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振奋人心的时刻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2年,我离开家乡来到沈阳,考进沈阳重型机械厂上班,那年我16岁。1959年从沈阳重型机械厂调到二二一厂,被分到二分厂总装车间,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总装、第一颗导弹的飞行试验。从此我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刚开始,我们被派到沈阳飞机厂(112)实习,为期一年。那时,我和爱人在一个车间工作,1960年,中国核工业部正式把我们调往北京。我们的任务是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做试验准备工作,加工试验需要的部分工具,主要为满足十七号工地打小炮使用。我们中的另一部分人直接到青海参加基地建设。在1962年至1963年间我和另外一位老师傅被抽调到某仓库去工作,这里是研究空投弹体飞行试验场所,主要做航道等试验。在这里我真正接触到了产品(原子弹)。为了严格保密,连爱人都不能打听我正在做什么事情。1964年春,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奔赴大草原,我被分到二二一厂二分厂207工号,即总装车间。开始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装做准备工作,每天严格地模拟练兵、看图纸、熟悉工艺,用假弹反复地拆装、练兵。站在总装车间里,我常暗暗发誓:坚决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一定要听党的话,要为党、为国家争这口气,把工作做到最好,做到万无一失。所以,每个人都尽职尽责地把自己负责的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到最好,做到不出任何差错!在工作上,二二一厂这支队伍真正做到了坚决听党的话,一切听党的指挥。看着第一颗“争气弹”在我们的手里被总装出来,那份骄傲与自豪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我们从事的这项事业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这是国家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不再受那些霸权的核威胁与核讹诈而铸就的强有力的核盾牌。所以,当我们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蘑菇云冉冉升起时,心情非常激动,人人都含着热泪,在那里跳跃着、忘情地欢呼着!何其幸运,我不仅参与了这项工作,而且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总装了这第一颗原子弹。每想到此,心里总是情不自禁地涌起了一份自豪感。那一时刻,我由衷地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境界提升了一个高度。
  总装车间人数不多,为了把第一颗争气弹早日装出来,我们这个集体非常协调,紧密配合!1964年7月,产品的相关零部件都陆续进入总装车间,开始正式进行产品总装,我们日夜不停地进行总装练兵,工作进入紧张倒计时状态,此时,我们深深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必须扛得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决不辜负党对我们的信任,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在总装产品的那一段时间里,王淦昌、朱光亚、李觉、张爱萍等领导经常到车间检查工作进展情况,鼓励我们,送来亲切的问候,极大地鼓舞了我们的士气。此时此刻,我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觉悟再次得以升华。
  1964年7月二二一厂成立第九作业队,由技术过硬的工作人员组成,我是其中的一员。8月份,第九作业队全体参试人员登上专列,向新疆国家试验基地驶去。
  金秋十月,沉寂的戈壁,顿时热闹非凡,每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只见连绵的沙丘起伏,金光灿灿,景色怡人。远处的送水车在沙丘里时隐时现,给人以踏实的感觉。那高高的铁塔好似神笔勾勒出的一幅韵致清晰的戈壁水墨画。
  张爱萍将军肩挎水壶从帐篷里出来,一会儿走到一台测试设施前,询问工人师傅设施是否正常,一会儿又走到百米高的铁塔下,问候驻守的解放军战士。有时也站在铁塔下与科学家们风趣地谈笑,话语是那样的轻松幽默。当张爱萍将军走进距铁塔几百米远的地下工房时,我们正在稳健地操作练兵。将军健步走上前来与我们每个人握手致意,问寒问暖。他亲切地拍着曹庆祥老师傅的肩膀,一再叮嘱:“你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牢记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10月15日的早晨,基地指挥司令部下达总装“原子弹”准备塔爆试验的命令。全体参试人员兴奋地互相搂抱在一起,高声喊道:“可盼来这一天了!”
  在组长蔡抱真工程师、副组长吴文明工程师的带领下,我们装配组的全体工作人员激动而又有些紧张地走进地下工房。因为是临时工房,所以地方不够宽大敞亮,稍不注意就会被地面上摆放的零部件绊倒。但岗位分工明确,我们一切行动听从指挥,安静有序,忙而不乱地进行操作。没有一个闲杂人员,整个车间内鸦雀无声,静得仿佛掉一根针都能够听到响声。我们在全神贯注地总装着每一个部件。平时练兵总装的时候,从上级领导到科学家,经常到车间里来看我们,鼓励我们,休息的时候,这些科学家和领导们还与我们开玩笑、聊一些工作以外的轻松话题。今天是正式总装,却一位领导和科学家都没有来,我感到很奇怪。心想:“今天是正式总装我国的首颗原子弹,张爱萍将军、基地首长、科学家们怎么谁都没有来地下工房呢?”
