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及实践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建立不同专业类型的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吴仁艳(1966- ),女,安徽巢湖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金华321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督导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106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38-02
随着高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以期建立与办学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工学结合”使师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情境中学习与工作,其核心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岗位、职业、行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的技术与素质要求作为其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标准,这必然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如何使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职员、教师与师傅、学习与工作做到有机结合,是能否成功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
1.“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较大变革。具体变革如下:第一,教学活动围绕工作任务来组织,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职业、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活动围绕着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与素质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第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改革,要求师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模拟产品,以独立操作、反复训练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因此,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必须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成为实践教学的重点,这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实践环境、师资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实践教学的内容、评价标准与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内容、评价标准与行业、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实现有效对接,即生产、管理过程中各岗位员工的技术与素质要求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学校教学考核与学生技能鉴定结合。因此,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效果评价等也随之变革。
第四,学生与职员、教师与师傅的角色转变引发教学评价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以工作情境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产品(成果)展示等为评价内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指导教师则由校内专职教师延伸到校外兼职教师,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再只是进行讲解、演示,而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主体也由校内教师、学生延伸到社会、企业。
第五,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提高。“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定数量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引入企业规范、标准、流程,具有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不仅能开展生产性实训,而且可以承担生产任务及参与对外技术服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稳定的教学场所、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又承担一定的课程教学。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使學生能快速适应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2.突破常规实践教学的形式,按专业类别进行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常规的实践教学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按教学计划分为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如军训、课程实验与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和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科学研究等);二是按计划内实践教学进程分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
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将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上,与之对应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也发生如下改变:
第一,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应改变按课程开设实验的做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调为专业服务,与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
第二,实训教学的改革。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其改革主要表现在: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任务模拟、操作训练、技能考核等形式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项目任务,使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第三,实习教学的改革。实习教学是学生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到员工”的重要环节,其改革主要表现在: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在实际生产管理环境中对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等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式的锻炼,熟悉了生产管理的环境;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生产管理流程中各岗位的操作技能;通过轮岗、跟班、顶岗等实习环节,学生能像企业员工一样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大致为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管理服务、社会教育四个类别。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工作任务和流程,其实践教学的项目、层次、岗位、目标也不同。各专业应依据岗位能力要求,确立由简单到综合的专业技能提升目标;依据工作过程选择典型生产任务和产品,实施由简单到复杂的技能训练;依据职业标准,开展由低级到高级的员工能力考核,从而形成完善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的理念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岗位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不能有效地结合,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联系不紧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不能有机地结合。
2.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不到位。实践教学在项目选择、任务实施、过程评价等过程中存在与企业岗位要求、产品标准、管理过程等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各环节尤其是顶岗实习的效果评价难以进行区分和对比。
3.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不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但由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机制的限制,企业兼职教师难以有效地参与实践教学指导;而校内的教师大多缺少岗位实践经验,其实践能力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尚待进一步拓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注重仿真环境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学习环境的营造;在引进企业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管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方面的教育;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了基地开放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开发;在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忽视了科技研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指导人员、生产场地、工艺流程、质量标准、考核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批量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缺乏独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时,有些实践考核项目仍以对基本知识的考核为主,评价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的特性,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环节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6.实践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践的原理、方法、步骤等方面的讲解、演示较多,学生以被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实践,动手机会少,“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不能普遍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教学观。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改革要使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典型产品等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做中学”,也要求教师“做中教”。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深入地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及课程的改进与完善等工作。专业教师应根据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以此引出工作过程,进行工作岗位任务的分解和设计,导入具体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并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一体化。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兼职教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其岗位实践能力,同时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真正实现校企人才资源的共享;二是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及校内的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4.校内实习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内实习基地应依照企业模式进行运作,注重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布置实践教学场所,按企业的产品、标准及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实践过程及产品质量实施有效地监控,指导学生进行产品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
5.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精细化考核体系。考核评价要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实践产品、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直接挂钩。把学生实践过程的产品(成果)作为学生单元考核的成绩,不同单元的产品(成果)生产过程及质量与平时考核构成课程考核的成绩,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6.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其认同企业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精神、发展战略等影响着学生的劳动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职业成长规划,这是学生能否融入企业、完成向员工过渡、确立职业生涯的关键。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質量,使实践教学能真正发挥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4]刘加勇.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0).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实践教学 改革
[作者简介]吴仁艳(1966- ),女,安徽巢湖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金华321017)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高职院校实践教育督导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71066)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138-02
