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影响着、改造着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课程改革的大面积实施,在教师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情况下,“回归课堂,回归基础”的呼声越来越高.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以阐释.
一、信息技术在导入环节的应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吸引无意注意,关注学习内容
巧妙独特的课堂导入,在教学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它能通过教学刺激的新异、强调及情趣等因素,迅速地抑制学生课前产生的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心收到课堂学习中来,产生鲜明而清晰的学习反应,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获得良好的学习开端.
案例1 “时分的认识”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钟表世界去转一转,高兴吗?
生:高兴.
播放视频:屏幕上出现一家很大的钟表商店,老师在画面里出现. 钟表店一楼的墙面上挂满了石英钟,柜台里还放着许多小闹钟,货架上也摆着许多钟,地上还立着一米多高的大钟……
师:再请同学们跟老师到二楼看一看.
继续播放:屏幕上仍然出现二楼满屋子摆满钟表的画面,这时所有的钟面都指向早上8点,并同时发出了各种报时的声音……
学生有的表情平静,有的睁大眼睛找着,有的发出了“哇,太漂亮了”的声音.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钟表,今天就来认识一下钟表,学习与时间有关的知识.
这个导入是展示钟表店的一段录像,可以说独具匠心,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关注学习内容的作用. 虽然二年级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同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时钟. 上课伊始,就被画面上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时钟深深震撼了. 此起彼伏的报时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给学生的听觉以强有力的冲击,使其注意力不自觉地集中在画面上. 3分钟后学生就进入探索钟面奥秘的学习中去了,小组里热烈地展开了关于“钟面上有什么”的讨论.
(二)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积极思考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学生亟待解决,但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并激发出学生探究知识的悬念、疑问、矛盾.
案例2 “展望奥运,预测成绩”(统计图表综合应用课)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这段录像记录的是你们没有上学时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件让世人瞩目的大事,你们想看吗?(播放成功申办奥运的录像片段)
教师看到大家都非常兴奋,随即便问: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在2001年7月13日成功申办奥运的场面,全国人民都非常高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师:说得好,再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青岛奥运村、国家体育场馆(鸟巢). 这是我们国家为了2008年奥运会建造的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 到现在为止,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现在距离开幕式还有324天.
师:我想知道,此时此刻,关于在我们国家举办第29届奥运会,你最关注或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生1:能不能到现场去看比赛.
生2:××運动员能不能拿金牌.
生3:中国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师:我也和你们一样,最关心的还是我们国家2008年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 那么,你们能不能大胆预测一下,我们国家在这次奥运会上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
师:口气不小,凭什么说第一?(主场、以往的成绩)你们都是从我们国家占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围绕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东道主的地位等). 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比较客观地从数学这个角度围绕一些数据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呢?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共同对我们国家2008奥运的成绩进行展望和预测. (出示课题:展望奥运 预测成绩)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观看与奥运会有关的录像和图片,及时地与学生对话,从而引出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次北京奥运会我们国家的成绩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运用已有的经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通过教师的评价,又感到同学们的回答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时,教师开始点拨:“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理性地对我国奥运成绩进行预测. ”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从而自觉地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联想,并以此目的为方向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整理自己的思路,为整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得到了凸显.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德育渗透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容忽视. 而信息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这一领域同样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案例3 轴对称图形(片段)
1. 创设情境诱导美 教师用计算机呈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有自然景观、建筑物体、剪纸艺术、图案设计等,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产生探究欲望.
2. 动手操作体验美
指导学生剪出具有对称性的蝴蝶、松树、花等美丽的图案,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 举例内化建构美
教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4. 丰富实践创造美
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创造设计轴对称图案.
5. 阅读拓展欣赏美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一文,播放一些轴对称的建筑、窗花剪纸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的“再创造”来进行审美教育. 这种“再创造”能充分暴露学生创造性活动中独有的尝试性探索过程,这样的过程使学生饱尝了数学创造美的甘甜. 上述教学过程以“诱导美——体验美——建构美——创造美——欣赏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整个过程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以求地遨游;寓情于美,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融知、情、意、行的教育于一体,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师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而信息技术扮演了美的使者的角色,借助这一媒介,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素材得以完美呈现.
三、信息技术在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中的应用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他们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而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影像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案例4 平移和旋转(片段)
1.呈现生活原型,尝试分类
教师多媒体显示:缆车、升降电梯、風车和吊扇,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你能把它们分类吗?学生尝试分类,将升降电梯与缆车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直直地直走;风车和吊扇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固定地旋转.
2. 观察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教师在投影仪上用小房子纸片代替电梯在方格纸上作歪歪斜斜的向上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电梯是这样运动的吗?那你们说说它是怎么运动的?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风车、电梯、吊扇、缆车的运动.
3. 举例应用内化,强化表象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平移或旋转现象.
