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会有“遗弃感”?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86491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回放:
  林女士和先生一起带着4岁的女儿静静,以及静静的奶奶,如约来到咨询室。孩子在咨询室外就显得比较拘谨,迷惑地打量着四周陌生的环境,眼睛瞪得圆圆的,警觉地捕捉着大人们脸上的表情,并执意不肯迈进咨询室。奶奶只好把她带到外面逛一圈。林女士十分担忧地告诉我,孩子最近刚从老家爷爷奶奶那儿回到自己身边,经常背着大人用头撞墙。现在连幼儿园老师都反映说,静静有时会趁人不注意拿头撞前面小朋友的椅子;还会默默地流泪,然后走到没人看见的地方,自己悄悄擦一擦。
  孩子的问题都需要从了解其成长史开始。原来,静静3岁前基本在爷爷奶奶家生活。平时爷爷脾气大,奶奶是她最亲的人。孩子1岁左右开始说话,语言能力和记忆力都很强,就是脾气特别倔,一旦习惯了某物,就怎么也不肯再换。
  这时,静静奶奶正好进来,我请她帮忙回忆,孩子第一次撞头是几岁。奶奶想了想说,大约10个月左右。那时静静还小,家里没当回事儿,但她现在都4岁了,什么道理都跟她讲过,劝过,可她宁可撞得额头红肿,甚至还说“我这样舒服,就让我碰一下吧”。家里人都觉得静静个性特别“硬”,不像别的孩子会撒娇。
  案例解析:
  听到这里,我心里大致有了一些假设:
  孩子“脾气特别倔,一旦习惯了某物,就怎么也不肯再换”,这让我开始考虑孩子是否存在安全感缺失问题。通常特别不能容忍环境变化的孩子,内心往往已经承受了太多的变化。孩子无法掌控“何时能见妈妈”这样的大事儿,就只能靠间接掌控身边的“小事儿”来维持内心的平衡,用维持一些相对熟悉的事物来弥补内心对安全感的需求。
  孩子“会默默地流泪,然后走到没人看见的地方,自己悄悄擦一擦”以及“不像别的孩子会撒娇”,这两点向我提示,孩子在不够安全的情况下,是不敢像其他孩子那样自然表达情绪的。那么她一旦产生负面情绪,或许会用一些特别的方式来疏解自己。
  孩子主要是由奶奶带大的,和父母长期的分离同样会导致孩子对自身状况的诸多负面猜测。
  基于上述事实,我假设静静的问题基本上与“遗弃感”相关,她担心的很可能是“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
  为了验证我的假设,我继续追问,孩子第一次撞头时,家里当时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奶奶告诉我,那时,爸爸妈妈离开了老家,前往城市工作。奶奶的这句话基本验证了我内心的假设。也就是说,孩子第一次撞头正是“母子联结纽带”第一次断裂之时。当时,年龄尚小的静静无法通过言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舍和痛楚,情急之下,用头撞了墙。恰恰是那一次偶然的举动,让静静感觉“好一些”,于是,这个动作就慢慢泛化成孩子处理负面情绪的“不二法宝”。
  “遗弃感”是孩子内心最深的恐惧,常常由各种原因造成,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客体关系理论的说法,这部分根源于生理上的现实——儿童是无助的生物,为了生存,必须几乎全部依赖他的主要抚养者;同时,儿童在心理上也与母亲难解难分地联系在一起。换言之,如果儿童被遗弃,确实会引发生存问题,而那种在心理上与母亲的突然“割裂”,也的确可能引发婴幼儿内心巨大的恐慌。可以说,一个孩子担心被遗弃的恐慌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相当于一种求生的本能。通常,一个发展正常的孩子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来慢慢确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妈妈可以有时不在身边,反正她迟早会回到我身边。没有那前三年的积淀,孩子日后便失去了那份笃定,难以摆脱内心深处莫名的恐惧和不安。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内心有“遗弃感”,做些什么能帮助他们呢?
  参考建议:
  1、增进母子间肌肤之亲
  心理学认为肌肤之亲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如同食物和水一样。如果皮肤缺乏触碰、亲抚、揉捏等触觉刺激,它会衰老、会枯萎、会凋谢。像静静这样和父母聚少离多的孩子,如果重回父母身边,父母不应急于纠正孩子的各种不良习惯,而是用更多包容来接纳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孩子。增进肌肤之亲就是一个快速修复母子联结的好办法,除了平时多一些拥抱,还可以尝试为孩子做一些按摩,甚至让母子在同一个被窝里睡几个月,有机会的话,平时尽可能和孩子一起沐浴。起初或许孩子并不能接受和妈妈一下子那么亲密,但是此时的母亲绝不能轻易放弃,不然,孩子内心的坚冰更不易消融。
  2、尊重其处理情绪的方式
  的确,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有时不可理喻,比如一些有“遗弃感”的孩子会异乎寻常地“粘大人”,有的孩子则不停地啃指甲,有的孩子频繁地眨眼睛,还有的孩子像静静那样“头撞墙”……尊重孩子的情绪表达意味着理解和接纳,理解孩子问题背后的成因,接纳眼前带着问题的孩子。因为,那些问题就好比孩子身上的伤口,如果父母不包扎,不安抚,却命令孩子停止哭泣,那显然是不近情理的。当然,父母的尊重并不等同于认同,但只有在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才能在心灵上靠近孩子,才有机会帮助孩子找出相对比较健康的情绪处理方式。所以,如果觉察到孩子有些“不对劲”,千万不要反复地纠正他们,而应保持冷静,努力调整家庭气氛,为孩子的复原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比如晚饭后全家外出散步,睡前和孩子一起编故事等。
  3、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感受
  让年龄小的孩子表达内心感受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用绘画、故事、玩偶等道具,尽可能地表达心中的不安。有的孩子或许会在一段时间重复一个主题,绘画时会画一只可怜的孤零零的小鸟,听故事总关心“那对被继母赶出家门的小兄妹”……这时候,对我们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要妄加任何评论,因为,这个主题迟早会在父母温暖的爱抚、温柔的呵护下,像云一样飘走,就让我们平静地目送孩子那些感受自然地离去吧。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特聘咨询专家)
