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在宜兴徐舍镇上中学,就听长辈说蒋介石在解放前到宜兴祭祖的故事。最近,趁着回宜兴老家探亲的机会,顺道参观了正在整修的都山脚下蒋介石祖墓。坟茔、墓碑、牌坊,面向微波荡漾的都山荡。宽阔的公路正打地基。陪同的亲友告诉我,原地重建的蒋澄墓区,将形成以之为中心的公园,供海内外蒋家后人和游客来祭奠、旅游。据说,台湾蒋孝严先生今年即将来访。
几张旧照片将历史定格在1948年5月16日。蒋介石在即将就任所谓行宪首任总统前夕,偕夫人从南京专程赴宜兴官林区都山蒋亭侯墓致祭。据当时宜兴《品报》报道,负责警卫的毛森率首都卫戍部队四百余人夜里4点先行到达,布置从徐舍至都山的警卫。早上8点,蒋介石的专车在军务局局长俞济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等随同下从南京开出,下午1点40分抵达徐舍。但见蒋介石着黑马褂,灰夹长袍,持手杖,戴栗色礼帽;在蒋身旁伴扶的夫人宋美龄着紫红旗袍,黑色外衣,戴宽边旅行草帽。下车后,他们即换乘预先停泊在河边的游艇前往都山。蒋氏祖墓离徐舍镇15华里,在都山南2华里。蒋介石夫妇在墓前敬献花圈,鞠躬祭奠,并与迎候的族人代表交谈,与汇聚而来的蒋家村男女老少200多族人合影。在都山逗留约1小时后,乘原游艇返回徐舍,再乘专车向无锡(太湖)进发。
蒋介石缘何在国事繁忙之时到宜兴祭祖?原来早在抗战时期,坊间就传说蒋的身世问题。1941年,有一个名叫郑绍发的河南人到陪都重庆找蒋介石,说蒋是他当年逃荒失散的排行老三的弟弟,小名叫“郑三发子”。据说郑老汉凭着一张早年的“全家福”照片去认亲,不仅未见到蒋介石的面,还因赖着不走被关进集中营。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水西门河南同乡会馆,还有人碰到过郑老丈(这些素材后来被唐人写进《金陵春梦》一书中)。这无疑使蒋介石感到尴尬。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堂堂国家元首,所从何来,总是要弄明白的。蒋曾着人调阅有关族谱,查找蒋氏在浙江的脉系,未得根源。此事被时任宜兴县长的蒋氏后人蒋如镜知悉,他从蒋澄墓和文史资料入手,弄清了来龙去脉。
宜兴素重文化,人文荟萃。苏东坡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宜兴人蒋之奇同科考中进士,在送别这位蒋姓好友荣归故里诗中写道:“裔出锺山远,源流滆水赊。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指的就是亭侯蒋澄一门九兄弟,人人封侯而使蒋家成为江南望族的荣耀。据考证,汉代以后江南蒋姓,大多出自宜兴一脉。如我的故乡芳庄,比邻有一小村落叫“五牧”,即是以东汉时有一门五兄弟皆读书作牧(官)而起名。最近看蒋氏族谱,方知此五牧,即是蒋澄的五个儿子孟、通、休、政、元。隋唐后开科取仕,蒋氏一脉亦每奏凯旋,留下显赫功名,影响遍及江南和全国。1946年,蒋如镜上书蒋介石,详述调查经过并得出结论:奉化蒋氏与宜兴蒋氏是同宗、同祖、同根生。