4. 激活生活经验,理解体验
教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小朋友熟悉的旋转物体:风车、风扇、摩天轮和时钟. 让学生思考比较:它们的旋转方向都相同吗?在比较、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指出,像摩天轮与时钟的旋转称为顺时针方向,像风车与风扇旋转的方向与它相反,称为逆时针方向. 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在座位上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5.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投影出示一条小船,船头停有一只红鸟,船尾停有一只蓝鸟. 当小船平移运动一段距离以后船停了下来. 两只小鸟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而争吵起来. 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蓝鸟经过的路长,有的说红鸟经过的路长,还有的说一样长. 学生之间展开了争论,课堂掀起了高潮.
6. 变式启发深化,自主建构
大家想一想,如果小鸟停在船的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学生进行第二次热烈讨论. 有的观察船头,有的观察船尾,有的观察船中……学生经过全面观察和演示验证发现,无论哪个点都平移了8个点.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 欣赏设计制作,激发创造
多媒体上显示各种色彩鲜艳而且学生熟悉的如奥运五环、紫荆花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平移或旋转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图案.
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与直观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常先通过行为来认识客观世界,然后渐渐地用图的方法,相对地不再依赖于行为了,最后进入符号语言阶段,不仅离开了动作,而且离开了对图的依赖. 上述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几何活动,从多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思维的视角. 随着有关图形、位置、变换和空间推理技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逐步建立. 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已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思维在操作实践中引发,创新在交流展示中闪现,情感在评价反思中升华,有效地磨砺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数学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并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了解学生的思维、兴趣、禀赋、倾向时,才是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教育. 当教师把课堂向学生开放时,我们开放的不仅仅是形式主义,更是内在思维状态的一种开放. 而这样的开放需要教师做到: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学情,适当重组教材;二是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更为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大放异彩,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愿继续潜心钻研,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更完美的契合点,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斯苗儿.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严先元. 教师的教学技能[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课堂教学的效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普遍性、广泛性和深刻性影响着、改造着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课程改革的大面积实施,在教师不断转变观念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情况下,“回归课堂,回归基础”的呼声越来越高.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为例,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以阐释.
一、信息技术在导入环节的应用
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为学习新知创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吸引无意注意,关注学习内容
巧妙独特的课堂导入,在教学伊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它能通过教学刺激的新异、强调及情趣等因素,迅速地抑制学生课前产生的与课堂学习无关的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把心收到课堂学习中来,产生鲜明而清晰的学习反应,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获得良好的学习开端.
案例1 “时分的认识”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钟表世界去转一转,高兴吗?
生:高兴.
播放视频:屏幕上出现一家很大的钟表商店,老师在画面里出现. 钟表店一楼的墙面上挂满了石英钟,柜台里还放着许多小闹钟,货架上也摆着许多钟,地上还立着一米多高的大钟……
师:再请同学们跟老师到二楼看一看.
继续播放:屏幕上仍然出现二楼满屋子摆满钟表的画面,这时所有的钟面都指向早上8点,并同时发出了各种报时的声音……
学生有的表情平静,有的睁大眼睛找着,有的发出了“哇,太漂亮了”的声音.
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钟表,今天就来认识一下钟表,学习与时间有关的知识.
这个导入是展示钟表店的一段录像,可以说独具匠心,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关注学习内容的作用. 虽然二年级学生对钟表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同学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时钟. 上课伊始,就被画面上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时钟深深震撼了. 此起彼伏的报时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给学生的听觉以强有力的冲击,使其注意力不自觉地集中在画面上. 3分钟后学生就进入探索钟面奥秘的学习中去了,小组里热烈地展开了关于“钟面上有什么”的讨论.
(二)启迪学生思维,促进积极思考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 有经验的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学生亟待解决,但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引入新课,并激发出学生探究知识的悬念、疑问、矛盾.
案例2 “展望奥运,预测成绩”(统计图表综合应用课)导入
师: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这段录像记录的是你们没有上学时我们国家发生的一件让世人瞩目的大事,你们想看吗?(播放成功申办奥运的录像片段)
教师看到大家都非常兴奋,随即便问:谁来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中国在2001年7月13日成功申办奥运的场面,全国人民都非常高兴,举国上下一片欢腾.
师:说得好,再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们知不知道这是什么.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青岛奥运村、国家体育场馆(鸟巢). 这是我们国家为了2008年奥运会建造的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体育场馆. 到现在为止,奥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准备就绪,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现在距离开幕式还有324天.
师:我想知道,此时此刻,关于在我们国家举办第29届奥运会,你最关注或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生1:能不能到现场去看比赛.
生2:××運动员能不能拿金牌.
生3:中国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师:我也和你们一样,最关心的还是我们国家2008年奥运会上的成绩如何. 那么,你们能不能大胆预测一下,我们国家在这次奥运会上会取得怎样的成绩?