  编辑 朱璐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一  人们常常说,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这是一句谦词。假如这种思想,左右了我们的学习,特别是写作,那可就糟了,也可以说是大错特错了。  我上学迟到了,因为自行车轮胎被扎坏了,小事;我在校园里看到一只只蜗牛在爬,小事;我感冒了、发烧了,小事;男孩子总爱打打小架,算不上大事;走路跌倒,爬起来就跑,小事;吃饭、睡觉、生气,司空见惯的事;晨练、做操,重来重去的事……这些小事,是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不可能
期刊
“陈冰冰,借一把尺,我忘带了。”坐在我前排的周菲菲着急地说道。陈冰冰头也不抬,只当没有听见,只顾着自己做作业。  “陈冰冰,把你的尺借我用一下。我一会儿就还给你。”周菲菲已经几乎是哀求了。可是陈冰冰依旧无动于衷:“自己不带,关我什么事?”周菲菲叹了一口气,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我们也都回过头去看着陈冰冰,可是陈冰冰摆出了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我就不借,你能把我怎么样?”哎!这就是我的小气鬼同桌,要借
期刊
酉酉生病了,积食。所以只能吃白米粥和一些易消化的素食。  老公下班回家时,买来了烙饼,油滋滋的,很香很诱人。那也是酉酉喜欢吃的。他跪坐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胳膊撑着桌面,眼巴巴地看着我俩大嚼那香喷喷的烙饼。不一会儿,他撅起嘴来:“我明明不能吃这个,你还买……”我看到他眼圈有点红。  “可是家里其他人没生病呀。”我说。  “那也不能买!不能让我看见……”  “可是也不能让所有人都像病了一样啊!”  酉
期刊
“杨舍之前有老街,后来被拆掉了。”奶奶充满遗憾地告诉我。“为什么要拆呢?”我不解地问。“为了城市变得更美呀。”“那为什么又要重新建一条明清时代的老街呢?”“也是为了城市更美,更为了把城市的历史文化一代代传下去。”爸爸突然插了一句嘴。我并不是很明白大人们这些听起来有点矛盾的话语。“过两天杨舍老街开业我带你去玩。”爸爸笑着对我说。  噼里啪啦,随着一阵阵鞭炮声的响起,杨舍老街正式开业了!  杨舍老街之
期刊
“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生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与儿童的长期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理念,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对提升幼儿的智力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抚育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敏感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神奇魔力,也看到了一个孩子努力完善自己的内在潜能。  秩序敏感期,生气有道理  两岁左右的时候,儿子德昀的秩序敏
期刊
“自知是智慧的开始”。慢慢的,我已清楚地接受了一个事实:就是我有一个极平常的儿子,他自己也安于边缘姿态。  当妈的,应该具备一种能力:掂出自家孩子大致有几斤几两,即你的孩子有什么没什么,由此寻找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妈妈很大的一个盲点,就是拿榜样说事:谁谁谁怎样,你也准能……其实专家早说了,智商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教育能对智商起到点边际效应。  以松木为例,有硬度密度的限制,只能做普通门窗,很难做
期刊
“叮铃铃——叮铃铃——”烦人的闹钟声把我从梦中唤醒,我伸了个懒腰,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了。即便是星期日,我也没时间休息,像个被操控的机器人一样,一刻不停地接收着妈妈布置的任务:“先吃早饭,吃完做半个小时数学卷,完了看半小时课外书,之后做一小时语文,接着再……”我捂住了耳朵,不想听不想听!渐渐地,我沉入了幻想之中……  今天是自由节,全世界的小孩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大人无权干涉。太棒啦!我终于可以放松
期刊
星星在充电  晚上,我和女儿航航走在回家的路上。“航航,快看!房顶上有颗星星,好亮啊!”  “它在充电!”女儿仔细地看了看认真地说。  “可能”是什么东西  晚上,航航想起了白天放走的癞蛤蟆。“妈妈,癞蛤蟆回家了,一定找到好朋友了吧?”我说:“可能吧!”“妈妈,‘可能’是什么‘东西’?”  我很聪明  航航有些偏食。吃中饭的时候,我劝航航多吃些豆腐:“航航,吃些豆腐吧!豆腐是豆子做的,吃了会很聪明
期刊
老师曾经告诉我们,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我常在心里想:我们共同的母亲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个夏天,我和妈妈去兰州旅游,终于有机会看到黄河,看到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在车上就听导游阿姨说,有个叫何鄂的雕塑家,通过想象创作了“黄河母亲”。这个雕像是由“母亲”和一个“男婴”组成的。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
期刊
秋天刚刚过去,那是个美好的季节,瓜果挂枝,金桂飘香,小朋友们还记得空气中飘着的那抹清香吗?在六朝古都——南京,有一种妈妈奶奶和孩子皆宜随身佩带的天然香水——白兰花。  你认识白兰花吗?  白兰花,是常绿原生植物,一般可长至10-13米的高度。英语名White Champaca。其花蕾好像毛笔的笔头,白色或略带黄色,极香。花期6-10月,夏季开花最盛。  白兰花原产亚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和热带,在南方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