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条充满挑战、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对于全国大多数农村来说,村级集体债务就是第一道难以攻克的难关。只有实行三个转变才能有效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有新思路、新举措,要学习世界各国农村建设的经验。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从而造福于亿万农民群众,促进整个国家和谐发展。
关键词:集体债务;新思路;新举措;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一条充满挑战、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有许多的难关需要攻克。对于全国大多数的农村来说,村级集体债务就是第一道难以攻克的难关。多少年来,村级集体债务一直牵制着各地村级主要干部的工作精力,影响着农村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尽管农村各级领导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客观效果并不理想。在某种意义上,不解决村级集体债务这道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无法迈步。怎样才能有效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呢?
一、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应实行三个转变
(一)从节流为主向开源为主转变
通观各地化解村级集体债务的措施,大多停留在节流的层面上。比如严格规范村级开支,实行账目的透明化、民主化,让全体村民对村级的各项开支都有知情权、监督权。另外村账乡管也从源头上杜绝了一些地方无序开支的弊端,遏制了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滥用、滥支的陋习。村级账目的公开透明,也体现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程度,提高了村民主人公意识。然而,以节流为主的措施对于化解几十万、几百万的村级集体债务效果并不明显。它的最大贡献就是遏制了村级集体债务的增长,对于减少村级债务基本上没有多少效果。因此,转变工作思路是当务之急,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只有开源才能广开财路,集体家底才能厚实,这样,几十万、几百万的债务化解就不再是难题。
(二)从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向鼓励、扶持发展集体经济为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正确政策指引下,各地的民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解决了数以千万计人员就业问题,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增长的税源。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具体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威力大大减弱。坦率地说,民营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远没有对于城市经济拉动的那样明显。这并非民营经济本身的过错,而是环境变了,对象变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就受到了限制。一些地方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那个特定地区的产物,对于全国大多数的农村来说并没有可比性,更没有普遍意义。因此,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目前中国农村行之有效最客观最实际的发展道路。以江苏华西村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先进村已经用他们成功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集体经济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离开了集体经济这个主体,农村的面貌就很难改变,新农村建设可能也就无从谈起。
(三)从着眼于化解村级集体债务的小目标,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转变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目光远大方能成就大事业。多年来村级集体债务的化解收效甚微,除了政策导向、措施方法不当之外,也与农村各级领导在具体操作中就村级债务谈村级债务有关。在许多的农村领导眼中,只要村级集体债务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发展的难题就解决了。可以说这种短视的行为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村级集体债务的化解。
村级集体债务虽是一道难关,但这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无数的难关之一。化解村级债务虽然是乡村两级领导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远大目标比较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各级领导目光远大,解决村级集体债务就会有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
二、新思路、新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它需要各级领导、广大群众付出非同一般的精力和汗水。如果还是沿袭以往农村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到头来只会是美好的愿望。因此,要使美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就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地方政府必须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上有根本的转变
这些年来各地的招商引资搞得红红火火,从具体效果来看确实对当地的工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这项工作的成果就要大打折扣。
因为招商引资只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无论它多重要,也只是一个工作中的环节。现在的问题是诸多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被无端放大到全部的工作中,它不仅凌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上,简直就有取而代之的发展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农村发展来说,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重视三农工作,但是在汹涌的招商引资洪流下,它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被冷落是再自然不过了。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真正取得实效,地方政府要摆正两个位置,一个是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另一个是招商引资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这两个位置摆正了,科学了,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地取得成效,反之则不然。
(二)大力发展、振兴集体经济
农村发展的原动力,或第一次推动力靠什么?毫无疑问是资金。没有资金的第一次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个轮子无论如何是转动不起来的。但是,农村眼下最缺少的就是资金。大多数的村负债几十万、几百万,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要建设新农村无疑是不可能的。
资金从哪儿来?要靠自己,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富裕农民,只有一条路,至少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那种以为只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能使农民致富的想法可能适用于浙江,适用于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却不适用于广大的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远离中心城市的落后地区。
(三)下大力气培养农村各类人才
要发展集体经济,没有人才不行,这种人才,既指管理人才,也指技术人才,这正是农村最缺乏的人才。
人才的来源,一是当地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各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另一方面,数以万计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也是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打工者尽管是在城市里工作挣钱,但是他们的根在农村,他们并不是城市市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一个可见的期限内是不可能融入城市的。因此,农民工从城市建设的脊梁完全可以变为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各级政府对于这支人才大军的使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这支人才大军,有了正确的政策指导,新农村建设将迈开坚实有力的步伐,再不会仅仅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中。