……
师:口气不小,凭什么说第一?(主场、以往的成绩)你们都是从我们国家占优势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围绕着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东道主的地位等). 大家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比较客观地从数学这个角度围绕一些数据对比赛结果进行预测呢?这节课就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共同对我们国家2008奥运的成绩进行展望和预测. (出示课题:展望奥运 预测成绩)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观看与奥运会有关的录像和图片,及时地与学生对话,从而引出共同关注的话题“这次北京奥运会我们国家的成绩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运用已有的经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通过教师的评价,又感到同学们的回答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时,教师开始点拨:“用我们学过的统计知识理性地对我国奥运成绩进行预测. ”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很快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从而自觉地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联想,并以此目的为方向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习,整理自己的思路,为整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的作用得到了凸显.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德育渗透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容忽视. 而信息技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在这一领域同样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案例3 轴对称图形(片段)
1. 创设情境诱导美 教师用计算机呈现生活中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有自然景观、建筑物体、剪纸艺术、图案设计等,让学生在美的欣赏中产生探究欲望.
2. 动手操作体验美
指导学生剪出具有对称性的蝴蝶、松树、花等美丽的图案,可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 举例内化建构美
教师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4. 丰富实践创造美
请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自己创造设计轴对称图案.
5. 阅读拓展欣赏美
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一文,播放一些轴对称的建筑、窗花剪纸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的“再创造”来进行审美教育. 这种“再创造”能充分暴露学生创造性活动中独有的尝试性探索过程,这样的过程使学生饱尝了数学创造美的甘甜. 上述教学过程以“诱导美——体验美——建构美——创造美——欣赏美”为主线,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整个过程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以求地遨游;寓情于美,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融知、情、意、行的教育于一体,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饱满,师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而信息技术扮演了美的使者的角色,借助这一媒介,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素材得以完美呈现.
三、信息技术在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中的应用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他们生活经历中与客观环境不断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几何材料的操作,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而多媒体技术借助声、光、影像等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案例4 平移和旋转(片段)
1.呈现生活原型,尝试分类
教师多媒体显示:缆车、升降电梯、風车和吊扇,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你能把它们分类吗?学生尝试分类,将升降电梯与缆车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直直地直走;风车和吊扇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固定地旋转.
2. 观察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教师在投影仪上用小房子纸片代替电梯在方格纸上作歪歪斜斜的向上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电梯是这样运动的吗?那你们说说它是怎么运动的?并要求学生用手势表示风车、电梯、吊扇、缆车的运动.
3. 举例应用内化,强化表象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平移或旋转现象.
4. 激活生活经验,理解体验
教师在多媒体上显示小朋友熟悉的旋转物体:风车、风扇、摩天轮和时钟. 让学生思考比较:它们的旋转方向都相同吗?在比较、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指出,像摩天轮与时钟的旋转称为顺时针方向,像风车与风扇旋转的方向与它相反,称为逆时针方向. 并要求学生用肢体动作在座位上做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5.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投影出示一条小船,船头停有一只红鸟,船尾停有一只蓝鸟. 当小船平移运动一段距离以后船停了下来. 两只小鸟为谁经过的路长一点而争吵起来. 究竟谁经过的路长一点呢?学生独立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蓝鸟经过的路长,有的说红鸟经过的路长,还有的说一样长. 学生之间展开了争论,课堂掀起了高潮.
6. 变式启发深化,自主建构
大家想一想,如果小鸟停在船的其他地方,经过的路又是多少呢?学生进行第二次热烈讨论. 有的观察船头,有的观察船尾,有的观察船中……学生经过全面观察和演示验证发现,无论哪个点都平移了8个点. 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7. 欣赏设计制作,激发创造
多媒体上显示各种色彩鲜艳而且学生熟悉的如奥运五环、紫荆花的图案,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平移或旋转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图案.
数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是与直观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儿童常先通过行为来认识客观世界,然后渐渐地用图的方法,相对地不再依赖于行为了,最后进入符号语言阶段,不仅离开了动作,而且离开了对图的依赖. 上述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几何活动,从多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数学思维的视角. 随着有关图形、位置、变换和空间推理技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得以逐步建立. 在这里,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已有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思维在操作实践中引发,创新在交流展示中闪现,情感在评价反思中升华,有效地磨砺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培养.
数学教育,只有充分尊重并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真正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了解学生的思维、兴趣、禀赋、倾向时,才是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教育. 当教师把课堂向学生开放时,我们开放的不仅仅是形式主义,更是内在思维状态的一种开放. 而这样的开放需要教师做到: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学情,适当重组教材;二是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凭借其特有的优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又一个更为有生命力的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大放异彩,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愿继续潜心钻研,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更完美的契合点,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秋海.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斯苗儿.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严先元. 教师的教学技能[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