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的开设现状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查,依教学内容从信息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和视觉素养五个角度对课程进行分类和分析,并提出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在线教育;慕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成果,其出现为全球高等教育成本昂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自主学习需求旺盛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1]。随着慕课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教育也出现了慕课化的趋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出现在各大慕课平台。
信息素养自1974年提出至今,随着信息载体、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环境的变化,其内涵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更有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等相关概念不断被提出。为了解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的发展现状,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访问国内外主要的慕课平台和慕课集成平台,对平台上与信息素养教育紧密相关的课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慕课平台和慕课集成平台的区别在于,慕课平台直接为学习者提供慕课课程的学习,如Coursera、edX、中国大学MOOC等,而慕课集成平台本身并不或很少提供慕课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课程学习的链接,如ClassCentra、果壳网MOOC学院等。调查所得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某一核心知识点能纳入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大构成要素之中。
1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开设总体现状
截至2016年6月14日,国内外共有10个国家的47所大学、机构或个人在18个慕课平台上开设了76门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授课语言包括英语、中文、日语和西班牙语。课程的开设国家主要是中国(30门)和美国(27门),其次为荷兰(7门)、英国(4门)和澳大利亚(3门),俄罗斯、西班牙、新西兰、加拿大和日本各开设1门。课程的开设机构以高校(63门)为主,其余为教育倡导机构、企业或个人。中国开设的30门课程中,25门来自大陆高校,4门来自香港高校;美国则有23门来自国内高校。课程的开设平台主要集中在Courase,有23门;其次是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分别为11门和10门;平台Canvas和edX各有有6门。
2信息素养教育慕课教学内容分析
基于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的判断,本文按教学内容将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划分为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五类课程进行分析。
2.1信息素养
目前,国内外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教学方向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共16门;一类为新型的信息素养教育,共10门(详见表1-2)。16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中12门由国内高校开设,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内容以信息检索的方法和应用、数据库资源及其应用、文献管理、搜索引擎利用、论文写作、学术道德和规范、知识产权等知识点为主,强调学习者运用工具、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的信息伦理教育。课程“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论文写作与检索”、“学术研究:成功的信息检索技术”等,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此外,还有课程专门为教师开设,北京大学开设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旨在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信息素养。
新型的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其教学内容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融合了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的教育,更为强调信息创造、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等信息技能。特别地在搜索引擎教学方面,突破了搜索引擎的简单应用,如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设的搜索引擎优化系列课程,除了元数据、关键词、检索策略、搜索行为、搜索引擎工作原理以外,还讲授了搜索引擎在页面优化、内容营销和社交媒体上整合应用,教学内容前沿、新颖。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开放知识”课程和纽约州立大学开设的“元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是全面和丰富,课程的适用对象也更为倾向于社会民众和网络课程学习者,旨在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而并非主要针对校园学生,课程宗旨十分贴切慕课教育开放和自主学习的特点。
相比较,国内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以传统信息素养教学为主,注重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和生成信息能力的教学,较为切合通识教育。而美国开设的慕课则以新型信息素养教学为主,注重创造信息、发挥效益和信息协作能力的教学,此类课程对学习者的计算机素养要求较高。
媒体素养最初作为一种抵抗媒体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的工具被提出,而后演化为认同和解读媒体的工具。无论是在印刷媒体、视听媒体还是在互联网媒体的媒体环境下,媒体素养提供了一个在各种形势下人们处理媒体信息的知识框架[2]。由此,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的教学重点围绕着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媒体信息的信息能力展开。