(四)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举办各类学校,努力促使农村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在农村中只占极少部分,从长远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民素质提高了,基础雄厚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就会随之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善就会指日可待。
这里所说的学习型农村中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习各种实用知识,还包括作为人所必备的知识,比如说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等。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具备浓厚的知识氛围,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差距就会缩小。
(五)充分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使其工作的重心、中心都放在新农村建设上面。乡镇一级政府面对的本来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工作目的就是谋求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地使农村富裕起来、文明起来。但是事实上,许多的乡镇一级政府工作重心早已转移到招商引资上去了。资本的逐利性驱使投资者的焦点在城市,在交通便利熟练劳动力充裕的城市。因此劳民伤财的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农村工作的开展,迟滞了农村面貌改善的步伐。
(六)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
特别是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等领域有明显的改善。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援农村。尽管农村的发展原动力在于亿万个农村的农民,在于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定程度的外援可以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同时要反对盲目城市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坚持就地转化为主,城市的发展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七)明确上级领导对于下级的考核
要明确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应当制定可量化的指标,严格考核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那种大而化之,务虚不务实,重工轻农的考核方法必须废止。是否将新农村建设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
各级领导要从国家长治久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充分意识到农村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真正将三农而不是其它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就可以乐观地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迈开大步,取得辉煌的成就,从而造福于亿万农民。
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既得益于改革,也得益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吸收大量的国际资金,也吸纳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当然也应当吸收外国先进的农村建设经验。不可否认的是,别的国家与我们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更深深地打着经济发达的烙印。财力雄厚的国家对农村建设可以倾注大量的资金,这对我国来说有些困难。但是,农村建设的经验也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因此,应当下力气组织专门的力量来研究世界各国农村建设的经验,尤其是要研究与我国国情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比如韩国农村建设就是很好的借鉴。韩国政府启动农村建设的时候,经济发达程度并不高,政府的财力支持也有限。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韩国农村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学习别国的经验,一是要注意学习别人经验的实质,而不是抄袭别国的做法。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都在农村建设事业中打上历史的民族的烙印。同时,也应当研究别国建设农村所走过的弯路,所犯过的错误,这样就能避免无谓的损失。对别国的经验研究、学习、考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坚决反对走马观花,坚决反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结果除了浪费金钱之外,别无用处。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可以动员国家的力量,由国家组织专门的机构,这样的效果更好。洋为中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同样是适用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相比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尽管它与过去的农村建设有继承性,但是这种继承性并不排除它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它所要解决的已经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问题,它还包括了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让农民过上殷实的生活,还要使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有所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有所增强。要实现这一点,就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建设需要这样的一大批新人: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广阔的胸怀,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他们不仅对中国的实际有真切的了解,同时对于世界的实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都有透切的了解。有了这样的一大批新人,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导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走的每一步都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注视着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因此,应当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切实有力的帮助,这种帮助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中华文明曾经给世界其他地区以深刻的影响,今天也可以创造出与中华文明相媲美的新农村建设经验,这同样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农民不仅可以过上小康的生活,还会过上文明健康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人们的期待。这个伟大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委党校)
关键词:集体债务;新思路;新举措;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它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是一条充满挑战、布满荆棘的艰难之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有许多的难关需要攻克。对于全国大多数的农村来说,村级集体债务就是第一道难以攻克的难关。多少年来,村级集体债务一直牵制着各地村级主要干部的工作精力,影响着农村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尽管农村各级领导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客观效果并不理想。在某种意义上,不解决村级集体债务这道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无法迈步。怎样才能有效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呢?
