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播学研究的是社会信息发展历史和传播规律,关注的是大众传播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传播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之间密切相关,是可以有机融合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思想政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124-03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与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1.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信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离不开信息传播,都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信息传播的规律。信息与阳光、空气分布在生活中,关系到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孟母三迁”,其实就是孟母希望孩子自小就能接触到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信息。“忠言逆耳利于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说的是生活中语言传播、信息传递对人成长的影响。我们与人交流、阅读图书、观看影视,都是一种信息选择和理解的过程,最终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各国政府都会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信息传播行为,要求包括媒介机构、自媒体在内的各种把关人履行好社会责任。
传播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够加深人们对社会信息和传播规律的理解。人们每天接触的社会信息是一种“特殊信息”,它不同于生物信息和物理信息,它始终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关系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形成”,关系到人的成长和社会导向。《科技日报》曾经发过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谁偷走了中国孩子们的科学梦?》,“孩子年龄越大,想当科学家的占比越少”。有一段时间,娱乐节目跟风严重,质量不高,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不良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审美,国家不得不颁布各种“限娱令”,要求电视台抵制过度娱乐、丰富节目类型、履行社会责任。不管是在媒介机构还是在各种自媒体的工作人员,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把关人意识,一定要积极地引领社会潮流,不能盲目地去追求收视率、点击量,盲目地迎合受众。现代社会的公民,一定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具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真伪,不要以讹传讹,要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
2.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与信息密切相关
“传播学概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及其重要性的理解。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社会传递,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1]。麦奎尔认为现代传播对凝聚社群有积极作为,“大众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潜在力量,能够将分散的个人用同一个国家、城市或地方集体经验联合起来。大众媒介也能够推动新的民主政治以及社会改革运动。”[2]每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创造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公众参与方式”,全球华人共享美好时刻,辞旧迎新,其目的在于培养世界华人的家国情结,培养一种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认同,“典型地反映了媒介中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逻辑”[3]。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事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传播学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地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枪弹论、拟态环境、社会地位赋予、环境监测、文化传承、创新与扩散到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理论等都意味着大众传播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多的是关系国家改革如何推动的大问题。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策划、主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之后,引发了国人朗读风、诗词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迪人、引领人、鼓舞人”,形成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以往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地污染事件,近年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五星酒店“毛巾门”事件、陕西秦岭违建别墅事件、黑龙江牡丹江“曹园”事件等都是当时社会高度关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事件,涉及教育、食品、环境、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这些事件都是在媒体的报道之下形成的舆论监督事件,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国人依法行政、依规行事的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如何铸魂育人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网络大国。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络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有学者统计出,“2017年前6个月,中国人已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98亿小时,相当于建造109座金字塔所需的时间”[4]。现代人每天都在和各种媒介打交道,接触各种信息,因此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物质享乐主义”等典型的西方思想潮流在网络平台中以各种形式传播,部分大学生出现“追求物质享乐而疏于自我提升”的消极现象[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应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毫无疑问应该要熟悉、理解并实践这些价值观要求,做思想政治上的明白人。
符号理论的学习可以使人认识消费主义的本质,大学生要理性消费,避免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在讲解符号互动论、象征性社会、消费主义的时候,指出符号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认识自我,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而进行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其中蕴涵了意义消费、精神消费,因此有人喜欢唐装汉服,有人喜欢夹克牛仔。香奈儿香水、LV背包、奔驰豪车等产品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符号互动论对部分年轻人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爱慕虚荣的超前消费而导致悲剧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指出“大众媒体同时也积极地倡导商品崇拜和无休止的欲望。这主要是通过不断报道富人中的时尚、生活和炫耀性消费来实现的”。法来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敏锐地区分了人的需要和欲求,认为创造的需要,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握自身命运的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但是大多数流行于世的需要只是一种虚假的需要。 联系协调功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众传播的“联系协调”功能,主要是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既包括相互之间信息的沟通理解,也包括深层的价值观协调”。我们选取媒体中“最美中国人”(如央视《感动中国》)系列报道,组织大家一起讨论。通过观看中国好医生、好干部、好村官、好老师、好市民等人物故事,同学们纷纷感叹,“想不到我们身边有这么多道德高尚的人”,同时意识到友善、宽容、奉献、爱国对于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朝上岛、一生卫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守岛英雄王继才,用棉签吃饭锻炼手指灵活度的湖南外科医生周建波,烟台大学食堂保洁员阿姨吃学生剩饭等新闻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教学中,我们会结合有关内容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新闻故事来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在新闻作品中传播核心价值观,起到沟通协调、教育引导、立德树人的作用。
培养理论、议程设置等理论的学习可以传递社会共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如何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大众媒体来传递“社会共识”,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让人们明白国家发展的历史、现实、未来方向,明确国家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著名评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共识,由此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6]
