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筒喙象Lixus subtilis Boheman在藜麦上大暴发

来源 :植物保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j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甜菜筒喙象是世界潜在入侵象虫网收录的一种重要象甲科昆虫,主要为害甜菜,以及藜科、苋科和蓼科的一些杂草,国内外未曾见有为害藜麦的报道,2016年7月下旬我们发现该种象虫在北京严重为害藜麦。本文首次报道甜菜筒喙象在藜麦上的发生为害情况,同时介绍了其形态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给出了防治建议,并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为有效防范甜菜筒喙象的进一步扩散为害,保障我国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 藜麦; 甜菜筒喙象; 形态识别; 为害特点; 暴发; 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 S 435.19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3969/j.issn.05291542.2017.02.036
  Abstract Lixus subtilis Boheman, a weevil species recorded in the network of Potential Invasive Weevils of the World,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ests infesting sugar beet. Besides, this weevil species can feed on weeds belonging to families Chenopodiaceae, Amarantaceae and Polygonaceae. No harm has been reported on quinoa worldwide before. However, a serious damage to quinoa was firstly documented in Beijing, China in the end of July 2016.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report t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damage of L. subtilis to quinoa. Moreover,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weevil specie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control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urthermore, focuses of future research were proposed. The work should be benefit in preventing the further spreading and damaging of this weevil species and in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quinoa industry.
  Key words quinoa; Lixus subtilis;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utbreak; suggested control measures
  甜菜筒喙象Lixus subtilis Boheman,又名甜菜莖象甲,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方喙象亚科Cleoninae筒喙象族Lixini,主要为害甜菜,亦可为害藜科、蓼科、苋科的一些野生杂草[15]。甜菜筒喙象国内外均有分布,其中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高加索、中亚细亚,以及伊朗、日本、叙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为世界潜在入侵象虫网(Potential Invasive Weevils of the World)列入的主要象甲类害虫之一[3];在我国主要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新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川、湖南、江西等地[1,4]。在欧洲多数国家如斯洛伐克以及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该种象虫发生普遍且并非甜菜的主要害虫[5],但在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5]以及中国[68]的部分地区却是甜菜苗期和留种甜菜的一种重要害虫。甜菜筒喙象主要以幼虫蛀食甜菜的花茎、叶柄和茎秆进行为害[1],为害株率达19%~80%,严重地块高达100%,影响植株营养输送,造成叶片干枯,使甜菜产量和品质受到严重影响[58]。