  吃午饭的时候,我们脱去工作服走出地下工房,突然,一下子被站在地下工房出口处那么多位穿将军服、中山装的人惊住了。一位厂领导对我们说:“张爱萍将军怕打扰你们的操作,在这里站半天了。”接着就见张爱萍将军走上前来,握着我们每个人的手说:“辛苦了,辛苦了……”
  那一刻,我的眼睛里涌出一股热泪,此情此景令我们感动,且终生难忘。就在这时,刚才那位厂领导又走上前来,心情激动地说:“张爱萍将军特派直升机从乌鲁木齐运来了冰棍慰问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一阵欢呼!在挥汗如雨的时刻,能吃到一根冰棍,也是件幸福的事,由衷地感觉到从党中央到二二一厂每一层领导对我们工人的这份关怀与器重!
  傍晚时分,我国首颗原子弹总装工作终于完成。大家如释重负地喘了口气,感到浑身一阵轻松。我们走出地下工房时,看见铁轨上有一辆平板车载着一个大铁罐停放在那里,还有一辆大吊车停在一旁。一切就绪,就等着我们总装出来的“原子弹”了。只听见一声“起吊”命令后,朱振奎师傅聚精会神地坐在吊车驾驶室里,在曹庆祥老师傅“摆旗和哨声”的指挥下,慢慢地将原子弹从地下工房的天窗里吊了出来,安稳地放进平板车上那个大铁罐子里。我和朱深林、陆振声、关景元同志也在平板车旁就位,一声“出发”口令后,我们4人便平稳地推着平板车上的原子弹沿着铁轨一直推到那高高的铁塔下面,交给负责将原子弹运送到铁塔上的工作人员后,才长长舒了一口气,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今天总算是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   紧接着,我们随着大家一起登上大轿车离开这片戈壁大漠,在茫茫的夜色里向参观站方向驶去,等待明天那振奋人心时刻的到来。
  16日下午零时(即15时)终于到来,当看到由我们亲手总装的产品一声巨响过后,翻滚着升腾起的蘑菇云时,我们开始忘情地欢呼,忘情地跳跃,甚至喜极而泣,那种激动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在那振奋人心的时刻,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在心底里写下了一首纪实小诗:百米铁塔入云天,手推核弹到塔前。满怀豪情舒口气,专心只等神火燃。春雷一声震寰宇,戈壁升起蘑菇团。欢呼跳跃流喜泪,成功载入青史篇。但这是一首不能让任何人看见的诗,被我珍藏在心底里三十年之后才见得日月。
  李觉将军的陪伴
  事隔两年之后,1966年9月,我们第九作业队的全体工作人员再次乘上专列,带着金银滩的花香驶入茫茫戈壁,参加我国第一颗导弹飞行试验。
  我们核弹装配组和设计部总装车间装配组的人员同宿在基地六号工作区的车间办公室。二机部副部长、九局领导李觉将军和队领导、系统组的技术人员住在距离车间百米远的解放军营房。李觉将军与我们同吃同住,这对我们大家的工作是极大的关怀和鼓舞。在基地指挥部的工作安排下,全队人员到达后来不及休息就投入了工作。我们总装组在队领导成员陈家圣工程师、李必英工程师和车间主任的带领下,开始了操作练兵,总装一发试飞航弹产品,准备基地全体预演。虽然一连几天都在紧张工作,大家都毫无怨言。但当夜里躺在被窝里的时候,就有些睡不踏实了。这次试验,我们要与核弹睡在一起,因为我是装配钳工,对炸药、核材料,特别是对灵敏度很高的雷管的性能和安全知识,我们这些搞机械的技术人员知道的很少,真要与核弹睡在一个车间里,还要在车间里进行试插雷管工作,心里总是不踏实,万一不小心碰响了引起爆炸……
  我躺在被窝里脑海里想着的全是这些念头。这是危险性很高的操作,不能有一点马虎。李觉将军非常了解我们这些工人的心理。他不仅亲临现场陪伴,还指派负责技术安全的同志给我们上课,讲解雷管的知识、性能和安全注意事项等。负责插雷管的师傅还给我们做了安全试验,平复了大家害怕的心理。有了李觉将军的陪伴、关怀和鼓励,我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李觉将军送的酒
  中秋节那天,我们执行总装一发合练预演的产品。吃晚饭的时候,我们走进营房食堂,刚坐下来,李觉将军走过来,冲我说:“大黄,今天是中秋节,晚上你们又要加班,可不能喝酒啊。”我站起身说:“李部长放心,就是桌上摆着酒,我也不会喝的。”李觉将军高兴地说:“好,完成任务,我给你们酒喝。”
  晚上,我们顺利地完成总装工作的时候,只见圆圆的月亮早已升上了天空,月光下的戈壁景色迷人。工作队领导在营房里开会,研究下一步工作。我们则乘此难得的闲暇,欢快地在办公室里谈笑着,有的打扑克,有的下棋……谁也没有想到,这么晚了,李觉将军还来看望大家。见到将军进来,大家立刻惊喜地站起来。将军笑着说:“坐下,坐下,完成任务了,玩吧。可要注意休息哟。”
  我刚放好被子,想躺下休息,李觉将军走到我的床前说:“大黄,今天过中秋节,没有喝着酒,不高兴了吧?”我赶忙笑着说:“没有,没有。”只见李觉将军把手里拿着的一瓶葡萄酒放在我床上说:“你和大家每人喝一口,睡觉香着呢。”大家感动的一时不知道说啥好,但大家的心里知道,这是将军送给我们的一瓶充满爱、充满情、充满温暖、充满寄托的酒呀!
  冒着危险拔雷管
  1966年10月24日,基地指挥部下达正式总装我国首颗核武器命令。多少天来的学习、练兵、参加合练预演,都是为了这一天。下午,在试插雷管的时候,我们退到操作线外观看,等待继续总装工作。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工人师傅小心谨慎地将雷管试插进去后,有一个雷管怎么也拔不出来了,本来就是冒着危险在操作,万一碰响雷管,后果不堪设想。站在操作线外的人们,急得头上都冒出了冷汗。车间里静得仿佛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到响声。此刻,大家都没有注意到李觉将军走进了车间。就坐在我们身后几米远的地方,注视着大家,一声不响。有人担心地小声说:“快让李觉将军离开车间吧。”
