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7月,我们分别来自于上海市三所中学的信息科技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来到无锡,参加第八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项目的决赛。从拿到参赛课题——《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苏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的那一刻起,在历时三天的比赛中,我们先后经历了个人教学设计、团队教学设计、网络循环评价、反思完善团队设计稿、可视化陈述与答辩等过程。为了将教学环节设计得更完美,使教学更高效,每个晚上我们都讨论修改到深夜,虽然睡眠时间仅三四个小时,我们仍然在第二天神采奕奕地走进赛场。回想那短暂的三天,在付出体力与脑力的双重努力之余,我们收获的又何止是网络教研团队一等奖和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的奖状。其间的团队思维碰撞、基于网络的研讨方式、队友间的互助协作等经历与体验都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教学设计的方法、教研工作的思路。在此选取几个令人回味的片段,与大家分享。
● 教学设计片段对比展示
片段1: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导入同样是成功教学设计的重头戏。我们发现,教材上的九连环图片,无论取材主题还是拍摄效果,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数码产品随手可得,拍摄一张数码照片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是我们三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原始设计
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三位队员分别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教学情境。
情境导入一: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高一(1)班的同学们彼此增进了了解,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正日渐形成。为此,我计划制作一个名为《我的班级我的家》的班级电子相册,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采集记录班级同学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照片、图片,制作数字化图像,并针对不同照片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与加工,为最终的班级电子相册制作积累素材。
情境导入二:上海正在召开世博会,为了世博会能顺利进行,上海很多地方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大改造,浦江两岸旧貌换新颜。下面,请同学们看看“百年浦江风情”。(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本厚厚的纸质相簿,相簿中展示了很多黄浦江沿岸的新老照片,各小组学生传阅。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份制作精美的电子相册,相册中也包含了刚才纸质相册中的照片,但是在电子相册中配上了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一些照片进行了后期美化等。教师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平台将电子相册下传到各小组学生计算机上,各小组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看)
情境导入三: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为了方便广大游客的入园需求,上海市政府特意开辟了几十条世博专线车从上海各个区域直通世博园区。为了让世博车更加醒目,以方便大家辨认,现在需要同学们为世博车辆设计一个靓丽的车身。
最终设计
讨论之后,我们选择了情境导入一的方案。
对此,队员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
碰撞与思辨
【袁文铮】虽然“百年浦江风情”与“世博车身设计”都与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相呼应,但是无论是体现浦江风情的照片,还是世博吉祥物、世博场馆的图片,其获取途径基本上都只能依赖网上下载,方法单一,忽略了教材上多样的数字化图像采集过程。
而“我的班级我的家”情境创设,为学生体验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上网、手写板多渠道采集数字化图像预留了空间,他们可以在课堂内选景,拍摄同学讨论学习的照片;也可以将军训时拍的照片用扫描仪转化为数字图像;还可以在课堂内选择对象,绘制同学或老师的素描等。能够较好地落实“多渠道实施数字化图像采集的方法”的教学重点。
【覃怡】虽然三个教学情境各不相同,但是仔细分析,它们都是源于一个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从何而来?答案是:学生喜欢。情境二与情境三的设计虽然抓住了世博的时政热点,但和班级电子相册相比,后者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在班级电子相册中可以放入班级的活动照片、同学的生活照片,这些都能马上点燃学生的制作热情。
其次,教学情境要为后面教学内容呈现搭设舞台。好的教学情境能顺利、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而不是生搬硬套。分析教材可以得出本课有两个教学重点,“图像的采集”和“图像的加工”。图像采集的手段是丰富的,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使用扫描仪扫描、网络下载等。在三个教学情境中,“百年浦江风情相册”的素材是浦江两岸和世博场馆的风景照,材料的获取多由教师提供;“世博车身设计”的素材虽然具有开放性,但是图像素材的获取侧重于网络。而“班级电子相册”使用的素材主要源自学生身边,资源获取的途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并且可由师生共同参与素材准备。由此,三个教学情境所引发的教学内容呈现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片段2:小组分工与合作