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属藜科Chenopodiaceae藜属Chenopodium,别称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奎奴亚藜、奎藜籽、灰米、金谷子、藜谷等,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食物,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养育了印加民族,被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911]。鉴于其在油脂、蛋白、脂肪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平衡构成,及其富含矿物质、维生素、脂肪酸和抗氧化剂等特性,并可降低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而被誉为“功能食物(functional food)”,并同时被列为全球10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913],经济价值极高。近年来,我国山西、吉林、青海、甘肃、河北等地开始较大面积地种植藜麦,加之国际市场对藜麦的需求强劲,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1]。
  以往国外的研究显示,在田间取食为害藜麦的害虫共计有6目、18科50余种,其中鳞翅目有4科24种,鞘翅目6科15种,半翅目5科13种,缨翅目1科2种,双翅目1科1种,直翅目1科1种;在鞘翅目中虽有多种象甲科昆虫可以为害藜麦,但均为Adioristus属的种类[9,1415];而在我国的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藜麦苗期害虫有叩头甲和黄曲条跳甲,现蕾期害虫有蝽象、叶甲以及夜蛾科害虫,灌浆期至成熟期害虫有鳞翅目蛾类幼虫、蝽象和叶甲,成熟期蚜虫数量比较多[16]。迄今,国内外未曾有关于甜菜筒喙象为害藜麦的报道[89,1416]。然而,2016年7月下旬的一场暴风雨过后,北京延庆区、怀柔区、房山区和门头沟区种植的藜麦倒伏现象严重,进一步的详细调查发现,倒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甜菜筒喙象蛀茎为害所致。现将甜菜筒喙象在藜麦上的发生为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 发生与为害
  1.1 发生情况
  笔者调查发现,2016年甜菜筒喙象在北京延庆区、门头沟区、房山区和怀柔区等的藜麦种植区域均严重发生,发生面积占藜麦全部种植面积的85.0%;在发生甜菜筒喙象的藜麦田有虫株率为50%~70%,严重地块高达100%(表1),而且倒伏现象普遍(图1)。如延庆区的永宁镇以及门头沟区的雁翅镇和斋堂镇,8月初已有10%~30%的植株倒伏(图1a);一个月以后,永宁镇的藜麦又有80%以上的植株干枯死亡(图1b)。进一步的茎秆剖查发现,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间,平均单株有虫5.6头(表1);而且成虫、卵、各龄期幼虫以及蛹同时存在,世代重叠,发生极不整齐。7、8月间正值藜麦灌浆期,甜菜筒喙象的为害直接影响了藜麦的产量和品质,并将会给藜麦的生产带来极大损失。如,在怀柔区,由于甜菜筒喙象的蛀茎使藜麦遇暴风雨全部倒伏,而被迫改种蔬菜;在延庆区,由于甜菜筒喙象的严重为害导致藜麦绝收(表1)。
  1.2 为害特点
  隐蔽为害,难以及时发现。甜菜筒喙象的隐蔽性极强,成虫将卵产在寄主植物组织中,如若不加以注意,很难发现;1~4龄幼虫在茎秆中蛀食为害,早期或虫口密度较低时植物整体上看无受害迹象;幼虫老熟后在茎秆内化蛹,初羽化成虫亦会在茎秆中停息数小时,之后从羽化孔爬出;成虫取食叶片,畏惧强光,晴天中午前后多潜伏,故通常只有当植株成片倒伏时,人们才注意到它的存在;然而,此时防治已为时过晚。如,此次发现甜菜筒喙象为害藜麦,就是由于暴风雨后藜麦成片倒伏方引以关注的。
  笔者的进一步调查显示,甜菜筒喙象在藜麦上的为害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成虫在主茎和分枝上钻穴产卵,形成椭圆形或菱形小型黑褐色斑纹,并进而随组织增生膨大成结,结疤干枯沿边缘裂开(图2a),使病菌趁机而入,诱发病害发生,致使叶片凋萎、果穗腐烂夭折(图2b)。二是以幼虫在主茎和分枝的内部输导组织中蛀食为害,造成隧道并导致输导组织变褐、坏死(图2c),不仅严重影响植株的营养输送,还常常造成主茎风折、侧枝折断、籽实不饱满或形成瘪粒(图2d),致使藜麦严重减产。
  2 形态特征
  2.1 卵
  卵圆柱形,长1 mm,宽0.6 mm,两端略圆,初产时橘黄色,后变为棕褐色,表面略带光泽,常产在划破的主茎或分枝(图3a)穴内,每穴1~3粒(图3b)[1,6]。
  2.2 幼虫
  幼虫胸足退化。初孵幼蟲略带淡黄色,后变为白色;1龄和2龄幼虫多在产卵孔附近取食,平均体长分别约为1.8 mm和3.1 mm,半透明(图3c);3龄(图3d)和4龄(图3e)幼虫平均体长分别约为5.1 mm和9.6 mm。通常,为害甜菜时每株有幼虫1头,少数2~3头,严重者一株可达5头以上。老熟幼虫体柔软弯曲呈“C”形,乳白色,多皱纹。头部发达,黄色,明显深于体色;上颚发达,颜色深于头部其他部分;单眼一对,明显;前胸背板骨化;幼虫活泼,稍触迅即扭动[1, 67]。在藜麦上的调查结果显示,每株虫量(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最高可达8头(表1)。