  这时,陈家圣工程师走出操作线,跟李必英工程师说了两句,然后走到我跟前说:“大黄,你是钳工,去试一试,给拔出来!”我一下子傻了,赶忙推脱说:“我从来没干过那工作,不行,不行。”
  陈家圣工程师了解我的心理,鼓励道:“不要怕,只要胆大心细,别紧张,不会出问题的。相信你会有办法的,去试一试。”
  我望了一眼坐在身后的李觉将军,李觉将军也在望着我,在鼓励我,希望我能够完成这项工作。这时,大家的目光都盯着我。为了争取时间,继续完成总装工作,我没有再说什么,走到操作台前,稳一稳神,伸出手轻轻地左拧一下,右拧一下,但雷管仍旧一丝不动。我一边拔一边在琢磨,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吧,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干的,突然,轻轻一下子就把雷管拔出来了。我舒了一口气,这时才发现我已经满头大汗,连内衣都湿了。看到我的狼狈相,场上的气氛才一下子活跃起来。
  1966年10月27日,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朝霞满天。我们陆陆续续登上一座小山坡,望着那雄伟壮观的发射塔,等待着那振奋人心的时刻,不一会儿,大喇叭里传来倒计时的报读声,蓦然就见发射塔下燃起翻滚的火焰,神箭喷火升腾,转弯进入航道向爆炸目标飞去,第一颗导弹飞行试验成功了!欢呼的人们互相拥抱、互相伸出大拇指说道:“中国人有实力生产核武器了!”面对这振奋人心的时刻,我再次在心里骄傲地写下一首纪实小诗:“蓝天飘云坐山坡,眼望红日正喷薄;发射塔下喷火海,身兼腾起上云阿;汗水浇出科研果,创业路上勇拼搏;满含热泪高声喊,目标准确壮山河。”
  在二二一厂工作的三十多年里,我曾多次参与核弹总装、核爆试验任务,1966年12月28日上午,氢弹热核试验成功了,各路参加会战的工作人员都露出胜利的微笑,撤出试验场地,汇聚在总指挥部马兰基地。傍晚,总指挥部庆祝酒宴的大厅里灯火辉煌,大家欢声笑语,互道庆贺。作为一名装配工人代表,能够和聂荣臻元帅,钱学森、朱光亚等科学家,国防科委副主任张振寰将军、李觉将军共同举杯庆贺成功,我感到非常的幸福和荣幸。我激动地看着自己代表二二一厂工人的这双粗糙的大手,眼前闪现出核爆炸的场面:那燃烧的火球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光还要亮、时间还要长、爆炸声还要响、威力还要大,这是第一颗氢弹试验!我们不仅装配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导弹,很快也装出了我国第一颗氢弹!在这振奋人心的时刻,一首小诗在我的心底里再次诞生:“沙飞戈壁野茫茫,排排帐篷风太狂;搏风抗寒腰杆直,各路英雄摆战场;原子弹接氢弹出,科技攻关靠栋梁;核爆轰鸣排大地,火球凌云万道芒。”
  这几首即兴小诗,被我深深珍藏在记忆深处,直到二二一厂退役后,才敢拿出来公诸于世。
其他文献
词曲·小令·“少年”  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乐谱失传,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题材、手法、格律、风格等方面都独具特色的新诗体。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词就是“被之管弦”的“曲”之词,或者说是“曲子词”。词产生于民间,在敦煌写本中发现了叫《云谣集杂曲子》的唐代敦煌民间词,学界将其
期刊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县韶山冲。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韶关,并声言“学不成名誓不还”。在随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无暇于个人生活,更不必谈过生日了。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可是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这时候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还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
期刊
10月11日至20日,由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承办,青海省文化馆组织实施的2017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保障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广东省广州市成功举办。来自青海省各市(州)、縣级文化馆40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以饱满的学习热情、积极的学习态度、严肃的学习纪律圆满完成了为期10天的研修任务。  为强化研修效果,本次研修班采取“理论教学+研讨交流+实地观摩”的形式开展。一是