蒋氏祖墓主人蒋澄是西汉兖州太守蒋诩曾孙。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其父蒋横大将军遭奸人诬陷致死。为免遭杀身之祸,九个儿子四处避难。九子蒋澄时年22岁,与其八兄蒋默一起逃到江南阳羡(今宜兴),隐居在山水相连的湖荡地区。后来朝廷为蒋横平反昭雪,并将其九个儿子于随居之处赐封。蒋默居滆湖东,被封为云阳侯。蒋澄居滆湖西亭乡,被封为亭侯。之后,光武帝刘秀派蒋澄出任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刺史。蒋澄在任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年老才辞官回到宜兴居住,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71岁的蒋澄去世,与夫人合葬于封地都山荡前。汉明帝刘庄在率军北伐途中感念蒋氏一门忠臣良将,特敕蒋澄为“乐安蒋明大帝”(土地神),下诏在所封之地立祠祀之。据《蒋氏宗谱》载,蒋澄祠庙始建于亭乡庙桥里(今杨巷村),后又另建于官林区回图村,明末庙毁,清移建至宜兴城东庙巷。蒋澄成为宜兴最早有史料记载的先贤。
蒋介石接信后“得偿多年心愿”,非常高兴,即派人到宜兴进一步核查。核查人员察看了都山墓地和祠庙遗迹,带回了家谱等资料。蒋亲自核对,认定奉化蒋氏出自宜兴,约于唐代迁浙江天台,宋元时迁鄞县三岭,明清间蒋仕杰由三岭迁居奉化武岭禽孝乡,即后来的溪口镇。蒋介石以蒋澄后人身份亲自写下《先系考序》。蒋如镜还将蒋氏一族追溯到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说蒋氏是周公之子伯龄后裔。据此,蒋介石在祭墓时与当地族中长老交谈时,自称是蒋姓114世。都山祭奠后,国民政府拨款到宜兴,资助修缮城内祠庙。蒋介石亲题“世德清芬”匾额,盖上“民国总统之玺”朱红大方印章,高悬祠庙正厅中央。
蒋介石在就任总统前,到宜兴寻根认祖之举,尽管“轻车简从”,刻意低调处理,官方的《中央日报》甚至回避祭祖一事,只在第二版发了一条小消息称“蒋主席夫妇昨荡舟太湖”,但祭祖无疑是主要活动内容。对蒋介石来说,它不仅有光宗耀祖、托庇福荫的愿求,而且有正本清源、树立威权的意义。但他没有想到,一年后国共战场形势逆转,人心所向,此消彼长,蒋家王朝很快走向穷途末路,这次祭祖也成了他与祖居地的永别。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馆员)
责任编辑 肖阿伍
几张旧照片将历史定格在1948年5月16日。蒋介石在即将就任所谓行宪首任总统前夕,偕夫人从南京专程赴宜兴官林区都山蒋亭侯墓致祭。据当时宜兴《品报》报道,负责警卫的毛森率首都卫戍部队四百余人夜里4点先行到达,布置从徐舍至都山的警卫。早上8点,蒋介石的专车在军务局局长俞济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等随同下从南京开出,下午1点40分抵达徐舍。但见蒋介石着黑马褂,灰夹长袍,持手杖,戴栗色礼帽;在蒋身旁伴扶的夫人宋美龄着紫红旗袍,黑色外衣,戴宽边旅行草帽。下车后,他们即换乘预先停泊在河边的游艇前往都山。蒋氏祖墓离徐舍镇15华里,在都山南2华里。蒋介石夫妇在墓前敬献花圈,鞠躬祭奠,并与迎候的族人代表交谈,与汇聚而来的蒋家村男女老少200多族人合影。在都山逗留约1小时后,乘原游艇返回徐舍,再乘专车向无锡(太湖)进发。
蒋介石缘何在国事繁忙之时到宜兴祭祖?原来早在抗战时期,坊间就传说蒋的身世问题。1941年,有一个名叫郑绍发的河南人到陪都重庆找蒋介石,说蒋是他当年逃荒失散的排行老三的弟弟,小名叫“郑三发子”。据说郑老汉凭着一张早年的“全家福”照片去认亲,不仅未见到蒋介石的面,还因赖着不走被关进集中营。抗战胜利后,在南京水西门河南同乡会馆,还有人碰到过郑老丈(这些素材后来被唐人写进《金陵春梦》一书中)。这无疑使蒋介石感到尴尬。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堂堂国家元首,所从何来,总是要弄明白的。蒋曾着人调阅有关族谱,查找蒋氏在浙江的脉系,未得根源。此事被时任宜兴县长的蒋氏后人蒋如镜知悉,他从蒋澄墓和文史资料入手,弄清了来龙去脉。