  2.3 蛹
  幼虫老熟后在茎秆下部化蛹,裸蛹,翅芽透明,体长10.5 mm,体宽2.9 mm(图3f);初化蛹为乳白色,之后头部和腹部背面逐渐变为棕褐色;腹部各节背面后缘有一排小刺,且愈往后小刺愈明显。羽化前可见黑色眼点,喙、口器变成棕红色。蛹室由食物残渣和粪便填成,一个蛹室只有一头蛹。由于雌虫寿命较长,产卵期亦较长, 故幼虫化蛹极不整齐[1, 67]。
  2.4 成虫
  成虫体色多变。初羽化时黄白色,6~7 h后变为红棕色(图3g),渐而变为棕褐色(图3h)或深褐色,甚至黑色[5]。喙与前胸背面与腹面覆有棕褐色绒毛,此时成虫从羽化孔中爬出。成虫翅鞘上被有黄色鳞粉,怕强光,在强光下喜躲藏于土粒、枯叶下或土缝间,有较强的假死性。成虫体长9~12 mm,身体细长,覆很细的毛,鞘翅背面散布不明显的灰色毛斑,腹部两侧往往散布灰色或略黄的毛斑。触角和跗节赤锈色;喙略弯曲,散布距离不等的显著皱刻点,通常有隆线,一直到端部,披覆倒伏细毛;雄虫的喙长为前胸的2/3,雌虫喙长为前胸的4/5,几乎不粗于前足腿节。触角位于喙中部之前,不很粗,索节1略长而粗于2,索节2长略大于粗,其他节粗大于长。眼卵圆形、扁。前胸圆锥形,两侧略拱圆,前缘后未缢缩,两侧披覆略明显的毛纹,背面散布大而略密的刻点,刻点间散布小刻点。鞘翅的肩不宽于前胸,基部有一明显的圆洼,行间3基部几乎不隆,肩略隆。两侧平行或略圆,行纹明显,刻点密,行间扁平,端部突出成短而钝的尖,略开裂。腹部散布不明显的斑点,足很细[12, 67]。
  3 生物学特性
  参考前人在甜菜田的调查以及室内饲养观察,甜菜筒喙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如下。
  3.1 年生活史
  以往的调查饲养发现,甜菜筒喙象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每年发生1~2代[6,8],在苏北沿海地区、西安等地一年发生3代[1,7]。笔者调查发现,7、8月间甜菜筒喙象在藜麦上的发生非常不整齐、重叠现象严重。如,在8月中旬对田间受害藜麦植株进行解剖调查时,既发现了卵、初孵幼虫和2龄幼虫,也观察到了3龄、4龄幼虫以及蛹和成虫的同时存在(图3);其在藜麦上的年发生代数、各虫态发育历期以及具体的发生时间、越冬场所等,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3.2 生活习性
  笔者的初步观察发现,甜菜筒喙象的雌性成虫在藜麦主茎的中上部蛀小洞产卵,洞口外观光滑,周边褪绿形成粉红色或淡紫红色不规则长形斑纹(图3a),不久洞口形成菱形或椭圆形干裂褐色斑(图2a)。而其在藜麦上具体的生殖生物学特点、生活习性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4 防治建议
  4.1 防治适期
  借鉴甜菜筒喙象在甜菜田的研究结果及其发生为害特点,其防治适期应为越冬代成虫出土盛期和当年一代幼虫孵化盛期,且应以防治成虫为主[17]。然而,有关其防治指标尚需依据藜麦的耐受程度及其经济价值研究界定。   4.2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早春杂草是甜菜筒喙象的先期寄主,后期又成为其较安全的化蛹场所,因此秋季铲除并彻底销毁田边地头的杂草,尤其是苋科、藜科、蓼科的杂草,可以显著减少甜菜筒喙象的虫口数量;此外,适时冬耕冬灌也可明显降低越冬成虫的虫口基数, 减轻来年的为害[1719]。
  化学防治:针对成虫,可以采用触杀兼胃毒的高效低毒药剂进行喷杀;此外,亦可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和畏惧强光的习性,进行有效防治。针对钻蛀为害的各龄期幼虫,可在当年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喷施或涂施内吸性杀虫剂,以杀灭初孵幼虫[6,17]。同时,建议隐蔽施药,以保护自然天敌资源。
  生物防治:本次调查中发现甜菜筒喙象卵寄生蜂(待鉴定)1种。另据报道,尚有3种寄生蜂(种类不详)可以寄生筒喙象幼虫,其常年寄生率可达13.4%[7],应予以保护利用。此外,在位于欧洲中部的斯洛伐克的调查发现,姬蜂科种类对甜菜筒喙象的幼虫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田间寄生率可达50%[5],可予以引进并进行评价利用。
  植物检疫:北京在种植藜麦前极少发现甜菜筒喙象的发生与为害,2016年在藜麦上的大暴发其具体的虫口来源目前尚无依据。然而,根据其生活习性及其发生为害特点,甜菜筒喙象极有可能借助携带有卵和初孵幼虫的寄主植物种苗进行远距离传播扩散。因此,应加强藜科、苋科和蓼科植物包括藜麦以及食用型和观赏型甜菜(如红梗叶甜菜、黄梗叶甜菜等)、苋菜(如红叶苋菜、花叶苋菜、鸡冠花、千日红等)等种苗调运中的检验检疫工作,严防甜菜筒喙象传入及其进一步传播扩散。
  5 结语
  尽管目前在北京藜麦上发生的甜菜筒喙象是否为入侵种或种群,尚需佐以分子遗传学以及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证据,然而该种害虫是世界潜在入侵象虫网列入的一种象甲类害虫[3],而且,其最为嗜食的两种寄主植物甜菜和藜麦均非我国原产,前者起源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而后者则源自南美洲。藜科、苋科及蓼科杂草在北京地区随处可见,食叶甜菜以及近年来新从欧洲引进的观赏兼食用的红梗叶甜菜等亦时有种植,但之前却很少发现该种象甲为害。2015年北京4个区(包括延庆区、门头沟区、房山区、怀柔区)的部分乡镇开始种植藜麦,翌年甜菜筒喙象便暴发成灾,蛀茎率最高达100%,对藜麦的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提请相关部门对藜麦甜菜筒喙象予以高度重视。