在调查所得的21门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中,中国开设8门,其中3门来自香港大学。荷兰开设的6门媒体素养慕课来自欧洲新闻学中心创立的Learno.net平台,该平台在荷兰教育部、文化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成立,并获得谷歌公司和世界银行的资助,致力于为全球的记者、新闻学专业学生和其他任何愿意学习新闻学的人提供免费、开放的公益课程,该平台目前共4门在线课程,还有“新闻社交媒体:Twitter”和“我们犯过的错误:数据可视化,新闻和互联网”2门课程即将上线(详见表3)。
从教学内容分析,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有以下教学热点:一是评价信息的能力,尤其是信息可靠性的评价,表现为对新闻信息真伪的判断。香港大学开设的“理解新闻”和“理解新闻学”两门课程,从信息和信息源两个方面设置了章节讲授如何判断新闻真假和如何评估新闻报道信息资源。二是分析信息的能力,表现为对数据的处理和受众识别。由于受众群体是信息传播的对象,因此受众分析、理解和识别的教学成了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的组成部分,“大数据和信息传播”、“新闻社交媒体:Twitter”、“社区新闻业:数字和社交媒体”等课程均设有专门的章节讲授。三是创造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数据处理等分析信息能力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创造信息。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如何创造可视化信息尤其受到关注。“数据新闻基础”课程讲授了数据可视化,欧洲新闻学中心开设系列课程中2门讲授了可视化的新闻报道,还有“专业内容策略:吸引观众”课程讲授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方式和渠道提供信息。四是信息伦理,表现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法规。在信息互联开放、自媒体门槛降低的信息时代,如何合法、合规、合乎道德地获取、使用和发布信息自然成为媒体素养教育必不可少的话题。 计算机素养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有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系统操作、软件应用、文件处理等等,侧重于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工具的能力,一般认为计算机素养是信息素养的技术支撑[3]。计算机教育类慕课发展迅速,在主流的慕课平台上均可查得上百门国内外开设的计算机教育类慕课,然而计算机素养的课程却为数不多,只有13门。且13门课程中,仅少数课程以计算机素养或信息素养教育为主要目的,如课程“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大部分与计算机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还是以计算机教育为主,如编程或算法,但在个别章节内会专门讲授计算机素养或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详见表4)。
从教学内容看,计算机素养教育类慕课注重信息伦理教育,特别是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具体表现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战略、管理、法律和法规。“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概述”和“公众隐私:网络安全与人权”还分别从个人隐私和公众隐私两个方面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讲授。而典型的计算机素养教育类慕课则会从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信息能力多方面综合教学来实现对课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信息检索、信息浏览和发布、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等。
2.4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包含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两个方面,数据管理关注数据生产、组织和存储等环节,数据利用则关注如何利用和再利用数据[4]。在数据无处不在的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的能力成了信息素养的重要要求。相比较,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是开课国家最多、开设机构最多元化的一类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12门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分别来自6个国家、7个慕课平台和12所机构或个人(详见表5)。
除了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数据素养的能力教学,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还注重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商业中的应用教学,“市场营销专业人士所需的数字分析:市场营销分析实践”和“知识管理和商业中的大数据”就属于此类数据素养商业应用的教学课程。12门课程中有5门讲授了数据可视化的实现或应用,可见数据素养注重用一种读图、读表的方式来呈现数据。与计算机素养相似,数据素养也注重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由旨在提高公众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的教育倡导平台数据质量运动开设的“数据隐私接受培训”课程强调了公民的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教育。还有德比大学开设的“数字化自我”课程,讲授了在数字时代里数字公民的数字识读能力。对教学内容分析可见,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从数据管理到数据应用涵盖内容十分丰富,且每门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各有不同的的教学重点,课程之间重复建设情况较少。
2.5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一组能使人有效发现、理解、评价、使用和创造图像和视觉媒体的能力[5]。虽然多媒体时代和读图时代对人们的视觉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体素养和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中新闻报道可视化和数据可视化都成了教学的重点,但本次调查仅发现视觉素养教育类慕课4门,美国开设3门,中国开设1门。课程“数据可视化”重点讲授信息及其关系可视化设计和可视化的基础设施,以视觉信息管理为主。其余3门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相近,主要讲授视觉信息组织、识别、理解、运用和创造,以视觉信息利用为主(详见表6)。
