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自《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以后,对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做了详细的要求,本文从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出发,就目前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提升的方式和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职业能力;提升;工匠精神
教思政2014年2号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身份、职责、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做了详细的要求。
在文件中,按照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将辅导员的职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辅导员的职业标准是不同的,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也是不同的。
1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结构
如果把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结构视为三角形,那三角形的最底层就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即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通用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識、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学风建设、党团组织、心理咨询和学业指导的知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引导、调查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三角形的中间是应该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其中通用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学业指导技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三角形的最顶端是辅导员应具有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是我们说的政治素质,这是我们综合素质的核心。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技能和能力素质次之,知识和信息处于第三位的位置。
2 目前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提升的探索
2.1 阶梯式工作模式
厦门大学的阶梯式工作模式,这是基于辅导员的三个职业能力层次来进行探索的,首先对辅导员按照掌握的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帮扶工作;高级辅导员负责教育内容的设计研究、对中初级辅导员的指导、面向有特殊需求学生个体的一对一的专业帮扶。三个层级的分工,让各个级别的辅导员能够较为专一的处理自己职责内的事务。
与此同时,学校还对不同级别的辅导员进行分类培训,初级辅导员的培训以学生事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心理咨询技巧、就业指导技巧以及工作理念、工作态度和专业规范培训为主;中级辅导员培训以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创造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以及职业认同度培训为主;高级辅导员的培训则重在加强其价值引领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职业忠诚度,这种阶梯式培训模式可以让各个级别的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地位,迅速掌握本级别需要的技能,以期实现从事务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管理型辅导员向教育型辅导员的转型。
2.2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曲线
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曲线,这是基于生涯发展理论来进行的探索。在研究中发现: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随着时间的增加,会经历五个阶段。其中,1年以下为探索阶段;1-5年为快速成长阶段,这两个阶段,辅导员在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带来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的增加,对职业满意度也在迅速上升;6-10年为成熟稳定阶段,随着职业能力趋于稳定,此时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1]和职业满意度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趋势;11-15年为瓶颈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减弱,职业认同感减弱,职业满意度降低;16年以上为升华或淡出阶段,根据辅导员在瓶颈阶段后,若对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增加,则岗位认同感也会慢慢增加,职业满意度增加,表现为在工作上积极主动、称为升华阶段;若对职业能力提升需求持续降低,则岗位认同感也会继续降低,职业满意度继续减少,表现为职业倦怠,称为淡出阶段。
2.3辅导员职业中的转岗现象
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调研,发现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从事的辅导行业不是一个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行业,更有人认为这样的职业只是一个跳板[2],无心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而有的辅导员能够清晰岗位职责,明确自身定位,积极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进入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3];因此研究结果得出: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没有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则有转岗现象存在;若有明确的规划,则进入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强者越强。
3 工匠精神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础
3.1工作适应理论和自我开发
工作适应理论是指: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求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又能顺利完成工作上的要求,符合程度随之提高,个人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根据工作适应理论得知:个人能力大于工作技能要求时会升迁;个人能力等于工作技能要求时会留任,当个人能力小于工作技能要求时则会被解雇或调任。
职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绝不是某一方面的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开发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外部整合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资源支撑,做好自我开发,才能更好的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3.2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是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
1974年,特克尔提出:工作是一种探寻——不光是为了每天的面包,也是为了每天生活的意义。辅导员想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做好自我开发,第一要务就是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态度中,树立工作是能带来个人成功和满足感的意识,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将自己个人发展与学生成长结合起来,将个人专业素养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上。可见,工匠精神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础,只有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真正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林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养成探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71-73
[2]王岱飚、孙彦军.职业倦怠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9):35-38
关键词:职业能力;提升;工匠精神
教思政2014年2号文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身份、职责、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做了详细的要求。
在文件中,按照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将辅导员的职业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辅导员的职业标准是不同的,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也是不同的。
1 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结构
如果把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结构视为三角形,那三角形的最底层就是应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即通用知识和专业知识,其中通用知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識、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专业知识包括:学风建设、党团组织、心理咨询和学业指导的知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引导、调查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三角形的中间是应该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即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其中通用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心理咨询与学业指导技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三角形的最顶端是辅导员应具有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是我们说的政治素质,这是我们综合素质的核心。
在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技能和能力素质次之,知识和信息处于第三位的位置。
2 目前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提升的探索
2.1 阶梯式工作模式
厦门大学的阶梯式工作模式,这是基于辅导员的三个职业能力层次来进行探索的,首先对辅导员按照掌握的职业技能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学生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帮扶工作;高级辅导员负责教育内容的设计研究、对中初级辅导员的指导、面向有特殊需求学生个体的一对一的专业帮扶。三个层级的分工,让各个级别的辅导员能够较为专一的处理自己职责内的事务。
与此同时,学校还对不同级别的辅导员进行分类培训,初级辅导员的培训以学生事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心理咨询技巧、就业指导技巧以及工作理念、工作态度和专业规范培训为主;中级辅导员培训以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创造能力、战略思维能力以及职业认同度培训为主;高级辅导员的培训则重在加强其价值引领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职业忠诚度,这种阶梯式培训模式可以让各个级别的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地位,迅速掌握本级别需要的技能,以期实现从事务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管理型辅导员向教育型辅导员的转型。
2.2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曲线
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曲线,这是基于生涯发展理论来进行的探索。在研究中发现: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随着时间的增加,会经历五个阶段。其中,1年以下为探索阶段;1-5年为快速成长阶段,这两个阶段,辅导员在积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从而带来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的增加,对职业满意度也在迅速上升;6-10年为成熟稳定阶段,随着职业能力趋于稳定,此时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1]和职业满意度趋于稳定,且略有下降趋势;11-15年为瓶颈阶段,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减弱,职业认同感减弱,职业满意度降低;16年以上为升华或淡出阶段,根据辅导员在瓶颈阶段后,若对职业能力提升需求增加,则岗位认同感也会慢慢增加,职业满意度增加,表现为在工作上积极主动、称为升华阶段;若对职业能力提升需求持续降低,则岗位认同感也会继续降低,职业满意度继续减少,表现为职业倦怠,称为淡出阶段。
2.3辅导员职业中的转岗现象
通过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进行调研,发现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从事的辅导行业不是一个可以从事一辈子的行业,更有人认为这样的职业只是一个跳板[2],无心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而有的辅导员能够清晰岗位职责,明确自身定位,积极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进入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3];因此研究结果得出:在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没有对自身职业的规划,则有转岗现象存在;若有明确的规划,则进入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强者越强。
3 工匠精神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础
3.1工作适应理论和自我开发
工作适应理论是指: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求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又能顺利完成工作上的要求,符合程度随之提高,个人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根据工作适应理论得知:个人能力大于工作技能要求时会升迁;个人能力等于工作技能要求时会留任,当个人能力小于工作技能要求时则会被解雇或调任。
职业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绝不是某一方面的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开发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内在动力,外部整合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资源支撑,做好自我开发,才能更好的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3.2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是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
1974年,特克尔提出:工作是一种探寻——不光是为了每天的面包,也是为了每天生活的意义。辅导员想要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做好自我开发,第一要务就是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态度中,树立工作是能带来个人成功和满足感的意识,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将自己个人发展与学生成长结合起来,将个人专业素养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上。可见,工匠精神是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基础,只有融入了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真正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林展.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及其养成探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7):71-73
[2]王岱飚、孙彦军.职业倦怠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激励机制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