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节语素+于”结构的词法化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l1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单音节语素+于”结构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形式,但此形式又有其特殊性。它是句法结构词法化的结果,它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去除句法特征、短语特征而提高词化程度的过程;它实际是一个词化链条,不同的词处于链条的不同位置,词化程度有高低之分。
  关键词:“单音节语素+于” 词法化 成因 词化程度
  
  “单音节语素+于”结构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是一种常见现象,“对于、由于、至于、善于、长于、用于”等词俯拾即是。很多学者注意到这类结构,但其研究主要侧重于语法功能方面,大多都是对其中“于”字的语法研究,很少有人从词汇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因此,本文将就此问题略陈管见。
  
  一、“单音节语素+于”结构的类型
  
   许多“单音节语素+于”结构已被学者认同为词。《现代汉语词典》也将其作为词条收入其中。我们通过对《现汉》中所收的词和从语料库中所查到的词进行分析,从构成成分和词性两个方面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从构成成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形容词性语素+于。此结构的词较多,有善于、长于、短于、苦于、勇于、高于等。
  2.动词性语素+于。此类结构的动词性语素不论是及物性的还是不及物性的,加上“于”后均可带上宾语。有:死于、融于、写于、善于等。
  3.名词性语素+于。此结构的词语较少,有源于、基于等。
  (二)从词性方面来看,有以下三类:
  1.作动词用。此类词均可以带宾语,马庆株将它们称为“粘宾动词”。它所带的宾语是必有宾语,不能省略。我们根据其所带宾语的句法性质,又可将其分为几小类:只带名词性宾语的,如“精于、忠于”等;只带动词性宾语的,如“善于、勇于、敢于”等;既带名词性又带动词性宾语的,如“等于”。
  2.作介词用。作介词用,如“关于、对于、至于”等。
  3.作副词用。如“过于、终于”等。
  