表5国内外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开设概况
序号课程名称开设机构开课平台国别1获取和整理数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市场营销专业人士所需的数字分析:市场营销分析实践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Coursera3数据隐私接受培训数据质量运动Canvas4数据科学入门优达学城Udacity5数据的分析和解读GoogleGoogle6微软亚洲研究院大数据系列讲座微软亚洲研究院中国大学
MOOC美国7研究数据管理与共享爱丁堡大学Coursera8数字化自我:如何管理数字世界的你自己德比大学Canvas英国9数据分析的核心概念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Coursera俄罗斯10理解数据:数据分析简介奥克兰大学Canvas新西兰11知识管理和商业中的大数据香港理工大学edX中国12快速、容易地收集、提取和使用在线数据个人Udemy加拿大表6国内外视觉素养教育类慕课开设概况
序号课程名称开设机构开课平台国别1信息设计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2数据可视化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3数字艺术道路:可视化艺术纽约州立大学Coursera美国4视觉素养导论西安交通大学智慧树中国
3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建设问题与对策
从传统信息素养、新型信息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和视觉素养教育类慕课的开设情况及其教学内容分析,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建设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3.1突出教学内容的通识教育
在信息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决定了他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高低[6]。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就开始普遍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然而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仍大多作为图书馆开设的全校公选课性质存在,学生普遍信息素养需求意识不够高,甚至某些学生从未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这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普及提出了挑战。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学习者有了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突出其通识教育的特点,让更多学习者意识到自身信息素养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修学分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而加入到信息素养类慕课的学习。
3.2教学内容实现多学科整合
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应多方协作实现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嵌入到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和艺术设计等学科的课程中,让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等教育课程成为整合教育课程,实现学科专门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从而达到专业教育的目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的开设,不应仅仅是图书馆或图书情报教育单位的人员参与,应多学科专家、多机构积极投身建设,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的课程质量,吸引更多的网络课程学习者。 3.3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建设
从教学内容设置来看,部分同类课程之间讲授的核心知识点相同,课程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有别于传统的面授课程,慕课面对的则是所有网络在线学习者,不同机构之间容易出现课程重复建设的现象。慕课课程作教学大纲安排前应对在线的同类课程进行调查,安排有别与其他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以供学习者更多样教学内容的课程选择。此外,教学内容的大纲设置应符合慕课课程特点,把传统面授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内容的调整,而非传统面授课程教学场所的简单转移。对比2014年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研究发现[7],少数如《艺术和设计学生信息素养》等信息素养课程已经下线,且此类课程并无教学内容相似的可替代课程,建议慕课平台即使不对课程提供学习认证证书服务,也应保留该类无重复建设的课程在线学习机会。
4结语
在慕课浪潮出现之前,信息素养教育早已出现网络教学,但教学内容仍以文献检索与利用为主,大多作为传统面授型教学的补充。自慕课热开始在全球蔓延,信息素养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始变得前沿和丰富,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视觉素养教育课程有了面向更多学习者的平台得以逐步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方式也为自由和自主,人们有渠道去接受更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需要更多图书情报专家和多学科专家投入建设,让网络课程学习者获取更科学、更多元、更前沿的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21-27.
[2]王春生.元素养:信息素养的新定位[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7-21.
[3]刘孝文.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的学术梳理[J].图书馆杂志,2008,27(4):12-13,29.
[4]孟祥保,常娥,叶兰.数据素养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2):109-126.
[5]吴晶,王毅.美国视觉素养标准探究[J].图书馆论坛,2016,(5):121-128.
[6]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2):95-101.
[7]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6):1-7.
