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育,经过众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在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整体上仍以传统的教学观念为主导,在形式、内容、技法等方面都受困在固定的模式之中,使许多所谓的优秀作品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儿童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旧的教学观念则从根本上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综合性的儿童画教学当成了单一模式的技巧训练,把艺术教学变成了技术传授,不能充分发挥和实现美术教育的真正功能和价值意义,也就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因此,如何在儿童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技法就成为小学美术教育中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选材创新
在绘画的起始阶段,如何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往往能决定一幅画的成功与失败。一般来说,根据教材或老师的命题,多数同学的思维过程以及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形象往往受看过的传统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内容较为类似。这样,所画出的画往往缺少新颖感,实质上就是缺少创新意识,它在色彩、技法上即使再精彩也很难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总会觉得没看头。比如,对“深山藏古寺”这样一个命题,大多数人都画了一座寺庙在深山中,而惟有一人画了个小和尚在挑水,没画古寺,从画面上就能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这个故事之所以成為千古佳话,就在于画之作者难得的创新意识。再如,我们在教学描绘“春天”的画时,几乎每个小朋友都画了柳树、小花、小草、燕子……而一个小朋友却画了两只可爱的小猫在嬉戏那低垂的新柳,画面既整洁清爽,又能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耐人寻味。
二、形式创新
对于一幅画,一种新颖的绘画形式也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意识,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教材内容大多是人们长期积累、反复提炼的间接经验,然而绘画形式也如同时代一样,需要不断地发展更新。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再美的形式也会因为用得太多、看得太多而失去原有的光彩。这时就需要在画面的形式安排上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造性品质,教师必须用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成就的喜悦。在《我们热爱和平》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几幅有关描绘和平的儿童画,画面的内容大体相近,然而形式布置却各不相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自己的设计方案,创造出多种形式且生动有趣、有独特个性的构图形式,使儿童描绘出许多自己喜爱的富有创造性意味的画面。
三、色彩创新
儿童一般对色彩都有独特的兴趣,喜欢五颜六色的图画。在进行儿童画临摹教学中,照葫芦画瓢、一成不变地去描摹,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然而,这样也使儿童形成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认为书本上每个作品的色彩都是最完美的,谁临摹得最像便是最好的。这也是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事实上,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熟悉的颜色对“固有”色彩重新描配、进行大胆创新是儿童画中色彩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几幅范画的色彩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提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来重新画?这样就有目的地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另外的色彩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以出示己准备好的或现场配色的范画,如同样几只小鸟可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也就在学生面前展现色彩各异的画面效果,以此及时转变学生原来的色彩描配概念,启发学生在临摹和写生、创作中能大胆地对“固有”色彩进行“改革”,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促使其大胆幻想,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画面色彩。
四、技法创新
一幅画,有了好的素材、组合、配色之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的手段、绘画的技法。这不仅取决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及性能,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工具材料在使用性能上进行开发创新。通常,我们在同一幅画中使用一种工具去完成,如铅笔画、蜡笔画、水彩画等,传统的“绘画三步曲”(即构图、打轮廊、涂色),可以说稍微学点绘画技巧的小朋友都会。然而,只要我们了解并合理发挥自己手中工具的用途和性能,具有创新意识的画面效果便可能随时在我们的画笔下出现。一片树叶,我们可以用单线勾勒,可以在勾的基础上涂色,可以用笔点成色块,可以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撇丝完成等,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作画工具组合而取得理想效果。
绘画技法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指导一幅图画,让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重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大胆地驾驭自己手中的工具,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积极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一、选材创新
在绘画的起始阶段,如何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往往能决定一幅画的成功与失败。一般来说,根据教材或老师的命题,多数同学的思维过程以及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形象往往受看过的传统内容的影响,从而使内容较为类似。这样,所画出的画往往缺少新颖感,实质上就是缺少创新意识,它在色彩、技法上即使再精彩也很难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总会觉得没看头。比如,对“深山藏古寺”这样一个命题,大多数人都画了一座寺庙在深山中,而惟有一人画了个小和尚在挑水,没画古寺,从画面上就能让人感到意味深长。这个故事之所以成為千古佳话,就在于画之作者难得的创新意识。再如,我们在教学描绘“春天”的画时,几乎每个小朋友都画了柳树、小花、小草、燕子……而一个小朋友却画了两只可爱的小猫在嬉戏那低垂的新柳,画面既整洁清爽,又能让人感受到春的气息,耐人寻味。
二、形式创新
对于一幅画,一种新颖的绘画形式也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意识,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儿童画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教材内容大多是人们长期积累、反复提炼的间接经验,然而绘画形式也如同时代一样,需要不断地发展更新。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再美的形式也会因为用得太多、看得太多而失去原有的光彩。这时就需要在画面的形式安排上体现一定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创造性品质,教师必须用潜移默化的熏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创新成就的喜悦。在《我们热爱和平》的绘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出示几幅有关描绘和平的儿童画,画面的内容大体相近,然而形式布置却各不相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方位构思自己的设计方案,创造出多种形式且生动有趣、有独特个性的构图形式,使儿童描绘出许多自己喜爱的富有创造性意味的画面。
三、色彩创新
儿童一般对色彩都有独特的兴趣,喜欢五颜六色的图画。在进行儿童画临摹教学中,照葫芦画瓢、一成不变地去描摹,对大多数儿童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然而,这样也使儿童形成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认为书本上每个作品的色彩都是最完美的,谁临摹得最像便是最好的。这也是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大误区,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事实上,如何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已熟悉的颜色对“固有”色彩重新描配、进行大胆创新是儿童画中色彩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几幅范画的色彩进行比较、分析,然后提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色彩来重新画?这样就有目的地将学生的思维转移到另外的色彩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以出示己准备好的或现场配色的范画,如同样几只小鸟可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也就在学生面前展现色彩各异的画面效果,以此及时转变学生原来的色彩描配概念,启发学生在临摹和写生、创作中能大胆地对“固有”色彩进行“改革”,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促使其大胆幻想,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画面色彩。
四、技法创新
一幅画,有了好的素材、组合、配色之后,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表现的手段、绘画的技法。这不仅取决于我们目前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及性能,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工具材料在使用性能上进行开发创新。通常,我们在同一幅画中使用一种工具去完成,如铅笔画、蜡笔画、水彩画等,传统的“绘画三步曲”(即构图、打轮廊、涂色),可以说稍微学点绘画技巧的小朋友都会。然而,只要我们了解并合理发挥自己手中工具的用途和性能,具有创新意识的画面效果便可能随时在我们的画笔下出现。一片树叶,我们可以用单线勾勒,可以在勾的基础上涂色,可以用笔点成色块,可以用粗细不同的线条去撇丝完成等,也可以使用不同的作画工具组合而取得理想效果。
绘画技法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指导一幅图画,让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重新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大胆地驾驭自己手中的工具,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积极让学生动手实践是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最大限度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