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作品中有关都市的描写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是猫》《心》《哥儿》等代表作,大多表达的是对现实的抗争,对日本明治社会某些本质方面的揭露,对现实生活中庸俗、丑恶现象的批判。在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中,又包含着夏目漱石的另外一个方面,即在逃避现实的抗争的时候,产生了一些表达浪漫主义情怀的小说。本研究基于夏目漱石早期作品《伦敦塔》和《卡莱尔博物馆》,着眼于夏目漱石在伦敦留学期间,研究作品中对伦敦都市的描写,以及这些描写中所体现的夏目漱石的美学体验。在研究夏目漱石作品中都市描写的特征的同时,了解这些都市描写中所表达的他留英期间的心境和感触。
  关键词:夏目漱石 留学经验 都市描写
  一、夏目漱石的留学经验
  明治33年(1900年),日本政府提供给夏目漱石去海外留学的机会,夏目漱石启程前往英国,于当年9月28日晚上到达伦敦。他对伦敦的最初印象是伦敦都市的繁华,同时也感受到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劣。在作品《伦敦塔》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伦敦的描写:“走到外面会担心被人潮卷走,回到屋里又怀疑火车会冲进自己的房子里,整天都无法安心。”从这样一段描写可以看出,繁华的都市生活给了他一种不安的感触。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当时英国本土人对亚洲外来人的歧视,这些都让夏目漱石对伦敦、对西洋文明产生了复杂的感情。一面是对求学西方文化、文学的憧憬,一面是工业化所带来的不适应。“来往于广阔伦敦的这如同蜘蛛腿一样四通八达的火车、马车、电车轨道和铁路,却并没能给我带来任何便利。”夏目漱石在作品中这样表达着对伦敦交通网的不满。
  二、《伦敦塔》《卡莱尔博物馆》作品中对都市描写的分析
  对于《伦敦塔》中对都市的描写,这里可以和森欧外的作品《舞姬》做一个对比。森欧外的作品《舞姬》当中有涉及到对德国柏林这一城市的描写。森欧外于明治十七年(1884年)前往德国留学,《舞姬》便是他从德国返回后写的作品。在作品中,他以色彩、线、面的远近法的方式,客观地描写出柏林都市的造型。例如色彩描写 :“各種各样的颜色装饰成的礼服……”线、面的远近法描写:“发丝般的菩提树下大街……”“从远处望去,隔着勃兰登堡门,在一片片绿树枝的交错之中,浮上半空的是凯旋塔的女神像……”等。像这样运用线和面的远近法,森欧外将眼前的柏林客观地描写出来。
  夏目漱石对伦敦塔的描写和森欧外不一样,主要是捕捉声音和动作,将自己的体验直白地表达出来。《伦敦塔》是短篇小说,夏目漱石在伦敦留学期间,于1900年10月31日去伦敦塔参观过一次,以参观时的印象为基础,将这座塔的诸多历史事件混杂交织在一起,加入自己的想象描写而成。夏目漱石边参观伦敦塔,边将映入眼帘的实际观察同伦敦塔所涉及的艺术意义相结合写成作品。虽然伦敦塔并不能代表伦敦的全景,但夏目漱石也这样说道:“伦敦塔的历史,就是将英国的历史煎熬浓缩而成的历史……”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伦敦塔可以代表着伦敦。《伦敦塔》作品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王位篡夺者理查德三世,将哥哥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小儿子幽闭在伦敦塔后杀害了他们。前往参观的夏目漱石进入到这个幽闭二人的房间当中去。他运用想象力,将王子悲惨的命运描写出来。“哥哥用温柔而又清亮的声音读着膝上的读物”“静静地将书扣上,走向那小小的窗户,想要望向窗外……”夏目漱石边观察着塔中的一切,边将过去发生在塔中的历史事件像戏剧一般演绎出来,用的是对人物的动作和声音的描写手法。“人的血、人的肉体、人的罪恶结晶为一体,残存到这马、车、火车当中,这就是伦敦塔。”夏目漱石看到的不仅仅是现实,而是将现实和有关历史的幻想结合在一起后呈现在我们面前。
  夏目漱石的另一篇作品《卡莱尔博物馆》也有着相同的特征。卡莱尔是英国19世纪的历史学家、评论家。卡莱尔博物馆实际上是在卡莱尔逝世后,有心人将卡莱尔生前使用过的物品收集起来给后世的人参观瞻仰而做成的。卡莱尔之前住过的房子后来便成了博物馆。夏目漱石对卡莱尔也是十分敬仰,于是,写出了《卡莱尔博物馆》这样一篇带有随笔风的作品来。夏目漱石参观卡莱尔博物馆,和他参观伦敦塔有着相似的地方,即在作品中进行了历史的重演。例如他在参观房间的时候,从窗子伸出头,向外面看了三次。在第三次伸出头的时候,有一段这样的描写:“他向着所谓的‘伦敦的方向’延伸着自己的视线。但是,既看不到西敏,也看不到圣保罗,数万间房子,数十万个人,数百万次声响在我和堂宇之间回响、荡漾、游荡。一八三四年的切尔西和现在的切尔西,已然是物是人非了。”夏目漱石站在卡莱尔所在的时代和地方,用与卡莱尔相同的视角眺望着伦敦。但是过去和现在的都市早已不一样了。在同样的句子中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夏目漱石对眼下的无限感慨。
  对伦敦的描写中所体现的是夏目漱石新的美学体验,在其早期的其他作品中是看不到的。但是,很多人认为这种新的美学体验,在夏目漱石后面对《三四郎》等作品的创造中显现出来。
  三、都市对于夏目漱石的意义所在
  夏目漱石所处的时代,日本正处于明治维新之中。处于文明开化时期的日本,渐渐迈开了近代化的步伐。夏目漱石于1900年留学欧洲,初期真实感受到伦敦的繁华和大城市的繁荣。从《伦敦塔》《卡莱尔博物馆》两部作品中可以看出,夏目漱石被西洋文化所震撼,对西洋的历史和思想持有很深的兴趣。而置身于繁华的街道和像蜘蛛网般的交通网中,他既惊讶于伦敦都市的繁华,又对文明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持有疑虑的态度,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所以,夏目漱石写下《伦敦塔》《卡莱尔博物馆》,并不想这二作仅成为游记,而是赋予自己的感触于其中。