(收稿日期:20160604责任编辑:刘丽斌)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在线教育;慕课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成果,其出现为全球高等教育成本昂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自主学习需求旺盛等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1]。随着慕课在全球的迅速发展,信息素养教育也出现了慕课化的趋势,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出现在各大慕课平台。
信息素养自1974年提出至今,随着信息载体、信息技术和信息交流环境的变化,其内涵不断地发展和丰富,更有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等相关概念不断被提出。为了解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的发展现状,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访问国内外主要的慕课平台和慕课集成平台,对平台上与信息素养教育紧密相关的课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慕课平台和慕课集成平台的区别在于,慕课平台直接为学习者提供慕课课程的学习,如Coursera、edX、中国大学MOOC等,而慕课集成平台本身并不或很少提供慕课课程,主要为学习者提供课程学习的链接,如ClassCentra、果壳网MOOC学院等。调查所得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少某一核心知识点能纳入信息素养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三大构成要素之中。
1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开设总体现状
截至2016年6月14日,国内外共有10个国家的47所大学、机构或个人在18个慕课平台上开设了76门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授课语言包括英语、中文、日语和西班牙语。课程的开设国家主要是中国(30门)和美国(27门),其次为荷兰(7门)、英国(4门)和澳大利亚(3门),俄罗斯、西班牙、新西兰、加拿大和日本各开设1门。课程的开设机构以高校(63门)为主,其余为教育倡导机构、企业或个人。中国开设的30门课程中,25门来自大陆高校,4门来自香港高校;美国则有23门来自国内高校。课程的开设平台主要集中在Courase,有23门;其次是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分别为11门和10门;平台Canvas和edX各有有6门。
2信息素养教育慕课教学内容分析
基于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的判断,本文按教学内容将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划分为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五类课程进行分析。
2.1信息素养
目前,国内外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教学方向大致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共16门;一类为新型的信息素养教育,共10门(详见表1-2)。16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中12门由国内高校开设,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内容以信息检索的方法和应用、数据库资源及其应用、文献管理、搜索引擎利用、论文写作、学术道德和规范、知识产权等知识点为主,强调学习者运用工具、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的信息伦理教育。课程“信息素养——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通识版)”、“论文写作与检索”、“学术研究:成功的信息检索技术”等,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此外,还有课程专门为教师开设,北京大学开设的“教师如何做研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旨在提高教师在工作中的信息素养。
新型的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其教学内容在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融合了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的教育,更为强调信息创造、信息效益、信息协作和信息免疫等信息技能。特别地在搜索引擎教学方面,突破了搜索引擎的简单应用,如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设的搜索引擎优化系列课程,除了元数据、关键词、检索策略、搜索行为、搜索引擎工作原理以外,还讲授了搜索引擎在页面优化、内容营销和社交媒体上整合应用,教学内容前沿、新颖。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开放知识”课程和纽约州立大学开设的“元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是全面和丰富,课程的适用对象也更为倾向于社会民众和网络课程学习者,旨在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而并非主要针对校园学生,课程宗旨十分贴切慕课教育开放和自主学习的特点。
相比较,国内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以传统信息素养教学为主,注重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和生成信息能力的教学,较为切合通识教育。而美国开设的慕课则以新型信息素养教学为主,注重创造信息、发挥效益和信息协作能力的教学,此类课程对学习者的计算机素养要求较高。
媒体素养最初作为一种抵抗媒体对人们产生不良影响的工具被提出,而后演化为认同和解读媒体的工具。无论是在印刷媒体、视听媒体还是在互联网媒体的媒体环境下,媒体素养提供了一个在各种形势下人们处理媒体信息的知识框架[2]。由此,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的教学重点围绕着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媒体信息的信息能力展开。
