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童谣进行简单的介绍,尤其突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童谣的界定与分类,分析了童谣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其应用现状,最后着重于尝试设计童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丁老头》为例,组织教学设计,构思了一节完整丰富的对外汉语童谣教学课堂。
一、童谣概念、特点以及分类
童谣,从它漫长的三千年历史的时间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能够去界定它。在古代,它又被叫做“孺子歌”、“婴儿歌”、“小儿谣”、“小儿语”、“小孩语”、“孺歌”等等。[1]童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徒歌、念谣和歌谣。而本文中的“童谣”是指第三个阶段的童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儿歌”,“儿歌从广义上来说,应该包括儿童们自己所唱的民歌和母亲们唱给孩子们的歌。”(王耀华,2006)“儿歌是指流传在民间,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结构短小,曲调流畅易学。”(门玉彪,2003)
童谣的特征十分明显。首先,童谣是口头游戏,语言十分简单、口语化,一首往往由几句构成,但却描绘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儿童听得懂且产生兴趣,学习吟唱。其次,童谣与生活密不可分,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精悍,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贴近现实生活。儿歌也形成了丰富的种类,如按照艺术形式划分: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2]这些歌谣形式也为我们对外汉语童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
二、对外汉语童谣教学的教育意义及现状
童谣作为教学手段更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童谣是儿童学习吟唱的,而儿童的总体的语言水平和语言理解能力与外国学生是相似的,所以从语言学习角度来看,将童谣引入到对外汉语课堂中,对留学生是有帮助的,可以拓展词汇量,学习一些固定短语等等。同时,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以使学生发现汉语的魅力,乐于开口,从而培养汉语语感。同时,学习童谣比单纯地学习词汇和语言要更为快乐,边学边做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童谣《丁老头》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课外实践,通过童谣的内容,将“丁老头”的形象落于纸上,让学生既巩固了语言知识又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十分富有趣味性。通俗来讲,童谣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学,童谣所描述的事物基本上都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关,因此在对外国学生讲解童谣的同时,还可以穿插一些汉语童谣背后的生活场景,使其了解更写实的中国的生活,加深对中国生活和文化的好奇心。因此,童谣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童谣在语言教学中早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国内的语文教学会采用童谣说唱的方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童谣很少出现在课堂中,真正把童谣作为教学的案例少之又少,所以在对外汉语领域,对童谣教学的设计以及尝试,值得我们仔细的探讨与研究。
三、教学实践设想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童谣进课堂”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也需要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童谣难度水平、教师自身情况等进行预先设计。本章以海外母语非汉语的初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以《丁老头》为课堂文本,进行童谣课堂设计,以望应用于对外汉语民俗课堂中,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的。
(一)教学内容
《丁老头》是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民间童谣,传唱者在唱歌谣的同时,按照歌词的提示,能够一笔一划地画出一幅人物图像,就是其中的主角“丁老头”——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的漫画风格人物。
本课选用《丁老头》民间版本九,歌词详见下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正確发音,重点练习“ér”“hú lu”;掌握歌词数词、量词“根”“个”;基本词汇“吃饭”、“饿”、“锅”、“买”、“葱”、“西瓜”、“丝瓜”、“糖葫芦”。
2.学生正确吟诵出《丁老头》。
3.学生树立“口诀记忆法”意识,通过深入学习,能够自己总结出简单押韵的口诀来记忆有难度的汉字、古诗文等。
4.学生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民俗的理解,产生对于其他童谣甚至熟语、俗语等民俗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图片演示法、情境法、问答法、听说法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2分钟)
2.复习导入(10分钟)
(1)复习汉语中数词“一”到“十”
(2)导入:
①教师播放第一遍歌曲《丁老头》,学生初步感受其节奏、韵律。
②教师播放第二遍之前,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Q1:在这首歌里,你能听到哪些数字?
Q2:在这首歌里,你能听到哪些食物的名字?
③教师播放第二遍,之后分发注音版歌词文本。
3.讲练新内容(50分钟)
(1)整体感知
①教师范读,学生对照着歌词文本认真聆听。
②教师领读,领读前提醒学生标划重点字音、节奏。
③学生点读,教师纠音正音。
(2)走进文本
①教师展示基本词汇“吃饭”、“饿”、“锅”、“买”、“西瓜”、“葱”“丝瓜”、“糖葫芦”。在这些词汇中,除食物词汇外,学生大都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因此教师只需串联讲解。
……
师:不吃午饭会怎么样?
生:饿!
师:饿了怎么办
生:买!
师:做饭需要买什么
生:锅!
至此,学生完成了已学词汇的复习,接下来教师重点讲解食物词汇,以“西瓜”为例:
师:你们喜欢吃什么?
生自由答。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PPT展示西瓜图片)
生:watermelon. 师:对,它的名字是——西瓜!