  夏目漱石的初期作品大多都像《伦敦塔》和《卡莱尔博物馆》这样,通过对都市或者其他物体的描写,传达自己的美学体验。像《伦敦塔》这样,通过声音和动作将所参观的东西和自己的体验直白地描写出来。所以,这些作品大多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与这些作品同时期的名作《我是猫》,以及他后期的很多作品,多以讽刺的形式完成。与这些后期作品相比,夏目漱石前期的作品的确带有较强的浪漫主义风格。通过对都市的描写,夏目漱石将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美学意识凝结在英国的历史当中,像一颗发光的宝石一般。
  参考文献:
  [1]夏目漱石全集14卷[M] .东京:岩波书店,昭和41年.
  [2]武蔵野次郎.夏目漱石 物語と史蹟をたずねて[A].のち文庫[C ].成美堂出版社,1984.
  [3]広島一雄.日本文学案内·近代編[M].朝日出版社,2008.
  [4]板垣直子.漱石文学の背景[M].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1984.
  [5]叶渭渠.二十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荔,女,硕士研究生,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其他文献
为探讨T细胞在一些常见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原发性干燥综合症等中的变化及作用,研究人员对几种疾病患者的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主要为CD
视网膜光损伤是眼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早在柏拉图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阳光损伤可导致视力下降,1966年Noell首次建立了视网膜光损伤的大鼠实验,以后在灵长类动物实验中也得到验
该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顺铂(CDDP)诱导肝细胞性肝癌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将30例HCC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即顺铂治疗组(CDDP组)和对照组.CDDP组给
摘要:在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内核的今天,研究色彩斑斓的民间故事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天津在特殊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下产生的丰富的民间故事予以简要梳理,彰显世世代代天津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精神。  关键词:天津 民间故事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灵魂,民间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要增强文化自觉、
目的:通过构建同系大鼠肾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模型,观察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2,3-dioxygenase,IDO)基因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
摘要:老舍出身贫苦,对贫民生活较为熟知。将深厚的文化蕴藉以及清醒的文化反思融入作品来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是其作品的重要特点。他的小说语言文字风趣幽默,“京味儿”十足,轻快诙谐的语句却让人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与沉重。作品对不同人文风貌的勾勒浓缩,自成一个丰满完整的世界。  关键词:老舍作品 小说 前期创作  老舍是一位具有自觉文化意识的现代作家。他被称为“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摘要:哈努·拉亚涅米是芬兰新兴科幻作家,他的处女长篇《量子窃贼》便获得了科幻大奖。其后的两部《分形王子》和《因果天使》,大开大阖,波澜壮阔,技术过硬,结构严密,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关键词:哈努·拉亚涅米 《量子窃贼三部曲》  哈努·拉亚涅米(Hannu Rajaniemi)是芬兰新兴科幻奇幻作家,爱丁堡大学数学物理学博士,商业研究机构Thinktank Maths的创始人之一,曾被芬兰国防部招募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脑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在缺氧缺血后不同时期的表达和单核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浸润及病理变化情况.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