在调查所得的21门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中,中国开设8门,其中3门来自香港大学。荷兰开设的6门媒体素养慕课来自欧洲新闻学中心创立的Learno.net平台,该平台在荷兰教育部、文化部和科技部的支持下成立,并获得谷歌公司和世界银行的资助,致力于为全球的记者、新闻学专业学生和其他任何愿意学习新闻学的人提供免费、开放的公益课程,该平台目前共4门在线课程,还有“新闻社交媒体:Twitter”和“我们犯过的错误:数据可视化,新闻和互联网”2门课程即将上线(详见表3)。
从教学内容分析,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有以下教学热点:一是评价信息的能力,尤其是信息可靠性的评价,表现为对新闻信息真伪的判断。香港大学开设的“理解新闻”和“理解新闻学”两门课程,从信息和信息源两个方面设置了章节讲授如何判断新闻真假和如何评估新闻报道信息资源。二是分析信息的能力,表现为对数据的处理和受众识别。由于受众群体是信息传播的对象,因此受众分析、理解和识别的教学成了媒体素养教育类慕课的组成部分,“大数据和信息传播”、“新闻社交媒体:Twitter”、“社区新闻业:数字和社交媒体”等课程均设有专门的章节讲授。三是创造信息的能力,可以说数据处理等分析信息能力教学,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者能够更好地创造信息。在当今的读图时代,如何创造可视化信息尤其受到关注。“数据新闻基础”课程讲授了数据可视化,欧洲新闻学中心开设系列课程中2门讲授了可视化的新闻报道,还有“专业内容策略:吸引观众”课程讲授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方式和渠道提供信息。四是信息伦理,表现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律法规。在信息互联开放、自媒体门槛降低的信息时代,如何合法、合规、合乎道德地获取、使用和发布信息自然成为媒体素养教育必不可少的话题。 计算机素养的核心是利用计算机有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系统操作、软件应用、文件处理等等,侧重于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工具的能力,一般认为计算机素养是信息素养的技术支撑[3]。计算机教育类慕课发展迅速,在主流的慕课平台上均可查得上百门国内外开设的计算机教育类慕课,然而计算机素养的课程却为数不多,只有13门。且13门课程中,仅少数课程以计算机素养或信息素养教育为主要目的,如课程“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的视角”、“大学计算机——计算思维导论”和“大学计算机基础”。大部分与计算机素养教育相关的课程还是以计算机教育为主,如编程或算法,但在个别章节内会专门讲授计算机素养或信息素养的相关内容(详见表4)。
从教学内容看,计算机素养教育类慕课注重信息伦理教育,特别是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具体表现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战略、管理、法律和法规。“信息安全和风险管理:概述”和“公众隐私:网络安全与人权”还分别从个人隐私和公众隐私两个方面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讲授。而典型的计算机素养教育类慕课则会从信息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分析等信息能力多方面综合教学来实现对课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教育,包括信息检索、信息浏览和发布、网络信息资源、数据库等。
2.4数据素养
数据素养包含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两个方面,数据管理关注数据生产、组织和存储等环节,数据利用则关注如何利用和再利用数据[4]。在数据无处不在的大数据背景下,数据管理和数据利用的能力成了信息素养的重要要求。相比较,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是开课国家最多、开设机构最多元化的一类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12门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分别来自6个国家、7个慕课平台和12所机构或个人(详见表5)。
除了数据获取、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数据素养的能力教学,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还注重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在商业中的应用教学,“市场营销专业人士所需的数字分析:市场营销分析实践”和“知识管理和商业中的大数据”就属于此类数据素养商业应用的教学课程。12门课程中有5门讲授了数据可视化的实现或应用,可见数据素养注重用一种读图、读表的方式来呈现数据。与计算机素养相似,数据素养也注重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由旨在提高公众数据意识和数据能力的教育倡导平台数据质量运动开设的“数据隐私接受培训”课程强调了公民的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的教育。还有德比大学开设的“数字化自我”课程,讲授了在数字时代里数字公民的数字识读能力。对教学内容分析可见,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从数据管理到数据应用涵盖内容十分丰富,且每门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各有不同的的教学重点,课程之间重复建设情况较少。
2.5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一组能使人有效发现、理解、评价、使用和创造图像和视觉媒体的能力[5]。虽然多媒体时代和读图时代对人们的视觉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体素养和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中新闻报道可视化和数据可视化都成了教学的重点,但本次调查仅发现视觉素养教育类慕课4门,美国开设3门,中国开设1门。课程“数据可视化”重点讲授信息及其关系可视化设计和可视化的基础设施,以视觉信息管理为主。其余3门课程教学内容比较相近,主要讲授视觉信息组织、识别、理解、运用和创造,以视觉信息利用为主(详见表6)。
表5国内外数据素养教育类慕课开设概况
序号课程名称开设机构开课平台国别1获取和整理数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市场营销专业人士所需的数字分析:市场营销分析实践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Coursera3数据隐私接受培训数据质量运动Canvas4数据科学入门优达学城Udacity5数据的分析和解读GoogleGoogle6微软亚洲研究院大数据系列讲座微软亚洲研究院中国大学
