多个国家纷纷开始实施情感教育。各国对自己的情感教育界定不尽相同,但共同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儿童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儿童学习时有什么感受,希望儿童产生与学校、老师、同伴积极合作的态度,使儿童不因为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割断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社会性情感、自然情感及审美情感。
所以,不论是从改善当代青少年的情感现状出发,还是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都应该关注人的情感领域,肩负起情感教育的使命,使人文情感从现代文明的迷失中走出来,使人享有快乐和幸福的诗意般的生活。同时,为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文情感动力。
参考文献
[1][2][3]林国标.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06-11-13.012.
【关键词】和谐社会情感教育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1.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根据新的发展形势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不断促进、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一种伟大实践和对人类自身与社会发展的一种不懈追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意义上看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与之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一种互动关系。社会的和谐进步将使人更充分地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反之,社会的无序、对立和冲突将使个人的生存面临危机,人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因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和谐的社会氛围是人的发展朝着更健康、更完善、更美好的方向迈进的必要前提。
1.2人的全面发展是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的原动力
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革命的因素,是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驾驭生产力、科学技术和交往形式的巨大进步,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全面发展,正是推进社会趋于和谐的动力。
1.3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最高目标追求
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生成和人自身发展的过程,即人对自身的本质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不断实现和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表明,在他们看来,只有个人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社会才能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是把物作为目的,人作为手段,而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扬弃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重新把人作为生产的目的。作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要在现实性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必备的基本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和谐社会的标尺和最高价值追求。离开人的发展的所谓"和谐社会"是没有的;只有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实现的和谐社会,才是符合人类本性需要的和谐社会。
2.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表征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置于一定社会历史关系之中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和相对性,它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分阶段逐步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没有绝对的、恒定的标准,它依赖于特定社会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内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相关联。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程度和评价标准。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每一发展阶段都承载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终极价值目标的阶段性任务,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自然生态持续发展相互协调、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1]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情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提高了人的能力,增强人类的主体性地位,但也使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当代哲学围绕着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意志、情感、自由等问题而展开的讨论,其中对于人的主体性、个性、独立性的强调,和与之对立的关于多元化、主体间性、“诗意地栖居”的呼吁说明,在现代化背景下,人本身的问题、人与自身的矛盾问题、人与存在环境的矛盾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这些都可以概括为当今时代人的存在的“和谐困境”问题。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从过去主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发展扩展为既包括能力、个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因此,人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表征。
3.心灵的和谐是人和谐发展的基础
在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以人为中心所发生的各种矛盾得到全面解决,围绕人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处于和谐状态[2]。一般从两个向度来理解人的和谐发展,即个体的人的向度和存在环境的向度。前者表现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后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流于空谈。因为有了和谐的身心,人就会自觉地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调适合理欲望的实现路径和实现程度。
从个体的人的向度来说,由于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所以人的和谐发展首先便表现为人自身的和谐。所谓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内在条件和外在表现都能同时代和社会相适应,并积极推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其主要内容包含三个层面:心理层面、思想层面和能力层面。从心理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是指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积极的状态,人的知、情、意协调发展,昂扬乐观,积极向上,富于进取。从思想层面来说,人的自身和谐是指个人的思想、观念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与时代进步的节奏相合拍,即能够与时俱进。从人的能力层面讲,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指人的能力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们的各种技能、智能和潜能即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3]由此可见,人的心理的和谐发展,人的知、情、意的协调统一,是人的和谐发展的根基。
4.情感教育是实现人的心灵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由于众多因素的作用与影响,重视人的认知因素的培养,注重人的智力开发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初等教育中的应试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片面的人力教育,在竭尽全力开启人的智力大门的同时,却关闭了人的心灵的窗户,从根本上背离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与要求,其结果,导致了人的心灵片面化乃至极端化的发展,人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人的情感品质却不断下滑,人的情感世界空虚,情感生活乏味,人的无意义感不断滋生和蔓延。
生命中最核心的东西是情感。人的情感发展状况与水平,在物质极大丰富、科技日益强大的社会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从生命的根基上支持个人的理智和道德健康的生活,而且以自然而强大的力量,支持社会中人们的合作与共处,支持个体与社会的无限想象,愿望与创造活力。如果对表征生命价值方向和面貌的情感都不关注的话,何谈以人为本,何谈和谐社会构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关注人的情感发展为本,关注情感的健康发展,使之有助于人的精神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教育担负着神圣的使命与责任。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把教育的价值从培养“人力资源”转化培养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情感教育入手,培养心灵和谐完满的人是向“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致关重要的一步。
实际上,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已经先后认识到,情感在人类日益发达和体制化的教育中备受冷落,人类的情感世界由于缺少了应有的教育滋养而日趋萎缩。"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忘掉了另一半、牺牲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强调科学、忽略道德。因此,美国、英国及欧洲的十多个国家纷纷开始实施情感教育。各国对自己的情感教育界定不尽相同,但共同认为,学校教育不仅要关心儿童学到什么知识,而且要关心儿童学习时有什么感受,希望儿童产生与学校、老师、同伴积极合作的态度,使儿童不因为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割断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社会性情感、自然情感及审美情感。
所以,不论是从改善当代青少年的情感现状出发,还是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我们的教育都应该关注人的情感领域,肩负起情感教育的使命,使人文情感从现代文明的迷失中走出来,使人享有快乐和幸福的诗意般的生活。同时,为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文情感动力。
参考文献
[1][2][3]林国标.和谐社会语境中人的全面发展[N].光明日报,2006-11-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