宜兴素重文化,人文荟萃。苏东坡于宋嘉祐二年(1057年)与宜兴人蒋之奇同科考中进士,在送别这位蒋姓好友荣归故里诗中写道:“裔出锺山远,源流滆水赊。江南无二蒋,尽是九侯家。”指的就是亭侯蒋澄一门九兄弟,人人封侯而使蒋家成为江南望族的荣耀。据考证,汉代以后江南蒋姓,大多出自宜兴一脉。如我的故乡芳庄,比邻有一小村落叫“五牧”,即是以东汉时有一门五兄弟皆读书作牧(官)而起名。最近看蒋氏族谱,方知此五牧,即是蒋澄的五个儿子孟、通、休、政、元。隋唐后开科取仕,蒋氏一脉亦每奏凯旋,留下显赫功名,影响遍及江南和全国。1946年,蒋如镜上书蒋介石,详述调查经过并得出结论:奉化蒋氏与宜兴蒋氏是同宗、同祖、同根生。
蒋氏祖墓主人蒋澄是西汉兖州太守蒋诩曾孙。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其父蒋横大将军遭奸人诬陷致死。为免遭杀身之祸,九个儿子四处避难。九子蒋澄时年22岁,与其八兄蒋默一起逃到江南阳羡(今宜兴),隐居在山水相连的湖荡地区。后来朝廷为蒋横平反昭雪,并将其九个儿子于随居之处赐封。蒋默居滆湖东,被封为云阳侯。蒋澄居滆湖西亭乡,被封为亭侯。之后,光武帝刘秀派蒋澄出任浙江婺州(今浙江金华)刺史。蒋澄在任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年老才辞官回到宜兴居住,东汉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71岁的蒋澄去世,与夫人合葬于封地都山荡前。汉明帝刘庄在率军北伐途中感念蒋氏一门忠臣良将,特敕蒋澄为“乐安蒋明大帝”(土地神),下诏在所封之地立祠祀之。据《蒋氏宗谱》载,蒋澄祠庙始建于亭乡庙桥里(今杨巷村),后又另建于官林区回图村,明末庙毁,清移建至宜兴城东庙巷。蒋澄成为宜兴最早有史料记载的先贤。
蒋介石接信后“得偿多年心愿”,非常高兴,即派人到宜兴进一步核查。核查人员察看了都山墓地和祠庙遗迹,带回了家谱等资料。蒋亲自核对,认定奉化蒋氏出自宜兴,约于唐代迁浙江天台,宋元时迁鄞县三岭,明清间蒋仕杰由三岭迁居奉化武岭禽孝乡,即后来的溪口镇。蒋介石以蒋澄后人身份亲自写下《先系考序》。蒋如镜还将蒋氏一族追溯到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说蒋氏是周公之子伯龄后裔。据此,蒋介石在祭墓时与当地族中长老交谈时,自称是蒋姓114世。都山祭奠后,国民政府拨款到宜兴,资助修缮城内祠庙。蒋介石亲题“世德清芬”匾额,盖上“民国总统之玺”朱红大方印章,高悬祠庙正厅中央。
蒋介石在就任总统前,到宜兴寻根认祖之举,尽管“轻车简从”,刻意低调处理,官方的《中央日报》甚至回避祭祖一事,只在第二版发了一条小消息称“蒋主席夫妇昨荡舟太湖”,但祭祖无疑是主要活动内容。对蒋介石来说,它不仅有光宗耀祖、托庇福荫的愿求,而且有正本清源、树立威权的意义。但他没有想到,一年后国共战场形势逆转,人心所向,此消彼长,蒋家王朝很快走向穷途末路,这次祭祖也成了他与祖居地的永别。
(作者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馆员)
责任编辑 肖阿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