原始设计
策略一: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即按照数字化图像采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实践体验一种方法;在数字化图像加工的环节,则让每组各用一种方法修改照片。
策略二:让学生通过观看如何拍摄数码照片和扫描图像的视频,了解数字化图像采集的过程,随后以“三份任务书”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对图像的旋转、裁切、颜色调整、滤镜美化等加工操作。
策略三:首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布置学生讨论“如何获得原始素材”和“有哪些图像加工软件”的问题,随后以教师演示、学生跟做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缩放、倾斜、色调、滤镜”和“个性化设计”两个任务的操作。
最终设计
讨论之后,我们以策略一为基础,完善了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如图1、图2)。
碰撞与思辨
本环节的设计中,小组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我们取得较为完美的教学效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对此,我们的队员深有体会。
【吴玉静】我们之前的设计关注了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初始的方案中我们帮助学生分组,安排相应的任务,通过师生讨论或教师演示学生跟做来展开教学,基本以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未能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何在“保证教学目标落实”与“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学习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必须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覃怡】三种单一教学策略中任一种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若将三种教学策略简单拼凑在一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际的硬件环境下是无法实施的。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选用“有分有合”的教学策略,并配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考虑了硬件环境和课堂时间的可实施性。
【袁文铮】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师辅助的教学策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数字化图像的处理方法很多,本课涉及的一些图片中,有些需要进行旋转、裁切,有些要进行背景模糊效果处理,有些需要调整亮度或对比度,有些可设置滤镜处理等。如此繁多的操作方法,学生能力又参差不齐,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讨,加之学习网站的支持和教师的指点,学习一种适用于自己图片修改效果的加工方法就显得较易上手,既利于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又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片段3:主题学习网站与小组活动记录单
原始设计
设计之初,我们并没有制作主题学习网站,只有简单的“小组活动记录单”。当时的设想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学相关章节的教材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在自己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领会图像加工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学习教材92页相关知识→用Photoshop打开图片→尝试旋转、裁剪、调整亮度和对比度等加工方法→保存修改后的图像文件到各小组文件夹。②登录校园网平台,填写小组活动记录单。
● 教学设计片段对比展示
片段1: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导入同样是成功教学设计的重头戏。我们发现,教材上的九连环图片,无论取材主题还是拍摄效果,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数码产品随手可得,拍摄一张数码照片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是我们三人急需解决的问题。
原始设计
在没有任何交流的情况下,三位队员分别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教学情境。
情境导入一:经过半年的共同学习生活,高一(1)班的同学们彼此增进了了解,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正日渐形成。为此,我计划制作一个名为《我的班级我的家》的班级电子相册,需要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采集记录班级同学日常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的照片、图片,制作数字化图像,并针对不同照片进行适当的艺术处理与加工,为最终的班级电子相册制作积累素材。
情境导入二:上海正在召开世博会,为了世博会能顺利进行,上海很多地方进行了翻天覆地的大改造,浦江两岸旧貌换新颜。下面,请同学们看看“百年浦江风情”。(教师先向学生展示一本厚厚的纸质相簿,相簿中展示了很多黄浦江沿岸的新老照片,各小组学生传阅。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一份制作精美的电子相册,相册中也包含了刚才纸质相册中的照片,但是在电子相册中配上了背景音乐和文字说明,一些照片进行了后期美化等。教师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平台将电子相册下传到各小组学生计算机上,各小组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观看)
情境导入三:上海正在举办世博会,为了方便广大游客的入园需求,上海市政府特意开辟了几十条世博专线车从上海各个区域直通世博园区。为了让世博车更加醒目,以方便大家辨认,现在需要同学们为世博车辆设计一个靓丽的车身。