三、“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原则
1.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不宜生硬地进行政治说教,以免引发学生反感。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议程设置、社会整合、联系协调、社会动员、社会地位赋予等理论的学习都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我们可以结合媒体关于中国梦、经济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等国家的重大部署或活动的报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予以讲解,无形之中让学生了解国家建设与发展动态。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避免单一灌输,做到讲授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创新的源泉。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广告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六神花露水“看见夏天”广告篇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我们组织学生积极挖掘整理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鼓励大家通过故事的方式向班上同学进行展示。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当前媒体的重要职责,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是国家形象”“如何塑造国家形象”,介绍中国游客、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故事,介绍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同时选择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外国人在中国、《花木兰》等影像材料片段,讓大家意识到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任重道远,离不开国家自身改革进程,也离不开媒体的全面报道,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已经进入公众外交时代。
3.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活动
(1)组织主流媒体观察评阅活动,并撰写一份研读报告。教师要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管理、信息提供、组织动员、社会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并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吸引年轻人提出可行性建议。
(2)组织观看优秀影视片、专题片、纪录片以及重大纪念活动。学生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厉害了,我的国》《中国一分钟》《辉煌中国》《红色气质》等,感受人文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的魅力,撰写观后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传播学中的媒介功能、传播效果、培养理论来分析。
(3)提升媒介素养,提高质疑批判的能力。在日常媒介接触过程中,鼓励大家辨别、发现身边的虚假报道、标题党、错误言论、虚假广告,提升媒介素养。有人在网络上别有用心地丑化历史人物,抹黑中国高铁事业,捏造谣言激化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在平时养成辨别的习惯、较真的意识,理性看待媒体的作用,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正如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一书中提出用六步质疑法分辨信息,获得事实的真相,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减少盲从。
深入开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当前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专业课程也需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传播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可以有机地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之中的。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崔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金玉萍.媒介中的国家认同建构——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例[J].理论界,2010(1):160.
[4]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互联·创新·变革”国际新媒体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EB/OL].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HIGv7OJ,2017-09-17.
[5]张雪生.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林区教学,2018(1):1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课程思政”试点项目(湘科院教发〔2018〕6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世平,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文化传播。
关键词:“传播学概论”;思想政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124-03
一、“传播学概论”课程与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1.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信息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离不开信息传播,都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信息传播的规律。信息与阳光、空气分布在生活中,关系到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孟母三迁”,其实就是孟母希望孩子自小就能接触到一些积极向上的健康信息。“忠言逆耳利于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等说的是生活中语言传播、信息传递对人成长的影响。我们与人交流、阅读图书、观看影视,都是一种信息选择和理解的过程,最终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各国政府都会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信息传播行为,要求包括媒介机构、自媒体在内的各种把关人履行好社会责任。
传播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能够加深人们对社会信息和传播规律的理解。人们每天接触的社会信息是一种“特殊信息”,它不同于生物信息和物理信息,它始终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和心理活动,“关系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形成”,关系到人的成长和社会导向。《科技日报》曾经发过一篇发人深思的文章《谁偷走了中国孩子们的科学梦?》,“孩子年龄越大,想当科学家的占比越少”。有一段时间,娱乐节目跟风严重,质量不高,出现庸俗、低俗、媚俗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不良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审美,国家不得不颁布各种“限娱令”,要求电视台抵制过度娱乐、丰富节目类型、履行社会责任。不管是在媒介机构还是在各种自媒体的工作人员,都要有社会责任感,要有把关人意识,一定要积极地引领社会潮流,不能盲目地去追求收视率、点击量,盲目地迎合受众。现代社会的公民,一定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具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能够辨别信息真伪,不要以讹传讹,要抵制不良信息的危害。
2.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与信息密切相关
“传播学概论”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传播及其重要性的理解。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社会传递,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重要的不是我们通过传播获得了什么信息,而是通过传播,我们与其他人获得了内在的联系,获得了对现实共同的理解[1]。麦奎尔认为现代传播对凝聚社群有积极作为,“大众媒介是形成新型凝聚力的潜在力量,能够将分散的个人用同一个国家、城市或地方集体经验联合起来。大众媒介也能够推动新的民主政治以及社会改革运动。”[2]每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创造了“一种非常奇特的公众参与方式”,全球华人共享美好时刻,辞旧迎新,其目的在于培养世界华人的家国情结,培养一种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认同,“典型地反映了媒介中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逻辑”[3]。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事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传播学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地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枪弹论、拟态环境、社会地位赋予、环境监测、文化传承、创新与扩散到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理论等都意味着大众传播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多的是关系国家改革如何推动的大问题。