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棉花化控对博州棉花高产、早熟、优质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棉花各生育阶段的管理目的,棉花化控的原则、特点及具体方法,以为棉花化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栽培管理;化控作用;新疆博州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086-01
博州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都维持在4万hm2左右。随着高密度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博州棉花单产逐年提高,但在棉花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棉农不易掌握的栽培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棉花化控技术。如第1果枝以下的高度在25~30 cm之间,始果枝节位过高,占据结果部位的高度空间;而现蕾后由于生长速度过快,采用缩节胺重控,造成中部结果部位的节间太短,棉铃空间分布不合理,使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单铃重下降和形成中空,从而造成低产[1]。由于对化控技术掌握不够,博州在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增收效果优劣反复。而通过棉花化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高密度栽培技术中的“上密度、降高度、促齐度、抓匀度”,解决了博州棉花生产中中低产棉田植株偏高、高度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
棉花化控技术在博州运用多年,在博州棉花单产逐年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棉花化控技术是一项成熟的、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栽培技术。在博州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史“从矮、密、早栽培(16.5万株/hm2)到宽膜植棉(21万株/hm2)再到高密度栽培(24万~30万株/hm2)”中,棉花化控技术一直起着技术保障的作用。正是棉花化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才使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而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路线的要点是:以高密度为指导,以品种选用、培肥地力为基础,以宽膜覆盖、节水限氮和适量化控为特点,以改善棉田中后期冠层光强分布、构建高光效群体为重点,以综合防治病虫为保障,采用促早熟的技术措施,最终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高密度栽培必然会加剧中后期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空间和光能利用上的矛盾。因此,棉花化控就成为高密度栽培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促早抗逆,尤其是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高密度栽培的三大效应:即铃位内移效应:增加密度,中下部棉铃和内围铃比例增加;早发早熟效应:延长有效结铃期,光热同步,增加总铃数,促进早熟;性状优化效应:矮株、短枝、小叶片,有利于中下部通风透光,增铃重。然而高密度栽培三大效应的实现需要化控技术的保障。
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塑造出高光效的群体。化控应在肥水调控的基础上进行,它是在高密度高产栽培条件下,必备的辅助调控措施。
1棉花各生育阶段管理目的
(1)苗期。促壮苗早发,发棵稳长。苗期生育要求,在一播全苗的基础上,达到壮苗早发。关键在于促进根系发育,壮苗先壮根,发苗先发根。只有根系长得深而广,才能培育壮苗,促进早发,早现蕾、早开花早结桃、桃多桃大。
(2)蕾期。塑造理想株型,搭好丰产架子,根系发达,生长稳健,壮而不旺,早现蕾,现大蕾。株型紧凑,茎杆粗壮,节密,果枝向四周平伸,着生角度较大,节间分布均匀,叶片大小适中,蕾多,蕾大。
(3)花铃期。实现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株型紧凑,茎杆下部粗壮,向上渐细,节间较短;果枝健壮,横着长;叶片大小适中,叶色正常;花蕾肥大,脱落少。
2化控的原则
早、轻、勤;根据博州的土壤、气候、棉花品种特点,应采用前期相对重、中期适当控、后期重控防旺长,因苗制宜,不搞一刀切。
