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如何让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获得终身的学习能力呢?这就给每个教师提出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化科学知识,更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确实做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才是最终目的。
一、从学生学会阅读教材走向“会学”
会阅读教材,或者说会阅读数学课本是学会数学的第一步。怎样才能学会阅读数学课本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推敲关键字。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的阅读,要边看书边理解边动笔,把重点知识,关键词语、难理解的字词,特别有关数学术语,用圆点、勾画、批注、标记等几种形式划批出来。例如教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时,粗读第一遍后,我先提问:这个例题中哪句话比较重要? 怎么理解? 学生提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句话要重点理解。我让学生再细读第二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问:为什么书上说,“0”除以“不是0的数”?我表扬到:“问得好!”我继续追问:如果除数是“0”行吗? 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学生终于明白了除数是0除法算式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也理解了这句话中“不是0”三个字非常重要,用笔把这三个字圈起来。推敲数学课本中的每个字有多么重要。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2.推敲注释。在阅读有关竖式计算时,告诉学生阅读课本,不能光看竖式,特别要认真看小注。在课本中,有关竖式计算,旁注很少,学生阅读往往容易忽视,因而看不懂计算方法。例如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除法第2课时,课本中讲,要把十位上的余数与个位上合并,再除以除数。竖式底下就有这样的小注。“余下1个十,和2个一合并,再用2除”,由于平时的培养,学生预习时都很认真地看了这行小注,但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就赶快画上了“?”。在自学议论时,果然在这个地方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阅读反馈时,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的阅读推敲注释。余下的“1”为什么表示“1个十”?“2个一”是怎么来的?“合并”是什么意思?经过议论,学生明白了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3.联系上下文领会要义。数学课本中呈现学习内容采用对话的形式比较多,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从对话中全面获得相关信息,读懂内容。在第六册数学课本关于“除法的验算”中,课本的上部分是一组模拟买文具的对话情境图,下部分是上部分情境图中的算式和验算的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认为书中“100÷7=14……”这样表达是错误的。我提醒学生,图中老师的回答是“找您两元”,这“两元”就表示余数。在课本的下部分内容要与上部分要对应起来阅读,走边的算式是对小东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右边的算式是对小英提出的问题的解答。
在课本中,有些竖式旁边的注释也很少,学生一下子看不明白,阅读起来有困难。这时,要求先复习一下前一章节的内容,再来自学本节的知识。如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竖式。
学生看不明白,被除数个位上的2掉下来,为什么不用再计算了,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上0呢?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先复习,看看前一页关于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在知识的正迁移下,轻而易举的读懂了课本上的内容。
通过阅读课本的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以后的课本,学会阅读以后的数学读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必须要做好,只有如此,也才能人“学会”读,转化到“会学”数学。
二、由教师的“放弃”换回学生的“会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完成认知目标,忽视学习方法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深层次的参与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和教材的意志去转移的,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走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为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学会适当的“放弃”。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才能积极去思维,才能积极投入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上,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炉。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行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
2.课堂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许多年后依然望不掉的东西那才是教育。”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总是一讲再讲,以为反复强调,学生就会牢固掌握,就会忘不掉。其实,对学生来说,记忆最牢固的应该是在愉快的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自己任选几个拼一个长方形,看所拼长方形的面积和他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反复拼、观察,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学生的笑脸上,可以看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探求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教师加以点拨,不包办代替,学生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再给于讲解,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先计算10.44÷725,然后出示应用题:做一条短裤需用0.725米布,10.44米布可以做几条短裤?让学生自己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以前做得除数是整数,现在除数是小数,该如何去做呢? ”这时,我抓住机会加以点拨:“除数是整数时大家都会计算,那么你就想办法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算式吧。”学生似乎恍然大悟,纷纷动手做起来。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意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理解,运用,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从学生学会阅读教材走向“会学”