  二、“单音节语素+于”词法化的成因
  
  “单音节语素+于”结构的形成是句法结构虚化的结果,是由句法结构降格为词法结构的一种跨层组合。又因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和使用者的认知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这一结构进一步凝固虚化,并最终固化为词。
  句法结构是指由语法性成分与词汇性成分共同组成的句法单位。在汉语史上,一些句法结构由于其中的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退而变成了词,原来可以自由运用的语法性成分往往变为词缀,原来的固定句法结构降级成为词,这种变化就是句法结构的词法化。
  古汉语中,介词结构与谓语的语序有两种句法形式,即:“V+P+N”(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和“P+N+V”(介词结构前置作状语)。如:
  (1)“我于周为客。”
  (2)“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当时置于中心动词后边的介词结构,多有“于”来引进对象,处于句法关系阶段的“丧于、归于”等从结构上看,结合得并不紧密。
  随着语法系统的发展变化,到了现代汉语中,古汉语中的“P+N+V”句法结构虽没发生变化,但“V+P+N”这一固定句法结构却逐渐发生变化,“P+N”移至动词之前做了状语,介词结构后置作补语的形式逐渐消失。同时由于方位词的出现,介词结构前移时,多由方位词来引领介词结构,所以古汉语中的介词便留在原来的位置上逐渐虚化,并紧附于动词之后,成为一个词缀,其介引对象的功能也逐渐减退,此时的“V+P”更像是一个复音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其成因:
  (一)韵律和谐——双音化的结果
  所谓双音化,就是指两个音节构成基本韵律单元的(音步)的倾向。在这个韵律单元的作用下,两个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就有可能“复合”成一个语言单位。“复合”的前提是这两个单音节成分必须“高频率共现”。[1]
  众所周知,就音节而言,汉语的发展轨迹是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演变。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了绝大部分,由于语音系统的变化,汉语同音词的比例大大增加,于是汉语向双音节词演变,汉语的合成词逐渐增多。徐通锵先生认为,合成词大多是原来的词组或句法结构降级为词的结果,“单音节语素+于”这类词的形成也源于此。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语素+于”是一个句法结构,“单音节语素”一般为单音动词,“于”是功能众多的介词,引导介词短语结构。由于单音动词中一些使用频率高的成员经常与“于”结合使用,并逐渐和它融合,原本两个独立的词复合为一个词,这正符合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如“属于”“善于”“患于”等。
  (二)语位凝固化的结果
  语位,即词在语句(短语与句子)线性结构与语法结构中所居的位置。语位在汉语构词中有着重要作用,在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一些必要条件的配合下,不但可以构造单音词,而且还可以构造双音词。[2]
  至于、关于、归于、勇于、居于等在古汉语中,都是位于谓语位置上单音动词、形容词与位于宾语位置上的介词,两者在线性结构上长期语位相邻,又受汉语双音化影响,其中的“于”逐渐虚化成为一个没有实义的词缀,并固化成为一个双音动词。
  (三)词语的重新分析的结果
  词语的重新分析,是促使新的语法手段产生的重要认知模式,就是不改变结构表层形式而改变它的内部切分方式,表示为(AB)C→A(BC)[3]它的形成源于旧结构僵化和由此引起对旧形式理解上的不清,从而产生结构的重新搭配。比如:
  (3)“王命众,悉至于庭。”
  在这一句中“悉至于庭”应分析为“悉至/于庭”,是动词“至”带上了一个介词短语“于庭”,“至”为“到”,“于”为介词,意思为“都来到朝堂之上”。此时的“于”后多接时间,地点等词。
  到现代汉语中,“至于”有所变化。如:
  (4)“至于他好不好,我就不知道了。”
  其中的“至于他好不好”我们就应分析为“至于/他好不好”。它将“至于”看作一个整体,作为介词来使用,后接一个小句。
  就这样,通过重新分析,古汉语中的“至/于”变成了现汉中的“至于”。现汉中的“善于、敢于、用于”等大多数的词的形成离不开此原因。
  
  三、“单音节语素+于”结构的词化程度
  
  分析此结构的词化程度,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句法功能是否减退;词性是否改变;词义是否改变。
  (一)词化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其句法功能基本没变化,词性和词义也没发生多大变化,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结构紧密程度比短语要紧一点,比词要松一点,类似于吕叔湘先生所说的“短语词”,属于“单音节语素+于”类复合词的非典型成员。如:
  (5)“印度尼西亚二十八日又有一人死于禽流感。”
  (6)“程峰生于四川,死于陕西。”
  例句中的“生于、死于”后面接的仍是处所成分,而且这些成分可以移至动词之前。与古汉语中的“V+于”句法区别不是太大。
  (二)词化的中级阶段
  这一阶段其句法功能有所变化,但是词性和词义没变化。“于”依附于前面的单音节语素,虽然仍有一定的介引功能,但后面接的不一定是时间或地点成分,也可以是其它表事物或状态的成分,此时“于”进一步虚化,和前面的单音节语素结合得更为紧密,更像是词。如:
  (7)“这和演员们善于汲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有很大关系。”
  (8)“社会地位最脆弱,最易于受到伤害。”
  (9)“它收录的著述,仅限于建国以前。”
  这一类中的“单音节语素+于”一般作句子谓语的中心成分,“于”后面的成分不能迁移到单音节语素之前,并且“单音节语素+于”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必须有后接成分。我们认为这些结构处在词化的较高等级,类似的词还有“敢于、见于、乐于、甘于、处于、归于、易于、忠于、居于、限于、勇于”等。
  (三)词化的高级阶段
  此阶段中它的句法功能功能、语义、词性均有所变化。“于”的介引功能进一步减退,可以不再接宾语;它的词义也进一步虚化,由实词演变为虚词,属于“单音节语素+于”类复合词的典型成员。如古汉语中:
  (10)“王命众,悉至于庭。”
  在这一句中动词“至”带上了一个介词短语“于庭”,“至”为“到”,“于”为介词,意思为“都来到朝堂之上”。而现代汉语中“至于”可以是介词,介引话题,如:“至于他怎么样,我不知道”。
  再如“终于”一词,古汉语中是“V+于”,作谓语,译为“结束”例如:
  (11)“愚者始于乐而终于哀。”
  可在现代汉语中,它可用作副词,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等。处于此阶段的词还有:过于、在于等。
  
