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报道的“好看”与“有用”,是对新闻价值的扼要表述,也是对新闻报道提出的基本要求。所谓“好看”(也包括好听),指的是新闻作品内容上的可读、可听、可看,形式(包括作品创作形式和传播形式)上的赏心悦目。“有用”是指新闻报道对于社会及个人所产生的意义和作用。“好看”与“有用”看似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即先“好看”尔后“有用”;或是仅从受众角度考察的新闻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和最终结果,即只有“好看”才为“有用”。实则它们是传播者在采编(信息编码)过程恪守的原则和目的,也是站在受众(信息接收对象)角度反思新闻报道价值和意义的一个标准。所以说,它们是既独立又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是好看
“好看”多指人们的直观感受,包括注意和感觉、接受和认知。新闻报道是要让人看(听)的,能不能实现这一意愿,首先得需要人们对该信息的注意和感觉,也就是说要留住受众的眼光和耳神。只有引起注意,激发感觉,才能继续完成后续程序,否则什么都无从谈及。而要让人们注意和有感觉,必须得在播报形式(也即传播方式)上有其特殊之处,比如版面设计的新颖、标题字体的奇特、声音音律的变异、片头画面的浓烈等等,这些虽然只是感官上的刺激,但都是形成受众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所以,媒介人士不管是采录新闻还是制作、播报新闻,必须得在外部表现和形式包装上下功夫,尽量做到新、奇、特,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同时,就版面的整体布局、声音的有序衔接、画面的剪辑变化等也应是适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理承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切感和贴近感的,也就是符合受众审美习惯的声音和画面(包括版面)。比如,报纸版面的顺畅(便于阅读)、字体字号的大小搭配(浓淡相宜、显隐有致、节省目力)、结构的合理有序(强弱对比鲜明、内容衔接流畅、有组织有节奏、适于领受)、图片配置的得当(图文并举、相辅相成、多姿多彩、赏心悦目)等,只有感觉美好,才会驻目倾心、留意阅读。
在引发人们的注意和感觉之后,接下来就是接受和认知。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让人们接受和认知,也就是说让受众入脑入心,形成认识和记忆。那么,作为媒介传播者,就需在作品的内容采集和反映上有新意、有内涵,写作(制作)方式上合规范、生动多彩。
新闻姓新,没有新意就不叫新闻,没有新的内容人们就不会去阅读、收听或收看,即使不经意撞入眼帘和耳鼓,也不会去细看(听)接受,更不会留作记忆。所以,做新闻报道,在获取或面对某些事实时,首先要考量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有没有进行报道的必要,时效性如何。没有新鲜感、缺乏新视角、失去时效性,就激发不起人们的兴趣,过去的事情或已经感受过的事情再去涉略会让人索然无味。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真实性和接近性。因为不真实的“新闻”报出去就是误报、谎报,是新闻工作者的失责、无德,不管早晚都会被受众识破,媒体和制作人会因为新闻的失信而自毁其誉;不贴近的新闻,会让人感到距离远、不相关、无意义,或是空中楼阁,可遇而不可求。
新闻不是无意识的随意抓拍、信手拈来,它必须是有意义、有内涵的报道。有内涵,人们才会细读(听、看),才会品味、吸纳,也即接受和认知。这种内涵,是反映人们身边的、揭示人们关心的、满足人们欲知的、引发人们思考的、需要人们记忆的事实及其原委,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情感切实相关的、有欲知价值的内容。尽管有的新闻可能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也可以让人们拓展眼见、增长见识、了解世界动态,或者说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刺激人们的创新欲望。
新闻能让人觉得“好看”,除了内容上的“有意思”,还需在形式上下足功夫。人们说“新闻无定式”,指的是新闻创作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模式。但它必须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发生什么事(what),或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什么人(who)、发生什么事(what)、原因是什么(why)、结果怎样(how),也即“三个w”或“五个w+h”。各个要素的设置可以不分先后,但必须具备(特别是前三个),这是新闻最起码的准则。缺少了新闻要素,新闻就会成为“惘闻”,让人不知所云,或怀疑其真实性。
按照过去的程式,新闻(尤其是消息)创作包括“标题+导语(或提示)+正文+背景+结语”,而现在的作者和编者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或突出新闻的重点、亮点,往往要把标题做得新奇、刺激,在文中把最有意思的内容进行前置,或通过描述(场景)将受众引入其中,使其身临其境,或完全以故事的形式说事儿,从而也就改变了固有的范式。
