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面对中国改革发展大势、教育发展现实需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加快学工队伍系统改革的现实推动。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剖析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从重质量、厚理论、提质效、促发展等方面对其工作实践提出思考,以适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学生价值塑造和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
【基金项目】
:
2021年度盐城师范学院发展与改革研究基金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视域下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研究”(fg2021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中国改革发展大势、教育发展现实需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新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掌握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规律,这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更是加快学工队伍系统改革的现实推动。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剖析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诉求,从重质量、厚理论、提质效、促发展等方面对其工作实践提出思考,以适应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辅导员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对学生价值塑造和思想建设的引领作用。
其他文献
猜词悟义契合了认知语法中的侧面-基体原理。研究基于侧面-基体原理,举例分析了英语语境中的侧面(生词)与其对应的基体(语境线索)之间的11种典型关系,从而揭示了猜词悟义背后的认知规律,有助于提高读者阅读能力和水平。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面对新媒体浪潮的严重冲击,传统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面临严峻挑战,加大基于新媒体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载体的开发研究已成应时之需。高校可以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动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资源相融合,从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隐性教育资源,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方面着手,力争实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开发的新突破。
该文结合学校美育的实际状况,以美育实践课程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对美育实践课程的多角度综合设计与实施,探讨了如何拓展美育活动的空间、协调美育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关系、促进美育课程整合、提升美育效果等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以一种更加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实践。卡莎诺瓦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将“世界文学”转变到“文学世界”,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地理、政治、经济的运行机制。在西方中心主义文化的辐射下,中国的“世界文学”走向一条“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之路。《文学世界共和国》暗含西方权力话语,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引起了对构建“文学共同体”的思考。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深度学习机制,符合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学生的学科认知成长规律相契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从问题设计、活动投放、媒体应用、鉴赏优化、实践延伸等角度展开对应研究,以增强教学的适配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审美鉴赏力通常指审美主体在创造与欣赏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成熟,其形成审美行为、树立审美意识在较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和指导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探寻美的规律,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艺术教育逐渐获得了更多的重视。随着艺术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基于此,该文从素质教育的视角出发,分析现阶段国内高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艺术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有效促进高校艺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资源的协调配置。智慧城市的应用成为优化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是信息时代下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务新媒体作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高效工具,在柳州市政务公共服务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柳州在政务新媒体建设中仍然面临着"内卷"困境、运营困境、能力困境及沟通困境。基于智慧城市发展的视角,文章探寻了柳州市政务新媒体建设在性质层面、人才层面、动力层面、技术层面的破解之道,以此助力城市的高
“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因其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而有待开发利用。基于此,本研究从广西“壮族三月三”民俗节日文化入手,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探索将其融入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以期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新思路、开辟新场域。
《文学的故乡》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呈现了莫言、贾平凹等六位中国著名作家的故乡的景象,回到文学创作现场,揭示他们如何将“生命的故乡”转化为“文学的故乡”的过程。纪录片以作家形象的视觉化呈现为路径进入文学世界,又以展现作家的故乡和成长经历为手段,实现对不同文学地域原型的情景还原。这一叙事策略不但揭开了乡土文学的在地性,还把作家从神圣性与神秘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书写的高度和广度。在文学与乡土中国的交相辉映中,纪录片最终彰显了中国文学以及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中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