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现在开始练习不被钱主宰
《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2》让我们看到不理财的终极悲剧,也让我们明白理财是一种恒心、一种智慧、一种和时间以及消费欲望赛跑并且战胜自己的毅力。
“主钱”VS“被钱主”
“主钱”的生活和“被钱主”的生活,二者之间到底有多么的不同?前者可能意味着,你有资格去践行你的梦想,享受你力所能及的幸福生活。而后者则不得不给予你时时刻刻的焦虑,这焦虑不但折损你的幸福感,甚至还令你绝望。正如韩国理财大师高得诚的新书《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2》中马修教授所言:“被钱主的人们极易放弃梦想和希望,认同于命运的安排,被动生活。逐渐将自己划归到一个界限之内,安于现状。”
但现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安于现状的人永远占大多数。正如书中的崔小天,和他那个月光族的同事、因为单位临时撤销公租房的决议而濒临崩溃的吴俊飞,简直就是我们身边很多很多工薪族,甚至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写照。他们有一份外人艳羡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去满足自己的爱好。但除此之外,他们却不清楚这样的自己能够持续多久。他们不清楚他们其实已经把自己归类,就如同文件档案夹一样,想当然认为自己的能力止步于此。但可能往往一次突发的事件就能将他们打成重伤。一贫如洗和安富闲适,随时都有可能调换,宛如魔法,一个糟糕的、十足冒险的魔法。
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去避免和对抗。书中的崔小天遇到了马修教授。马修是个聪明又独到的导师,面对看似平静、实际颓势渐现的崔小天,逐步分析,就事论事,从小着手,依次突破。而在这一系列看似艰难、实则理在其中的步骤里,类似于“住房贷款和债务结构分配…‘子女教育,退休生活的抉择”这类繁杂的理财问题,在马修的言传身教下,纷纷得以漂亮地解决。理财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和其他理财类畅销书有所不同,这本书描述了常见的几类人理财的态度和后果,让我们理解到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时尚杂志和偶像剧所宣扬的,你可以没有法拉利,可以没有GUCCI的包包,也可以不住豪宅,但是你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幸福感是可以拥有的。
超过你的能力去“寅年吃卯粮”是很危险的。这种朴素的理财观念早被无数梦想发大财的人抛在脑后。如果这样下去,次贷危机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地球的资源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不论你的薪水是多是少,我们都应该学会理财,理财不见得要天天记账,也不见得一定要买股票,这本书纠正了不少人的理财概念,是我们一生都不该逃避的功课。当我们明白理财的重要性这个道理之后,作者的侧重点放在如何老有所依上,东方人特有的未雨绸缪思想在这本理财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能知道人的一生共需要多少目标资金,就可以对一生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可以帮助你有计划地消费、储蓄,从而更容易达成人生的目标,也会在年老时享受人生。事先根据用途设计好必要的目标资金,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任何问题都能泰然处之。
我们应该在开始之初就明确给自己抛出一个清晰明白的问题,如同给平静的湖面扔下碎石。“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呢?”倘若没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自己,你的生活、理想又从何谈起呢?
财商常识大纠错
X:30岁左右的时候,我必须拥有自己的住房。
O:错!过早地背上债务,才是使财务不自由的根本原因。
X:急需一大笔钱用时,住房抵押贷款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利率最低。
O:错!超过你支付能力的住房贷款会影响你的财务稳定,每月连本代息的还款额不能超过收入的30%。
X:一生从我手上流过的钱不可能有750万。
X:错!你没有看错,一生从你手上流过的钱真的有750万,
X:最近流行的租车业务真的不错,如果买不了车,租一辆能用低价享受好车。
X:错!真正有钱的人,会选择购入和自己资金情况相符的汽车,并使用很长时间,巴菲特就是这么做的。
X:信用卡3个月的免息付款要好于现金直接购买。
O:错!信用卡3个月免息付款的前提是你要有一定的消费金额,而我们往往会为了凑够那个金额,买一大堆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X:如果一支股票的收益能有30%,即使贷款借钱也要买进。
O:错!持这种概念的人往往在股市上很难获利,除非你是专业人士,否则这种高风险的事情最好少做。投入股市的,一定是你的闲置资金。
X:70:30法则指的是将收入的70%作为日常开支,30%用来偿还债务。
O:错!正确的做法是将每月除开支外剩余收入的70%用来偿还债务,30%用来储蓄
X:人生的三大资产就是股票、储蓄和房子。
O:错!人生的三大资产,是保障资产、退休资产和投资资产。保障资产指的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资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保险。退休资产指的是我们退休没有收入后的资产,不仅仅指养老金哦,因为养老金是远远不够养活退休之后的你的,拿月收入的15%作为退休资产是最为合适的。贷款买的房子和车不能算作投资资产投资资产是你偿还完所有责务之后准备的资产。