期刊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中国共产党已走过95年的风雨征程。95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勇闯新路,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历经艰难曲折,取得辉煌成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深深地印记着党成长的脚步,见证着党领导人民所走过的浴血历程。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令我们铭记于心,永难忘怀。  策源工运 红色安源  党领导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开启
期刊
一、地理位置  深青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4°35′,东经117°57′,东北距灌口镇城区约4公里,西、南部与海沧区接壤。深青村西面有牛岗岭山,北、东、南三面地势平坦,古时有深青溪从村子西侧流过,自然环境适宜,因此在三四千年前已有人类在此地活动,村东北部的深青驿是我国目前保留的最完整的古代驿站之一。  二、历史沿革  深青村的历史沿革并无明确记载,根据当地传说,一般
期刊
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文化产业也在逐步发展壮大,综合效益在增加。青海省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规模扩张、升级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从青海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青海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使文化产业成为推动青海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手。  青海省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青海省实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3%,
期刊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城北七公里处。卫辉,即过去的淇县,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附近还有姜太公祠、姜太公故里、望京楼、潞王陵等历史文化遗存。  据史料记载,比干是沫邑人(今卫辉北),生于殷帝乙时(公元前1092年),曾官拜商朝帝辛(殷纣王)的太师,公元前1029年却被殷纣王剖心而死,终年63岁。比干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死谏君的忠臣,被誉为“天下第一仁”。传说比干死后,引起
期刊
刁银兴老人的童年是在旧社会的苦水里泡大的。因家境贫寒,五岁就开始讨饭。为了生存,十一岁起,就到地主家里做长工,过着极其苦难的日子。十五岁那年,父亲因实在无法忍受保长和地主的欺压和剥削,在严寒的腊月割颈自杀。父亲的悲愤离世,使这个原本困苦不堪的家更是雪上加霜,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本就残疾的老母亲肩上。未成年的刁银兴过早地替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生活的艰难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艰难困苦的生活练就了刁老坚毅
期刊
1、引子  五千年文明的根基深,  东方(嘛)有一条巨龙;  新中国建下的实艰辛,  把功劳,  归给(者)四万万人民。  2、一大  军阀们混战着不太平,  旧中国,  老百姓活下的难心;  南湖上升起了一颗星,  东方红,  穷苦人盼来了救星。  注:南湖上升起一颗星,指党的一大召开。  3、二大  “二大”的代表十二名,  制定了,  反帝和反封建纲领;  民主革命的提法新,  通过了,  
期刊
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的会师是长征史上的大事。两大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面对着强敌的围追堵截,双方都从当时敌我力量的对比,从地域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自己当前的行动,而并不把会师作为一个短时期内非要强求实现的目标,而正是在不断调整行动部署,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实现了这次伟大的会师。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论述:一是中央要求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配合红一方面军北渡长江和红四方面军自身的战略要求也是一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