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策划、主持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之后,引发了国人朗读风、诗词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启迪人、引领人、鼓舞人”,形成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以往的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地污染事件,近年的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五星酒店“毛巾门”事件、陕西秦岭违建别墅事件、黑龙江牡丹江“曹园”事件等都是当时社会高度关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事件,涉及教育、食品、环境、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这些事件都是在媒体的报道之下形成的舆论监督事件,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提高国人依法行政、依规行事的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二、“传播学概论”课程如何铸魂育人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网络大国。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网络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有学者统计出,“2017年前6个月,中国人已在社交媒体上花费398亿小时,相当于建造109座金字塔所需的时间”[4]。现代人每天都在和各种媒介打交道,接触各种信息,因此会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利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物质享乐主义”等典型的西方思想潮流在网络平台中以各种形式传播,部分大学生出现“追求物质享乐而疏于自我提升”的消极现象[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相应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毫无疑问应该要熟悉、理解并实践这些价值观要求,做思想政治上的明白人。
符号理论的学习可以使人认识消费主义的本质,大学生要理性消费,避免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在讲解符号互动论、象征性社会、消费主义的时候,指出符号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认识自我,形成群体,构成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而进行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其中蕴涵了意义消费、精神消费,因此有人喜欢唐装汉服,有人喜欢夹克牛仔。香奈儿香水、LV背包、奔驰豪车等产品都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符号互动论对部分年轻人不顾自身条件盲目追求物质生活、爱慕虚荣的超前消费而导致悲剧的现象进行了批评,指出“大众媒体同时也积极地倡导商品崇拜和无休止的欲望。这主要是通过不断报道富人中的时尚、生活和炫耀性消费来实现的”。法来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敏锐地区分了人的需要和欲求,认为创造的需要,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把握自身命运的需要、自我完善的需要才是真正的需要,但是大多数流行于世的需要只是一种虚假的需要。 联系协调功能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众传播的“联系协调”功能,主要是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既包括相互之间信息的沟通理解,也包括深层的价值观协调”。我们选取媒体中“最美中国人”(如央视《感动中国》)系列报道,组织大家一起讨论。通过观看中国好医生、好干部、好村官、好老师、好市民等人物故事,同学们纷纷感叹,“想不到我们身边有这么多道德高尚的人”,同时意识到友善、宽容、奉献、爱国对于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朝上岛、一生卫国”“舍小家、顾大家”的守岛英雄王继才,用棉签吃饭锻炼手指灵活度的湖南外科医生周建波,烟台大学食堂保洁员阿姨吃学生剩饭等新闻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教学中,我们会结合有关内容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新闻故事来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在新闻作品中传播核心价值观,起到沟通协调、教育引导、立德树人的作用。
培养理论、议程设置等理论的学习可以传递社会共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理论认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如何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大众媒体来传递“社会共识”,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让人们明白国家发展的历史、现实、未来方向,明确国家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著名评论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共识,由此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6]
三、“传播学概论”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原则
1.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教师在教学中不宜生硬地进行政治说教,以免引发学生反感。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播学中的培养理论、议程设置、社会整合、联系协调、社会动员、社会地位赋予等理论的学习都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我们可以结合媒体关于中国梦、经济新常态、全面从严治党、脱贫攻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等国家的重大部署或活动的报道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予以讲解,无形之中让学生了解国家建设与发展动态。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避免单一灌输,做到讲授与讨论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创新的源泉。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在广告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六神花露水“看见夏天”广告篇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此外,我们组织学生积极挖掘整理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鼓励大家通过故事的方式向班上同学进行展示。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当前媒体的重要职责,我们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是国家形象”“如何塑造国家形象”,介绍中国游客、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故事,介绍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同时选择播放国家形象宣传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外国人在中国、《花木兰》等影像材料片段,讓大家意识到塑造良好国家形象任重道远,离不开国家自身改革进程,也离不开媒体的全面报道,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已经进入公众外交时代。
3.开展多层次的实践活动
(1)组织主流媒体观察评阅活动,并撰写一份研读报告。教师要让学生分析大众传播在社会管理、信息提供、组织动员、社会整合等方面的作用,并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吸引年轻人提出可行性建议。
(2)组织观看优秀影视片、专题片、纪录片以及重大纪念活动。学生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厉害了,我的国》《中国一分钟》《辉煌中国》《红色气质》等,感受人文中国、中国道路、法治中国、创新中国的魅力,撰写观后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传播学中的媒介功能、传播效果、培养理论来分析。
(3)提升媒介素养,提高质疑批判的能力。在日常媒介接触过程中,鼓励大家辨别、发现身边的虚假报道、标题党、错误言论、虚假广告,提升媒介素养。有人在网络上别有用心地丑化历史人物,抹黑中国高铁事业,捏造谣言激化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我们需要在平时养成辨别的习惯、较真的意识,理性看待媒体的作用,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正如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真相》一书中提出用六步质疑法分辨信息,获得事实的真相,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减少盲从。
深入开展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当前最大的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专业课程也需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传播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可以有机地融于专业理论的学习之中的。
参考文献:
[1]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英)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崔宝国,李琨,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金玉萍.媒介中的国家认同建构——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例[J].理论界,2010(1):160.
[4]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互联·创新·变革”国际新媒体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EB/OL].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HIGv7OJ,2017-09-17.
[5]张雪生.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林区教学,2018(1):15.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湖南科技学院校级“课程思政”试点项目(湘科院教发〔2018〕65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谭世平,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传播理论、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