  有关甜菜筒喙象對藜麦的为害,国内外均未见报道[5,89,15,20]。鉴于此次是甜菜筒喙象为害藜麦的首次发现,其在藜麦上的暴发成因、传播扩散途径及其与甜菜、苋菜(包括食用型和观赏型)以及其他藜科、苋科或蓼科杂草的关系尚不得而知,且藜麦甜菜筒喙象为害隐蔽、来势凶猛,暴发性极强,所造成的损失巨大;并且,不同地域其主要寄主植物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亦有明显差异。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力和物力,系统开展藜麦甜菜筒喙象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种群发生规律和动态趋势、传播扩散途径和种群扩张机制、暴发成灾机理研究,及其紧急处置技术、阻截控制技术、自然天敌资源调查与利用技术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全力推动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殷庆道,张聪玲.一种甜菜害虫——甜菜茎象甲[J]. 昆虫知识, 1960(4): 108.
  [2] 赵养昌,陈元清. 甜菜筒喙象Lixus subtilis Boheman [M]∥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二十册 鞘翅目 象虫科(一).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0: 122123.
  [3] Potential Invasive Weevils of the World世界潜在入侵象虫网[DB/OL]. http:∥www.piweevils.com/?app.html. 2013.
  [4] Gültekin L. Oviposition niches and behavior of the genus Lixus Fabricius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Lixinae)[J]. Entomologica Fennica, 2007, 18: 7481.
  [5] Vráblová M, Tóth P, Cagáň L. Occurrence and life history of Lixus subtilis Boheman (Coleptera: Curculionidae) developing on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and Amaranthus caudatus L. in Slovakia [J]. Acta Fytotechnica et Zootechnica, 2000, 3(s): 7074.
  [6] 康乐. 甜菜筒喙象初步观察[J]. 昆虫知识, 1984(2): 6365.
  [7] 周传金. 苏北沿海甜菜筒喙象初步观察[J]. 中国甜菜, 1989(3): 2932.
  [8] 杨安沛,曹禹,孙桂荣,等. 甜菜筒喙象田间危害规律及消长动态[J]. 中国糖料, 2015, 37(6): 2830.
  [9] Rasmussen C, Lagnaoui A, Esbjerg P. Advances in the knowledge of quinoa pests [J]. Food Reviews International, 2003, 19(1/2): 6175.
  [10]Bazile D, Bertero D, Nieto C. State of the art report on quinoa in the world in 2013 [M]. Rome, Italy. FAO Information Products, 2015: 586.   [11]任贵兴,杨修仕,么杨. 中国藜麦产业现状[J]. 作物杂志, 2015, 31(5): 15.
  [12]Abugoch James L E.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composition, chemistry, nutritional,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J]. Advances in Food and Nutrition Research, 2009, 58: 131.
  [13]VegaGálvez A, Miranda M, Vergara J, et al. Nutrition facts and functional potential of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an ancient Andean grain: a review [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0, 90(15): 25412547.
  [14]Bazile D, Fuentes F, Mujica . Diseases and pests[M]∥ Bhargava A, Srivastava S. Quinoa: botany, production and uses. UK. CABI Publishing, 2013: 128146.