3化控作用的特点
一是控上和促下作用并存;二是修饰外形和调节内部生理的作用同步;三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协调。
4化控的作用
(1)苗期化控促壮苗。控上促下,促根壮苗,促进根系发育壮苗稳长。
(2)蕾期化控防旺长。控制营养生长,塑造个体株型,减少蕾铃脱落,定向整形;促进早花;增强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协调水肥管理。
(3)花铃期化控防中空。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缓解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塑造理想株型,优化冠层结构;促进棉铃发育;推迟封垄;增强根系活力。
(4)打顶后化控防郁蔽。防止上部叶片增大,果枝伸长,减轻棉田郁蔽程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成铃,增加铃重。
5化控的具体方法
(1)苗期化控。苗期主茎日增量小(0.3~0.5 cm),要放而不旺。化控量要与品种、日增量、长势和地力结合。一般为子叶转绿后,用缩节胺7.5~15.0 g/hm2;3~4片真叶时用缩节胺22.5~30.0 g/hm2,对于长势弱的棉田,缩节胺减量[2]。
(2)蕾期化控。此时期内外条件对棉株的营养生长较有利,生长更快,到盛蕾初花期生长发育更快,棉株7~8叶龄(此时棉株的日生长量可达0.5~1.0 cm),因此喷洒缩节胺30~45 g/hm2。此期间进行化控能有效地控制盛蕾初花期的旺长,达到蕾期稳长发棵的目的,为高光效群体打下良好基础[3]。
(3)初花期化控。此时期棉花进入大生长期,生理代谢活性较旺盛,体内养分仍供应营养器官的生长。为获得较理想株形,缓解个体之间的矛盾,建立高光效群体。初花期化控,此次缩节胺用量45~60 g/hm2。
(4)盛花结铃期化控。此时期由于大量开花结铃,棉株纵横向发展,尤其是横向伸展较快,直接影响宽行封行程度和时间(尽量推迟封行时间)。因此,控制棉株横向发展,改善棉株中下部的透光率,对提高成铃率,减少烂铃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可提高棉田冠层结构的光合强度,抑制晚蕾和赘芽的发生,增铃增重[4]。此次化控一般在打顶后倒一果枝长度5~7 cm时进行,促长而不控死,施用缩节胺剂量为60~90 g/hm2。
6参考文献
[1] 陈立畴.棉花化控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221.
[2] 罗章.高产棉田中的全程化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57-158.
[3] 付永明.棉花化控技術[J].北京农业,2005(7):36-37.
[4] 顾正清,王小琳.影响棉花化控效果的若干因素及优化组合定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98(3):20-23.
关键词棉花;栽培管理;化控作用;新疆博州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4-0086-01
博州每年的棉花种植面积都维持在4万hm2左右。随着高密度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的推广应用,博州棉花单产逐年提高,但在棉花生产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棉农不易掌握的栽培技术,其中之一就是棉花化控技术。如第1果枝以下的高度在25~30 cm之间,始果枝节位过高,占据结果部位的高度空间;而现蕾后由于生长速度过快,采用缩节胺重控,造成中部结果部位的节间太短,棉铃空间分布不合理,使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单铃重下降和形成中空,从而造成低产[1]。由于对化控技术掌握不够,博州在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推广过程中增收效果优劣反复。而通过棉花化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真正实现了高密度栽培技术中的“上密度、降高度、促齐度、抓匀度”,解决了博州棉花生产中中低产棉田植株偏高、高度结构分布不合理的问题。
