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视教学中的引导,重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待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农村;小学;引导;探索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总是发现大多数学教师照搬课本所呈现的概点,规律、结论、方法的教学,只停留对结果的传授,形成“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这种“轻学法,轻过程”造成学生唯书唯上,呆读死记,机械模仿,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谋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创新精神的不良后果,为了解决这后果,笔者认为“引导与探索”教法正是解决这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就本文谈谈“引导与探索”教法的几点体念,供同仁商榷。
1 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诉了我们,课堂教学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力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教师的任务是引当学生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去学游泳,我们要在数学中去学数学。如教“长方形周长”这一概念,不能急于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周长的概念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如,将一根铝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铝丝圈。导悟一、铝丝圈的全长是多少?(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得出结果,把铝丝圈剪开拉直来量一量它的长度便是长方形的周长),导悟二,所有的长方形都需要先用成圈再剪开拉直来量周长?让学生动手量量自己的数学课本,总长甲学生发现,量课本的长为20.9㎝,宽为14.6㎝,长、宽四条线段的总和(20.9+14.6+20.9+14.6=71㎝)。学生乙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是两条长与两条宽的和(20.9+20.9+14.6+14.6=71㎝)。学生丙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和的两倍。即(20.9+14.6)×2=71㎝。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种解法,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最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周长的由来。这种将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悟三、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由学生归纳出“围成一个长方形所有边长之和”这一个概念。
2 规律的探索过程
着国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才华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文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尽可能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此时教师教有足够的耐心,即使学生的甲是错误的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同时也不急于给出答案,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将会产生学生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通过让学生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奖赏”,使学生由“会探索”到“爱探索”转化,终于使学生产生向上的乐观情绪和示了气馁的探索强烈愿望,如五年级第十册P55“能被了整除”可以这样展开教学,首先出示一组数,93、36、69、153让学生判断这些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并总结特征当学生说出“个位是3、6、9的数时,都能被3整除”教师又出一组数53、16、29、11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征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至此,学生疑感重,这些数的个位也是3、6、9,怎么不能被3整除呢?此时学生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寻找答案。
3 结论的推导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自己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这种知识的获得是“货真价实”,获得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这是“内化”了的知识,这正如美国华盛顿所言,你听见了,你忘记了,你看过了,你记住了,你做过了,你理解了。如五年级第十册P107,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了变”。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通三条完全相等的线段,再分别在每条线段标出 、 、 。导悟一,三条线段各平均分成几份?分别取了多少份?导悟二, 、 、 所表示的线段相等吗?为什么?导悟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甲,由于三条线段同样长,表示把同样长的线段分别分成2等份、4等份、6等份取其中的1份、2份、3份,从图上看出,所表示的线段长是相等的,学生乙、从图上看,在同样长的线段上一条线段分的等份数和所取的份数,分别是另一条线段的分数。
学生丙:12→1×22×2= 24
学生丁:24→2÷24÷2= 12
从而归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的结论。
4 探索方法考的途径
常言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的渔”。我们知道,如果真正有了“鱼”(结果)的时候,学生还去追求“渔”(方法,过程)吗?因此,我们给学生一杯水,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找到一桶水乃至更多的活水。因此课堂应形成不是“学” 数学,而是“做”数学。听不如看,看让不如做。好比美国华盛顿图书馆所说的,你听见了,你忘记了。你看过了,你记住了。你做过了,你理解了。学生体会数学的原法原味学到真正的数学。
综上所述:重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探索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等过程。使学生不仅知道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做既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长了学生的智慧。这是一条实施新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绍波,《研究式》教学过程,浙江省温州市蟠风小学
[2] 斯苗兒,《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
沈晓东,《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江苏省无锡市郊区教育局教研室
【关键词】农村;小学;引导;探索
笔者从事数学教学多年,总是发现大多数学教师照搬课本所呈现的概点,规律、结论、方法的教学,只停留对结果的传授,形成“重结果轻过程,重教法轻学法”。这种“轻学法,轻过程”造成学生唯书唯上,呆读死记,机械模仿,严重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因素的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谋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创新精神的不良后果,为了解决这后果,笔者认为“引导与探索”教法正是解决这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就本文谈谈“引导与探索”教法的几点体念,供同仁商榷。
1 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这就告诉了我们,课堂教学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力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教师的任务是引当学生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去学游泳,我们要在数学中去学数学。如教“长方形周长”这一概念,不能急于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个周长的概念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如,将一根铝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铝丝圈。导悟一、铝丝圈的全长是多少?(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得出结果,把铝丝圈剪开拉直来量一量它的长度便是长方形的周长),导悟二,所有的长方形都需要先用成圈再剪开拉直来量周长?让学生动手量量自己的数学课本,总长甲学生发现,量课本的长为20.9㎝,宽为14.6㎝,长、宽四条线段的总和(20.9+14.6+20.9+14.6=71㎝)。学生乙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是两条长与两条宽的和(20.9+20.9+14.6+14.6=71㎝)。学生丙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和的两倍。即(20.9+14.6)×2=71㎝。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种解法,说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最得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一周长的由来。这种将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导悟三、长方形的周长是什么?由学生归纳出“围成一个长方形所有边长之和”这一个概念。
2 规律的探索过程
着国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展示才华的时间和舞台,尽可能文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尽可能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讨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此时教师教有足够的耐心,即使学生的甲是错误的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同时也不急于给出答案,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将会产生学生再次体验成功的需要,通过让学生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我奖赏”,使学生由“会探索”到“爱探索”转化,终于使学生产生向上的乐观情绪和示了气馁的探索强烈愿望,如五年级第十册P55“能被了整除”可以这样展开教学,首先出示一组数,93、36、69、153让学生判断这些数中,哪些能被3整除,并总结特征当学生说出“个位是3、6、9的数时,都能被3整除”教师又出一组数53、16、29、11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征判断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至此,学生疑感重,这些数的个位也是3、6、9,怎么不能被3整除呢?此时学生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寻找答案。
3 结论的推导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自己探索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这种知识的获得是“货真价实”,获得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这是“内化”了的知识,这正如美国华盛顿所言,你听见了,你忘记了,你看过了,你记住了,你做过了,你理解了。如五年级第十册P107,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即“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了变”。教师可以这样教学,通三条完全相等的线段,再分别在每条线段标出 、 、 。导悟一,三条线段各平均分成几份?分别取了多少份?导悟二, 、 、 所表示的线段相等吗?为什么?导悟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教师让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甲,由于三条线段同样长,表示把同样长的线段分别分成2等份、4等份、6等份取其中的1份、2份、3份,从图上看出,所表示的线段长是相等的,学生乙、从图上看,在同样长的线段上一条线段分的等份数和所取的份数,分别是另一条线段的分数。
学生丙:12→1×22×2= 24
学生丁:24→2÷24÷2= 12
从而归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的结论。
4 探索方法考的途径
常言通“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古人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的渔”。我们知道,如果真正有了“鱼”(结果)的时候,学生还去追求“渔”(方法,过程)吗?因此,我们给学生一杯水,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找到一桶水乃至更多的活水。因此课堂应形成不是“学” 数学,而是“做”数学。听不如看,看让不如做。好比美国华盛顿图书馆所说的,你听见了,你忘记了。你看过了,你记住了。你做过了,你理解了。学生体会数学的原法原味学到真正的数学。
综上所述:重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探索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等过程。使学生不仅知道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做既长了学生的知识,又长了学生的智慧。这是一条实施新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绍波,《研究式》教学过程,浙江省温州市蟠风小学
[2] 斯苗兒,《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浙江教育厅教研室
沈晓东,《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江苏省无锡市郊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