一、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应实行三个转变
(一)从节流为主向开源为主转变
通观各地化解村级集体债务的措施,大多停留在节流的层面上。比如严格规范村级开支,实行账目的透明化、民主化,让全体村民对村级的各项开支都有知情权、监督权。另外村账乡管也从源头上杜绝了一些地方无序开支的弊端,遏制了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滥用、滥支的陋习。村级账目的公开透明,也体现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程度,提高了村民主人公意识。然而,以节流为主的措施对于化解几十万、几百万的村级集体债务效果并不明显。它的最大贡献就是遏制了村级集体债务的增长,对于减少村级债务基本上没有多少效果。因此,转变工作思路是当务之急,既要节流更要开源。只有开源才能广开财路,集体家底才能厚实,这样,几十万、几百万的债务化解就不再是难题。
(二)从鼓励、扶持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向鼓励、扶持发展集体经济为主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正确政策指引下,各地的民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解决了数以千万计人员就业问题,并为国家提供了稳定增长的税源。可以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经济功不可没。但是,具体到农村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的威力大大减弱。坦率地说,民营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的拉动远没有对于城市经济拉动的那样明显。这并非民营经济本身的过错,而是环境变了,对象变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空间就受到了限制。一些地方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是那个特定地区的产物,对于全国大多数的农村来说并没有可比性,更没有普遍意义。因此,化解村级集体债务必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是目前中国农村行之有效最客观最实际的发展道路。以江苏华西村为代表的全国十大先进村已经用他们成功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集体经济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离开了集体经济这个主体,农村的面貌就很难改变,新农村建设可能也就无从谈起。
(三)从着眼于化解村级集体债务的小目标,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目标转变
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目光远大方能成就大事业。多年来村级集体债务的化解收效甚微,除了政策导向、措施方法不当之外,也与农村各级领导在具体操作中就村级债务谈村级债务有关。在许多的农村领导眼中,只要村级集体债务的问题解决了,农村发展的难题就解决了。可以说这种短视的行为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村级集体债务的化解。
村级集体债务虽是一道难关,但这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无数的难关之一。化解村级债务虽然是乡村两级领导孜孜以求的目标,但这个目标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远大目标比较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各级领导目光远大,解决村级集体债务就会有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
二、新思路、新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难的事业,它需要各级领导、广大群众付出非同一般的精力和汗水。如果还是沿袭以往农村的发展思路,新农村建设到头来只会是美好的愿望。因此,要使美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就必须有新思路、新举措。
(一)地方政府必须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上有根本的转变
这些年来各地的招商引资搞得红红火火,从具体效果来看确实对当地的工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这项工作的成果就要大打折扣。
因为招商引资只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环节,无论它多重要,也只是一个工作中的环节。现在的问题是诸多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被无端放大到全部的工作中,它不仅凌驾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上,简直就有取而代之的发展之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从农村发展来说,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重视三农工作,但是在汹涌的招商引资洪流下,它只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溪,被冷落是再自然不过了。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真正取得实效,地方政府要摆正两个位置,一个是新农村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另一个是招商引资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这两个位置摆正了,科学了,新农村建设才会真正地取得成效,反之则不然。
(二)大力发展、振兴集体经济
农村发展的原动力,或第一次推动力靠什么?毫无疑问是资金。没有资金的第一次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个轮子无论如何是转动不起来的。但是,农村眼下最缺少的就是资金。大多数的村负债几十万、几百万,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要建设新农村无疑是不可能的。
资金从哪儿来?要靠自己,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富裕农民,只有一条路,至少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那种以为只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能使农民致富的想法可能适用于浙江,适用于某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但却不适用于广大的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远离中心城市的落后地区。
(三)下大力气培养农村各类人才
要发展集体经济,没有人才不行,这种人才,既指管理人才,也指技术人才,这正是农村最缺乏的人才。
人才的来源,一是当地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各类合格的新农村建设人才。另一方面,数以万计在外打工的青年男女也是一个庞大的人才队伍。打工者尽管是在城市里工作挣钱,但是他们的根在农村,他们并不是城市市民,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在一个可见的期限内是不可能融入城市的。因此,农民工从城市建设的脊梁完全可以变为新农村建设的脊梁。各级政府对于这支人才大军的使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可以肯定的是,有了这支人才大军,有了正确的政策指导,新农村建设将迈开坚实有力的步伐,再不会仅仅停留在纸上,停留在口号中。