生:西瓜。
师:你们在哪个季节吃过西瓜?
生:夏天!
师:为什么在夏天吃西瓜?
生:因为夏天热/西瓜凉.
师:西瓜是什么味道的?
生自由答。
师:西瓜是甜的吗?
生:是甜的。
师:是凉的吗?
生:是凉的。
师:西瓜里面有汁水(juice)吗?
生:有。
师:西瓜是什么样的?
生:甜的,凉的,有汁水的。
由此,学生不仅掌握了“西瓜”一个词,也学会了一些描述事物的词语。
②教师区分量词“跟”和“个”
③教师展示动画,动画中包括丁老头“锅边转”“买东西”等行为。
④师生问答
Q1:这个人的名字是什么?
Q2:他有几个儿子?
Q3:他吃饭了吗?
Q4:他怎么做的?
(3)课外实践
①教师分发提前准备好的纸张、水彩笔、铅笔等作画工具。首先展示教学视频,视频内容如下:
“一……头”——写一个“丁”字,作为人物的鼻子。
“他……儿”——“丁”字兩旁边画两个圈,作为人物的眼睛。
“三……饭”——在“丁”字上面写一个“三”,作为人物的抬头纹。
“饿……转”——画一个大圈,作为人物的脸庞。
“买……三”——“两根葱”对应头发,“三角三”对应两个耳朵。
“买……七”——“七角七”对应一双腿脚。
“买……六”——“六角六”对应一双手臂和拳头。
“还……芦”——“糖葫芦”对应一排纽扣。
②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亲自示范,吟唱的同时在黑板上作画。
③学生尝试作画。
4.巩固新内容(20分钟)
(1)教师示范歌曲唱法,学生跟唱。
(2)学生基本可以唱下来之后,练习边唱边画。
5.布置作业(5分钟)
结语:
融入“童谣”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有别于普通的“听说读写”技能课,培养学生对于“童谣”文化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目标,要试图将这个文化符号以一种更加通俗的方法传播出去,因此要多多注意增加趣味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教学用语,规避跨文化交际带来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施能婧. 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赵菲. 从童谣入手,开启音乐之门[D].中央音乐学院,2012.
[3]陈萧祺,张晓梅.童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参花(下),2020(06):76.
[4]试论汉语语言、文化的教学体系[J]. 邢志群.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一、童谣概念、特点以及分类
童谣,从它漫长的三千年历史的时间角度来看,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能够去界定它。在古代,它又被叫做“孺子歌”、“婴儿歌”、“小儿谣”、“小儿语”、“小孩语”、“孺歌”等等。[1]童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徒歌、念谣和歌谣。而本文中的“童谣”是指第三个阶段的童谣,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儿歌”,“儿歌从广义上来说,应该包括儿童们自己所唱的民歌和母亲们唱给孩子们的歌。”(王耀华,2006)“儿歌是指流传在民间,少年儿童演唱的歌曲,结构短小,曲调流畅易学。”(门玉彪,2003)
童谣的特征十分明显。首先,童谣是口头游戏,语言十分简单、口语化,一首往往由几句构成,但却描绘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儿童听得懂且产生兴趣,学习吟唱。其次,童谣与生活密不可分,内容通俗易懂,语言精悍,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贴近现实生活。儿歌也形成了丰富的种类,如按照艺术形式划分: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拗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2]这些歌谣形式也为我们对外汉语童谣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
二、对外汉语童谣教学的教育意义及现状
童谣作为教学手段更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条件是,童谣是儿童学习吟唱的,而儿童的总体的语言水平和语言理解能力与外国学生是相似的,所以从语言学习角度来看,将童谣引入到对外汉语课堂中,对留学生是有帮助的,可以拓展词汇量,学习一些固定短语等等。同时,童谣的韵律和节奏感可以使学生发现汉语的魅力,乐于开口,从而培养汉语语感。同时,学习童谣比单纯地学习词汇和语言要更为快乐,边学边做更具有趣味性。例如在童谣《丁老头》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课外实践,通过童谣的内容,将“丁老头”的形象落于纸上,让学生既巩固了语言知识又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十分富有趣味性。通俗来讲,童谣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学,童谣所描述的事物基本上都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关,因此在对外国学生讲解童谣的同时,还可以穿插一些汉语童谣背后的生活场景,使其了解更写实的中国的生活,加深对中国生活和文化的好奇心。因此,童谣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童谣在语言教学中早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国内的语文教学会采用童谣说唱的方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童谣很少出现在课堂中,真正把童谣作为教学的案例少之又少,所以在对外汉语领域,对童谣教学的设计以及尝试,值得我们仔细的探讨与研究。
三、教学实践设想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童谣进课堂”作为不可缺少的一环,也需要基于学生学习情况、童谣难度水平、教师自身情况等进行预先设计。本章以海外母语非汉语的初中级汉语学习者为例,以《丁老头》为课堂文本,进行童谣课堂设计,以望应用于对外汉语民俗课堂中,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的。
(一)教学内容
《丁老头》是一首传唱度极高的民间童谣,传唱者在唱歌谣的同时,按照歌词的提示,能够一笔一划地画出一幅人物图像,就是其中的主角“丁老头”——上个世纪80年代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的漫画风格人物。
本课选用《丁老头》民间版本九,歌词详见下文: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正確发音,重点练习“ér”“hú lu”;掌握歌词数词、量词“根”“个”;基本词汇“吃饭”、“饿”、“锅”、“买”、“葱”、“西瓜”、“丝瓜”、“糖葫芦”。
2.学生正确吟诵出《丁老头》。
3.学生树立“口诀记忆法”意识,通过深入学习,能够自己总结出简单押韵的口诀来记忆有难度的汉字、古诗文等。
4.学生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民俗的理解,产生对于其他童谣甚至熟语、俗语等民俗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图片演示法、情境法、问答法、听说法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2分钟)
2.复习导入(10分钟)
(1)复习汉语中数词“一”到“十”
(2)导入:
①教师播放第一遍歌曲《丁老头》,学生初步感受其节奏、韵律。
②教师播放第二遍之前,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
Q1:在这首歌里,你能听到哪些数字?
