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企业或工厂的经济效益增加的现象。其具体含义为:在投入增加的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超过投入增加的比例,产品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
大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规模经济在发挥作用。较大规模的企业,资本实力雄厚,容易积聚技术力量,研究开发能力较强;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研究开发活动本身的专业化和分工的效率会产生规模经济;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固定费用分摊到许多研究课题;大规模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研究开发的成果。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有必要找寻出中国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扩大经营和生产规模:企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前提
规模经济性的存在驱使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在不考虑产业市场总规模变化的条件下,这一行为将推动某个行业乃至整个工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要达到规模经济的形式有多种,规模经济既可以来自经营规模扩大,也可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
大型企业大多采用多样化经营方式,这是在竞争环境下广泛获得盈利及分散风险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都达到最佳规模。企业进行多样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可以提高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的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组合生产中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上下游一体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方式,企业不断向生产的前向阶段和后向阶段扩展,把依次对产品加工的各个工厂联合在企业内,实现产品纵向生产一体化,可大大降低成本、节约开支,获得统一的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产品差别化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也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方式。产品差别化是企业根据某些消费者的特别偏好而产生的与其它企业产品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产品。企业推进产品差别化策略,如改进质量、提高技術、改变外包装,其结果是企业最大限度地占领各个可能的市场,从而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单品种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迅速提高企业在这一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提高商标信誉,同时,企业产品占有率达到较高水平,有助于稳定企业市场地位,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对乙烯装置的调查表明:以75万吨/年产能成本为100%计,产能下降到50万吨/年,成本上升4~9%,产能下降到20~25万吨/年,成本上升14%~33%。
许多企业还将几套装置建在一个厂区,或者多个企业一个地区集中形成“城市化经济”。这种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原材料,节约运输费用,促使下游产品也达到规模经济的规模。美、日、韩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工业布局相对比较集中。
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装置提高开工率。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开工率几乎都在90%以上,如埃克森近年炼厂的开工率达89%,壳牌和BP炼厂的开工率更达到了98.4%,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100%。
关停并转低效企业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步骤。我国近几年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与大型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的“五小”企业采取关停的措施,对于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企业装置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少、差别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如目前,我国16个乙烯生产企业的18套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不足25万吨,最大单系列只有48万吨,而世界平均规模1996年就已达到45万吨,最大单系列规模为116万吨。
改善产业组织:企业规模经济的关键环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大企业集团都实行股份制,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开展经营活动。集团公司直接控股、集团公司间相互掺股、持股,构成了一个上下纵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经济联合体。各国企业集团持股形式不尽相同。如日本企业集团成员环向持股较普遍,而欧美等国单向持股、控股较为多见。杜邦公司是由总部对各子公司进行股权控制和领导。拜尔股份有限公司以控股形式在各子公司中参股,母公司不参加直接经营,而是以康采恩领导集团为核心对企业进行战略性指导,董事会负责从战略角度考虑发展规划和新市场的开发策略,而下属子部门可进行独立运营。
资本经营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重组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即企业集团是实现规模经济较为合适的产业组织形式。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间的兼并就越频繁,规模就越大。大规模兼并、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从而产生互补、协同效应。
未来工业企业的特点是:公司数量更少、规模更大,公司进一步实现全球化经营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优势领域更集中和更加依靠技术进步。大规模兼并、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从而产生互补、协同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企业改革的进程,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相继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和企业联合形式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是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生产规模偏小,许多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普遍未能采取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企业“小而全”、“大而全”,专业化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1998年,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之和为25853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年销售收入之和的98%。由此看来,我国在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家要制定企业的生产规模标准,严格对新建企业的审批,要改变过去对新建企业只看资金不问生产规模的审批办法,完善企业的资金积累机制,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形成多种资金融资渠道,使产品有市场的企业能够迅速获得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使之克服企业的短期化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利用规模经济。
“十五”期间我国的工业企业应该调整行业布局,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淘汰或核减一部分落后、无效的企业。对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一、二次加工及系统的综合配套。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加强质量和环保的监督力度,按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有条件的小企业要发展特色产品,实现企业转型、转向。
开展跨国经营:企业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
随着各国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发展,企业集团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协作网络,积极将其经营业务扩展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资源,寻求最佳发展机会以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企业国际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即市场国际化和投资国际化。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和销售收益;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或者通过合资合作在海外设立生产企业,建立企业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流通网络,充分利用别国的优势资源,谋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有分析表明,企业平均规模与海外生产有直接联系。因为,企业投资海外生产要比产品出口投入更大的资本,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只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才具有直接投资、就地生产的能力。所以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跨国公司的发展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快的。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00年6月底,我国企业已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办了6000多家海外企业,协议投资金额106.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已达71.5亿美元。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则显得很不够。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比例关系是,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若按此比例推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约400亿美元(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000亿美元之多)。与其他国家相比就显得更少了,美国仅1998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就达到1330亿美元,英国为1140亿美元,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达到240亿美元之多。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大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规模经济在发挥作用。较大规模的企业,资本实力雄厚,容易积聚技术力量,研究开发能力较强;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研究开发活动本身的专业化和分工的效率会产生规模经济;较大规模的企业,可以将技术创新的固定费用分摊到许多研究课题;大规模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研究开发的成果。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有必要找寻出中国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扩大经营和生产规模:企业规模经济的基本前提