新闻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须要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音画配置协调,语言合乎规范、通俗易懂,音画格调与内容统一,不能云蒸雾绕、乱无头绪,也不能过多地进行描述,人为地渲染,只见“景”不见“人和事”,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秩序混乱、语义不通。
新闻是表现一定意义的,一则新闻一般来说只反映一个事实、一种情况或一个主题内容,即使是附加内容,也要紧紧围绕主要事实或主题展开,为主要事实或主题服务,这样显得清晰、明了、单纯、易记。不能多头并举、一哄而上、杂乱无主,混淆、扰乱或冲淡主要事实,都想表达却(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表述不清、不深、不透,而且也不精炼、不简洁,不便于听看、理解、接受,让人苦累、厌烦,难以厘清,甚至会形成记忆抵触。
新闻是给大众看(听)的,语言要坚持大众化的语言、普通百姓的语言,必须以平实、简明见长,切不可貌似高深,追求晦涩难懂的生僻或华丽辞藻,也不宜为追求所谓的生动、华美而进行过多地铺陈和描述。要知道,受众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次,解读领悟能力各不相同,文人只居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百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作品首先置身亭台楼阁,造成曲高和寡;新闻是不加入个人感情色彩的简洁叙述,适当的描述是为更突出地表现新闻,而不是用过多的铺陈来淹没新闻、用褒贬语言(声音、画面)来改造新闻、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事实(采写对象)语言。新闻语言不是公文语言也不是文学语言,它是用白描的、立体的、动感的、朴实的大众语言来表现和反映新闻事实的。况且,在平民百姓中又有多少年积淀形成的乡间俚语、绝妙好词,这些语言根植于乡间民俗、百姓心智,广泛地运用它往往会使新闻报道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蕴味深长。当然,有些行业的媒体、栏目以及内容的表述由于概念的固定化和受众对象的专业化,在词语运用上可能需要“专业”,但更多的语言还是应该浅显、易懂,况且还可以用变换语词来进行通俗表达,让语义更加明了、鲜活。 同样,声音的配置组合、画面的选择设计,也应该是观(听)众所熟知的、可感的、愉悦的、与内容谐和的声音和画面,这样才能相得益彰,便于受众的感受、理解和接受,也益于媒介、作品的表现和表达,从而增强其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要有用
“有用”指的是新闻的实际作用,是新闻通过受众阅读、聆听或观赏之后,对个人情感、意志和知识智商的培植和强化,进而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产生引导、沟通、教育、促动和辅助作用。
新闻的“有用”,首先是对个人(读者、听者、观者)的作用。因为它是新闻信息的直接的第一接受体,或者说是作用体,然后才通过人(个体)转化延伸到社会(群体)及社会中的各项事业。人的兴趣、爱好和资讯所需各有不同,但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对适合、贴近于该社会的大众新闻信息自然会接受;人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不同领域、阶层的人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选择虽然各不相同,但大众媒体的信息内容总是多方面的,或综合或分栏分题,以飨多领域、多层次受众。
人的情感、意志是心理、行为的出发点,是成就事业的动力和保障,它需要人的自身调节,同时也需要外界的感化和影响。人在对社会认同和与社会协调的过程中,人际(比如亲友、同事)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更多的还是需要大众媒介给以施加。新闻报道是新近事实的反映,事实中人与事物的活动以及对它们的诠释无不对人的情感、意志、趣味、品性形成影响。所以,作为合格的新闻人、新闻媒体,不管是创作作品还是编制作品,都应时刻襟怀为人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其传播内容应该是有启发、引导、教育、鼓舞和鞭策作用的,绝不能以低俗的内容和形式取媚人、误导人。
从本质意义上讲,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启人心智的。新闻作品在反映事实的同时,也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知识和经验解读、传授给了受众。受众在读(听、看)新闻信息、了解事物动态的同时,也在试图获取多种知识、汲取精神营养。基于这一点,新闻报道就要在有限的版(画)面、时段里,最大程度地把适时的、科学的、有学习借鉴和实用价值的知识容纳进去,尤其是那些受众未知而欲知的知识,使受众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自己可用的信息资讯、接受文化的熏陶,对工作、对生活或对心灵起到影响、激励、借鉴和帮助作用。尽管媒体容载的时空有限,发布的资讯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且人们对于知识的选择和吸纳各有千秋,但新鲜的、贴近的、有现实意义的信息总是人们永恒追寻和渴望接受的主题。
