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就中等职业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意义以及教育方法提出了看法,并结合当前的形式,提出中等职业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与企业结合的意义和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意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6-0201-02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職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方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2.1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我们的经济管理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检验学生知识量,把学业成绩或分数作为唯一尺度,侧重于记忆,以方法和技巧为主模式固定,不利于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已势在必行。改革考试,考试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既可以场内完成,也可以场外完成。总之,既要能考知识,又要能考核能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因教师、课程、学生制宜,教师有命题、选择考试形式和评定成绩的权利。完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考试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人格的和谐发展,有“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社交能力,有健康的体魂及文化修养,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作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标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2.2 建立人才教育的保障机制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作保障,努力营造一定的创新氛围。
(1)组织机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运作体系,包括各种组织、体制、机构等。它既包含着学校实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研究和教学单位,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关系性和临时性课题组、协作组等。
(2)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应根据创新教育指导方针和目标,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制订各种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方面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积极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学、研、产和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支持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
(3)师资队伍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校的灵魂。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要靠个体的努力与奋斗,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发现、扶持和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的培养。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立体多维的综合观”,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以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水平和艺术高超的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
3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最佳选择:校企结合
3.1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方式组建的知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主要内容。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地接触,可以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极大地缩短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3.2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这些培养模式均由企业选送生源,培养对象全部是这些企业的员工。教学计划由双方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共同制订。理论教学由学校承担,依据教学计划将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些问题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实习被安排在企业中,由双方共同指导。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适应企业要求快,为企业所欢迎和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也可开展浅层次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学校把企业经理、行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成立中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设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聘请一些企业家、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讲学、讲座。学校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3)开展“订单式”教育
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不断要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更应该将我们的学生与企业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经济管理专业得到更完善和长远的发展,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更实用的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2] 北京联大产学合作教育试点实践.[EB/OL].http://www.tech.net.cn.
[3] 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管理;意义;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6-0201-02
1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意义
1.1 重要性
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職业技术教育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2 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对一线操作人员和中基层管理人才的需要,并为企业提供高级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
1.3 方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应明确定位在技术实施型教育这一类型,并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在办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管理技术知识的运用,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在具体的岗位上迅速开展工作。
2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法
2.1 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我们的经济管理教育很大程度上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检验学生知识量,把学业成绩或分数作为唯一尺度,侧重于记忆,以方法和技巧为主模式固定,不利于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评价方法已势在必行。改革考试,考试形式多样化,既可以闭卷,也可以开卷;既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集体完成;既可以场内完成,也可以场外完成。总之,既要能考知识,又要能考核能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因教师、课程、学生制宜,教师有命题、选择考试形式和评定成绩的权利。完善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考试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品质、人格的和谐发展,有“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较强的社交能力,有健康的体魂及文化修养,有较强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等作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标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
2.2 建立人才教育的保障机制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作保障,努力营造一定的创新氛围。
(1)组织机构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运作体系,包括各种组织、体制、机构等。它既包含着学校实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研究和教学单位,也包括各种形式的关系性和临时性课题组、协作组等。
(2)科学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学校应根据创新教育指导方针和目标,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制订各种政策法规、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明确职责,建立有效的过程控制体系。同时还要制订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方面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心,积极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学、研、产和创新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支持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工作,积极参加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
(3)师资队伍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校的灵魂。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要靠个体的努力与奋斗,同时也离不开学校的发现、扶持和具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的培养。因此,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立体多维的综合观”,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以及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综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学术水平和艺术高超的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有所创新。
3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最佳选择:校企结合
3.1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企业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偿互享,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最好选择。
(1)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前瞻性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包括需求的种类、结构、以及各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的变化,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规律,以适时地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设置新的专业,培养更加适用的人才。
(2)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教育资源短缺,具体表现在“双师型”教师少,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等。现代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可以为企业职业教育所用,而且通常不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学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可以将学校的科研理论优势与企业的资金优势、生产优势、管理实践优势相互结合,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缓解学校实验实习场所紧张,科研资金不够的矛盾,又能为企业及时输送适用性人才。
(3)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我们强调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性特色,而参与整个企业的运作过程是学生实训、实习的最好机会,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具体岗位,这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等环节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培养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民族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等等。
(4)企业也是教师开展现场调研的基地,是促进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企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企业是教师开展调研活动的基地,可以为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素材。以实例、课题、情景模拟等方式组建的知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中职教育主要内容。教师、学生与企业频繁而紧密地接触,可以提高这些教学方式的真实性、具体性和案情的完整性。极大地缩短学生与现实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自信心。
3.2 中职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方式
(1)建立契约式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约定,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实习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由企业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设施和机会,学校定期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这种形式由于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一部分实习成果直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造了效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成本。同时在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
(2)采取员工培训的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与学校联合的一般为大企业,校企双方通过签定联合办学的契约,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培养中等职业技术人才。这是一种校企双方之间较深层次的合作,学校为企业员工进行中专的学历教育或高层次的专项管理培训等。
这些培养模式均由企业选送生源,培养对象全部是这些企业的员工。教学计划由双方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共同制订。理论教学由学校承担,依据教学计划将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些问题安排在课堂教学中,实习被安排在企业中,由双方共同指导。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针对性强,适应企业要求快,为企业所欢迎和认可;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也可开展浅层次的合作,即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学校把企业经理、行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成立中职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设想,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还聘请一些企业家、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进行讲学、讲座。学校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活动。
(3)开展“订单式”教育
所谓“订单式”教学就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在学校挑选学生,双方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要求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的教学计划,实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的联合方式。
(4)企业管理咨询业务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利用其经济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产业务实的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辨析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的机会,根据清晰的市场定位采取适宜的行动方案,为客户提供具有更高价值的解决问题方案。
4 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我们不断要完善自身的教育模式,更应该将我们的学生与企业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中的经济管理专业得到更完善和长远的发展,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更实用的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2] 北京联大产学合作教育试点实践.[EB/OL].http://www.tech.net.cn.
[3] 订单式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姚自平《职教论坛》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