规模经济性的存在驱使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在不考虑产业市场总规模变化的条件下,这一行为将推动某个行业乃至整个工业集中度的提高。企业要达到规模经济的形式有多种,规模经济既可以来自经营规模扩大,也可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
大型企业大多采用多样化经营方式,这是在竞争环境下广泛获得盈利及分散风险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企业生产经营多种产品,每种产品的生产都达到最佳规模。企业进行多样化的大规模生产经营,可以提高综合利用资源、综合利用信息的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组合生产中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上下游一体化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方式,企业不断向生产的前向阶段和后向阶段扩展,把依次对产品加工的各个工厂联合在企业内,实现产品纵向生产一体化,可大大降低成本、节约开支,获得统一的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产品差别化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手段,也是实现规模经济的一种方式。产品差别化是企业根据某些消费者的特别偏好而产生的与其它企业产品有不完全替代关系的产品。企业推进产品差别化策略,如改进质量、提高技術、改变外包装,其结果是企业最大限度地占领各个可能的市场,从而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份额的提高。单品种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迅速提高企业在这一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提高商标信誉,同时,企业产品占有率达到较高水平,有助于稳定企业市场地位,获得价格竞争优势。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对乙烯装置的调查表明:以75万吨/年产能成本为100%计,产能下降到50万吨/年,成本上升4~9%,产能下降到20~25万吨/年,成本上升14%~33%。
许多企业还将几套装置建在一个厂区,或者多个企业一个地区集中形成“城市化经济”。这种方式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原材料,节约运输费用,促使下游产品也达到规模经济的规模。美、日、韩等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工业布局相对比较集中。
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还应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装置提高开工率。国外一些成功的企业开工率几乎都在90%以上,如埃克森近年炼厂的开工率达89%,壳牌和BP炼厂的开工率更达到了98.4%,个别年份甚至超过了100%。
关停并转低效企业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步骤。我国近几年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与大型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的“五小”企业采取关停的措施,对于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我国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企业装置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少、差别化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如目前,我国16个乙烯生产企业的18套乙烯装置,平均规模不足25万吨,最大单系列只有48万吨,而世界平均规模1996年就已达到45万吨,最大单系列规模为116万吨。
改善产业组织:企业规模经济的关键环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大企业集团都实行股份制,组成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规范开展经营活动。集团公司直接控股、集团公司间相互掺股、持股,构成了一个上下纵横、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经济联合体。各国企业集团持股形式不尽相同。如日本企业集团成员环向持股较普遍,而欧美等国单向持股、控股较为多见。杜邦公司是由总部对各子公司进行股权控制和领导。拜尔股份有限公司以控股形式在各子公司中参股,母公司不参加直接经营,而是以康采恩领导集团为核心对企业进行战略性指导,董事会负责从战略角度考虑发展规划和新市场的开发策略,而下属子部门可进行独立运营。
资本经营是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资产重组把具有生产技术经济联系的各个独立的法人单位,以资产联结和契约合同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规模、多种形式、多层次结构的企业法人联合的组织形态即企业集团是实现规模经济较为合适的产业组织形式。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间的兼并就越频繁,规模就越大。大规模兼并、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从而产生互补、协同效应。
未来工业企业的特点是:公司数量更少、规模更大,公司进一步实现全球化经营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成本进一步降低,优势领域更集中和更加依靠技术进步。大规模兼并、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组合,实现企业规模经济的有效途径,从而产生互补、协同效应。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企业改革的进程,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企业相继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和企业联合形式以实现规模经济。但是我国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生产规模偏小,许多企业达不到合理的经济规模,普遍未能采取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企业“小而全”、“大而全”,专业化水平低,尚未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1998年,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年销售收入之和为25853亿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年销售收入之和的98%。由此看来,我国在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国家要制定企业的生产规模标准,严格对新建企业的审批,要改变过去对新建企业只看资金不问生产规模的审批办法,完善企业的资金积累机制,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形成多种资金融资渠道,使产品有市场的企业能够迅速获得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企业内部分配机制,使之克服企业的短期化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利用规模经济。
“十五”期间我国的工业企业应该调整行业布局,加大产业布局调整力度,淘汰或核减一部分落后、无效的企业。对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一、二次加工及系统的综合配套。对规模较小的企业,要加强质量和环保的监督力度,按市场经济规律优胜劣汰。有条件的小企业要发展特色产品,实现企业转型、转向。
开展跨国经营:企业规模经济的重要途径
随着各国企业联合化与集团化的发展,企业集团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协作网络,积极将其经营业务扩展到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资源,寻求最佳发展机会以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企业国际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即市场国际化和投资国际化。不断提高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和销售收益;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或者通过合资合作在海外设立生产企业,建立企业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流通网络,充分利用别国的优势资源,谋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有分析表明,企业平均规模与海外生产有直接联系。因为,企业投资海外生产要比产品出口投入更大的资本,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只有较大规模的企业才具有直接投资、就地生产的能力。所以发达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和跨国公司的发展都具有较高的水平。
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是快的。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00年6月底,我国企业已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兴办了6000多家海外企业,协议投资金额106.5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已达71.5亿美元。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则显得很不够。根据经济学家的研究,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合理比例关系是,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若按此比例推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约400亿美元(我国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000亿美元之多)。与其他国家相比就显得更少了,美国仅1998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就达到1330亿美元,英国为1140亿美元,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达到240亿美元之多。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