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西亚是个多种族和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马来人、华人、印度人是马三大主体民族,分别占总人口的60%、26%和8%。历史上英国殖民者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导致各民族在政治、经济上不平衡发展。马来人是政治上的统治者,享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特权。华人等非马来人在经济发展上较马来人有一定优势。马来人希望维护、加强其特权地位,华人等非马来人则要求各族权力平等。加之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巨大,双方隔阂、分歧和矛盾以至冲突长期存在。马民族关系复杂、敏感,是影响马政治和社会稳定的最主要因素。马独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五年一次大选,由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组织政府。马政党大多以种族为基础,各族都有代表性政党作为本族的政治代言人和利益维护者参与马政治角逐,争取权力和利益分享。种族利益对各族民众的政治倾向具有决定性影响。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成立于1946年5月,是马历史上第一个马来人全国性政党。自1955年巫统联合盟党赢得首届大选上台以来,连续执政已长达半个世纪。作为一个马来人执政党,巫统在复杂而特殊的国情下,始终把协调种族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执政地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政治目标,在执政方式上采取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者、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强大政治集团、积极发挥盟党作用、促进种族和睦与团结等许多有特点、有成效的做法,走出了一条长期执政之路。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政治力量,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者
马独立后,一直由巫统、马华公会(华人主要政党)、国大党(印度人主要政党)组成的联盟党执政。20世纪60年代后期,马种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1969年5月大选,野朝竞争激烈,联盟党受挫,马爆发“5·13种族冲突事件”,危及巫统的统治地位。在此形势下,为扩大实力,巩固基础,巫统逐步与一些势力强大的反对党开展联合,最终在1974年组成了以巫统为核心、有十几个成员党的国民阵线(国阵),取代联盟党地位。国阵成员党众多,包括了各种族主要政党及各利益集团的政治代表。由此,巫统成功地将大批政治对手拉拢并控制在自己的阵营当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同盟者,削弱了反对派力量。由于国阵的实力比联盟党更加强大,基础更加广泛,巫统因此获得了赢得大选的可靠保障。
为确保大选胜利,巫统和国阵还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竞选运作机制。每次大选,国阵提前很早就开始秘密进行准备,制定选举策略和计划。选举的具体日期由巫统最高领袖一人掌握。一旦宣布解散议会,在20天内马上举行大选,不给反对党反应时间。竞选纲领由国阵统一制定,突出强调国阵执政以来的政绩,宣传国阵致力于种族和谐与共同发展的政策主张。各成员党按传统势力范围协商分配选区,提名本党最有人气、最有号召力的候选人。候选人名单由国阵领导层统一审定,每个选区只能有一名国阵候选人。各党候选人都以国阵制定的竞选纲领和统一的“天平”标志参与竞选,所有成员党都必须无条件支持国阵确定的候选人,违者严惩。国阵还利用执政优势,每届大选前都依法定程序以调整选区为名,把反对党势力较大的选区拆开、分解,对此反对党有苦难言。国阵高效的竞选运作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巫统赢得大选掌握政权的绝对把握。国阵成立以来,在历次大选中均以压倒性优势获胜,为巫统长期执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
建立以巫统为核心的党政合一、集中统一的权威体制
为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巫统对国阵体制做了精心设计。1、国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临时性的或松散的政党联盟,而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形式、有严格纪律和严格议事程序的政治实体。尽管国阵内部成员党众多,但各党不能自行其事,都必须按国阵统一章程行动,服从国阵的集中统一领导。国阵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决策机构是最高理事会,由各成员党领袖组成。2、巫统作为最大政党,在国阵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巫统主席是国阵最高理事会常任主席,也是当然的政府总理,具有绝对权威,有权定夺党内外一切重大事情。其他成员党处于从属地位,在巫统的主导和协调下参与“政治分红”。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巫统是真正的执政党。3、实行党政合一体制。政府各部部长均由各成员党领袖兼任。巫统掌管内政、国防、财政、新闻、外交等重要部门,军队和警察的最高领导权也由马来人掌握。其他职位在巫统协调下由各成员党分享,一般是大党得大头,小党得小头,各得其所,长期不变。4、国阵和政府的所有大政方针都在巫统主导和协调下,在各成员党领袖之间协商、讨论决定。各党领袖意见不一时,则由巫统主席拍板决定。政策一旦确定,各成员党及政府各部门必须贯彻执行。