X:房子和车子的贷款,应该先还房贷。
O:错!还债应该从债务较小的还起,这样每还完一项债务,会让心理上有很大的放松感。
《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2》让我们看到不理财的终极悲剧,也让我们明白理财是一种恒心、一种智慧、一种和时间以及消费欲望赛跑并且战胜自己的毅力。
“主钱”VS“被钱主”
“主钱”的生活和“被钱主”的生活,二者之间到底有多么的不同?前者可能意味着,你有资格去践行你的梦想,享受你力所能及的幸福生活。而后者则不得不给予你时时刻刻的焦虑,这焦虑不但折损你的幸福感,甚至还令你绝望。正如韩国理财大师高得诚的新书《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2》中马修教授所言:“被钱主的人们极易放弃梦想和希望,认同于命运的安排,被动生活。逐渐将自己划归到一个界限之内,安于现状。”
但现实是,我们这个时代,安于现状的人永远占大多数。正如书中的崔小天,和他那个月光族的同事、因为单位临时撤销公租房的决议而濒临崩溃的吴俊飞,简直就是我们身边很多很多工薪族,甚至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写照。他们有一份外人艳羡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去满足自己的爱好。但除此之外,他们却不清楚这样的自己能够持续多久。他们不清楚他们其实已经把自己归类,就如同文件档案夹一样,想当然认为自己的能力止步于此。但可能往往一次突发的事件就能将他们打成重伤。一贫如洗和安富闲适,随时都有可能调换,宛如魔法,一个糟糕的、十足冒险的魔法。
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去避免和对抗。书中的崔小天遇到了马修教授。马修是个聪明又独到的导师,面对看似平静、实际颓势渐现的崔小天,逐步分析,就事论事,从小着手,依次突破。而在这一系列看似艰难、实则理在其中的步骤里,类似于“住房贷款和债务结构分配…‘子女教育,退休生活的抉择”这类繁杂的理财问题,在马修的言传身教下,纷纷得以漂亮地解决。理财是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和其他理财类畅销书有所不同,这本书描述了常见的几类人理财的态度和后果,让我们理解到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时尚杂志和偶像剧所宣扬的,你可以没有法拉利,可以没有GUCCI的包包,也可以不住豪宅,但是你的财务状况。是良好的,幸福感是可以拥有的。
超过你的能力去“寅年吃卯粮”是很危险的。这种朴素的理财观念早被无数梦想发大财的人抛在脑后。如果这样下去,次贷危机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地球的资源也不是永远存在的。
不论你的薪水是多是少,我们都应该学会理财,理财不见得要天天记账,也不见得一定要买股票,这本书纠正了不少人的理财概念,是我们一生都不该逃避的功课。当我们明白理财的重要性这个道理之后,作者的侧重点放在如何老有所依上,东方人特有的未雨绸缪思想在这本理财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能知道人的一生共需要多少目标资金,就可以对一生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可以帮助你有计划地消费、储蓄,从而更容易达成人生的目标,也会在年老时享受人生。事先根据用途设计好必要的目标资金,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面对任何问题都能泰然处之。
我们应该在开始之初就明确给自己抛出一个清晰明白的问题,如同给平静的湖面扔下碎石。“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呢?”倘若没有足够的能力养活自己,你的生活、理想又从何谈起呢?
财商常识大纠错
X:30岁左右的时候,我必须拥有自己的住房。
O:错!过早地背上债务,才是使财务不自由的根本原因。
X:急需一大笔钱用时,住房抵押贷款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利率最低。
O:错!超过你支付能力的住房贷款会影响你的财务稳定,每月连本代息的还款额不能超过收入的30%。
X:一生从我手上流过的钱不可能有750万。
X:错!你没有看错,一生从你手上流过的钱真的有750万,
X:最近流行的租车业务真的不错,如果买不了车,租一辆能用低价享受好车。
X:错!真正有钱的人,会选择购入和自己资金情况相符的汽车,并使用很长时间,巴菲特就是这么做的。
X:信用卡3个月的免息付款要好于现金直接购买。
O:错!信用卡3个月免息付款的前提是你要有一定的消费金额,而我们往往会为了凑够那个金额,买一大堆自己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
X:如果一支股票的收益能有30%,即使贷款借钱也要买进。
O:错!持这种概念的人往往在股市上很难获利,除非你是专业人士,否则这种高风险的事情最好少做。投入股市的,一定是你的闲置资金。
X:70:30法则指的是将收入的70%作为日常开支,30%用来偿还债务。
O:错!正确的做法是将每月除开支外剩余收入的70%用来偿还债务,30%用来储蓄
X:人生的三大资产就是股票、储蓄和房子。
O:错!人生的三大资产,是保障资产、退休资产和投资资产。保障资产指的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资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保险。退休资产指的是我们退休没有收入后的资产,不仅仅指养老金哦,因为养老金是远远不够养活退休之后的你的,拿月收入的15%作为退休资产是最为合适的。贷款买的房子和车不能算作投资资产投资资产是你偿还完所有责务之后准备的资产。
X:房子和车子的贷款,应该先还房贷。
O:错!还债应该从债务较小的还起,这样每还完一项债务,会让心理上有很大的放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