棉花化控技术在博州运用多年,在博州棉花单产逐年提高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棉花化控技术是一项成熟的、非常有应用价值的栽培技术。在博州棉花栽培技术的发展史“从矮、密、早栽培(16.5万株/hm2)到宽膜植棉(21万株/hm2)再到高密度栽培(24万~30万株/hm2)”中,棉花化控技术一直起着技术保障的作用。正是棉花化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才使高密度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成为可能。而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路线的要点是:以高密度为指导,以品种选用、培肥地力为基础,以宽膜覆盖、节水限氮和适量化控为特点,以改善棉田中后期冠层光强分布、构建高光效群体为重点,以综合防治病虫为保障,采用促早熟的技术措施,最终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但高密度栽培必然会加剧中后期个体与群体之间在空间和光能利用上的矛盾。因此,棉花化控就成为高密度栽培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促早抗逆,尤其是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高密度栽培的三大效应:即铃位内移效应:增加密度,中下部棉铃和内围铃比例增加;早发早熟效应:延长有效结铃期,光热同步,增加总铃数,促进早熟;性状优化效应:矮株、短枝、小叶片,有利于中下部通风透光,增铃重。然而高密度栽培三大效应的实现需要化控技术的保障。
化控就是运用化学调控手段把棉花塑造成理想株型,塑造出高光效的群体。化控应在肥水调控的基础上进行,它是在高密度高产栽培条件下,必备的辅助调控措施。
1棉花各生育阶段管理目的
(1)苗期。促壮苗早发,发棵稳长。苗期生育要求,在一播全苗的基础上,达到壮苗早发。关键在于促进根系发育,壮苗先壮根,发苗先发根。只有根系长得深而广,才能培育壮苗,促进早发,早现蕾、早开花早结桃、桃多桃大。
(2)蕾期。塑造理想株型,搭好丰产架子,根系发达,生长稳健,壮而不旺,早现蕾,现大蕾。株型紧凑,茎杆粗壮,节密,果枝向四周平伸,着生角度较大,节间分布均匀,叶片大小适中,蕾多,蕾大。
(3)花铃期。实现带桃入伏,伏桃满腰,秋桃盖顶。株型紧凑,茎杆下部粗壮,向上渐细,节间较短;果枝健壮,横着长;叶片大小适中,叶色正常;花蕾肥大,脱落少。
2化控的原则
早、轻、勤;根据博州的土壤、气候、棉花品种特点,应采用前期相对重、中期适当控、后期重控防旺长,因苗制宜,不搞一刀切。
3化控作用的特点
一是控上和促下作用并存;二是修饰外形和调节内部生理的作用同步;三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相互协调。
4化控的作用
(1)苗期化控促壮苗。控上促下,促根壮苗,促进根系发育壮苗稳长。
(2)蕾期化控防旺长。控制营养生长,塑造个体株型,减少蕾铃脱落,定向整形;促进早花;增强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协调水肥管理。
(3)花铃期化控防中空。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缓解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塑造理想株型,优化冠层结构;促进棉铃发育;推迟封垄;增强根系活力。
(4)打顶后化控防郁蔽。防止上部叶片增大,果枝伸长,减轻棉田郁蔽程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成铃,增加铃重。
5化控的具体方法
(1)苗期化控。苗期主茎日增量小(0.3~0.5 cm),要放而不旺。化控量要与品种、日增量、长势和地力结合。一般为子叶转绿后,用缩节胺7.5~15.0 g/hm2;3~4片真叶时用缩节胺22.5~30.0 g/hm2,对于长势弱的棉田,缩节胺减量[2]。
(2)蕾期化控。此时期内外条件对棉株的营养生长较有利,生长更快,到盛蕾初花期生长发育更快,棉株7~8叶龄(此时棉株的日生长量可达0.5~1.0 cm),因此喷洒缩节胺30~45 g/hm2。此期间进行化控能有效地控制盛蕾初花期的旺长,达到蕾期稳长发棵的目的,为高光效群体打下良好基础[3]。
(3)初花期化控。此时期棉花进入大生长期,生理代谢活性较旺盛,体内养分仍供应营养器官的生长。为获得较理想株形,缓解个体之间的矛盾,建立高光效群体。初花期化控,此次缩节胺用量45~60 g/hm2。
(4)盛花结铃期化控。此时期由于大量开花结铃,棉株纵横向发展,尤其是横向伸展较快,直接影响宽行封行程度和时间(尽量推迟封行时间)。因此,控制棉株横向发展,改善棉株中下部的透光率,对提高成铃率,减少烂铃有较好的效果。同时,可提高棉田冠层结构的光合强度,抑制晚蕾和赘芽的发生,增铃增重[4]。此次化控一般在打顶后倒一果枝长度5~7 cm时进行,促长而不控死,施用缩节胺剂量为60~90 g/hm2。
6参考文献
[1] 陈立畴.棉花化控技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221.
[2] 罗章.高产棉田中的全程化控[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57-158.
[3] 付永明.棉花化控技術[J].北京农业,2005(7):36-37.
[4] 顾正清,王小琳.影响棉花化控效果的若干因素及优化组合定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1998(3):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