发挥盟党作用,协调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国阵目前有14个成员党,代表着不同种族及不同种族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巫统代表马来人马华公会、民政党、沙捞越人民联合党等则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华人的代表;国大党是印度人的主要政党。由于各成员党与特定的种族及利益集团关系紧密,巫统注重发挥各成员党的作用,积极支持他们参与执政及政策制定,目的是及时了解、掌握各种族情况、动态和要求,并据此制定平衡各族利益、利于各族接受的政府政策,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各成员党是政府成员,他们有义务向本族人民解释、说明并劝导人民接受政府的政策,这为巫统及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府在种族关系复杂的国情下推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如马华公会,扮演着政府成员和华人代表的双重角色。当华人不满政府政策时,马华公会就要为政府辩护,从而直接与华人社会发生争论和冲突。华人和反对党在抱怨政府的同时,往往会更多地把矛头指向马华公会,指责、抨击该党没有维护华人利益,软弱无能,马华公会由此成为华人对政府不满的发泄对象。这样,华人与马来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演变为华人社团与马华公会之间的矛盾,以及华人朝野政党之间的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马华两族及巫统和政府与华人之间的对抗,也为巫统和政府修订政策、改变策略争取了时间、提供了时机。
倡导各民族相互容忍合作,维护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
解决好民族问题、协调好民族关系,是保持马政治社会稳定和巫统执政稳固的关键。为此,巫统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在政治层面,巫统明确提出国民阵线是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实现协商一致的唯一论坛。国阵在宗旨中强调各民族平等合作和协调各族政党利益,主张走中庸协商路线,反对种族、宗教极端主义。在分配政府职位及制定政策时,巫统注意照顾、平衡各族利益,听取各族政党的意见。涉及种族关系的复杂敏感问题,只在成员党最高领导层中秘密讨论,通过各族政党领袖的磋商与妥协达到一致,避免因公众参与引发种族对抗和社会动荡。积极支持各族政党的发展。凡成员党召开大会,巫统领导人都亲自到会、发言,肯定成员党在政府中 的贡献,支持成员党发展壮大。马华公会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严重党争和危机,但都在巫统的支持下渡过了难关,始终占有执政地位。国阵成为巫统主导下各种族分享权力、开展协商与合作的政治组织。
在经济层面,主张各民族共同发展、平等分享国家财富。巫统在上世纪70年代强调要解决马来人贫困问题,提高马来人经济地位,推行了向马来人倾斜、扶持马来人经济的“新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巫统调整政策,推出了“国家发展政策”,强调对所有种族要“一视同仁”,降低了对马来人的“倾斜度”,对华人经济也同样给予扶持,并鼓励马来人与华人开展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经济繁荣。新政策宽容、开明,在扶持马来人经济的同时,兼顾了华人等其他种族的经济利益,促进了种族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各民族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在教育和文化层面,改变过去“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强制同化政策,在继续保持马来语为国语的同时,积极鼓励学习和使用英文、华文,提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拨款支持华、印各族发展本民族教育事业,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种族、宗教和睦团结,提出马、华、印各族都是“一家人”和各族“一家亲”的口号。坚决反对极端主义,阻止反对党伊斯兰教党在执政州实施伊斯兰教法,坚决取缔伊斯兰极端组织“奥尔根”。
巫统倡导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平等融合的政策,为促进马民族关系的改善,增进各族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感情,提高人民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权稳固起到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加强青年和妇女工作,培养党的生力军和坚定的支持者
巫统特别重视做年轻一代的工作,在党内设有青年团和妇女组。40岁以下的党员均参加青年团,妇女党员都参加妇女组。两个组织既是巫统内部的组织,也是巫统联系党外青年和妇女的组织。青年团团长和妇女组主席都是巫统中央最高理事会的副主席。巫统各级领袖经常深入青年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婚姻、家庭等实际问题。巫统非常重视培养妇女人才,积极鼓励妇女参政、议政。巫统还设立了有200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组成的“巫统元老咨询团”,为巫统出谋献策和向青年党员进行传统教育。青年团长期以来一直是巫统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在党内起着生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巫统的青年党员和妇女党员一股都有很强的爱国心和马来民族意识,为巫统竞选和维护巫统形象不遗余力。每次巫统大会都能看到大批的青年人和穿着红衣服的妇女党员,高唱党歌,载歌载舞,热情澎湃。近年来,针对西方思潮及“安瓦尔事件”对青年的影响,巫统进一步加强了青年、妇女工作。