Q2:在这首歌里,你能听到哪些食物的名字?
③教师播放第二遍,之后分发注音版歌词文本。
3.讲练新内容(50分钟)
(1)整体感知
①教师范读,学生对照着歌词文本认真聆听。
②教师领读,领读前提醒学生标划重点字音、节奏。
③学生点读,教师纠音正音。
(2)走进文本
①教师展示基本词汇“吃饭”、“饿”、“锅”、“买”、“西瓜”、“葱”“丝瓜”、“糖葫芦”。在这些词汇中,除食物词汇外,学生大都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因此教师只需串联讲解。
……
师:不吃午饭会怎么样?
生:饿!
师:饿了怎么办
生:买!
师:做饭需要买什么
生:锅!
至此,学生完成了已学词汇的复习,接下来教师重点讲解食物词汇,以“西瓜”为例:
师:你们喜欢吃什么?
生自由答。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PPT展示西瓜图片)
生:watermelon. 师:对,它的名字是——西瓜!
生:西瓜。
师:你们在哪个季节吃过西瓜?
生:夏天!
师:为什么在夏天吃西瓜?
生:因为夏天热/西瓜凉.
师:西瓜是什么味道的?
生自由答。
师:西瓜是甜的吗?
生:是甜的。
师:是凉的吗?
生:是凉的。
师:西瓜里面有汁水(juice)吗?
生:有。
师:西瓜是什么样的?
生:甜的,凉的,有汁水的。
由此,学生不仅掌握了“西瓜”一个词,也学会了一些描述事物的词语。
②教师区分量词“跟”和“个”
③教师展示动画,动画中包括丁老头“锅边转”“买东西”等行为。
④师生问答
Q1:这个人的名字是什么?
Q2:他有几个儿子?
Q3:他吃饭了吗?
Q4:他怎么做的?
(3)课外实践
①教师分发提前准备好的纸张、水彩笔、铅笔等作画工具。首先展示教学视频,视频内容如下:
“一……头”——写一个“丁”字,作为人物的鼻子。
“他……儿”——“丁”字兩旁边画两个圈,作为人物的眼睛。
“三……饭”——在“丁”字上面写一个“三”,作为人物的抬头纹。
“饿……转”——画一个大圈,作为人物的脸庞。
“买……三”——“两根葱”对应头发,“三角三”对应两个耳朵。
“买……七”——“七角七”对应一双腿脚。
“买……六”——“六角六”对应一双手臂和拳头。
“还……芦”——“糖葫芦”对应一排纽扣。
②视频播放完毕后,教师亲自示范,吟唱的同时在黑板上作画。
③学生尝试作画。
4.巩固新内容(20分钟)
(1)教师示范歌曲唱法,学生跟唱。
(2)学生基本可以唱下来之后,练习边唱边画。
5.布置作业(5分钟)
结语:
融入“童谣”的对外汉语民俗文化课有别于普通的“听说读写”技能课,培养学生对于“童谣”文化的兴趣是一个重要目标,要试图将这个文化符号以一种更加通俗的方法传播出去,因此要多多注意增加趣味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教学用语,规避跨文化交际带来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施能婧. 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的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赵菲. 从童谣入手,开启音乐之门[D].中央音乐学院,2012.
[3]陈萧祺,张晓梅.童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参花(下),2020(06):76.
[4]试论汉语语言、文化的教学体系[J]. 邢志群. 世界汉语教学. 2010(01)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