MOOC美国7研究数据管理与共享爱丁堡大学Coursera8数字化自我:如何管理数字世界的你自己德比大学Canvas英国9数据分析的核心概念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Coursera俄罗斯10理解数据:数据分析简介奥克兰大学Canvas新西兰11知识管理和商业中的大数据香港理工大学edX中国12快速、容易地收集、提取和使用在线数据个人Udemy加拿大表6国内外视觉素养教育类慕课开设概况
序号课程名称开设机构开课平台国别1信息设计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2数据可视化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3数字艺术道路:可视化艺术纽约州立大学Coursera美国4视觉素养导论西安交通大学智慧树中国
3信息素养教育慕课建设问题与对策
从传统信息素养、新型信息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和视觉素养教育类慕课的开设情况及其教学内容分析,对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建设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3.1突出教学内容的通识教育
在信息社会和终身学习的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决定了他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的高低[6]。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就开始普遍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然而在国内,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仍大多作为图书馆开设的全校公选课性质存在,学生普遍信息素养需求意识不够高,甚至某些学生从未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这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普及提出了挑战。慕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调动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更多学习者有了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和渠道。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突出其通识教育的特点,让更多学习者意识到自身信息素养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修学分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而加入到信息素养类慕课的学习。
3.2教学内容实现多学科整合
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应多方协作实现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嵌入到计算机科学、传播学和艺术设计等学科的课程中,让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和视觉素养等教育课程成为整合教育课程,实现学科专门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从而达到专业教育的目的。因此,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的开设,不应仅仅是图书馆或图书情报教育单位的人员参与,应多学科专家、多机构积极投身建设,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的课程质量,吸引更多的网络课程学习者。 3.3教学内容避免重复建设
从教学内容设置来看,部分同类课程之间讲授的核心知识点相同,课程存在重复建设现象。有别于传统的面授课程,慕课面对的则是所有网络在线学习者,不同机构之间容易出现课程重复建设的现象。慕课课程作教学大纲安排前应对在线的同类课程进行调查,安排有别与其他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以供学习者更多样教学内容的课程选择。此外,教学内容的大纲设置应符合慕课课程特点,把传统面授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内容的调整,而非传统面授课程教学场所的简单转移。对比2014年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研究发现[7],少数如《艺术和设计学生信息素养》等信息素养课程已经下线,且此类课程并无教学内容相似的可替代课程,建议慕课平台即使不对课程提供学习认证证书服务,也应保留该类无重复建设的课程在线学习机会。
4结语
在慕课浪潮出现之前,信息素养教育早已出现网络教学,但教学内容仍以文献检索与利用为主,大多作为传统面授型教学的补充。自慕课热开始在全球蔓延,信息素养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始变得前沿和丰富,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数据素养、视觉素养教育课程有了面向更多学习者的平台得以逐步发展,信息素养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方式也为自由和自主,人们有渠道去接受更多元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类慕课需要更多图书情报专家和多学科专家投入建设,让网络课程学习者获取更科学、更多元、更前沿的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21-27.
[2]王春生.元素养:信息素养的新定位[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17-21.
[3]刘孝文.信息素养及相关概念的学术梳理[J].图书馆杂志,2008,27(4):12-13,29.
[4]孟祥保,常娥,叶兰.数据素养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2):109-126.
[5]吴晶,王毅.美国视觉素养标准探究[J].图书馆论坛,2016,(5):121-128.
[6]张晓娟,张寒露,范玉珊,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30(2):95-101.
[7]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6):1-7.
(收稿日期:20160604责任编辑:刘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