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天然产物中,萜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并且包含非常丰富的骨架结构,萜类化合物的环化反应也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复杂反应之一.长期以来,结构多样的萜类化合物一直吸引着天然产物化学家去探索其生物合成机制.萜类合酶的酶催化形成了大量的萜类骨架.倍半萜合酶是萜类合酶中的一种,可催化线性的前体法尼基焦磷酸环化成倍半萜骨架.倍半萜合酶可以将单一的法尼基焦磷酸环化成种类丰富的倍半萜骨架.随着倍半萜合酶的不断发现,其环化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对底物法尼基焦磷酸的同位素标记以及倍半萜合酶的结构解析等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倍半
【机 构】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天然产物中,萜类化合物数量最多并且包含非常丰富的骨架结构,萜类化合物的环化反应也是自然界中发现的最复杂反应之一.长期以来,结构多样的萜类化合物一直吸引着天然产物化学家去探索其生物合成机制.萜类合酶的酶催化形成了大量的萜类骨架.倍半萜合酶是萜类合酶中的一种,可催化线性的前体法尼基焦磷酸环化成倍半萜骨架.倍半萜合酶可以将单一的法尼基焦磷酸环化成种类丰富的倍半萜骨架.随着倍半萜合酶的不断发现,其环化机制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近年来,对底物法尼基焦磷酸的同位素标记以及倍半萜合酶的结构解析等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倍半萜合酶的结构及环化机制研究更为系统和精确.该文分别概述了通过底物同位素标记和蛋白结构研究对倍半萜环化机制的研究方法进展,以及对于倍半萜合酶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其他文献
病例患者,女性,28岁,因“乏力纳差1+月,加重1周。”入院。1+月前患者因乏力纳差,间断大便次数增多,为不成形黄色稀水样便,无黏液脓血,于当地卫生院查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具体不详),给予口服止泻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改善。1周前患者症状加重,于外院查血红蛋白73 g/L,未进一步诊治。10+小时前患者于外院查血肌酐1610μmol/L,血红蛋白70 g/L,伴血压增高(160+/90 mmHg),为进一步诊治入院。既往史:2015年12月于外院行剖宫产手术。查体:体温37.3℃,脉搏102次/分,呼吸21次/
随着医学知识的日益更新及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决定了医学生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及新技能,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从而适应医学的飞速发展。现代书院制是传承我国古代书院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管理模式与经验,从而构建的一种教育模式。为了适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国多所大学纷纷开展书院制模式研究,旨在探索高等院校临床医学生培养的新模式,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有鉴于此,我们拟针对目前“书院制”模式对肾脏病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探析。
目的:探讨血清IgG浓度与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脏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6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MN,且随访大于3个月及资料完整的患者156例,按血清IgG浓度三分位法分组:G1(≤5.06 g/L)、G2(5.06~6.89 g/L)、G3(≥6.89 g/L);K-M曲线评估肾脏预后情况;Cox回归分析血清IgG浓度对IMN终点事件发的预测作用。结果:各组间比较发现,G1组的患者男性比例、舒张压、收缩压、血清肌酐浓度、总胆固醇浓度、三酰甘油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水陆二仙丹治疗肾病综合征的药理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分别获取水陆二仙丹药物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的靶点,在Genecard数据库中查找NS对应的靶点,将最终筛选的靶点建立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并用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终建立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筛选得到水陆二仙丹16个活性成分,涉及86个作用靶点,靶点主要通过调控PI3K-AKT、RAS、Rap1、HIF-1、V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之前确诊或未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有急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如黄疸和凝血功能障碍,4周内出现腹水和(或)肝性脑病的严重肝病综合征。在我国ACLF是主要的肝衰竭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其主要病因,该病进展迅速,短期死亡率为50%~90%[1]。因肝移植供体缺乏,人工肝支持系统常被用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一线治疗,以促进肝功能恢复或作为肝移植的桥梁。血浆置换(PE)因疗效确切,但因血浆缺乏,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
糖尿病患病率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急剧上升,据统计,2017年全球约有4.51亿糖尿病患者,到2045年,预计将增加到6.93亿患者[1],这些患者约有25%~40%的几率将最终出现糖尿病肾病这一并发症[2]。因此,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变得迫切需要。然而,目前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外,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研究者们发现,自噬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某些内在联系,但具体机制仍不甚清楚。现已初步证实的是,自噬存在于足细胞
金粟兰属Chloranthus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北地区,分为13个种和5个变种.研究发现该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萜类,包括二萜、倍半萜和倍半萜二聚体等;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真菌、抗病毒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该文综述了近五年金粟兰属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以期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在美国等发达国家,DN早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首位病因。根据《中国肾脏疾病年度科学报告》[1],我国DN已超越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一举成为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最常见的病因之一,CKD病因中DN所占比例达到27.0%,未来10~20年,我国将有大批DN患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这将为我国带来极大的医疗负担。DN发病机制众多复杂且尚不明了,临床缺乏DN的特异性治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实慢性肾脏病大鼠存在认知障碍。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即对照组(a组),早期CKD组(b组),肾衰竭组(c组),采用肾切除法建立慢性肾脏病模型。造模后大鼠饲养24周并处死,处死前所有大鼠完成Morris水迷宫实验及跳台实验。留取大鼠血清、肾组织及脑组织标本待检。结果:(1)a、b组大鼠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血肌酐水平显著增高;(2)a组大鼠肾脏病理无明显改变,b组病变轻微,c组存在明显病理改变;(3)光镜下观察a组、b组大鼠脑组织海马区均无明显病理改变
尿毒症是以内分泌代谢失衡为特征的由急性或慢性肾衰竭持续进展至晚期阶段引起的一系列机体中毒症状[1]。流行病学显示,尿毒症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有90.6%的慢性肾病患者最终会行血液透析治疗来维持生命[2]。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目前是提高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治疗方式[3],但尿毒症患者由于长期频繁的接受侵入性透析以及自身往往营养不良、有不同程度的机体微炎症,导致其存在较高的医院感染风险[4],感染会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经济负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