专门成立了由最高理事会成员领导的青年妇女部,将35岁以下的女学生、知识妇女和职业妇女这一正在上升但尚未引起各政治势力足够重视的新兴阶层作为工作对象,通过举行职业技术培训和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等活动,争取她们对党的理解和支持。为加强对青年及全体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巫统成立了由最高理事会成员任局长的培训局,并在各基层组织中设立了相应机构。培训工作以马哈蒂尔的《2020年展望》(即2020年要把马建设成为发达国家的计划)为主要教材,向广大青年和全体党员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以党的宏伟目标凝聚党心、统一思想。马哈蒂尔等巫统主要领导人经常亲自到培训班演讲,教育青年和全体党员牢记巫统的历史和目标,为巫统和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巫统争取青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青年党员占党员总数达到35%以上。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成立于1946年5月,是马历史上第一个马来人全国性政党。自1955年巫统联合盟党赢得首届大选上台以来,连续执政已长达半个世纪。作为一个马来人执政党,巫统在复杂而特殊的国情下,始终把协调种族利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确保执政地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政治目标,在执政方式上采取了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者、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强大政治集团、积极发挥盟党作用、促进种族和睦与团结等许多有特点、有成效的做法,走出了一条长期执政之路。
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政治力量,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者
马独立后,一直由巫统、马华公会(华人主要政党)、国大党(印度人主要政党)组成的联盟党执政。20世纪60年代后期,马种族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1969年5月大选,野朝竞争激烈,联盟党受挫,马爆发“5·13种族冲突事件”,危及巫统的统治地位。在此形势下,为扩大实力,巩固基础,巫统逐步与一些势力强大的反对党开展联合,最终在1974年组成了以巫统为核心、有十几个成员党的国民阵线(国阵),取代联盟党地位。国阵成员党众多,包括了各种族主要政党及各利益集团的政治代表。由此,巫统成功地将大批政治对手拉拢并控制在自己的阵营当中,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同盟者,削弱了反对派力量。由于国阵的实力比联盟党更加强大,基础更加广泛,巫统因此获得了赢得大选的可靠保障。
为确保大选胜利,巫统和国阵还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竞选运作机制。每次大选,国阵提前很早就开始秘密进行准备,制定选举策略和计划。选举的具体日期由巫统最高领袖一人掌握。一旦宣布解散议会,在20天内马上举行大选,不给反对党反应时间。竞选纲领由国阵统一制定,突出强调国阵执政以来的政绩,宣传国阵致力于种族和谐与共同发展的政策主张。各成员党按传统势力范围协商分配选区,提名本党最有人气、最有号召力的候选人。候选人名单由国阵领导层统一审定,每个选区只能有一名国阵候选人。各党候选人都以国阵制定的竞选纲领和统一的“天平”标志参与竞选,所有成员党都必须无条件支持国阵确定的候选人,违者严惩。国阵还利用执政优势,每届大选前都依法定程序以调整选区为名,把反对党势力较大的选区拆开、分解,对此反对党有苦难言。国阵高效的竞选运作机制,极大地增强了巫统赢得大选掌握政权的绝对把握。国阵成立以来,在历次大选中均以压倒性优势获胜,为巫统长期执政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性保障。
建立以巫统为核心的党政合一、集中统一的权威体制
为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巫统对国阵体制做了精心设计。1、国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临时性的或松散的政党联盟,而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形式、有严格纪律和严格议事程序的政治实体。尽管国阵内部成员党众多,但各党不能自行其事,都必须按国阵统一章程行动,服从国阵的集中统一领导。国阵的最高领导机关和决策机构是最高理事会,由各成员党领袖组成。2、巫统作为最大政党,在国阵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巫统主席是国阵最高理事会常任主席,也是当然的政府总理,具有绝对权威,有权定夺党内外一切重大事情。其他成员党处于从属地位,在巫统的主导和协调下参与“政治分红”。这种政治结构保证了巫统是真正的执政党。3、实行党政合一体制。政府各部部长均由各成员党领袖兼任。巫统掌管内政、国防、财政、新闻、外交等重要部门,军队和警察的最高领导权也由马来人掌握。其他职位在巫统协调下由各成员党分享,一般是大党得大头,小党得小头,各得其所,长期不变。4、国阵和政府的所有大政方针都在巫统主导和协调下,在各成员党领袖之间协商、讨论决定。各党领袖意见不一时,则由巫统主席拍板决定。政策一旦确定,各成员党及政府各部门必须贯彻执行。
发挥盟党作用,协调政府与各族的关系