最终设计
讨论之后,我们选择了情境导入一的方案。
对此,队员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
碰撞与思辨
【袁文铮】虽然“百年浦江风情”与“世博车身设计”都与正在举办的上海世博会相呼应,但是无论是体现浦江风情的照片,还是世博吉祥物、世博场馆的图片,其获取途径基本上都只能依赖网上下载,方法单一,忽略了教材上多样的数字化图像采集过程。
而“我的班级我的家”情境创设,为学生体验利用数码相机、扫描仪、上网、手写板多渠道采集数字化图像预留了空间,他们可以在课堂内选景,拍摄同学讨论学习的照片;也可以将军训时拍的照片用扫描仪转化为数字图像;还可以在课堂内选择对象,绘制同学或老师的素描等。能够较好地落实“多渠道实施数字化图像采集的方法”的教学重点。
【覃怡】虽然三个教学情境各不相同,但是仔细分析,它们都是源于一个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学习兴趣从何而来?答案是:学生喜欢。情境二与情境三的设计虽然抓住了世博的时政热点,但和班级电子相册相比,后者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更能抓住学生的心。在班级电子相册中可以放入班级的活动照片、同学的生活照片,这些都能马上点燃学生的制作热情。
其次,教学情境要为后面教学内容呈现搭设舞台。好的教学情境能顺利、自然地引出教学内容,而不是生搬硬套。分析教材可以得出本课有两个教学重点,“图像的采集”和“图像的加工”。图像采集的手段是丰富的,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使用扫描仪扫描、网络下载等。在三个教学情境中,“百年浦江风情相册”的素材是浦江两岸和世博场馆的风景照,材料的获取多由教师提供;“世博车身设计”的素材虽然具有开放性,但是图像素材的获取侧重于网络。而“班级电子相册”使用的素材主要源自学生身边,资源获取的途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并且可由师生共同参与素材准备。由此,三个教学情境所引发的教学内容呈现孰优孰劣显而易见。
片段2:小组分工与合作
原始设计
策略一: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模式,即按照数字化图像采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实践体验一种方法;在数字化图像加工的环节,则让每组各用一种方法修改照片。
策略二:让学生通过观看如何拍摄数码照片和扫描图像的视频,了解数字化图像采集的过程,随后以“三份任务书”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对图像的旋转、裁切、颜色调整、滤镜美化等加工操作。
策略三:首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布置学生讨论“如何获得原始素材”和“有哪些图像加工软件”的问题,随后以教师演示、学生跟做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缩放、倾斜、色调、滤镜”和“个性化设计”两个任务的操作。
最终设计
讨论之后,我们以策略一为基础,完善了本环节的教学设计(如图1、图2)。
碰撞与思辨
本环节的设计中,小组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为我们取得较为完美的教学效果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对此,我们的队员深有体会。
【吴玉静】我们之前的设计关注了学生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初始的方案中我们帮助学生分组,安排相应的任务,通过师生讨论或教师演示学生跟做来展开教学,基本以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未能充分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如何在“保证教学目标落实”与“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学习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我们必须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覃怡】三种单一教学策略中任一种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而若将三种教学策略简单拼凑在一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际的硬件环境下是无法实施的。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应该选用“有分有合”的教学策略,并配合多媒体教学资源,不仅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考虑了硬件环境和课堂时间的可实施性。
【袁文铮】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提高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采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师辅助的教学策略,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数字化图像的处理方法很多,本课涉及的一些图片中,有些需要进行旋转、裁切,有些要进行背景模糊效果处理,有些需要调整亮度或对比度,有些可设置滤镜处理等。如此繁多的操作方法,学生能力又参差不齐,通过小组间的合作探讨,加之学习网站的支持和教师的指点,学习一种适用于自己图片修改效果的加工方法就显得较易上手,既利于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又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片段3:主题学习网站与小组活动记录单
原始设计
设计之初,我们并没有制作主题学习网站,只有简单的“小组活动记录单”。当时的设想是希望学生能够自学相关章节的教材内容,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尝试在自己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领会图像加工的一些基本方法。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学习教材92页相关知识→用Photoshop打开图片→尝试旋转、裁剪、调整亮度和对比度等加工方法→保存修改后的图像文件到各小组文件夹。②登录校园网平台,填写小组活动记录单。