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课是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听话、说话训练基础上的一种新课型,是根据社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而设置的。面对社会高要求,新课标对小学由于口语交际课提出了明确的训练要求。目前大部分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由于信息渠道不够广泛。学生的生活面窄而且生活单调,学生家长的知识水平偏低,学校条件不足,教学方式未能创新等原因,口语交际训练存在与新课标要求不相协调、与学生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一、口语交际训练缺少明确的训练计划,既无“序”又无“量”
“序”即是次序。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训练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单元训练目标和编写课时计划时,没有把口语交际训练考虑在内。只是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一定的题目进行训练,缺少训练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次训练另换一题,两次训练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在的发展。只求完成任务。甚至因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有的教师干脆草率敷衍,导致训练没有任何实效。
二、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有脱节现象,训练效果得不到巩固
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深入细致地去研究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没有意识到训练的重要性。于是,在专门开辟的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往往出一个训练题目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练习,过后检查一下了事,省事快捷。这些教师把目光投注在书本提供的几个训练内容上,隔时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课,平常的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之外的内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其余环节中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三、口语交际训练流于形式,缺乏强烈的质量观念
口语交际训练作为在社会需求之下所产生的新课题,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能力、习惯、态度等。教学中的训练大多还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首先表现在训练的片面性上。有些教师训练时仍把口语交际在形式上等同于口头作文,学生自说自话,完全没有交际的意识,因而口语交际特有的应变性、灵活性、双向互动性在训练中不能体现出来,学生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其次,训练没有照应到全体学生。一些研究课、公开课上得非常热闹,仔细一看,仅是一些尖子学生作了一番表演,大多数学生被“剥夺”了参与训练的机会。另外还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训练手段方式的过于单调、农村小学生受方言影响严重等原因。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违背了“学习和使用统一”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改造,改变目前的现状。笔者通过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意见:
1 真正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整体教学之中,增强训练的实效性。仅凭借简单的几节口语交际课的训练,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同样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個方面。
所以,在学期之初要订好详尽的训练计划,设计完整的训练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才能使训练收到实效,才能使学生有所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语文作文教学等环节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教师需明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合理到位地使用好教材,在平时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的训练点,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增强训练的实效。
2 变单一的“语言训练”为“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口语交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会说,是教师希望看到的,而学生能说些什么,也是教师训练时必须考虑的。因此,教师不能仅抓语言训练,更要善于指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结合起来,多积累说话的素材,多思考看到的事物,做到训练时有话可说,达到“我口说我心”的要求。例如人教版小语第九册《小制作》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制作者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制作经验.其余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小制作的外形,思索小制作是否可以改进。
3 口语交际训练要注重形式、内容的多样、创新,讲究训练的趣味性。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好动,喜欢与人交流,口语交际活动他们是乐于参加的。教师设计训练形式、选择训练内容时,就得从学生心理出发,注重训练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创造性,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保证学生拥有饱满的参与热情,提高训练质量。除了专门的课堂训练之外,可多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学习经验交流、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劝说、辩论、交易商谈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训练。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全心投入训练,训练效果明显。
4 注重群体参与,发展个性特长。口语交际训练要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合作互助,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设计训练内容、形式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如在教学人教版小语第九册《乌鸦兄弟》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长,选择如下的任意一种形式进行训练。(1)讲、评。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大意,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把它改编成一个动听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的同学要认真仔细,听完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2)演。几个同学分别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出这个故事。同时,表演的同学要考虑到不同角色的心理,相互对话。针对不同的训练方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体,要有选择的余地,都能更好地参与训练,发展个性,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5 坚持实践操作,检测训练效果。口语交际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知识,更不是为了应试。它重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离不开语言交际实践活动。练是为了用。不踏入社会作实践性探索,纵然练得滔滔不绝也是枉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走入生活参与交际,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教学《新闻发布会》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新闻,充当小记者去采访新闻的主人公。上课时,学生们把自己采访到一条条新闻讲述得头头是道。试想,要是不通过实践交际采访,怎么会有这一条条新闻呢?
