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里的学生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在学习能力上也存在客观的差异性。教师面对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群体,不仅要处理好不同环境下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也要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非常现实而且无法避免的问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为此我在课堂教学实效性方面作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这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的氛围又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原因,当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激活。优化的学习情境能把学生的情智、注意力引入互动探索的情境之中。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数学思考的启迪性。生动形象的数学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种手段。例如通过多媒体就可利用多彩的画面,活泼的形象,极富变化的语气、声调和节奏来呈现教学题材,凸显数学问题,提高感知信息对学生的刺激强度。
二、开展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实践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课堂的实效性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学情,必须体现数学学习起源于生活,反之也必将服务于生活。同时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通过有效的时间将问题和解决策略一步步整合,并过渡,最后得以解决。教师从学生的动态发展中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在下一环节中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使数学学习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使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注重实践的“外显形式”,还要关注实践的“内在思考”。
四、走出课本,关注能力培养,是实效性得以保证的关键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会知识与实际运用知识之间其实还存在一道鸿沟,学生课堂上的学会,并不等于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施展,因为他们缺乏技能技巧。因此,我们需要以教材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强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不仅仅关注于以上几点,也非常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训练,让他们不脱离课堂。训练中,不追求偏题、难题、怪题,每节课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整合,适当地调整教学预案,使训练有针对性。训练时我还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的量不贪大、贪全,设置的训练时间尽量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设计的题目也要适合当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阅历的习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走出来,根据知识去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得课堂知识在这里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进行差异化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比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课堂训练就可以设置层次不同、难度各异的题型,如此做虽然在时间和精力上要花费更多,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习的实效性却可以得以大大的提升。
当前课堂改革已经从广度不断向深度发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不断得以深化。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实践机会留给学生,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是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如果要彻底贯彻课堂的目标和精神,必须在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课堂实效性实际就是教学质量的真实反映。一方面要关注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不能变相增加学生的负担,唯有从课堂教学的改良上入手。但是改良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分析的能力基础之上,只有教师正视教材、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然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模型。我坚信只要教师肯于动脑,善于学习,不断积累,勇于实践,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金 铃)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这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的氛围又是影响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原因,当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地激活。优化的学习情境能把学生的情智、注意力引入互动探索的情境之中。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数学思考的启迪性。生动形象的数学也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种手段。例如通过多媒体就可利用多彩的画面,活泼的形象,极富变化的语气、声调和节奏来呈现教学题材,凸显数学问题,提高感知信息对学生的刺激强度。
二、开展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实践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课堂的实效性就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三、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数学是一门知识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只有掌握教材的系统性,找准教材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乐学、好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必须尊重学生的学情,必须体现数学学习起源于生活,反之也必将服务于生活。同时还应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通过有效的时间将问题和解决策略一步步整合,并过渡,最后得以解决。教师从学生的动态发展中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在下一环节中设计出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使数学学习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也使数学学习的有效性不能仅仅注重实践的“外显形式”,还要关注实践的“内在思考”。
四、走出课本,关注能力培养,是实效性得以保证的关键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会知识与实际运用知识之间其实还存在一道鸿沟,学生课堂上的学会,并不等于在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施展,因为他们缺乏技能技巧。因此,我们需要以教材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运用能力的强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不仅仅关注于以上几点,也非常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训练,让他们不脱离课堂。训练中,不追求偏题、难题、怪题,每节课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整合,适当地调整教学预案,使训练有针对性。训练时我还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训练的量不贪大、贪全,设置的训练时间尽量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设计的题目也要适合当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阅历的习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课本中走出来,根据知识去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问题,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得课堂知识在这里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进行差异化教学,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比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于课堂训练就可以设置层次不同、难度各异的题型,如此做虽然在时间和精力上要花费更多,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习的实效性却可以得以大大的提升。
当前课堂改革已经从广度不断向深度发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也不断得以深化。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实践机会留给学生,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这是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如果要彻底贯彻课堂的目标和精神,必须在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课堂实效性实际就是教学质量的真实反映。一方面要关注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不能变相增加学生的负担,唯有从课堂教学的改良上入手。但是改良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对教材分析的能力基础之上,只有教师正视教材、吃透教材、理解教材,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然后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建立起正确的教学模型。我坚信只要教师肯于动脑,善于学习,不断积累,勇于实践,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