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kona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应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性情境,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要更好地优化学校核心素养的培育,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于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的教育治理现代化。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设计,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教育治理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紧密关联的关系。二者都聚焦于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能够促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促进学校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治理能力。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课程育人的关键内涵。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核心精神在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明确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与“立德树人”这四个字联系在一起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刻回答了立德树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完善推进立德树人机制的保障。教育治理是一种综合概念,它包含各级各类教育的治理,包含教育的宏观、中观与微观等方面治理。无论是何种层级或何种类别,教育的基本载体和主要渠道是学校。对于学校而言,教育治理现代化就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并使其良好地运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10大战略任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有助于促进和保障立德树人机制的有效推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临的三重挑战
  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与推进,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合作,构建连续性、阶段性、整体性的培养体系。从当前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来看,在课程育人方面,培养发展核心素养存在着三重挑战。
  核心素养的理念不够深化。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教育一线仍然存在着认识不足、理解不清、重视不足的现象。本质上讲,核心素养是对“面向未来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思考,对一线教学而言,核心素养是确定课程目标、遴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课程的最低共同要求,是课程设计、运行、教学进程中需要优先考虑的因素。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注重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高中整体的衔接和贯通。然而,在实践中,各学段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内容体系、实施方式、课程文化、评价的一致性尚需加强,学科素养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厘清、落实。
  核心素养发展所需的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整合统筹与核心素养目标相匹配的教育资源,这既包括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资源等,也包括核心素养实施的环境场所。整体来看,目前支持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资源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管理和使用不科学的问题。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这对教和学的资源设计与运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验,需要广泛地吸收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更广的平台,创造更丰富的机会,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社会,学会利用社会真实的事件展开学习研讨。但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城乡间支持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的差距;学校师资力量的差异,导致了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核心素养发展相关主体协同性不强。核心素养的发展,应从大社会的视角来看待,而不是简单地看成学校的任务。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等都是核心素养教育的主体。因此多方相关主体的协作程度,关系到核心素养落实的效果和落地的具体进度。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坚持协同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教育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主体的相互协作,尤其是教育观念、教学与学习理念上的统一尤为重要。现实中,核心素养教育的相关主体互相推诿责任,缺乏相互支撑,突出表现为缺乏积极互动的家校关系,学校和学校外的资源整合与协调的力度低。家校育人的目标不一致,使得相关主体对学生发展的理解和期望存在着差异;经验性的管理,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的协同育人机制,使得整体协作效果较低。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在多主体间建立有效的、制度化的协作机制。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优化路径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更好地优化学校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加速学校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关注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治理理念的变革,二是治理权力的厘清,三是治理机制的完善。从优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路径来看,需要加强价值引领,优化核心素养相关资源的治理,优化核心素养的相关主体的协同机制。
  加强价值引领。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核心素养培育的最终旨归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需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在中小学,要加大对核心素养的理念与价值的宣传,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学习理念的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理念,关乎深化课程改革践行与逻辑。教学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技能为纲”,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将核心素养置于关键位置。
  优化相关教育资源的治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支持与合理利用。解决中小学核心素养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利用不科学的问题,需要优化对教育资源的治理。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运用,必须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条主线,将之作为区分和筛选教育资源的关键尺度,从而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资源的精准应用,切实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优化教育资源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构建与核心素养相关的教育资源的管理制度,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制度框架内实现城乡间、强弱校之间的共享和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強资源开发与挖掘的能力,加强平台建设,提升教师筛选、拓展、运用教育资源的专业水准,从而建立支持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资源库和平台,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使用,最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内容更有深度,中小学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更加丰富、更具有可选择性。
  优化相关主体的协同机制。理想的课程管理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围绕与课程相关的利益方,如教师、学生、校长、家长等,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分权参与,在学习共同体的视阈下,彼此沟通,相互协商,实现多种利益和责任主体的共同参与。增强素养相关主体的协同性,需要有有效的制度化设计。学校应当完善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的机制,确保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关的问题与信息,能够在校内外有效沟通。在学校内部,需要优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教研组织的完善,以使学校内部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实现对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设计、课堂结构和样态的有效组织、评价反馈的有效实施。另外,就核心素养的落实成效而言,从学生个体到整个学校、区域,都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评价和反馈体系。
  总而言之,中小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必须从传统经验式的管理走向科学化、专业化、法治化治理,特别是要加强第三方评价机制的建设,扩大社会、家庭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空间,从而为培育核心素养各主体的协同育人提供制度支撑,在日常的教学与管理中实现校内外的有效参与和互动,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他文献
<正>政治信仰"是指将来要实现的一种社会制度",也包含"关于为什么要和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社会制度的思想",(1)是人们对政治目标和学说的崇敬、仰慕、坚持和奋斗(2)。中国共产党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作为一种较新的方法已经被广泛用于岩土工程问题的稳定性分析,如边坡分析。然而,常用的安全系数搜索方法如二分法效率较低,为了更加高效地使用有限元强度折
通过对特殊结构桥梁施工中的结构线形、关键截面应力、斜拉索索力等进行跟踪监测,在施工过程进行复核计算,掌握施工中结构受力情况,对事故起到预警作用,以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效果评价是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系统,也属于节能改造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建立了一套建筑节能改造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评价指标的赋值方法,并建立了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广泛应用,作为系统数据支撑的数据库,其存储的数据量急剧增大。运用网络爬虫技术和BP神经网络技术,可以提取到这些海量的数据背后隐
针对目前没有形成有轨电车结构和模块编组特点的限界计算方法的现状,提出有轨电车动态限界(水平限界)算法。该算法基于解析几何方法,结合列车动力学分别推导出有轨电车在直线
根据背景风险理论推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一类不可保的宏观政策风险,可能对保险需求变动产生影响。本文利用Baker等(2013)测算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实证检验了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