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的功能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ai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当卢西娅·佩莱斯还是个小女孩时,她偷偷读了一本小说。她把它藏在枕头下边,每天晚上读一点儿。这是她从叔叔的松木书架上偷偷拿的,那里放着叔叔的心爱之书。
  许多年过去了,卢西娅走过了许多路。
  她在安蒂奥基亚河的岩石上寻找幽灵,她在暴力的城市街道中寻找人类。
  在路途中,一直陪伴她的是回声,是她童年用眼睛听到的遥远声音的回声的回声。
  卢西娅没有再去看那本书,她可能再也认不出它来了。它已在她心里茁壮生长,现在变成另一本书,变成她的书。
  2
  何塞·曼努埃尔·卡斯塔尼翁是西班牙内战中的陆军上尉,他为佛朗哥而战。战斗中他失去了一只手,并获得几枚军功章。
  战后不久的一个夜晚,上尉偶然发现了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的一本禁书。他斗胆读了一行詩,读了两行,之后就欲罢不能。卡斯塔尼翁上尉,战胜国的英雄,通宵达旦、如痴如醉地一读再读塞萨尔·巴列霍——战败国诗人的诗。
  那天天亮之后,他提出退役,不再从佛朗哥政府那里拿一分钱。
  后来,他被投进监狱,之后他流亡了。
  (苏小园摘自作家出版社《拥抱之书》一书)
其他文献
手拉手
期刊
曾做过蒋介石高级顾问的陶希圣,是一位北大毕业生。他1922年从北大法科毕业后,先到安徽省立法政专门学校当老师,1924年又到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当时,他对自己的待遇颇为不满:  “像我这样,北京大学毕业而有教书经历,月薪八十元,用的是三尺长、一尺半宽的小桌子,坐一条硬板凳。桌上的墨水是工友用开水壶式的大壶分注到若干个小瓷盂中,一人一瓷盂。若是日本明治大学一类学校毕业回国的人,月薪一百二十元,桌子长到
期刊
如果你穿越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定会被街头的“时尚青年”所震驚。  他们骑着自行车,戴着深色镜片的“蛤蟆镜”,穿着格子衬衫和喇叭裤,踏着锃亮的小皮鞋,梳着大背头,手中拎着录音机在街头呼啸而过。你可能看得目瞪口呆,没错,这些时尚青年中,可能就有你的父辈。  人们不会无缘无故打扮成这样。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每一种行为都在释放信号。  那些时尚青年的行头,在当时都是奢侈品。比如说“蛤蟆镜”,这种太阳镜当时
期刊
作家们个个都是“自黑”大师。照相机只能拍摄出人物客观逼真的躯壳,而最能描述人物主观形象的自画像,更配得上人物的名字。比如被誉为小说界“简约主义大师”的雷蒙德·卡佛。      雷蒙德·卡佛(美国文坛罕见的“艰难时世”的观察者和表达者。去世后被《伦敦时报》称为“美国的契诃夫”)  这些平常的卑微的不起眼的琐碎日子,就这样成了永恒。——《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安东尼·伯吉斯(英国当代著名
期刊
植物萌芽生长,动物繁衍生息,农夫下地播种。中国古人把“历史”叫作“春秋”,因为庄稼春生秋熟,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來秋去的循环就是时间,而时间的循环就是历史。  (秋水长天摘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时间之书》一书)
期刊
有一年回乡下,我开车带父母去邻县游玩。半路上遇到一个古村落,据说有一千多年历史,里面有不少老房子,我們就买票进去了。  踩着年深月久的麻石路,我在一间老宅子前停了下来。就在我走进去,缓慢踏上木板楼梯时,我突然变得有些恍惚。  在一种似曾相识的幻觉里,我仿佛看见了自己的前世。过了好久,我才明白这恍惚源自我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我曾在大姑家住过一些日子。那是一栋有天井的老房子,陈旧的木色、雕花的窗子
期刊
吳伯举做苏州知州时,蔡京就很赏识他。蔡京做了宰相后,就举荐他到朝中任职,一连升了三级,最后做到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院副秘书长。他却不能事事同蔡京保持一致,就被贬到扬州去做地方官了。有人为吴伯举抱屈,蔡京却说:“既要当官,又要做好人,他吴伯举也不想想,两者岂可兼得!”  梁绍壬认为,蔡京真是丧心病狂。私意却觉得,蔡京说的倒不失为大实话。  (夜 行摘自《杂文月刊》2017年6月下)
期刊
◎丁文林 译  骆驼令人看不透,他们就是走成千上万里,也不会露出疲惫之态,但突然之间就会跪倒在地,力竭而死。马则会逐渐显露疲劳,你随时能知道还能让它走多远,或者它会在何时死去。   (林 怡摘自南海出版公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書)
期刊
知名媒体人侯昌总结了“公司衰落的10个征兆”,如下:  一、不再受关注,包括被黑。二、公司不再是人才的首选。三、公司不仅慢,而且傲慢。四、产品和服务渐渐被习惯。五、提出很多未来设想,但短期没有产品。六、不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本领域的竞争。七、开始进入自己產品的上下游。八、开始高调进军其他成熟市场。九、对广告抱以不切实际的期望。十、越来越注重公关。  (红 玉摘自《齐鲁周刊》2017年第23期)
期刊
那天傍晚7点多,我驾车离开奥斯维辛,途经小镇郊外的一座教堂。走进院落,便能看到后院大草坪上的墓园。即使尘世再残酷,世间仍有这样沉静的一角,可以打通生死之间的界限,彼此可以对话。    普里莫·莱维的书桌,也如这般沉静的一角,能够在奥斯维辛的残酷与生死中腾挪出对话的空间。这位化学专业出身的意大利作家为死者代言,以最为冷静的笔调向生者讲述集中营里发生的一切——没有宣泄,没有控诉,只有冷静的叙述与剖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