随着高职示范校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普遍开展了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及课程教学改革,以期建立与办学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工学结合”使师生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情境中学习与工作,其核心是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岗位、职业、行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的技术与素质要求作为其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标准,这必然促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如何使学校与企业、专业与职业、学生与职员、教师与师傅、学习与工作做到有机结合,是能否成功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关键所在,也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
1.“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较大变革。具体变革如下:第一,教学活动围绕工作任务来组织,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使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职业、行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学活动围绕着工作任务来组织,学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与素质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行动能力、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这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
第二,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改革,要求师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模拟项目、模拟案例、模拟产品,以独立操作、反复训练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因此,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必须按照工作过程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成为实践教学的重点,这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实践环境、师资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实践教学的内容、评价标准与职业岗位需要相适应。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内容、评价标准与行业、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实现有效对接,即生产、管理过程中各岗位员工的技术与素质要求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标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接轨,学校教学考核与学生技能鉴定结合。因此,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效果评价等也随之变革。
第四,学生与职员、教师与师傅的角色转变引发教学评价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的学业评价以工作情境中的操作技能、团队合作精神、产品(成果)展示等为评价内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指导教师则由校内专职教师延伸到校外兼职教师,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再只是进行讲解、演示,而是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主体也由校内教师、学生延伸到社会、企业。
第五,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水平提高。“工学结合”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定数量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引入企业规范、标准、流程,具有真实或仿真的企业生产环境,不仅能开展生产性实训,而且可以承担生产任务及参与对外技术服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具有稳定的教学场所、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生产(服务、工艺)流程以及技艺精湛的指导师傅,既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又承担一定的课程教学。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统一,使學生能快速适应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
2.突破常规实践教学的形式,按专业类别进行分层分类的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常规的实践教学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通常分为两类:一是按教学计划分为计划内的实践活动(如军训、课程实验与设计、专业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论文等)和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与调查、科学研究等);二是按计划内实践教学进程分为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
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同时,将实践教学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将各个阶段的实训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训课程和实训项目上,与之对应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也发生如下改变:
第一,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应改变按课程开设实验的做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综合性、职业性、创新性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基础实验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强调为专业服务,与职业岗位能力相结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
第二,实训教学的改革。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其改革主要表现在: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任务模拟、操作训练、技能考核等形式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训练等项目任务,使学生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第三,实习教学的改革。实习教学是学生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到员工”的重要环节,其改革主要表现在: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在实际生产管理环境中对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技术等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体验式的锻炼,熟悉了生产管理的环境;通过技能培训掌握了生产管理流程中各岗位的操作技能;通过轮岗、跟班、顶岗等实习环节,学生能像企业员工一样独立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大致为工程技术、设计制作、管理服务、社会教育四个类别。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工作任务和流程,其实践教学的项目、层次、岗位、目标也不同。各专业应依据岗位能力要求,确立由简单到综合的专业技能提升目标;依据工作过程选择典型生产任务和产品,实施由简单到复杂的技能训练;依据职业标准,开展由低级到高级的员工能力考核,从而形成完善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的理念不能很好地落实到实践教学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岗位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不能有效地结合,实践教学与工作岗位的联系不紧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不能有机地结合。
2.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解不到位。实践教学在项目选择、任务实施、过程评价等过程中存在与企业岗位要求、产品标准、管理过程等不相适应的问题,导致实践教学各环节尤其是顶岗实习的效果评价难以进行区分和对比。
3.实践教学的指导力度不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经验,但由于企业的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机制的限制,企业兼职教师难以有效地参与实践教学指导;而校内的教师大多缺少岗位实践经验,其实践能力与岗位技能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4.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尚待进一步拓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在注重仿真环境建设的同时忽视了学习环境的营造;在引进企业生产流程、产品工艺的同时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管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方面的教育;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忽视了基地开放功能与服务功能的开发;在开展生产性实训的同时忽视了科技研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指导人员、生产场地、工艺流程、质量标准、考核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批量进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缺乏独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机制。在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时,有些实践考核项目仍以对基本知识的考核为主,评价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的特性,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环节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6.实践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践的原理、方法、步骤等方面的讲解、演示较多,学生以被动参与的方式进行实践,动手机会少,“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法不能普遍应用于实践教学中。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高职教育教学观。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改革要使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典型产品等真正落实到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学生“做中学”,也要求教师“做中教”。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实践性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深入地参与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课程评价及课程的改进与完善等工作。专业教师应根据学习目的和工作任务构建教学情境,以此引出工作过程,进行工作岗位任务的分解和设计,导入具体的实践性教学项目和课程内容,并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一体化。
3.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兼职教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功能,通过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提升其岗位实践能力,同时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真正实现校企人才资源的共享;二是聘请行业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对学生及校内的教师进行实践技能的指导,同时要加强对兼职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4.校内实习基地要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校内实习基地应依照企业模式进行运作,注重营造职业氛围,按照真实的工作环境布置实践教学场所,按企业的产品、标准及管理流程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指导教师要对学生实践过程及产品质量实施有效地监控,指导学生进行产品质量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
5.改革实践教学评价方式,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精细化考核体系。考核评价要与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实践产品、学习过程与实践过程直接挂钩。把学生实践过程的产品(成果)作为学生单元考核的成绩,不同单元的产品(成果)生产过程及质量与平时考核构成课程考核的成绩,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6.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也要对学生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使其认同企业文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精神、发展战略等影响着学生的劳动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职业成长规划,这是学生能否融入企业、完成向员工过渡、确立职业生涯的关键。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的質量,使实践教学能真正发挥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昕.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07(7).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4]刘加勇.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