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条“腿”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e_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生活体验是形成语感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本文作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重视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并认为撰写生活体验日记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语文 生活体验 日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以来,我一直在寻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努力上好语文课,认真依据课程标准落实教材中的训练要求。然而收效并不明显。一次和学生的闲谈,让我豁然开朗。
  【案例描述】
  一天中午,我在批改作业,几位学生围着我看我批改作业,忽然一位女生发现了我右手无名指少了一节手指,好奇地盯着我问为什么。我笑着告诉学生,那是8岁时,打麦场的脱粒机的皮带绞断的。学生不知打麦场和脱粒机,便纷纷追问,我就描述给他们听。他们又问:“疼吗?”我反问:“你们说疼吗。”几个孩子七嘴八舌,有的说肯定很疼,有的说不会太疼。我问:“你们有没有受过伤?”几个孩子中,除了一个说手指曾经被小刀割伤,其他孩子均表示没有受过伤或是记不得了。我很是诧异,一个学生问:“老师你还受过哪些伤?”我伸出双手,让他们数手上的伤疤,大小近二十处,每个伤疤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我一一说给孩子们听,他们听得入迷了,禁不住羡慕地说:“老师,你们小时候真有意思啊……”
  【反思与分析】
  望着孩子们的神情,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和我相仿年纪的人,谁手上没有小时候留下的几处伤疤?而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虽然我们那时穷困,但是生活却异常丰富。放学后,四处寻找着割一篮子猪草,然后捉迷藏,捉蜜蜂,找蜂蜜,捉鱼捉虾,到田地里帮着大人做事,烧饭做家务,假期结伴去爬山、游泳……如今绝大多数家长不让孩子烧饭、洗衣、做家务,不让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使用刀等有可能带来伤害的工具,危险的、有安全隐患的事情几乎全由家长包办了,甚至上学放学也由家长全程接送。家长处处宠着,什么事也不让做,什么风险也不让担。一句话,孩子被家长禁锢在温室中,在温房中“圈养”着。于是,他们不知道农事,不知道节气,不知道民风民俗,不知道爸爸妈妈的工作与辛苦,不知道父辈创业持家的艰辛,不知道一日三餐的不易,不认识身边的农作物蔬菜、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不清楚各种亲戚关系,不清楚父母的生日,不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不清楚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了解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不会做家务,不会关心体贴照顾他人,不认识自己,不知自己长大要干什么……孩子们对生活没认识、没体验。他们的生活世界枯燥、单调、贫乏,他们活得稀里糊涂。
  都说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生活积累贫乏,会不会影响到语文的学习呢?答案是肯定的。当前许多语文教师都有一种同感,那就是如今学生的语感较差。有的文章,学生几乎无法理解。记得教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我读了课文深受感动,当我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无私时,我渴望能从学生的表情中寻求共鸣,可是我看到的是学生茫然的、无动于衷的神情。显然,学生对母亲、对母爱缺乏认识和体验。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作为语文素养核心的语感,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长期以来在语感培养的途径上却常常是“一条腿”走路,只注重阅读背诵,强调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来养成语感。毋庸置疑,阅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但这只是“一条腿”,还有一条重要的“腿”——生活体验。
  阅读活动不仅仅是语感在起作用,更重要的是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我们甚至可以说,生活体验是语感的内核。对于同一种言语客体,由于阅读主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感受也会大不一样。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和一个身在异国他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老年人,对“祖国”一词的感受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一个饱经沧桑的流浪汉与一个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读“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时所产生的震撼力是无法相比的;同是阅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去过茫茫大漠的人与没去过的人产生的阅读感受肯定会有距离;同样,对于从未见过雪的人,读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产生的联想怎能与常年生活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方人相比?生活体验越丰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就会越灵敏、越准确、越细腻、越独特。同理,生活体验越丰富,写出的文章也会越真实、越厚重、越深刻。而一个没有生活体验或对生活体验不深的人,写出的东西便会让人感到虚假、肤浅与做作。
  生活体验是形成语感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我们就必须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个体的与群体的、社会的与自然的、物质的与精神的、直接的与间接的广阔的生活区域,用眼睛、用心灵、用躯体去阅读实践这一部无字的活书。如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呢?写生活体验日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与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孩子的生活外延进行研究划分。纵观孩子生活涉及的区域,我将学生的生活分为家庭生活、社区生活、学校生活、自我认识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即涵盖了学生的全部生活。
  (2)依据这四个方面进行主题式系列生活体验日记训练,即在一段时间内留心参与并体验一个主题系列生活情境,然后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写成日记。如一开始我安排的生活体验的主题是“家庭生活”,为的是让学生从认识体验自己的家庭生活开始走进自己的生活。第一篇日记的题目是《我的一家》,我没多作阐述,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家庭的真实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日记交上来之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列清单式,诸如我家有几口人,分别是哪些人,都干什么工作……几个平时作文写得不错的学生,不但介绍了家人性格爱好以及工作,而且描写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温馨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家人对家庭的热爱。看来学生对家庭生活的体验并非都是一张白纸,这可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于是在讲评时,我说:“读了同学们的日记,老师认识了同学们的家庭成员,从个别同学的日记中也感受到了其家庭的幸福和温馨。只是有的同学家庭生活好像不是很幸福,自我感觉家庭不太幸福的同学举手。”班上没人举手。“自我感觉幸福的同学举手。”学生全都举了手。