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60岁以上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所开展的监护所得出的护理体会。主要采取对90例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后的持续监护,就临床护理心得和护理体会进行分析研究,在跟踪的护理过程中,有83例治愈出院,7例死亡,病死率为7.8%。通过分析得出:在对老年患者的监护过程中,及时对患者进行观察和处理心律失常,以及紧密关注患者的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时控制血压同时做好呼吸道护理,及早的处理解决好术后并发症,是降低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死亡率关键。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人;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141-0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的老年人心脏病病患将显著增多。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灌注、麻醉以及术后监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已经能够欣然的接受手术,因此未来在心脏外科的手术中,老年患者的手术案例会明显提高,笔者通过对本人所在医院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对90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护护理观察,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组资料:共90例60岁以上实施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60~73岁,平均66.3岁。
1.2 监护方法:患者术后入住ICU病房,常规放置挠动脉穿刺管持续监测血压;应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定时监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中心静脉压、体温、尿量、电解质、血糖以及合理使用呼吸机等。术前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肺高压者,放置漂浮导管监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肺动脉压。
2 监护心得
2.1 心律监护:心律失常是导致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的原因之一。术后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突发室颤等。对血压有影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发生心律失常时应积极查找和消除诱因,首先是查找是否为电解质异常,特别是对血钾问题的处理。血钾水平降低时,可根据病情按医嘱给予适度补钾,維持血钾在4~5mmol/L为宜。补钾时要密切观察心律变化并禁止从外周浅静脉输入,注意输入速度,输入一定单位钾后复查血钾。对于心动过缓者,应用临时起搏器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入,室性早搏选用利多卡因,心动过速者应用西地兰或可达龙等。应用起搏器注意观察起搏讯号并妥善固定好起搏导线以免脱落。
2.2 血压、血糖监护:术后维持血压稳定,对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具有显著效果。老年患者多数伴随有高血压,术后应控制血压在规定的范围内。业界有学者提出,高血压患者术后应该将血压控制在不低于术前血压2.6~4.0 kPa的水平状态。术后早期可配合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佩尔地平等血管活性药用恒速泵持续静脉泵入,另外,因为疼痛、烦躁等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必要时可利用镇痛镇静剂予以控制血压。对于老年患者有糖尿病史的,应该在术后72 h内每3~4 h监测血糖一次,根据血糖值按医嘱应用胰岛素,及时观察病患的用药效果。
2.3 呼吸系统监护:老年患者常伴有肺功能障碍,呼吸肌萎缩,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道保护能力降低,肺通气量下降,咳嗽排痰运动减弱,易导致低氧血症,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本观察组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比一般患者长,对于严重低氧血症导致脱离呼吸机困难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严密监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和血氧饱和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随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同事配合每2 h翻身叩背一次。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鼓励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机者,加强呼吸道湿化,避免痰液干燥堵塞呼吸道,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及时清除通气管道中的冷凝水,每天3次口腔护理,预防肺部感染。
2.4 并发症监护:老年患者因各脏器功能减退和心脏瓣膜病变病情复杂等因素导致术后并发症多。本观察组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并溃疡等。由于老年患者术前相对心功能较差,心排出量偏低,术后应加强强心利尿和控制入量,保持24 h出入平衡,对于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表现者用恒速泵静脉滴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及硝酸甘油等药物,用药后效果欠佳者考虑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老年患者肾功能储备低下,术后易发生肾功能不全,应注意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肾灌注,同时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是预防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措施,术后早期有血尿素氮和迅速上升至正常值两倍以上,肌酸苷>250Lmol/L,且血钾高于6.0 mmol/L,尿量<20 ml/h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者应尽早报告医生采取血液透析,本组肾功能衰竭者采用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效果。老年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细致观察胃液和排泄物的颜色,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及时处理,可使用洛赛克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总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关键在于预防。
2.5 精神监护:经过观察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在术后易发生意识障碍,临床表现出烦躁、冷漠、反应迟钝等。本观察组在术后有8例出现精神症状。对此类病患要及时的关注患者的瞳孔,及时了解患者的精神意识、呼吸以及四肢活动的变化,对于病患精神状态十分异常的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听从医师的进一步处理。
2.6 心理监护:术后患者由于病情加重、反复,患者往往产生烦躁、焦虑、恐惧、行为退化等情绪,因此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3 小结
通过对9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的科学术后护理,可以让老年患者心功能显著提高,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下降,在术后的监护干预过程中能有效解除患者在生理、心理等的方面所造成的负担,提高老年患者对该项手术术后的护理依从性,减少不良情绪导致的损害,能促使老年患者的康复周期缩短,保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秀丽.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护护理[J].护理天地杂志,2010,19(6).
[2] 王乐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研究,2012, 2 (11).
[3] 曾琼.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监护研究[J].护理监控杂志, 2009, 18(7).