  [15]Gandarillas A, Saravia R, Plata G, et al. Principle quinoa pests and diseases [M]∥ FAO
其他文献
湖南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着毛泽东一家自1952年到1977年的生活开支账本。这些发黄的账本看上去和普通勤俭人家的生活账本没什么两样,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一笔笔记录在内,连购买手纸、火柴等细微的花费都记得清清楚楚,真实再现了当年中国“第一家庭”的财务与生活状况,反映了这个家庭严于律己、勤俭节约的家风。  从账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一家生活开支基本靠工资。毛泽东的工资原来是每月610元,国民经济困难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属鳞翅目灰翅夜蛾属,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斑痣悬茧蜂已被证明对同属于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为探究短期驯化是否能有效改善斑痣悬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本研究比较了有、无寄生经历的斑痣悬茧蜂雌蜂分别对2龄和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寄生行为和效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寄生经
摘要研究了華南双季稻区水稻抗稻飞虱种质资源‘Rathu Heenati’(RHT)和广东省超级稻主栽品种‘玉香油占’上褐飞虱、白背飞虱及田间捕食性天敌的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和‘玉香油占’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均表现出明显的控制作用。褐飞虱和白背飞虱1年内在华南双季稻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晚稻稻飞虱的发生数量高于早稻,其中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要大于褐飞虱,而
进入2019年,随着3月29日英国脱欧关键时间节点日益临近,英国国内关注争执的焦点已不是脱欧之后的政策举措,而是该“硬脱欧”还是“软脱欧”。这软硬之差,就是英国与欧盟能否达成一项协议——在脱欧后英国仍留在欧盟共同市场里。如果留在共同市场内,那英国就必须付出代价。因此,“硬脱欧”还是“软脱欧”问题,实际上又变成类似于“人间是否值得”的旷日持久大争论。  这场争论并未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接近达成共识,反
摘要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江苏垦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抗多菌灵菌株的频率逐年上升,多菌灵防效逐年下降,部分农场采用多菌灵防治几乎失效。为了筛选替代多菌灵的药剂,我们在白马湖等6个农场对几种新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在所有农场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丙硫菌唑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所有农场其防效都超过80%,防治后乳熟
摘要 回缩间伐是荔枝密闭园改造的一个有效措施,但改造后的病害发生情况尚未见有报道。为给荔枝密闭园改造提供病害防控方面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于荔枝花穗期、小果期、果实成熟期和冬梢期,在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荔枝密闭园改造示范园,对4个荔枝品种于密闭园和间伐园发生的主要病害种类、病害危害程度进行了两年的调查。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间伐园与密闭园所发生的主要病害在种类上无差异,但各物候期间伐园的平
摘 要:[目的/意义]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场非常战役,情报信息战在其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出发,应急情报领域能否按下“快进键”是一个现实问题。[方法/过程]文章在回顾应急情报基本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情报信息思考,认为下一代应急情报建设迫在眉睫,并从大情报系统视角提出相关路径思索。[结果/结论]文章从“资源力”“技战力”“人才力”“动员力”“
摘要  为筛选防治温室白粉虱的有效药剂,采用室内和田间药效方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在推荐剂量下对温室白粉虱卵、若虫和成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单用或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和25%烯啶虫胺可溶性粉剂混用对卵和若虫的防效高达85%以上。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对成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防效均高达94%以上。因此,推荐在温室白粉虱发生
记者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踏访当地“村级权力清单三十六条”运行工作情况。  走进一个村子后,记者问一位村民:“你知道‘三十六条’吗?”  他憨厚地笑了:“这里的人都知道啊,不知道不行的!”  “对你来说,这‘三十六条’意味着什么?”  他想了想,回答:“阳光。”  私念  在岔路镇湖头村崭新的综合楼里,记者见到了湖头村村委会主任葛更槐。  葛更槐四十多岁,身强力壮。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几乎都在外面
加勒比海上的处女群岛(亦称英属维尔京群岛),字典上“风光旖旎”“吉光片羽”这些词,几乎就是为它们而设的。  纽约大雪飘飞时节,我逃到了加勒比海。那边正是椰树招摇时节,仙人掌都被晒蔫了,端的是一片避寒的好去处。  一旬时光里,我徜徉了4个岛、5个国家。但这5个国家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这些岛应是兄弟姊妹,你几乎无法将它们区分,即使它们所属居民的语言和建筑风格略有差异。这里的人虽国籍不同,但长相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