国阵目前有14个成员党,代表着不同种族及不同种族的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巫统代表马来人马华公会、民政党、沙捞越人民联合党等则是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华人的代表;国大党是印度人的主要政党。由于各成员党与特定的种族及利益集团关系紧密,巫统注重发挥各成员党的作用,积极支持他们参与执政及政策制定,目的是及时了解、掌握各种族情况、动态和要求,并据此制定平衡各族利益、利于各族接受的政府政策,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各成员党是政府成员,他们有义务向本族人民解释、说明并劝导人民接受政府的政策,这为巫统及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府在种族关系复杂的国情下推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如马华公会,扮演着政府成员和华人代表的双重角色。当华人不满政府政策时,马华公会就要为政府辩护,从而直接与华人社会发生争论和冲突。华人和反对党在抱怨政府的同时,往往会更多地把矛头指向马华公会,指责、抨击该党没有维护华人利益,软弱无能,马华公会由此成为华人对政府不满的发泄对象。这样,华人与马来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很多时候演变为华人社团与马华公会之间的矛盾,以及华人朝野政党之间的矛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马华两族及巫统和政府与华人之间的对抗,也为巫统和政府修订政策、改变策略争取了时间、提供了时机。
倡导各民族相互容忍合作,维护种族和谐与社会稳定
解决好民族问题、协调好民族关系,是保持马政治社会稳定和巫统执政稳固的关键。为此,巫统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在政治层面,巫统明确提出国民阵线是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实现协商一致的唯一论坛。国阵在宗旨中强调各民族平等合作和协调各族政党利益,主张走中庸协商路线,反对种族、宗教极端主义。在分配政府职位及制定政策时,巫统注意照顾、平衡各族利益,听取各族政党的意见。涉及种族关系的复杂敏感问题,只在成员党最高领导层中秘密讨论,通过各族政党领袖的磋商与妥协达到一致,避免因公众参与引发种族对抗和社会动荡。积极支持各族政党的发展。凡成员党召开大会,巫统领导人都亲自到会、发言,肯定成员党在政府中 的贡献,支持成员党发展壮大。马华公会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严重党争和危机,但都在巫统的支持下渡过了难关,始终占有执政地位。国阵成为巫统主导下各种族分享权力、开展协商与合作的政治组织。
在经济层面,主张各民族共同发展、平等分享国家财富。巫统在上世纪70年代强调要解决马来人贫困问题,提高马来人经济地位,推行了向马来人倾斜、扶持马来人经济的“新经济政策”。20世纪90年代,巫统调整政策,推出了“国家发展政策”,强调对所有种族要“一视同仁”,降低了对马来人的“倾斜度”,对华人经济也同样给予扶持,并鼓励马来人与华人开展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经济繁荣。新政策宽容、开明,在扶持马来人经济的同时,兼顾了华人等其他种族的经济利益,促进了种族团结,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各民族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在教育和文化层面,改变过去“一种语言、一种文化”的强制同化政策,在继续保持马来语为国语的同时,积极鼓励学习和使用英文、华文,提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拨款支持华、印各族发展本民族教育事业,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种族、宗教和睦团结,提出马、华、印各族都是“一家人”和各族“一家亲”的口号。坚决反对极端主义,阻止反对党伊斯兰教党在执政州实施伊斯兰教法,坚决取缔伊斯兰极端组织“奥尔根”。
巫统倡导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多宗教平等融合的政策,为促进马民族关系的改善,增进各族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感情,提高人民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政权稳固起到了非常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加强青年和妇女工作,培养党的生力军和坚定的支持者
巫统特别重视做年轻一代的工作,在党内设有青年团和妇女组。40岁以下的党员均参加青年团,妇女党员都参加妇女组。两个组织既是巫统内部的组织,也是巫统联系党外青年和妇女的组织。青年团团长和妇女组主席都是巫统中央最高理事会的副主席。巫统各级领袖经常深入青年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婚姻、家庭等实际问题。巫统非常重视培养妇女人才,积极鼓励妇女参政、议政。巫统还设立了有200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组成的“巫统元老咨询团”,为巫统出谋献策和向青年党员进行传统教育。青年团长期以来一直是巫统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基地,在党内起着生力军和先锋队的作用。巫统的青年党员和妇女党员一股都有很强的爱国心和马来民族意识,为巫统竞选和维护巫统形象不遗余力。每次巫统大会都能看到大批的青年人和穿着红衣服的妇女党员,高唱党歌,载歌载舞,热情澎湃。近年来,针对西方思潮及“安瓦尔事件”对青年的影响,巫统进一步加强了青年、妇女工作。专门成立了由最高理事会成员领导的青年妇女部,将35岁以下的女学生、知识妇女和职业妇女这一正在上升但尚未引起各政治势力足够重视的新兴阶层作为工作对象,通过举行职业技术培训和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等活动,争取她们对党的理解和支持。为加强对青年及全体党员的教育和培训,巫统成立了由最高理事会成员任局长的培训局,并在各基层组织中设立了相应机构。培训工作以马哈蒂尔的《2020年展望》(即2020年要把马建设成为发达国家的计划)为主要教材,向广大青年和全体党员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以党的宏伟目标凝聚党心、统一思想。马哈蒂尔等巫统主要领导人经常亲自到培训班演讲,教育青年和全体党员牢记巫统的历史和目标,为巫统和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巫统争取青年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青年党员占党员总数达到35%以上。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