会阅读教材,或者说会阅读数学课本是学会数学的第一步。怎样才能学会阅读数学课本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推敲关键字。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的阅读,要边看书边理解边动笔,把重点知识,关键词语、难理解的字词,特别有关数学术语,用圆点、勾画、批注、标记等几种形式划批出来。例如教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时,粗读第一遍后,我先提问:这个例题中哪句话比较重要? 怎么理解? 学生提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句话要重点理解。我让学生再细读第二遍,想一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问:为什么书上说,“0”除以“不是0的数”?我表扬到:“问得好!”我继续追问:如果除数是“0”行吗? 这时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学生终于明白了除数是0除法算式是没有意义的。学生也理解了这句话中“不是0”三个字非常重要,用笔把这三个字圈起来。推敲数学课本中的每个字有多么重要。通过阅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2.推敲注释。在阅读有关竖式计算时,告诉学生阅读课本,不能光看竖式,特别要认真看小注。在课本中,有关竖式计算,旁注很少,学生阅读往往容易忽视,因而看不懂计算方法。例如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除法第2课时,课本中讲,要把十位上的余数与个位上合并,再除以除数。竖式底下就有这样的小注。“余下1个十,和2个一合并,再用2除”,由于平时的培养,学生预习时都很认真地看了这行小注,但有的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就赶快画上了“?”。在自学议论时,果然在这个地方有部分学生不理解,课堂上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在阅读反馈时,要求学生逐句逐字的阅读推敲注释。余下的“1”为什么表示“1个十”?“2个一”是怎么来的?“合并”是什么意思?经过议论,学生明白了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
3.联系上下文领会要义。数学课本中呈现学习内容采用对话的形式比较多,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从对话中全面获得相关信息,读懂内容。在第六册数学课本关于“除法的验算”中,课本的上部分是一组模拟买文具的对话情境图,下部分是上部分情境图中的算式和验算的方法。学生在阅读时,认为书中“100÷7=14……”这样表达是错误的。我提醒学生,图中老师的回答是“找您两元”,这“两元”就表示余数。在课本的下部分内容要与上部分要对应起来阅读,走边的算式是对小东提出的问题的解答,右边的算式是对小英提出的问题的解答。
在课本中,有些竖式旁边的注释也很少,学生一下子看不明白,阅读起来有困难。这时,要求先复习一下前一章节的内容,再来自学本节的知识。如在教学商末尾有0的除法竖式。
学生看不明白,被除数个位上的2掉下来,为什么不用再计算了,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上0呢?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学生先复习,看看前一页关于商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这时,学生在知识的正迁移下,轻而易举的读懂了课本上的内容。
通过阅读课本的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以后的课本,学会阅读以后的数学读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必须要做好,只有如此,也才能人“学会”读,转化到“会学”数学。
二、由教师的“放弃”换回学生的“会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视完成认知目标,忽视学习方法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能深层次的参与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和教材的意志去转移的,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被教师牵着走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为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学会适当的“放弃”。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发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往往是由疑问引起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才能积极去思维,才能积极投入学习。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上,必须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炉。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行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
2.课堂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许多年后依然望不掉的东西那才是教育。”许多教师对所授知识,尤其是遇到重难点时,总是一讲再讲,以为反复强调,学生就会牢固掌握,就会忘不掉。其实,对学生来说,记忆最牢固的应该是在愉快的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究所获取的知识。因此,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了2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自己任选几个拼一个长方形,看所拼长方形的面积和他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通过自己反复拼、观察,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从学生的笑脸上,可以看到成功的喜悦。另外,探求新知时,让学生猜、议、评,在关键处,教师加以点拨,不包办代替,学生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再给于讲解,能让学生说的,尽量让学生说。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先计算10.44÷725,然后出示应用题:做一条短裤需用0.725米布,10.44米布可以做几条短裤?让学生自己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问题:“老师,我们以前做得除数是整数,现在除数是小数,该如何去做呢? ”这时,我抓住机会加以点拨:“除数是整数时大家都会计算,那么你就想办法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算式吧。”学生似乎恍然大悟,纷纷动手做起来。
总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意有意识的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观察,感悟,理解,运用,使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