新闻报道的直接作用是人,而实际目的则是社会,即通过对人的作用影响整个社会。新闻报道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党和政府的精神意旨、政策措施、治理方略,反映社会情况、民众意愿,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了解,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经验,进而达到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共同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当前,社会处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整个工作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通过大众媒介天天播报的新闻报道传播国内外军政、经济、科技、文化动态,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通过新闻报道传达中央和地方的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新闻报道介绍各地的改革建设、先进经验、发展典型,传授工作和生活经验,对社会各界起到启发、引导、鼓舞、调节和鞭策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的辅助性解读、链接、专页(栏、题),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了解,接受多方位的深层次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进而强化整个国民素质;通过与时势紧密相连的娱乐作品,以增强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人们的心态、调节人们的生活;通过新闻报道酿造舆论氛围,来调整、促动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那么,作为媒体、媒体中的人、媒体播发的新闻资讯,就应该时刻谨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铭记自己“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让你的每一言、每一语、每一画面都要成为上述内容的某一成分,成为社会所需的正能量的传递符码,成为对社会、对社会中的人们“有用”的东西。只有“有用”,人们才会听看,才会接受,才会产生效果,否则就会成为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三需统一
“好看”与“有用”,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对新闻报道(作品)的价值鉴定,也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制作新闻报道(作品)的潜意识动议和行为出发点,更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对新闻报道的审视和要求。作为新闻媒体或新闻人,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有人接受并产生影响效果,首先应潜身下去,谙熟社情民意,了解受众对象的现实需求和欲知愿望,以及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为鉴,考量自身作品的优劣短长。只有把民众认为的“好看”和“有用”与自己臆想的“好看”和“有用”相合拍、相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看”和“有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
一是好看
“好看”多指人们的直观感受,包括注意和感觉、接受和认知。新闻报道是要让人看(听)的,能不能实现这一意愿,首先得需要人们对该信息的注意和感觉,也就是说要留住受众的眼光和耳神。只有引起注意,激发感觉,才能继续完成后续程序,否则什么都无从谈及。而要让人们注意和有感觉,必须得在播报形式(也即传播方式)上有其特殊之处,比如版面设计的新颖、标题字体的奇特、声音音律的变异、片头画面的浓烈等等,这些虽然只是感官上的刺激,但都是形成受众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所以,媒介人士不管是采录新闻还是制作、播报新闻,必须得在外部表现和形式包装上下功夫,尽量做到新、奇、特,以吸引受众的关注。同时,就版面的整体布局、声音的有序衔接、画面的剪辑变化等也应是适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理承受)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亲切感和贴近感的,也就是符合受众审美习惯的声音和画面(包括版面)。比如,报纸版面的顺畅(便于阅读)、字体字号的大小搭配(浓淡相宜、显隐有致、节省目力)、结构的合理有序(强弱对比鲜明、内容衔接流畅、有组织有节奏、适于领受)、图片配置的得当(图文并举、相辅相成、多姿多彩、赏心悦目)等,只有感觉美好,才会驻目倾心、留意阅读。
在引发人们的注意和感觉之后,接下来就是接受和认知。新闻报道的目的是让人们接受和认知,也就是说让受众入脑入心,形成认识和记忆。那么,作为媒介传播者,就需在作品的内容采集和反映上有新意、有内涵,写作(制作)方式上合规范、生动多彩。
