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来源 :河南教育·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_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高职生生源质量下降以及持续的欧债危机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2013年高职毕业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职毕业生自身存在的整体素质不高、职业期望值过高、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处理不当等问题也是影响因素。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合理定位,树立到基层、民营企业去的就业观念,才能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观念
  一、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2013年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困难
  从1999年的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持续攀高,每年以50万~80万的总量增加,2013年约有760万应届毕业生需要就业。
  多年的高校扩招,除“量”以外,在“质”方面对高职生生源的影响更大。大学扩招导致高职生源锐减,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生源,只好大幅度降低招生标准。自大学扩招以来,高职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自然难以保障。生源质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终端“产品”质量下降的连锁效应,而学校终端“产品”质量的下降,是导致高职生就业市场竞争能力下降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主要因素。
  (二)金融风暴导致就业岗位锐减,供需结构严重失衡
  持续的欧债危机等因素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很多企业市场不好,发展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截至2012年9月底的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2011年同期的80%左右。
  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的末端,以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形式为主,劳动力市场上消化“白领”的岗位极其有限,劳动力数量相对过剩的局面一直没能得到改观。多年的大学扩招,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过剩,劳动力市场上供求比例、供求结构严重失衡。
  (三)企业在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
  在经济形势较好的条件下,企业大量发布招聘信息,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企业也认为一些急需的人才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然而当全球经济不景气时,企业普遍实行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招聘时会对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更加优中选优。
  二、高职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高职生源锐减,高职院校为了保证生源只好大幅度降低招生标准,从而导致生源的质量下降。进入学校后,很多高职生缺乏学习热情和动力,专业基础知识比较缺乏。同时,他们个性鲜明、性格外向,大多数比较活跃。较高中而言,大学里相对宽松的管理体制为他们个性的施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但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却相对欠缺。另外,高职院校建校时间大都比较短,无论从教学管理到师资配备,还是从软件到硬件,都有待提高。而当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一个共同的弱点是供学生实践、实训的机会较少,实验设施较为薄弱,这与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高技能的工作在一线的实干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因此,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求职期望值过高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变得多元化,功利倾向明显。高职学生处于多重价值观和人格构建的关键时期,随着自主意识和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的加强,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具体表现为:自我倾向、功利色彩突出,注重功效和实惠,在注重发挥自己才干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追求高收入,以经济价值来衡量个人价值等。尽管高职毕业生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但是高职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把报酬的多少作为衡量工作优劣的首要标准,对薪水要求比较高,看重工作地点,考虑工作舒适度,同时也关注职业的稳定性。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劳动力买方市场的现实条件下,求职者的这种期望往往会被用人单位看成眼高手低,这大大增加了高职生求职的难度。
  (三)受不良就业心理困扰
  1.急躁心理。急躁心理反映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工作性质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问题,又后悔莫及。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就业的学生,心里更加急躁。在求职择业中的这种急躁心理,常使人心理紧张、意志消沉、无所适从。有些高职毕业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就业就感到紧张。
  2.依赖心理。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独立意识,有的从小养尊处优,对父母产生了依赖,毕业时自己不急着找工作,整天想着如何靠父母的关系找个职位;有的外出找工作总爱拉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日后相互照应。这些无主见的毕业生,在父母的眼中,可能还是长不大的孩子,可是对于社会而言,他们都已经是大人,应该独立走上工作岗位。
  3.自卑心理。一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过低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总是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在就业屡遭挫折之后,一些高职毕业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由于受挫折而产生自卑感,这是一种消极的就业心态。
  4.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高职毕业生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形成了一种攀比的心态,认为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往往忽视自身的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越他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迟迟不能签约。   (四)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处理不当
  先就业再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这历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生应当正确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就业是目的,择业也是目的,二者都是保证就业质量的重要环节。高职毕业生要充分认识到理想的职业岗位需要在实践中去寻找、用感情去培育。然而,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未能妥善处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
  三、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实践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清醒地认识到,人才质量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只有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做好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更新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各项工作,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根本,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同时,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并利用校友等有效资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等工作,在课程上适当安排实训,不定时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又能适应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技能、高质量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通过举办各种技能竞赛,发挥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能力,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校外的各种竞赛和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二)合理定位,树立到基层、民营企业去的就业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应是在基层和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岗位。当前,企业里需要大量真正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级“银领”“灰领”和“蓝领”人才。因此,高职高专毕业生不愁找不到理想的岗位,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大有作为。民营企业是当前经济主体中最活跃的部分,数量增长很快,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高职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准确定位,脚踏实地,积极到民营企业去发挥聪明才智。
  (三)培养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1.加强就业教育
  高职院校要十分重视就业教育工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有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掌握求职的技巧以及就业后应对各种问题的方法。同时,有的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种与就业相关的活动,诸如成立就业促进协会等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请毕业生回校作报告讲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和体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就业意识。
  2.针对学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针对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上好心理健康课,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就业心理。
  3.办好心理咨询室
  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及时为那些有就业心理困惑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帮助。近年,一些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为解除学生就业心理困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开通的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咨询平台成了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良师益友。高职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高职生积极健康就业心理的培养,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四)立足当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当前,对于身处严峻就业环境中的高职学生来说,应打破一步到位的就业观。现代社会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资金、商品要流动,人力资源也同样要流动。毕业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稳定的“铁饭碗”,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要“先生存、再发展”“骑驴找马”,做到先就业后择业。近年,人事代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流动就业创造了条件。一部分毕业生不再强求找一个稳定的就业单位,而是毕业后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因此,高职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流动观念,并学会在职业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同时,高职毕业生也要认识到流动是为了提升和进步,绝对不能理解为“漂流”。
  参考文献:
  [1]苗丽芬,陈国梁,李凯等.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张芹.从当前高职就业形势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8,(12).
  [3]陈国梁.探讨深度融合的就业工作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8,(8).
  [4]李玉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侯丽萍,张慧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袁海燕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及思考[J].大学生就业,2007,(14).
  [7]王旭升,丁兆叶.电大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电大学报,2008,(3).
  责编:一 萧
其他文献
目的临床我们发现2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伴有自身免疫现象,临床特点表现为自身抗体阳性、肝脏损害重、病情反复容易慢性化。这说明自身免疫也参与了肝脏损伤,然而目
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卢展工对在外务工的河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踏踏实实的河南人、不畏艰难的河南人、侠肝义胆的河南人,以自己的点
介绍废旧橡胶循环利用技术现状和进展。废旧橡胶循环利用方式主要为制造再生胶、胶粉和轮胎翻新。国内再生胶制备新工艺主要为常压动态硫化工艺、常压中温塑化脱硫工艺及低温
2010年,我省教育系统深入开展了“三平”精神学习教育活动,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在平凡的岗位上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教师中的共产党员们则更是以身作则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已融进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的感受之中,当代艺术设计把人类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选择,导入色彩的视觉感受的坐标中,尤其是在产品设计中,色彩效果
研究生物质操作油SD03在药用溴化丁基橡胶(BIIR)瓶塞中的应用,考察生物质操作油SD03用量对BIIR混炼胶硫化特性、硫化胶物理性能和瓶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操作油
介绍中国石油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丁苯橡胶装置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治理措施。通过有针对性地对装置压力控制模式、处理工艺、停工检修过程、排放口治理、后处理设备、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