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ic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我作为一名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曾有幸聆听了李吉林的一堂二年级说话课。她将钢琴搬进语文课堂,用生活营造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用表演体会情境,用语言描述情境。整节课,李吉林采用多种形式将艺术的直观与语言的抽象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情绪,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效活动。李吉林立足小学讲台40余年,潜心研究,不懈实践,使情境教育达到了足以与世界教育对话的高度。2014年,在全国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荣获特等奖。专家组给予的评价是:“具有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融合,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
  同样在80年代,广受关注的还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上海的顾泠沅老师。作为数学教研员,他自7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青浦主持数学教育改革实验近20年,总结出了“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策略,并应用于实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著名的“青浦经验”。另一位是江苏常州的邱学华老师。他在农村小学当了5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许多困惑:为什么教师教得辛苦却难以获得好的效果?经过长期观察和思考,他发现问题的根本出现在“先讲后练,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上。于是,他尝试把“先讲后练、先教后学”改成“先练后讲、先学后教”。80年代,邱学华进行了系统的教学实验,用科学的实验方法验证他的设想。到了90年代,他又把数学教育中的尝试教育法升华为尝试教育理念。到了21世纪,邱学华又把尝试教育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精神。
  从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顾泠沅的“青浦经验”和邱学华的尝试教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很多教育改革最初都是从课堂教学改革起步,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改革与创新,最终取得显著的成果。198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来华讲课,当他了解到顾泠沅数学教改实验小组的情况后说:“你在东方搞了10年,我在西方搞了40年,所得的结论几乎一致。”纵观国内外,任何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教改实验大多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这些前辈的研究与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早在“十五”期间,我领衔的课题“小学数学‘再发现式’创新性学习方式的研究实践”成功立项,开启了“发现数学”的研究之旅。在此后的近20年里,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发现数学”拓展到“发现学习”,主张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近年来,“发现学习”遇到“核心素养”,促使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开辟出新的道路——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现教学”,依据发现教学理论对“发现教学”基本程序加以适用性研究,使之更适应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发现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次静悄悄的变革: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目标、方法、过程、评价,是一个整体系统化的变革,强调学科素养、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的融合、转化和促进,最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变化。
  (顧万春,无锡市旺庄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214028)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其他文献
摘要:师范专业认证能够规范引导高职学前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然而,该专业存在着课程结构失当、内容过时、实践类课程薄弱等问题。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要求,改革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实践课程,进而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不断发展。  关键词:认证标准;高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0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