新闻姓新,没有新意就不叫新闻,没有新的内容人们就不会去阅读、收听或收看,即使不经意撞入眼帘和耳鼓,也不会去细看(听)接受,更不会留作记忆。所以,做新闻报道,在获取或面对某些事实时,首先要考量它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有没有进行报道的必要,时效性如何。没有新鲜感、缺乏新视角、失去时效性,就激发不起人们的兴趣,过去的事情或已经感受过的事情再去涉略会让人索然无味。同时,还要考虑它的真实性和接近性。因为不真实的“新闻”报出去就是误报、谎报,是新闻工作者的失责、无德,不管早晚都会被受众识破,媒体和制作人会因为新闻的失信而自毁其誉;不贴近的新闻,会让人感到距离远、不相关、无意义,或是空中楼阁,可遇而不可求。
新闻不是无意识的随意抓拍、信手拈来,它必须是有意义、有内涵的报道。有内涵,人们才会细读(听、看),才会品味、吸纳,也即接受和认知。这种内涵,是反映人们身边的、揭示人们关心的、满足人们欲知的、引发人们思考的、需要人们记忆的事实及其原委,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心理情感切实相关的、有欲知价值的内容。尽管有的新闻可能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但也可以让人们拓展眼见、增长见识、了解世界动态,或者说是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刺激人们的创新欲望。
新闻能让人觉得“好看”,除了内容上的“有意思”,还需在形式上下足功夫。人们说“新闻无定式”,指的是新闻创作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不必拘泥于特定的模式。但它必须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发生什么事(what),或什么时间(when)、什么地点(where)、什么人(who)、发生什么事(what)、原因是什么(why)、结果怎样(how),也即“三个w”或“五个w+h”。各个要素的设置可以不分先后,但必须具备(特别是前三个),这是新闻最起码的准则。缺少了新闻要素,新闻就会成为“惘闻”,让人不知所云,或怀疑其真实性。
按照过去的程式,新闻(尤其是消息)创作包括“标题+导语(或提示)+正文+背景+结语”,而现在的作者和编者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或突出新闻的重点、亮点,往往要把标题做得新奇、刺激,在文中把最有意思的内容进行前置,或通过描述(场景)将受众引入其中,使其身临其境,或完全以故事的形式说事儿,从而也就改变了固有的范式。
新闻可以不拘一格,但必须要主题明确、思路清晰,音画配置协调,语言合乎规范、通俗易懂,音画格调与内容统一,不能云蒸雾绕、乱无头绪,也不能过多地进行描述,人为地渲染,只见“景”不见“人和事”,更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秩序混乱、语义不通。
新闻是表现一定意义的,一则新闻一般来说只反映一个事实、一种情况或一个主题内容,即使是附加内容,也要紧紧围绕主要事实或主题展开,为主要事实或主题服务,这样显得清晰、明了、单纯、易记。不能多头并举、一哄而上、杂乱无主,混淆、扰乱或冲淡主要事实,都想表达却(在有限的空间、时间)表述不清、不深、不透,而且也不精炼、不简洁,不便于听看、理解、接受,让人苦累、厌烦,难以厘清,甚至会形成记忆抵触。
新闻是给大众看(听)的,语言要坚持大众化的语言、普通百姓的语言,必须以平实、简明见长,切不可貌似高深,追求晦涩难懂的生僻或华丽辞藻,也不宜为追求所谓的生动、华美而进行过多地铺陈和描述。要知道,受众分属于不同的文化层次,解读领悟能力各不相同,文人只居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百姓,我们不能把自己的作品首先置身亭台楼阁,造成曲高和寡;新闻是不加入个人感情色彩的简洁叙述,适当的描述是为更突出地表现新闻,而不是用过多的铺陈来淹没新闻、用褒贬语言(声音、画面)来改造新闻、用自己的语言来代替事实(采写对象)语言。新闻语言不是公文语言也不是文学语言,它是用白描的、立体的、动感的、朴实的大众语言来表现和反映新闻事实的。况且,在平民百姓中又有多少年积淀形成的乡间俚语、绝妙好词,这些语言根植于乡间民俗、百姓心智,广泛地运用它往往会使新闻报道形象生动、简洁凝练、蕴味深长。当然,有些行业的媒体、栏目以及内容的表述由于概念的固定化和受众对象的专业化,在词语运用上可能需要“专业”,但更多的语言还是应该浅显、易懂,况且还可以用变换语词来进行通俗表达,让语义更加明了、鲜活。 同样,声音的配置组合、画面的选择设计,也应该是观(听)众所熟知的、可感的、愉悦的、与内容谐和的声音和画面,这样才能相得益彰,便于受众的感受、理解和接受,也益于媒介、作品的表现和表达,从而增强其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要有用
“有用”指的是新闻的实际作用,是新闻通过受众阅读、聆听或观赏之后,对个人情感、意志和知识智商的培植和强化,进而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产生引导、沟通、教育、促动和辅助作用。
新闻的“有用”,首先是对个人(读者、听者、观者)的作用。因为它是新闻信息的直接的第一接受体,或者说是作用体,然后才通过人(个体)转化延伸到社会(群体)及社会中的各项事业。人的兴趣、爱好和资讯所需各有不同,但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对适合、贴近于该社会的大众新闻信息自然会接受;人分布在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不同领域、阶层的人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和选择虽然各不相同,但大众媒体的信息内容总是多方面的,或综合或分栏分题,以飨多领域、多层次受众。
