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实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是小学科学的延伸、拓展和延续,初小衔接教学应遵循学习进阶原则,从学生已学旧知识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探寻新知识,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有知识学习的过程。本文以《光的反射和折射》为例,基于学习进阶基础理论对初小衔接教学展开了探讨,皆为活跃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习进阶;科学;初小衔接;光的反射和折射
前言:
学习进阶注重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学习同一知识点、同一主题或同一类型知识延续性和持续性的过程,通常由简到繁围绕核心概念、知识拓展和知识递进来展开的,具有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所以在科学初小衔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小关联知识之间的异同,从教材文本知识开展课堂教学。
一、科學初小衔接教学的本文解读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出现在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除此外还有《光的颜色》、《透镜和视觉》课程,而小学光学知识则是出现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包含了《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等知识。初小科学教学中,光学知识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小学科学教学注重知识启蒙、概念和现象,初中科学教学则注重知识原理和应用。初小科学教材中都有光的反射,小学科学学生这部分知识之前,学习了光源、光的传播,为学习反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光从空气照射到水中和玻璃上,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也涉及到了光的折射知识。而初中科学是对光传播的延续,对光发射定律,折射现象以及光镜成像的的学习。通过对科学初小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在小学《光的反射》教学中,适当拓展和透露一些光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埋下求知种子。在初中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有关光学的知识,从光源、传播、反射、吸收等方向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科学初小衔接教学的现状
(一)初小衔接教学重复性
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初小衔接教学,无法避免在学习光学知识时,要重新回忆光源、光传播、光成像知识,这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复性[1]。但这种重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教师可以对学生光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教学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当学生光学基础知识扎实,可以缩减重复性知识教学,反之则从基础知识学起,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小衔接教学超前性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一方面是教材编排刻意安排,需要为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教学对课堂知识进行了适当拓展,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习光反射知识时,会涉及光折射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掌握折射原理,但也会知道光照射在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折射。这样在初中学习光折射知识时,学生可以直接从之前的认知基础知识,对折射原理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科学初小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衔接教学
《光的反射与折射》《透镜和视觉》是光学的核心知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既要知晓其中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还需要结合几何知识,辅助学生学习和解题。此时,如果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光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原理,在初中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事倍功半了。同时,初小科学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知识为主线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基础上,可以对光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和验证这部分知识,从而达到学前认知,这对学习进阶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好处,可以让学生知识得到升华,在学习中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
(二)以知识延续性特点进行衔接教学
知识延续性可以理解是某一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都是从某一知识概念演化出的新知识。在科学初小衔接《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中,进行知识延续是从小学科学中光的基础概念知识为起源,引入到光的反射,再到初中科学光的折射,知识学习过程体现出了学习进阶理论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教学特点,遵循了学生年龄、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的特点,先从简单认知光源为学习起点,延伸到光的传播特点,再到光的反射和折射,最后还可以拓展到平面镜成像和视觉等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光学知识,并对光学知识形成树状型知识体系。另外,以知识延续性为教学思路,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将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做好引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总结:
总之,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初小衔接教学,是引导学生回忆并探寻新知识,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有知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认真解读教材本文,找到关联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并以知识延续为导向,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丹.谈初小科学概念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8,(14):79-81.
[2] 倪蒙特.着眼衔接放眼发展——谈初中小学科学的衔接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9,(6):103.
关键词:学习进阶;科学;初小衔接;光的反射和折射
前言:
学习进阶注重学习过程,是学生对学习同一知识点、同一主题或同一类型知识延续性和持续性的过程,通常由简到繁围绕核心概念、知识拓展和知识递进来展开的,具有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所以在科学初小衔接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小关联知识之间的异同,从教材文本知识开展课堂教学。
一、科學初小衔接教学的本文解读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中《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出现在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除此外还有《光的颜色》、《透镜和视觉》课程,而小学光学知识则是出现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章,包含了《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光是怎样传播的》等知识。初小科学教学中,光学知识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小学科学教学注重知识启蒙、概念和现象,初中科学教学则注重知识原理和应用。初小科学教材中都有光的反射,小学科学学生这部分知识之前,学习了光源、光的传播,为学习反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通过光从空气照射到水中和玻璃上,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也涉及到了光的折射知识。而初中科学是对光传播的延续,对光发射定律,折射现象以及光镜成像的的学习。通过对科学初小教材文本的解读,可以在小学《光的反射》教学中,适当拓展和透露一些光折射和平面镜成像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埋下求知种子。在初中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有关光学的知识,从光源、传播、反射、吸收等方向让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二、科学初小衔接教学的现状
(一)初小衔接教学重复性
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初小衔接教学,无法避免在学习光学知识时,要重新回忆光源、光传播、光成像知识,这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复性[1]。但这种重复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知识,教师可以对学生光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所了解,可以帮助教学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当学生光学基础知识扎实,可以缩减重复性知识教学,反之则从基础知识学起,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小衔接教学超前性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一方面是教材编排刻意安排,需要为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是教学对课堂知识进行了适当拓展,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习光反射知识时,会涉及光折射知识,虽然不需要学生掌握折射原理,但也会知道光照射在透明物体上时,会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折射。这样在初中学习光折射知识时,学生可以直接从之前的认知基础知识,对折射原理知识进行理解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科学初小衔接教学的思考
(一)以核心知识为主线进行衔接教学
《光的反射与折射》《透镜和视觉》是光学的核心知识。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既要知晓其中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还需要结合几何知识,辅助学生学习和解题。此时,如果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光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原理,在初中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可以事倍功半了。同时,初小科学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知识为主线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基础上,可以对光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和验证这部分知识,从而达到学前认知,这对学习进阶的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好处,可以让学生知识得到升华,在学习中进行横向和纵向延伸,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
(二)以知识延续性特点进行衔接教学
知识延续性可以理解是某一知识点的拓展和延伸,都是从某一知识概念演化出的新知识。在科学初小衔接《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中,进行知识延续是从小学科学中光的基础概念知识为起源,引入到光的反射,再到初中科学光的折射,知识学习过程体现出了学习进阶理论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承上启下教学特点,遵循了学生年龄、知识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的特点,先从简单认知光源为学习起点,延伸到光的传播特点,再到光的反射和折射,最后还可以拓展到平面镜成像和视觉等知识,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理解光学知识,并对光学知识形成树状型知识体系。另外,以知识延续性为教学思路,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将学生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做好引导作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总结:
总之,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初小衔接教学,是引导学生回忆并探寻新知识,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思路,让学生有知识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衔接教学中,认真解读教材本文,找到关联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并以知识延续为导向,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探究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丹.谈初小科学概念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8,(14):79-81.
[2] 倪蒙特.着眼衔接放眼发展——谈初中小学科学的衔接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