总之,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的作用是多元的,他是交际训练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活动。
一、口语交际训练缺少明确的训练计划,既无“序”又无“量”
“序”即是次序。新课标把口语交际训练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训练内容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小学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单元训练目标和编写课时计划时,没有把口语交际训练考虑在内。只是在进行教学时,按照一定的题目进行训练,缺少训练所需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次训练另换一题,两次训练之间没有联系,没有考虑到学生内在的发展。只求完成任务。甚至因其不在考试范围之内,有的教师干脆草率敷衍,导致训练没有任何实效。
二、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有脱节现象,训练效果得不到巩固
有些教师认识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必要性,但是没有深入细致地去研究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没有意识到训练的重要性。于是,在专门开辟的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往往出一个训练题目或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练习,过后检查一下了事,省事快捷。这些教师把目光投注在书本提供的几个训练内容上,隔时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课,平常的语文教学很少涉及口语交际训练,口语交际训练似乎成了语文教学之外的内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语文教学的其余环节中得不到巩固和发展。
三、口语交际训练流于形式,缺乏强烈的质量观念
口语交际训练作为在社会需求之下所产生的新课题,其主要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能力、习惯、态度等。教学中的训练大多还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首先表现在训练的片面性上。有些教师训练时仍把口语交际在形式上等同于口头作文,学生自说自话,完全没有交际的意识,因而口语交际特有的应变性、灵活性、双向互动性在训练中不能体现出来,学生交际能力得不到发展。其次,训练没有照应到全体学生。一些研究课、公开课上得非常热闹,仔细一看,仅是一些尖子学生作了一番表演,大多数学生被“剥夺”了参与训练的机会。另外还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训练手段方式的过于单调、农村小学生受方言影响严重等原因。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既不适应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高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个性发展需要,违背了“学习和使用统一”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的口语交际训练进行改造,改变目前的现状。笔者通过实践,提出以下对策、意见:
1 真正融口语交际训练于语文整体教学之中,增强训练的实效性。仅凭借简单的几节口语交际课的训练,远远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同样需要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個方面。
所以,在学期之初要订好详尽的训练计划,设计完整的训练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才能使训练收到实效,才能使学生有所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口语交际训练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在语文阅读教学和语文作文教学等环节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教师需明了教材的编排意图,合理到位地使用好教材,在平时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抓住教材中的训练点,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增强训练的实效。
2 变单一的“语言训练”为“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着眼学生的整体发展。口语交际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会说,是教师希望看到的,而学生能说些什么,也是教师训练时必须考虑的。因此,教师不能仅抓语言训练,更要善于指导学生把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结合起来,多积累说话的素材,多思考看到的事物,做到训练时有话可说,达到“我口说我心”的要求。例如人教版小语第九册《小制作》的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制作者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制作经验.其余学生提出意见。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小制作的外形,思索小制作是否可以改进。
3 口语交际训练要注重形式、内容的多样、创新,讲究训练的趣味性。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好动,喜欢与人交流,口语交际活动他们是乐于参加的。教师设计训练形式、选择训练内容时,就得从学生心理出发,注重训练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创造性,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保证学生拥有饱满的参与热情,提高训练质量。除了专门的课堂训练之外,可多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训练,训练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学习经验交流、口述见闻、接待客人、求助于人、劝说、辩论、交易商谈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可以借助多种媒体,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参与训练。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全心投入训练,训练效果明显。
4 注重群体参与,发展个性特长。口语交际训练要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人人参与,相互启发,合作互助,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自信心。同时,教师设计训练内容、形式时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需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如在教学人教版小语第九册《乌鸦兄弟》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长,选择如下的任意一种形式进行训练。(1)讲、评。根据教师提供的故事大意,加入自己的想象、创造。把它改编成一个动听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听的同学要认真仔细,听完后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2)演。几个同学分别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出这个故事。同时,表演的同学要考虑到不同角色的心理,相互对话。针对不同的训练方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体,要有选择的余地,都能更好地参与训练,发展个性,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5 坚持实践操作,检测训练效果。口语交际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实践能力。教学目标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口语交际知识,更不是为了应试。它重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把握能力,这种能力离不开语言交际实践活动。练是为了用。不踏入社会作实践性探索,纵然练得滔滔不绝也是枉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走入生活参与交际,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体验。教学《新闻发布会》时,我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身边的新闻,充当小记者去采访新闻的主人公。上课时,学生们把自己采访到一条条新闻讲述得头头是道。试想,要是不通过实践交际采访,怎么会有这一条条新闻呢?
总之,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的作用是多元的,他是交际训练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千方百计地组织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