人的情感、意志是心理、行为的出发点,是成就事业的动力和保障,它需要人的自身调节,同时也需要外界的感化和影响。人在对社会认同和与社会协调的过程中,人际(比如亲友、同事)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更多的还是需要大众媒介给以施加。新闻报道是新近事实的反映,事实中人与事物的活动以及对它们的诠释无不对人的情感、意志、趣味、品性形成影响。所以,作为合格的新闻人、新闻媒体,不管是创作作品还是编制作品,都应时刻襟怀为人传递正能量的意识,其传播内容应该是有启发、引导、教育、鼓舞和鞭策作用的,绝不能以低俗的内容和形式取媚人、误导人。
从本质意义上讲,新闻报道是传播信息、启人心智的。新闻作品在反映事实的同时,也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知识和经验解读、传授给了受众。受众在读(听、看)新闻信息、了解事物动态的同时,也在试图获取多种知识、汲取精神营养。基于这一点,新闻报道就要在有限的版(画)面、时段里,最大程度地把适时的、科学的、有学习借鉴和实用价值的知识容纳进去,尤其是那些受众未知而欲知的知识,使受众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尽可能多地获取自己可用的信息资讯、接受文化的熏陶,对工作、对生活或对心灵起到影响、激励、借鉴和帮助作用。尽管媒体容载的时空有限,发布的资讯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且人们对于知识的选择和吸纳各有千秋,但新鲜的、贴近的、有现实意义的信息总是人们永恒追寻和渴望接受的主题。
新闻报道的直接作用是人,而实际目的则是社会,即通过对人的作用影响整个社会。新闻报道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内容,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党和政府的精神意旨、政策措施、治理方略,反映社会情况、民众意愿,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了解,传授生产生活知识经验,进而达到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共同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当前,社会处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整个工作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通过大众媒介天天播报的新闻报道传播国内外军政、经济、科技、文化动态,让人们“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通过新闻报道传达中央和地方的精神,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通过新闻报道介绍各地的改革建设、先进经验、发展典型,传授工作和生活经验,对社会各界起到启发、引导、鼓舞、调节和鞭策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的辅助性解读、链接、专页(栏、题),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了解,接受多方位的深层次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进而强化整个国民素质;通过与时势紧密相连的娱乐作品,以增强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愉悦人们的心态、调节人们的生活;通过新闻报道酿造舆论氛围,来调整、促动和影响社会发展进程和发展方向。那么,作为媒体、媒体中的人、媒体播发的新闻资讯,就应该时刻谨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铭记自己“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让你的每一言、每一语、每一画面都要成为上述内容的某一成分,成为社会所需的正能量的传递符码,成为对社会、对社会中的人们“有用”的东西。只有“有用”,人们才会听看,才会接受,才会产生效果,否则就会成为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三需统一
“好看”与“有用”,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对新闻报道(作品)的价值鉴定,也是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制作新闻报道(作品)的潜意识动议和行为出发点,更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对新闻报道的审视和要求。作为新闻媒体或新闻人,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有人接受并产生影响效果,首先应潜身下去,谙熟社情民意,了解受众对象的现实需求和欲知愿望,以及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为鉴,考量自身作品的优劣短长。只有把民众认为的“好看”和“有用”与自己臆想的“好看”和“有用”相合拍、相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看”和“有用”。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