[4] 刘和伟.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护理原则[J].中国心内杂志,2011,20(16).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老年人;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5-0141-0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年化进程的加快,未来的老年人心脏病病患将显著增多。随着科技手段的提高,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灌注、麻醉以及术后监护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心脏病患者已经能够欣然的接受手术,因此未来在心脏外科的手术中,老年患者的手术案例会明显提高,笔者通过对本人所在医院2008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对90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护护理观察,现将护理心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组资料:共90例60岁以上实施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4例;年龄60~73岁,平均66.3岁。
1.2 监护方法:患者术后入住ICU病房,常规放置挠动脉穿刺管持续监测血压;应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心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定时监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中心静脉压、体温、尿量、电解质、血糖以及合理使用呼吸机等。术前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肺高压者,放置漂浮导管监测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和肺动脉压。
2 监护心得
2.1 心律监护:心律失常是导致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死亡的原因之一。术后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突发室颤等。对血压有影响的心律失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发生心律失常时应积极查找和消除诱因,首先是查找是否为电解质异常,特别是对血钾问题的处理。血钾水平降低时,可根据病情按医嘱给予适度补钾,維持血钾在4~5mmol/L为宜。补钾时要密切观察心律变化并禁止从外周浅静脉输入,注意输入速度,输入一定单位钾后复查血钾。对于心动过缓者,应用临时起搏器或异丙肾上腺素静脉滴入,室性早搏选用利多卡因,心动过速者应用西地兰或可达龙等。应用起搏器注意观察起搏讯号并妥善固定好起搏导线以免脱落。
2.2 血压、血糖监护:术后维持血压稳定,对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具有显著效果。老年患者多数伴随有高血压,术后应控制血压在规定的范围内。业界有学者提出,高血压患者术后应该将血压控制在不低于术前血压2.6~4.0 kPa的水平状态。术后早期可配合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佩尔地平等血管活性药用恒速泵持续静脉泵入,另外,因为疼痛、烦躁等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必要时可利用镇痛镇静剂予以控制血压。对于老年患者有糖尿病史的,应该在术后72 h内每3~4 h监测血糖一次,根据血糖值按医嘱应用胰岛素,及时观察病患的用药效果。
2.3 呼吸系统监护:老年患者常伴有肺功能障碍,呼吸肌萎缩,肺顺应性降低,呼吸道保护能力降低,肺通气量下降,咳嗽排痰运动减弱,易导致低氧血症,肺不张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本观察组术后应用呼吸机时间比一般患者长,对于严重低氧血症导致脱离呼吸机困难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严密监测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酸碱度和血氧饱和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随时听诊双肺呼吸音,同事配合每2 h翻身叩背一次。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鼓励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呼吸机者,加强呼吸道湿化,避免痰液干燥堵塞呼吸道,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及时清除通气管道中的冷凝水,每天3次口腔护理,预防肺部感染。
2.4 并发症监护:老年患者因各脏器功能减退和心脏瓣膜病变病情复杂等因素导致术后并发症多。本观察组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肾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并溃疡等。由于老年患者术前相对心功能较差,心排出量偏低,术后应加强强心利尿和控制入量,保持24 h出入平衡,对于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表现者用恒速泵静脉滴入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及硝酸甘油等药物,用药后效果欠佳者考虑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老年患者肾功能储备低下,术后易发生肾功能不全,应注意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保证肾灌注,同时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是预防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措施,术后早期有血尿素氮和迅速上升至正常值两倍以上,肌酸苷>250Lmol/L,且血钾高于6.0 mmol/L,尿量<20 ml/h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者应尽早报告医生采取血液透析,本组肾功能衰竭者采用血液透析,取得了良好效果。老年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应细致观察胃液和排泄物的颜色,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的征象及时处理,可使用洛赛克预防和治疗消化道出血。总之,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关键在于预防。
2.5 精神监护:经过观察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在术后易发生意识障碍,临床表现出烦躁、冷漠、反应迟钝等。本观察组在术后有8例出现精神症状。对此类病患要及时的关注患者的瞳孔,及时了解患者的精神意识、呼吸以及四肢活动的变化,对于病患精神状态十分异常的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听从医师的进一步处理。
2.6 心理监护:术后患者由于病情加重、反复,患者往往产生烦躁、焦虑、恐惧、行为退化等情绪,因此必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时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3 小结
通过对9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实施的科学术后护理,可以让老年患者心功能显著提高,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缓解,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明显下降,在术后的监护干预过程中能有效解除患者在生理、心理等的方面所造成的负担,提高老年患者对该项手术术后的护理依从性,减少不良情绪导致的损害,能促使老年患者的康复周期缩短,保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秀丽.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监护护理[J].护理天地杂志,2010,19(6).
[2] 王乐宇.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护理[J].中华护理研究,2012, 2 (11).
[3] 曾琼.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监护研究[J].护理监控杂志, 2009, 18(7).
[4] 刘和伟.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护理原则[J].中国心内杂志,2011,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