(四)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举办各类学校,努力促使农村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在农村中只占极少部分,从长远来看,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全民素质提高了,基础雄厚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就会随之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善就会指日可待。
这里所说的学习型农村中的学习,不仅仅是指学习各种实用知识,还包括作为人所必备的知识,比如说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等。只有这样,农村才能具备浓厚的知识氛围,乡下人与城里人的差距就会缩小。
(五)充分发挥乡镇一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使其工作的重心、中心都放在新农村建设上面。乡镇一级政府面对的本来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他们的工作目的就是谋求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地使农村富裕起来、文明起来。但是事实上,许多的乡镇一级政府工作重心早已转移到招商引资上去了。资本的逐利性驱使投资者的焦点在城市,在交通便利熟练劳动力充裕的城市。因此劳民伤财的招商引资在很大程度上迟滞了农村工作的开展,迟滞了农村面貌改善的步伐。
(六)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
特别是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交通、通讯、医疗、教育、水利等领域有明显的改善。要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支援农村。尽管农村的发展原动力在于亿万个农村的农民,在于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定程度的外援可以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同时要反对盲目城市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应坚持就地转化为主,城市的发展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七)明确上级领导对于下级的考核
要明确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内容,应当制定可量化的指标,严格考核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那种大而化之,务虚不务实,重工轻农的考核方法必须废止。是否将新农村建设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实行一票否决制。
各级领导要从国家长治久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充分意识到农村发展的紧迫性、重要性,真正将三农而不是其它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就可以乐观地期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迈开大步,取得辉煌的成就,从而造福于亿万农民。
中国近三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既得益于改革,也得益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吸收大量的国际资金,也吸纳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当然也应当吸收外国先进的农村建设经验。不可否认的是,别的国家与我们国家有着很大的区别,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更深深地打着经济发达的烙印。财力雄厚的国家对农村建设可以倾注大量的资金,这对我国来说有些困难。但是,农村建设的经验也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因此,应当下力气组织专门的力量来研究世界各国农村建设的经验,尤其是要研究与我国国情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比如韩国农村建设就是很好的借鉴。韩国政府启动农村建设的时候,经济发达程度并不高,政府的财力支持也有限。但是经过多年的建设,韩国农村的面貌有了巨大的变化。
学习别国的经验,一是要注意学习别人经验的实质,而不是抄袭别国的做法。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都在农村建设事业中打上历史的民族的烙印。同时,也应当研究别国建设农村所走过的弯路,所犯过的错误,这样就能避免无谓的损失。对别国的经验研究、学习、考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坚决反对走马观花,坚决反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样的结果除了浪费金钱之外,别无用处。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可以动员国家的力量,由国家组织专门的机构,这样的效果更好。洋为中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同样是适用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相比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尽管它与过去的农村建设有继承性,但是这种继承性并不排除它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它所要解决的已经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问题,它还包括了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的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让农民过上殷实的生活,还要使农民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有所提高,农民的法制意识有所增强。要实现这一点,就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建设需要这样的一大批新人: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具有广阔的胸怀,他们站得高,看得远,他们不仅对中国的实际有真切的了解,同时对于世界的实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都有透切的了解。有了这样的一大批新人,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导下,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走的每一步都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注视着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因此,应当给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切实有力的帮助,这种帮助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中华文明曾经给世界其他地区以深刻的影响,今天也可以创造出与中华文明相媲美的新农村建设经验,这同样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农民不仅可以过上小康的生活,还会过上文明健康富裕的生活。这就是人们的期待。这个伟大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