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之我见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leu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经过众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整体上仍以传统的教学观念为主导,在形式、内容、技法等方面都受困在固定的模式之中,使许多所谓的优秀作品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儿童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旧的教学观念则从根本上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儿童画教学当成了单一模式的技巧训练,把艺术教学变成了技术传授,不能充分发挥和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和价值意义,也就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因此,如何在儿童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技法就成为小学美术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选材创新
  
  在绘画的起始阶段,如何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往往能决定一幅画的成功与失败。一般来说,根据教材或老师的命题,多数同学的思维过程以及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形象往往受看过的传统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内容较为类似。这样,所画出的画往往缺少新颖感,实质上就是缺少创新意识,它在色彩、技法上即使再精彩也很难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总会觉得没看头。比如,对“深山藏古寺”这样一个命题,大多数人都画了一座寺庙在深山中,而惟有一人画了个小和尚在挑水,没画古寺,从画面上就能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这个故事之所以成為千古佳话,就在于画之作者难得的创新意识。再如,我们在教学描绘“春天”的画时,几乎每个小朋友都画了柳树、小花、小草、燕子……而一个小朋友却画了两只可爱的小猫在嬉戏那低垂的新柳,画面既整洁清爽,又能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耐人寻味。
  
  二、形式创新
  
  对于一幅画,一种新颖的绘画形式也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意识,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教材内容大多是人们长期积累、反复提炼的间接经验,然而绘画形式也如同时代一样,需要不断地发展更新。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再美的形式也会因为用得太多、看得太多而失去原有的光彩。这时就需要在画面的形式安排上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造性品质,教师必须用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成就的喜悦。在《我们热爱和平》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几幅有关描绘和平的儿童画,画面的内容大体相近,然而形式布置却各不相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自己的设计方案,创造出多种形式且生动有趣、有独特个性的构图形式,使儿童描绘出许多自己喜爱的富有创造性意味的画面。
  
  三、色彩创新
  
  儿童一般对色彩都有独特的兴趣,喜欢五颜六色的图画。在进行儿童画临摹教学中,照葫芦画瓢、一成不变地去描摹,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然而,这样也使儿童形成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认为书本上每个作品的色彩都是最完美的,谁临摹得最像便是最好的。这也是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事实上,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熟悉的颜色对“固有”色彩重新描配、进行大胆创新是儿童画中色彩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几幅范画的色彩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提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来重新画?这样就有目的地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另外的色彩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以出示己准备好的或现场配色的范画,如同样几只小鸟可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也就在学生面前展现色彩各异的画面效果,以此及时转变学生原来的色彩描配概念,启发学生在临摹和写生、创作中能大胆地对“固有”色彩进行“改革”,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促使其大胆幻想,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画面色彩。
  
  四、技法创新
  
  一幅画,有了好的素材、组合、配色之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的手段、绘画的技法。这不仅取决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及性能,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工具材料在使用性能上进行开发创新。通常,我们在同一幅画中使用一种工具去完成,如铅笔画、蜡笔画、水彩画等,传统的“绘画三步曲”(即构图、打轮廊、涂色),可以说稍微学点绘画技巧的小朋友都会。然而,只要我们了解并合理发挥自己手中工具的用途和性能,具有创新意识的画面效果便可能随时在我们的画笔下出现。一片树叶,我们可以用单线勾勒,可以在勾的基础上涂色,可以用笔点成色块,可以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撇丝完成等,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作画工具组合而取得理想效果。
  绘画技法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指导一幅图画,让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重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大胆地驾驭自己手中的工具,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积极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其他文献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以构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为核心。主体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和理论依据。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现的潜能,由他们自己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组织和整理,进而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课程应当推动这种潜能的开发,使学生通过利用足够的资源、空间和时间,有重复人类数学发现活动过程的机会。  以下就学生主体性与自主
期刊
【摘要】文化名人自杀的文化实质是文化名人的思想感情与现实社会有很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了文化名人的孤独,这种孤独导致了文化名人的自杀。于是,死便成了一种对极端精神的感悟,是一种文化现象。  【关键词】文化名人 思想苦旅 文化现象    屈原怀石投江了,王国维投湖自尽了,亚里士多德投厄里帕湖自杀了,川端康成含煤气管自杀了,海明威开枪自杀了,傅雷上吊了……文人自杀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生命旅途中的思想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构建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播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等的能力。这表明,新课程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的、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而是
期刊
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研究三个主要变量,即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自己担当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服务。实践中,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望、闻、问、切”的教学方法。    一、望——教师眼里的学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状态和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就要对前两个变量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教师掌握了解学生的学
期刊
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所涉及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学习领域里,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学习态度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联系自己
期刊
近年来,电教媒体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政治课教学也不例外。以电教媒体自身的现代化教育优势,完全可以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变“重教”为“重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客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在《政治常识》教学中,讲述的知识很多,都与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尽管教师讲课也联系了实际
期刊
新课改的实施,使我国的基础教育高举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更倡导加强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我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总是遵循“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的过程、要重视情感教学”这一原则。  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给人的情感的体验比其它艺术更有力。音乐能更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更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不能使音乐缺少音乐美感、缺少情感魅
期刊
运动损伤是体育学科中又一个新的代名词,是指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的损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发生运动损伤不仅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还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痛苦。因此,运动损伤应该引起我们体育教师的关注。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呢?我觉得要想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要重视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加强思想教育    平时加强安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克服麻痹思想,认
期刊
人的情感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而且随时都在变化之中,体育教学的情感,则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与个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体验,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发展个性,提高上课质量和创造力。相反,消极的情感必然会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甚至讨厌该老师上课,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因此,体育课上必须关注情感调控。    一、情感调控的双重性    情感调控就是采取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下面就我在小语识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造字规律,培养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新性活动的愿望和态度,它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决定着人们是否愿意创新,有无敢创新的欲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个方面。  1、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