然后我读了几个优秀学生的日记,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该同学的家庭是幸福的?简短交流后,学生明白了,幸福是自己的一种感受和体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疼爱着你、关心着你,这是幸福;全家人身体健康,总是生活在一起,很少分离,这是幸福;爸爸辛苦地工作,妈妈照顾一家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幸福;晚饭后,爸爸看报纸,妈妈看电视,你做作业,沐浴在这样温馨的氛围里,这也是幸福;节假日,难得爸爸妈妈同时休息,一家人同去郊游或走亲戚,这也是幸福……第二天,学生重新修改了日记,虽然有长有短,但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个不同家庭溢出的相同的温馨和幸福。接下来布置的是“家人的故事”系列日记,如《爷爷的故事》《爸爸小时候的故事》等,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日记时,需要找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聊天,聆听他们的一些故事,在收集日记素材的同时,学生锻炼了交际能力,也了解了家人以前的故事,从而更深刻、全面地认识了家人,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主动关心家人。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描述了爷爷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后,这样写道:“我真没想到,爷爷小时候的生活会是这样苦,爷爷吃了那么多的苦,今后我应该多关心他、多孝敬他,让他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然后我布置了“劳动的滋味”“温馨的一刻”等系列日记,结束了“家庭生活”主题系列日记,再进行“社区生活”“学校生活”“自我认识”等主题系列日记训练,但不是割裂的。期间,针对偶发事件、重大节日等情况进行适时的调整,四个主题的生活体验融为一体,择机选择。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地参与着生活,体验着生活,快乐地表达着生活。
  (3)重视日记的批改与讲评。虽然按照我的布置,学生都开始留意生活、感受生活了,但学生间是有差距的,有的学生心思细腻,感受深刻全面,有的学生却感受肤浅。我就通过日记的批改与讲评,对学生进行生活感受的角度及深度引导、写法的指导与日记积极性的激发。目前,我每周布置学生完成1—2篇生活体验日记,学生的每篇日记我都会认真批改,力求在学生日记后面留下一两句真诚的话语,或是和孩子共鸣,或是给予孩子鼓励,或是给予引导,或是给予安慰。有时批语不足以解决学生日记中流露的困惑,就适时地进行个别谈心,有时和家长进行沟通。每一次批阅日记我都非常认真、慎重,因为我觉得这是学生向我敞开了心扉,我正幸福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正通过这一途径和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当你蹲下身子真心和学生交往,徜徉在几十个孩子精彩的心灵世界中时,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被孩子感动、一次又一次被幸福的氛围包裹着。每一次批改完日记后,我都要选择一些优秀的日记在全班读,并对日记内容进行适当的评价,一方面让学生从优秀的日记中获得启迪,另一方面也是对认真写日记学生的褒奖,同时激发他们更主动地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觉学生的生活积累比以前更丰富了,学生知道了家人的辛苦,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与期盼,也体会到关心体贴家人的快乐,体味到劳动的滋味,感受到珍惜并享受家庭的幸福;开始有意识地去认识社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关注社区人和事,并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也慢慢地学着从整体上认识了解学校,积极关注参与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地使自己融入集体之中,知道关心、体贴同伴,学会了反省自己言行,积极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着手思考自己的将来,深刻地认识、剖析自己,学会自己确立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总之,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日记的训练,学生变得成熟了,稳重了。家长们反馈说孩子比以前懂事了、听话了、心思也细腻了。虽然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没有明确的标准可以测量,但学生的作文有了一定的进步,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其他文献
把井冈山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与“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从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党员先进性的实际出发,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需要。弘扬井冈山精神
摘 要: 生活与哲学常识这一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具有概念性、抽象性、逻辑性强等特点,学生感到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因而教师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 《生活与哲学》 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    哲学是一座充满着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热爱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然而,生活与哲学常识这一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具有概念性、抽象性、逻辑性强
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进入"十二五"以后,中国的发展方式如果发生根本性变化,先前的这些中小企业所依赖的成本优势、薄利多销的发展模式将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从这个
摘 要: 高校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在当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创新教育方式、方法,革新教育内容,加强人文关怀。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继承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同时也是人们评价社会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标准。然而
摘 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习钢琴,但是,很多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总是停留在原地无法深入学习,更多的孩子在初学阶段就开始讨厌钢琴,学生面临困难,家长面临放弃。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本文从营造快乐学习气氛;钢琴课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觉得弹奏钢琴简单;因材施教;与家长不断交流等几个方面来浅谈钢琴教学,目的在于改变这一状况,使更多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钢琴的弹奏方法,并增强学
高校教师发展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建构有效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极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进行对比,探索适合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有效途
20世纪是中外思想文化激烈碰撞时期.沈从文虽是“乡土派”作家,也受到希伯来文化传统的影响.尤其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到《雅歌》的影响。本文主要在细读作品的基础上,从牧歌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