  四、小结
  综上所述,“单音节语素+于”结构是句法结构词法化的结果,也是语言自身和语言使用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语位的凝固性、词语的高频率共现、语音的双音化倾向是它词法化的基础;语法系统和语音系统发展变化,是其形成的内因;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重新解读、重新分析是其外因。我们不能用传统的词语结构分析法去分析它。我们应该将其看作合成词中另一新类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另外,“单音节语素+于”结构实际上应该是一条词化链,几个等级并不是泾渭分明、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每个等级还是有它的典型成员,我们所描写的词化程度就是以这些典型成员的特征为依据的,不同词化程度的典型成员之间的语法性质和功能都能相互区别,而非典型成员或者说处于过渡地带的成员,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容易把它们区分开来。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吴为善.双音化、语法化和韵律词的再分析[J].汉语学习,2003,(2).
  [2]陈宝勤.试论汉语语位构造双音词[J].语文研究,2004,(1).
  [3]马清华.词汇语法化的动因[J].汉语学习,2003,(2).
  (高苗红,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古今汉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叠音被人们广泛运用。叠音词也成为一个数量巨大,同时极具特色的群体。叠音这种语言形式是随着文学和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叠音词具有十分丰富的修辞功能,因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应用。研究叠音词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叠音词的运用表现,我们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效果,揭示其语言价值,可以使我们对叠音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
首先讨论了经济危机和经济学的危机;其次指出了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存在若干错误;第三提出了新的非线性经济增长理论及其3个定理:经济起飞一增长一停滞定理,社会保守和经济衰退定理,
川粮协[2012]25号各市(州)粮食行业协会。各会员单位: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入推进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粮办[2009]199号)、四川省粮
1999年12月至2000年3月,通过野外观察、无线电遥测以及样方调查对河南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冠长尾雉的夜栖行为和冬季夜栖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和人工
摘要:本文主要对现代汉语“有着”句的使用历程做考察。文章同时再次探讨词中“着”的性质,认为“有着”的“着”已经失去表示时体的功能而仅仅起词缀的作用。  关键词:“有着”句 规范 词缀    一、对“有着”句是否规范的评议    关于“有着”的用法,曾经引起过很多语言学家的争议。20世纪40年代,王力先生认为它是“滥用”“变质的欧化”;20世纪50年代,吕叔湘、朱德熙先生也质问“要它有什么用”。为什
分析了SPC统计技术在质量过程控制中的适用弊端,提出了变化分析的方法,对其原理进行了说明,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变化分析方法的特点,为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较全
摘 要: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归纳了安徽芜湖县易太话的声韵调系统,并简要分析了它的音韵特点。  关键词:江淮官话 易太话 音韵特点    芜湖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县境东南与宣州市相邻,西南与南陵、繁昌两县交界,东北与当涂县毗连,西北与芜湖市相接。县境内主要分布着两种方言。湾沚、红杨、西河、花桥、周皋、六郎等乡镇属吴语宣州片铜泾小片,易太、天民等乡镇说江淮官话,属江淮官话洪巢片。本文
介绍了既有线路改造中无缝轨道的基地焊接、铺设、应力放散与焊联锁定、轨道打磨、轨道检测等施工工艺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要求,提出了普通线路改造为无缝钢轨工程建设中的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x第二”出现在了各种报刊杂志中,并逐渐被读者所接受。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形成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词语可以进入这一格式,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本文试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